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门户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柴 › 韩氏族谱文化 › 查看内容

广西争论韦氏的祖源

2013-2-14 20:31| 发布者: admin| 查看数: 2775| 评论数: 0

广西 争论

  宋·韦天公其人其事的史实

  元·韦天贡其名其事的自述





宋皇佑五年即公元1053年,有山东籍韦山涛携六子随狄青南征蛮乱,征平、韦山清随狄青回朝,六子留桂戌边,某后裔分别世袭籍地土司官或地方官员。山涛长子韦景岱初授木兰冠带洞长,进授木兰安抚司,其后人世代相承东兰土司官。自宋皇佑五年即公元1053年,经元明至清末1919年,历时866年,计有35世44任,韦景岱后裔世袭东兰土司官,代代任任相传,从没间断。韦天公是韦景岱后裔对其先祖的尊称,也是当时民间对首任东兰土司官的誉称。生于元朝延祐五年,逝于明朝洪武27年,即公元1394年,十三代第十三任东兰土司官韦璋,有嫡生子韦富挠,字金保,庶生子钱保,在韦璋逝世后,庶生子钱保趁机以庶夺嫡承袭父职,有悖史家常理。引发家族内部纷争,后经广西都司发兵讨平,钱保被治罪,恢复金保承袭父职。钱保无嗣立新民为继,新民有两子,永乐8年即1411年时,张世禄作叛,新民畏惧,改姓钱先逃宜山南乡,新民两子又改姓韩、长曰韩岗,次曰韩外,再逃柳州。新民两子改姓韩的后裔,自知其祖源是韦天公,在明清期间有部份人认祖归宗,去韩存韦,与当地宗支并列家谱,这种情况至今在桂西北乃至桂东南各县仍有所出现。这些情况说明韦山涛长子韦景岱以及景岱后裔,沿袭东兰土司官,世代相承的史实,又是韦天公的后裔,在世袭土司官纷争平息后,韦改钱,钱改韩,韩改韦,认祖归宗的历史插曲。韦天公其人其事的足迹,是看得见摸得着,抹不掉的不争事实。

韦天贡其名出生于什么朝代?什么日期?上至战国八年,中有汉朝高皇后辛酉二年,下有元朝泰定年间(即公元1326年)。真是令人看后眼花潦乱,莫衷一是(下面有韦天贡其名其事的自述)。以其出生元朝泰定年间的其名其事而言,韦天贡其父韩地旺元朝天顺帝乱杀汉人汉官时被杀,韩地旺子韩天祯为“避杀”,而南逃来广西途中改姓易名称为韦天贡,还有宋朝韩车犯事被罪,其子韩田宏为“避罪”,而姓韦叫做韦田宏,南逃来广西上林。韦天贡和韦田宏他们的父亲都是姓韩的,他们未改姓韦以前其姓氏都冠称为韩姓,他们来广西时一个是元朝的人,一个是宋朝的人,他们南逃来广西的原因,一个是“避杀”,一个是“避罪”,后来他们都自称是广西韩改韦的一世祖,他们所谓的后人都是籍居桂西北以及桂东南的一些县。他们籍居的广西的所谓后人,却以“相从韦氏传世,”这与史上所说汉淮阴候韩信被斩,韩信幼子韩滢‘避祸’于南越后,改姓韦其后人并“以韦传世”完全不同的。他们三人改姓的朝代,改姓的原因,改姓后的籍地都是不同的。他们三人改姓以前,其父辈都是姓韩的。以上情况说明1、汉朝以后宋朝以前广西没有“韦滢以韦传世”后人,即使有也散居于交通比较便利商贸比较发达的个别地域。2、宋、元以后出现自称是广西韩改韦一世祖的韦天贡和韦田宏,因其名而衍生都是以“相从韦氏”的后人。

广西韦天公其人其事与韦天贡其名其事的争论由来已久。争论的焦点是:出生于元朝为避朝庭乱杀汉人汉官,而南逃来广西后,自封“韦天贡为东兰土司官,世代相承。”相伴而衍生的“韩改韦”后裔。争论的地域:初于桂西北各县,后来逐渐扩大到桂东南各县。争论的时期:始于明朝继于清朝以至民国共和年间,至今未息。争论的方式:初时多是口头,后来逐渐使用文字。当今已发展到互联网,而所争论的格局、从朝代、年份、地域,人群等都有所扩大。

现就古代出现的:一是韦天贡其人其事的自述;二是当今至联网百度网址韦氏来源网名,刊裁的《广西大姓韦氏来历》(以下简称〈网上〉一;三是同上网站网名,刊裁的《谁在说谎》(以下称简〈网上〉二。)以上三种所述所载,摘录部份供阅,并抒已见如下:

一、韦天贡其名其事的自述

(一)东兰县有民间手抄本说:“韦天贡他是韩信弟韩柳之子,生于战国八年(战国纪年是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而战国八年应是公元前467年),逝于西汉六十四年(西汉纪年是公元前206至公元8年,西汉六十四年应是公元前142年)享阳98岁”。

上述:1、韦天贡是韩信弟韩柳之子。据《韦氏通书》第20页有关段落说:“西汉年初,韩信受谗蒙冤,诛连九族”。同书第310页又说:“公元前196年吕后杀韩信,遂夷三族”。而韩信遇害被斩,罪及却有两说:一是“诛九族”、九族者即韩信上承父、祖、曾祖、高祖四代,韩信下传子、孙、曾孙、玄孙,加韩信本人共为九代即所说的九族,九代人其繁衍的时间,上承下传的约为200年,“诛九族”含有未生已被定死罪,还有死后鞭尸之刑,就客观时间而言是不可能的,为何《韦氏通书》对韩信被罪却有“诛九族”之说呢?“诛九族”与“夷三族”有罪加三等之意,是耐人寻味的。二是“夷三族”,三族即韩信本人,上承其父下传其子。

韩信遇害,罪及家人,是符史实的,但不论“诛九族”或“夷三族”,都是指犯事人的直系,与旁系完全无关。说“韦天贡是韩信弟韩柳之子”,韩信与韩信弟之子韦天贡是旁系,不存在汉朝韦天贡“避祸”南逃广西之事。二是韦天贡生于战国八年即公元前467年,逝于西汉64年即公元前146年,享阳何以98岁?按数理公式计算应是321岁了,这是荒谬之说欺人之谈。据说韩信没有其弟韩柳之说,可见韦天贡是韩信弟韩柳之子,其名其事是虚有的。

(二)在河池市东江乡落索村有一个无碑的韦姓人的古墓,“于民国七年立碑(说是)韦天贡的墓,墓碑载(韦天贡)是韩信冢子生于西汉高皇后辛酉二年(西汉没有高皇后纪年,以高皇后二年则是公元前186年)死于西汉元年正月(即公元前206年)。”

上述表明:1、韦天贡是韩信冢子,而韩信遇害被斩是公元前196年,但韦天贡却出生于韩信遇害11年后的公元前186年,可见韩天贡不是韩信冢子。2、韦天贡其名生卒份是:先死于公元前206年,后生于公元前186年,先死后生,世上绝无、人间没有、既是谎言,又是谬论。上述墓碑记载,被1998年出版的《韩韦族谱》(下称《韩谱》)的编者说:“这些碑文有误”而否定。可见假的是真不了的,说假话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3、如果以韦天贡死于公元前206年至今已逾2200年以上,而在《韦氏通书》310页相关段落中记载:“广西桂东南,河池都安一带,韩门韦氏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韦天贡列为一世祖,其世系繁衍最多的只见27世,以每繁一世约22年计算,应有100世,而韦天贡自汉至今繁衍最多只见27世,平均每繁衍一世却高达80年以上,不合常理、人伦道理,也不符逻辑哲理。以韦天贡为一世祖下传的见27世,上承73世无踪无影,这充分说明:韦天贡“人脉有流无源乱称祖”的。

(三)《韩谱》—15页:“(韦天贡)生于元朝泰定年间(泰定年号是1324至1328年,若取中间,即1326年是韦天贡其名的出生年份)。”

上述韦天贡其名第三次出生的年份,韦天贡的出生年份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定格于元朝泰定年间的1326年呢?是事出有因,有籍口可乘的:1、元(天)顺帝时,韩地旺被杀,其子韩天贞(即后来改姓易名的韦天贡),有“避杀”南逃广西的籍口。2、元末明初有十三代十三任以后世袭的东兰土司官,而引起族内纷争,后经广西都司发兵讨平,将钱保治罪,恢复韦富挠为土司官。钱保无嗣立新民为继,新民因惧张世禄作叛而改姓钱,先逃宜州南乡,新民有两子又改姓韩,长曰韩岗,次曰韩外,又逃至柳,其子孙知道祖源后,陆续认祖归宗而入当地宗支族谱,遂有广西桂西北“韩改韦”之说,也可能是韦天贡的出生日期定格于元朝的诱因吧,还为韦天贡自称“广西韩改韦一世祖”开辟了蹊径,以达到“广西韩改韦鼻祖”尊称的目的,从而出现韦天贡其名其事,由出生于战国八年即公元前467年,继而是出生于汉高皇后辛酉二年即公元前186年,最后定格于元泰定年间的1326年,经大小20多个朝代,历时1743年,这些自述是既悬又殊,不符事实,不合思维逻辑哲理的“谎言”、“谬论”。

