注册 |登录
2013-4-18 10:03|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588| 评论数: 0
from 【农赓尧 】【nónɡ ɡēnɡ yáo 】 农赓尧壮族诗人。号勉之,清初广西宁明县人。雍正九年(1731)举拔贡 ,次年中举。曾任广东高要县知县,未到任而逝。少年聪敏,读书过目不忘,尤工诗文。所 著诗文已汇为书稿,惜已散失。后人集其部分诗篇,纂为《农勉之先生遗稿》。其诗对封建 道德多有抨击,而对壮族习俗则多有传颂,有一定进步性。例如他认为壮族农妇的自然装扮 比“西施”还美;壮族民间流行的歌圩,比诗经还富有诗意。 【农家宝铁 】【nónɡ jiā bǎo tiě 】 农家宝铁又名好宝铁。壮剧传统剧目。广西北路壮剧改编民间故事 的第一个剧目。清乾隆三十年(1765),壮剧第一个戏班“龙成班”首次在广西田林县旧州演 出。其内容是村姑陈玉英家门上挂宝铁,对歌招婿,结果与一个农家小伙子结良缘。 【农实达 】【nónɡ shí dá 】 农实达(?—1913)柳州二次革命中的壮族烈士。字耜,又字秋泉,广 西 宁明县人。清末廪生。后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秘密进行革命活动。先后就读于桂林逊 雅堂、广州广雅书院、广东将弁学校。毕业后,任广西边防军陆军教导团教官,后升任学兵 营营带。他经常用壮语教学,秘密传播民主革命思想。1907年10月,镇南关武装起义爆发后 ,率领学兵营为内应,不幸事泄被撤职查办。辛亥武昌首义告捷后,奉命回桂从事讨袁活动 。1913年与刘古香(同盟会广西负责人)一起发动柳州起义。失败后被陆荣廷杀害。 【农氏族 】【nónɡ shì zú 】 农氏族分布在左江流域及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壮族氏族。农、原 作“侬”,自称“布侬”,称其住地为“侬峒”,居民皆以侬为姓。宋初,首领侬民富曾为 大理国特磨道坦绰(大理国官名,即大首领),同时接受宋朝封为检校司空、御史大夫、上柱 国。后侬全福、侬智高率众起义,反抗交趾侵略和宋朝压迫。起义失败后,部分侬人被迫将 “人”字旁略去,表示他们与侬智高无关,以免受株连;部分还被迫改从赵姓、许姓及其它 姓氏。事实上,农氏、赵氏等及左、右江流域的壮族,与侬智高及其族人是有密切渊源关系 的。但后来左、右江流域很多姓氏的壮族,甚至是农氏壮族,都说自己的祖先原籍山东,因 随狄青征南而至此。例如龙州农把及其妻的合葬墓(今仍竖立在龙州县城西之弄砍岭),其碑 记云:“农把原籍山东,宋皇间随狄青南征交趾,以武功与赵武翼将军分土落实(籍)龙州 ”等语。显系后人所伪托。 【侬存福 】【nónɡ cún fú 】 侬存福(?—约1039)一作“侬全福”。壮族。峒僚首领及侬峒起义领导人 。北宋广南西路(今广西)邕州左江道羁縻傥犹州(治今广西天等县地)人。先受北宋封为傥 犹 州、广源州知州及邕州卫职。后侬峒地被交趾李氏侵犯,与其子侬智高等力主武装抵抗;但 其弟侬存禄(知万涯州)、妻弟侬当道(知武勒州)等则主张向交趾投降,以保存自己的统治地 位。侬氏父子挥泪杀掉侬存禄和侬当道,统一了侬峒地,并于宝元二年(1039)正月,在侬峒 地区广源州起义,史称侬峒起义,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名为“长其国”,被推为昭圣皇帝, 封其长子侬智聪为南衙王。同年,与智聪一起被交趾俘获,不久遇害于升龙(今越南河内)。 【侬峒 】【nónɡ dònɡ 】 侬峒亦称侬洞。唐宋时以侬姓壮族为首领的洞场称谓。其地在今广 西左江流域、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及越南北境某些地区。北宋时的广源州、万涯州、七 源州 、傥犹州、安德州、特磨州(道)、归顺州、安平州、笼州及雷、火、频、婆等州峒均属之。 首领侬全福、侬智高曾率众举行反抗交趾侵略和宋朝压迫的武装起义,为壮族史上的民族英 雄。