(四)《韩谱》—16页:“天贡公与谭三耀,莫伟烈乃是同街共巷,同朝共事,同时更名易姓,是明朝洪武年初(即公元1368年)迁至宜山都街”。

(五)《韩谱》—2页:“元(天)顺帝时(元朝没有元顺帝年号,应是天顺帝年号仅有一年即公元1328年)朝庭乱杀汉人汉官,韩地旺被杀,遭灭族是有其事,韩天贞南逃更有谭(覃)漠(莫)两姓结盟共同改名换姓同行”。

上述(四)(五)表明:1、韦天贡与谭三耀、莫伟烈同朝共事是天顺帝即公元1328年而上述(三)说,韦天贡生于1326年刚二岁,就能和谭三耀、莫伟烈同朝共事?世上罕见。

2、韦天贡还是两岁时,为避朝庭乱杀汉人汉官,韩地旺被杀、其子韩天贞南逃有谭(覃)漠(莫)两姓结盟共同改姓易名,韩天贞改姓易名称韦天贡。韦天贡刚二岁,就能和谭三耀、莫伟烈南逃广西吗?3、韦天贡未改姓前是韩天贞,其父是韩地旺,原本都是姓韩的,韩天贞是因“避杀”而在南逃广西途中改姓易名,称为韦天贡,与西汉韩信遇害被斩,韩信幼子韩滢“避害”南逃南越时改姓韦,韩滢后裔并以韦传世的后人,在改姓原因,改姓朝代,改姓籍地都不同,并没有什么因果相同之处。可是在《韦氏通书》第310页却说:“在广东,海南以及广西桂东南、河池一带,是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十一年)吕后杀韩信‘遂夷三族’。其幼子韩天保(又保韩滢)改为韦姓,成为一支重要世系。”此说是何人所辑没有具名无法直询,只好请问《韦氏通书》总顾问们、编委主任、主笔等,此种说法是偏还是全,因何偏?又因何全?或是“以偏概全”?因为《韦氏通书》六大总顾问、编委主任、主笔等,可以说都是广西韦氏名人,是有责任、有能力解释所询的。

(六)《韩谱》—15页:“授韦天贡为东兰土司官,世代相承”。

众所周知东兰土司官,自宋皇佑五年即公元1053年至清末公元1919年是世袭的,而韦天贡为东兰土司官却是“授”的,人们当然会问韦天贡是什么朝代和纪年所“授”的东兰土司官?其世代相承又是何人传何人承了多少代?如果没有,这个“授”字应该改为“自授”是最贴切的,所以人们说“授韦天贡为东兰土司官”,是“文脉有名无实自封官”的。

综观韦天贡其名其事的自述,人们的感觉是:韦天贡其名其事的自述者,一而再,再而三地自我否定,不是中国人所说的“搬起石头,自己砸自己的脚,而自作自受”吗?还有喻言说:“韦天贡其名是一支无根的插花,插到那里都是家”。更有人说:“韦天贡其名其事,是“牧师自焚古兰经,而自我毁灭”。人们的这些感觉和喻言,都是事出有因的,只是认知不同,因果不同而已,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在当今“智融天”的信讯时代,“有容乃大”是良言的榜样,人们能做到“兼容”也是好的嘛!希望把唐碑中:“王子侨羽登霄汉”的解释者,说“王子是指韩信”,说“侨羽”是指韩信离开项羽,说“登霄汉”是指韩信为刘邦重臣。并说这句话没有几个史学家能够准确翻译,几手都是乱说一通,愧手?何德何能自称为“家”。但是确有对唐碑上述语句不同解读者认为“王子桥”是佛教人名,“羽登霄汉”属佛事用语。唐碑还有一语“子羽登谒”,因此段文字是“四言体”,把王子侨的姓省去而只用名“子羽”,“登谒”是佛事用语。唐碑中的上面两句话是在不同行段中出现,而解读叙事可联成一体的。但是却有所谓能够翻译者,把不同意见的人,几乎都是乱说一通,愧乎!何德何能自称为“家”。你的所谓能够翻译,是十足的“霸道”语言,人们也可以问你,荣乎!你又是哪能哪德的能够翻译家。这段语言也是为互联网上的(广西大姓韦氏来历)和(谁在说谎)两篇文章中,摘录有关内容,为抒己之见作铺垫而已。