其后裔今仍自称“布侬”。其民今多姓农、赵、许、黄、闭等。 【侬峒起义 】【nónɡ dònɡ qǐ yì 】 侬峒起义北宋壮族先民武装起义事件。北宋初年,新兴于红河流域(今越 南北部)的李氏王朝,史称“交趾”,乘着北宋北临西夏、辽王朝的压力,而无暇南顾之机 ,不断入侵北宋辖区邕州左、右江诸羁縻州县,特别是左江道侬峒地,强征赋税,掠夺土特 产,僚人苦之。宝元二年(1039)正月,侬峒广源州知州侬存福率众反抗,并在广源州(治所 在今越南北部高平省境)建立反抗政权“长其国”,被推举为“昭圣皇帝”,长子侬智聪被 封为“南衙王”。同年,父子均被交趾所执杀。次子侬智高及智高母阿侬逃出,于庆历元年 (1041)在傥犹州(今广西天等县境)重建抗击交趾的政权“大历国”。因不断被交趾袭击,乃 迁往右江道属地安德州(今广西靖西县安德乡),改名“南天国”,年号景瑞,并要求归附宋 朝,宋朝因害怕交趾报复,屡次拒绝侬氏的要求。侬氏乃拜广州进士黄玮、黄师宓为军师, 发兵沿右江而下。皇四年(1052)五月,攻克邕州城(今南宁市),改国号为“大南国”,改 元“启历”,侬智高称“仁惠皇帝”,黄师宓以下皆称中国官名。接着乘胜东下,直抵广州 城下,欲夺广州作为抗击交趾、反对宋朝压迫的根据地。因久攻不下,回师邕州。次年正 月,被宋将狄青所败。侬智高率主力奔大理,其母阿侬奔特磨道(今云南文山州境),部将卢 豹等逃归广源州。至和元年(1054),侬智高及其母分别被大理和宋朝执杀,卢豹等归附宋朝 ,起义宣告失败。 【侬端与侬亚 】【nónɡ duān yǔ nónɡ yà 】 侬端与侬亚壮族唱天传统曲目。主要叙述壮族偏人崇拜侬端与侬亚的故 事。古时候,有对男女青年,男的叫侬端,女的叫侬亚,都能歌善舞,精通琴艺。他们唱的 歌能解救偏人的苦难,弹的琴声能解除壮家的忧愁,他们每到一处都受到欢迎。后来侬端变 成金龙,侬亚变成金凤,一起腾飞上天成仙。从此,偏人敬奉他们为歌、舞、乐的“先师” 。称他们所唱的歌为“天歌”,所跳的舞为“天舞”,所弹的琴为“天琴”。【侬民富 】【nónɡ mín fù 】 侬民富壮族。峒僚首领。北宋邕州左江道广源州人。宋初,以南汉所置 广源等十州献于宋,愿内附,输赋税,宋朝乃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封其为检校司空、御史 太夫、上柱国。同时又接受大理国任命为特磨道(治今云南文山州)坦绰(大理国治下一级官 员)。其后裔侬夏诚、侬夏卿世袭特磨道大首领。 【侬智高 】【nónɡ zhì ɡāo 】 侬智高①侬峒起义首领。北宋广南西路邕州左江道羁縻傥犹州(今广西天 等县境)壮族先民峒僚人。幼读诗书,通兵法。助其父侬存福统一侬峒地区,建立抗击交趾 入侵的政权“长其国”。北宋宝元二年(1039),其父与其长兄侬智聪被交趾执杀,乃与其母 逃奔雷、火峒(今广西大新、靖西一带),并于庆历元年(1041)在其家乡傥犹州古勿洞(今天 等县金洞乡都军屯)建立抗击交趾政权“大历国”。后被交趾俘获,获释后又于庆历九年(10 49)在安德州勿阳峒文村(今广西靖西县安德乡)建立“南天国”。在其军师、广州进士黄师 宓、黄玮辅佐下,屡次声明为宋朝的一部分,并三乞宋朝保护,均被拒绝,乃破釜沉舟,谋 占邕州及广州,以扩大“抗交”根据地。皇四年(1052)初,率军自安德州东下,克横山寨 (今广西田东县)。五月克邕州(今广西南宁市),改国号为“大南国”,年号启立,称“仁惠 皇帝”,尊封其母阿侬为“皇太后”,黄师宓以下皆称中国官名,同时打开邕州府库,大赦 境内,邕城人民兴高采烈,欢呼万岁。接着乘胜挥军东下,连克横、贵、浔、龚、藤、梧、 封、康、端九州,前锋直抵广州城下。围攻近两月不克,乃转战韶关、连州,经广西贺、昭 、柳、宾等州地,而回守邕州。次年正月,归仁铺一战兵败于宋将狄青,遂连夜撤离邕城, 兵分三路:一路由侬智高率领,奔大理;一路由阿侬率领奔特磨道(今云南文山州);一路由 其部将侬智会(智高弟)、卢豹、侬宗旦等率领逃归侬峒地区。至和元年(1054)四月,侬智高 遇害。侬峒抗击交趾侵略和反抗宋朝民族压迫的斗争坚持达16年之久,终因强弱悬殊而失败 。②壮剧传统剧目。据说有三四种版本,最早的版本于清嘉庆五年庚申岁仲春二月编。后廖 法伦、黄永贵曾两次改编。主要叙述侬智高举义旗率义军反抗宋军压迫的英雄事迹。此剧为 广西北路壮剧武打戏的代表剧目。 【侬智高兵事纪闻 】【nónɡ zhì ɡāo bīnɡ shì jì wén 】 侬智高兵事纪闻记载北宋壮族侬智高起义事件的志书。北宋司马光(1019 —1086)撰,共计15篇。根据采访笔记整理而成,每条纪闻之后面均注有提供材料人的姓名 ,故颇具有真实感。内容除了记述侬智高起义的原因和过程之外,首次谈到了侬军采用火药 、石炮等先进武器 轰击广州城的事实。为研究壮族古代史、特别是科技史的重要史料。15篇文章分别收入司马 光《涑水纪闻》卷11和卷13。该书有《学海类编》、《聚珍本丛书》、《四库全书》、《丛 生堂余苑》、《知不足斋丛书》、《学津讨原》、《丛书集成初编》等版本。 【侬智高的传说 】【nónɡ zhì ɡāo de chuán shuō 】 侬智高的传说人物传说。流传在广西田林、云南富宁、广南一带。杨业 荣、金稼民、岑隆业等整理。载《壮族民间故事选》第一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出 版。有二则:一则是《神人抢救》,说侬智高带病与狄青打仗,体力不支,正在危急关头, 得到土地庙的门神和土地公的阴助,使他安全脱险。后来,当地壮族群众在村边建立土地庙 ,常年供奉,以纪念门神和土地公的功德。另一则是《变神》,说侬智高被打败后,独身逃 到田林旧州,为了不连累老百姓,他织了双大草鞋,做了个大木碗,丢在沟边树下,还在庙 门上刻了首诗:“如今老侬已成神,三尺脚板五尺身;晚杀皇帝早杀官,永保百姓享太平。 ”百姓见了都说他变成神了。消息传到官府和皇宫,吓得官兵打哆嗦,皇帝做恶梦。前则故 事说明侬智高得道多助;后则故事表现了侬智高足智多谋。两则故事都富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 【侬智会 】【nónɡ zhì huì 】 侬智会侬峒起义首领侬智高的弟弟,侬峒起义将领。北宋广南西路邕州 左江道傥犹州古勿峒人。归仁铺之役失败后,率部逃归故里。熙宁二年(1069)九月,给宋朝 上书表示愿意归属宋朝,“永作省民”。宋帝诏封其为右千牛卫将军,依旧知古勿峒,并赐 予锦袍金涂银带。旋知归化州(在今广西靖西县东部及天等县西部),补授文思副使。元丰二 年(1079),以刘纪为首的交趾官员在顺州(原广源州地)发动叛乱,入侵宋地顺安州(在今广 西靖西县),侬智会率峒丁1200人击退之,以功升为宋朝宫苑副使,全俸终身。元丰八年(10 85)七月,广南西路经略使熊本误听谣言,把侬智会贬到沅州增修堡砦。卒后抬其尸体回故 里安葬。今广西天等县金洞乡都军屯(原傥犹州古勿峒地)还保存其墓。后裔改赵姓,世为侬 峒土官。 【侬宗旦 】【nónɡ zōnɡ dàn 】 侬宗旦(1013—?)壮族侬峒起义将领。北宋广南西路邕州左江道羁縻顺安 州火峒(今广西靖西县化峒乡)人。宋提点广西刑狱李师中的《墓志铭》(宋刘挚《忠肃集》 卷12)和《宋史·李师中传》称其为“侬智高子”,其他史书多称其为“侬智高族人”。归 仁铺之战失利后,率部回火峒继续抵抗交趾入侵。宋臣李师中手书安抚之,乃派其子侬日新 率族人内附。北宋嘉七年(1062)十月,宋朝封侬宗旦为忠武将军、知顺安州(今广西靖西 县);封侬日新为三班奉职,使父子协力保卫国家边境,抗击外侵。治平二年(1069)七月, 晋封侬宗旦为供备库副使、桂州都监;侬日新为邕州监押。后宋廷以其为“智高残党”,不 便使其“聚居要地”为名,采取调虎离山之计调离。后事不详。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5-7-18 19:13, Processed in 0.029701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