二、广西大姓韦氏来历

(一)《网上》—第1页相关段落说:“韦氏始祖元哲,为彭祖的四世孙。彭于受封逐韦,苗裔以国为姓。”

首先道谢(广西大姓韦氏来历)的作者,上述段落的首语就道出韦氏始祖是元哲。但说元哲为彭祖的四世孙是不确切的。大彭又名钱铿个人称,属五帝时代人,是五帝时代的部落首领。禹建夏时,大彭国的后裔对国君以彭祖之称,继续是夏诸候国之一,在夏商两个朝代的彭国,其国君都称彭祖,所以彭祖其名是多人称,都是大彭的后裔,都是夏商两个朝代多人称的尊称名。因此,遂有彭祖是古代的老寿星,活了几百岁,跨越两个朝代,这是神话。这些神话不能一说便都为实,以免后人“三人成虎市”。如果说元哲是彭祖的四世孙,人们会问元哲究竟哪个朝代彭祖的四世孙呢?这是无法作答的。还有苗裔以国为姓,元哲已经是韦氏始祖,还有那个朝代的苗裔以国为姓呢?所以苗裔以国为姓的用字造句言事也不确切的。

(二)《网上》—第1页相关段落说“在广西乃至全国的真韦(指元哲后裔下同),事实上没有假韦(指韩改后裔,下同)人数众多”。

上述所说的真韦没有假韦,人数众多,这种观点既没有论据也没有论证,纯是以偏概全的无稽之谈,多了,并不能为自封东兰土司官和自称广西韩改韦一世祖韦天贡增光添彩。少的,并不因为少而暗淡无光。

(三)《网上》—第1页相关段落说:“山东兖州府邹县东昌里安保社,还有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古罗乡太平庄等其实原来都是韩韦修改而去,因为某些无知的前辈误导所致。”第2页相关段落还说:“有些韩韦入了广西韦山涛族谱之下的六个儿子支系”。

上述所说涉及的问题:1、山东两府两县。山东兖州府邹县,据上海图书出版社《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一书记载:“明成化七年(1471年)改滋阳县,为兖州府治,清因之。”明朝前后兖州府均无邹县设置。同上书记载:“秦置邹县,1992年改设邹城市”。以上记载说明邹县属兖州府是错的,同时也说明:“韩韦氏族谱留有地址,鲁郡兖州府邹县……。”的邹县属兖州府也是错的。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与上书所载无误,说明韦氏始祖元哲在青州府益都都有后裔是对的。2、山东兖州、青州等原来都是韩韦修改而去,以及有些韩韦入广西韦山涛族谱问题,各有所说,在所难免,下面叙述一些可供参考实况:

1、周朝以前,大彭后裔封于滑州韦城,元哲胙土命民,元哲使是韦氏始祖,滑州韦城也是元哲子孙的第一故乡。

2、古代万福河两岸(今山东西南成武县,邹县一带),是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后,给韦伯遐继称豕韦国的封地,是韦氏始祖元哲后裔自古(周初约公元前1110年)至今,都沿称是“籍本山东的源头”,也是元哲后裔第二故乡。

3、自周末王赧唆使鲁国兼并豕韦国后,豕韦国的韦氏族人,因国已终,俸禄已无,但人脉尚在,家风犹存,籍居地还是古代鲁地,也有部份如韦孟随祖父,父亲迁徙彭成,在韦孟“授汉于京”后去位时,又徙入祖居地邹县安度晚年。

4、韦氏始祖元哲的后裔,自汉以后又有汉韦孟后裔“由汉代而至明时,……自兖州而迁京兆”遂有韦孟“一经裕后,望出京兆,形成汉有三公孙,一脉三相,唐有三父子,九大公房十六相,以至汉唐宋明以来,籍本山东,出仕出征谋事籍居于九州各地的韦氏第三故乡。”

5、古代鲁地建有韦氏祠堂又称韦氏家庙

堂号:京兆堂

堂联:京兆宗支源流甚远

老彭苗裔世泽孔长

长联:

由汉代以至明时,七老尚书,九堂御史,汉唐六宰辅,邹鲁五儒宗,近代居高官,三公孙和三父子,鸿名垂宇害,古今相业孰重三,我体先人好传家,为子孙计。

自兖州而迁京兆,三朝父相,百粤将军,叔侄八词林,兄弟七进士,大臣兼国文,二伯爵和二王侯,礼学表忠良,姓氏普天唯不二,尔曹后裔宜法祖,读圣贤书。

还有唐宰相韦嗣立返乡祭祖时撰有“抱水源木本之思,……严异姓渎宗之渐”,拒“寒”入庙的对联一付:

处世抱水源木本之思,富贵还故乡,于尊亲敬长中望重弯台华胃;

入庙严异姓渎宗之渐,春秋重礼典,在赐氏放奴外别存犊子旁支。

以上情况说明:1、五帝时代的大彭是京兆宗支,夏侯元哲始祖的老祖。2、夏候元哲约于公元前2000年,封候建国以封地滑州韦城(今河南镜内)胙土命氏称韦氏,元哲便是韦氏始祖、滑州韦城就是元哲的后裔夏商两朝的第一故乡,以夏诸侯元哲为始祖的韦氏至今已有4000历史。3、古代鲁地自周初(约公元前1100年)周武王封韦伯遐于万福河两岸(今山东成武、邹县一带)继称豕韦国,周末王郝唉使鲁国兼并豕韦国,豕韦终于周朝后,韦氏族人国虽失俸也无而论为庶民,但人脉精英还在,文脉书香犹存,宅第家风承前启后继续流芳。4、时至秦末汉初(约公元前220年)有周朝豕韦国首领韦伯霞的后裔韦孟,不满秦王朝的暴政,参加刘邦起义大军,在刘邦得天下建立西汉王朝后,韦孟获朝庭察举任楚元、夷、戊三王傅相,因戊王昏庸无道且图谋反汉,韦孟屡谏不从,去位作“讽谏诗”后,徙居于鲁地邹县,韦孟以“一经”为家训。其四世孙韦贤终成大器,为汉朝丞相,韦孟五世孙韦贤子韦玄成,也为汉朝承相,这些就是建于鲁地的韦氏祠堂,见于祠堂长联所说的汉朝“三公孙”“邹鲁五儒宗”的韦氏人文典故。韦孟是位文人出口成章,著有“四言名诗”一篇,见于《汉书》韦贤传。韦孟的口语家训是“黄金满灜,不如一经”,时至宋朝名贤作《三字经》引用“人遗子,金满瀛,吾遗子,只一经”。可见古代鲁地既是韦氏始祖元哲后裔的第二故乡,也是韦氏“自汉代以至明时,七老尚书……自兖州而迁京兆,三朝父相……”籍居山东的人文史实的典故。

为什么说这些涉及的问题呢?因为韩改韦族人在《网上》发表的两篇文章中也多处引用“山东”和“京兆”以及“一经”等词,混淆视听为了便于分析时代人文背景,故“抛砖引玉”以利众议,及利于取玉舍砖而已。

话归原题:1、山东各自祖籍的事,人们认为每个姓氏都有其某一祖考详细籍地,但不能说某一祖考的详细籍地,就是某一姓氏所有祖考的籍居地。就某一姓的祖籍故乡亲来说,某一详细籍居地只是一树一木之说,不是某一个姓氏一片森林之言,这种争论其结果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就广议来说山东某地,是多姓氏的聚居地,不是某一姓氏独占的属地。2、“韩韦(被)修改而去”的问题,就用字含义和史实来说,韩改韦的原因,朝代,改姓后的首籍地是有多说的,但有一说是共同的,就是“自愿”,那有什么以籍居地为界而“韩韦修改而去”的问题。韦氏始祖元哲后裔和韩韦族人,同居一地同称韦氏但其祖源是各有所宗的,因为各有所宗的不同的解读而引起争论,这是古有今有在所难免,那就“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由其自然生、息吧!就古代鲁地韦氏宗祠的堂号、堂联、长联内容来说,韦氏宗祠的祖源是夏诸候豕韦国君韦氏祖元哲,安祀的祖讳都是元哲已故的历代后裔,敬祀的都是当代阳上元哲后裔。这些都是符合“伦理”和“哲理”的。如有相反的情况,遭到非议也是各有所说的必然。唐朝宰相韦嗣立在返乡祭祖时所作的对联,其上联第一句是“处世抱水源木本之思”,其意是“人伦”水有源木有本,人们在缜终追远中认识本氏族的正本清源之所在。其下联的第一句是“入庙严异姓渎宗之渐”,其意是:不是夏诸侯韦氏始祖已故的后裔,不能立祀于宗祠牌位,以免产生渎宗之渐。这些不是“韩韦修改而去”问题,而是韩韦以相从韦氏为由达到立其祖讳,置于韦氏宗堂的祖宗牌位时而遭遇到“拒寒”入庙的非议后,把原来居于山东兖州府邹县和山东青川府益都县的韦氏,都说是韩韦“被修改而去”。这些虽是“讲古”可当今《网上》一也有类似所说和类似所为的人们,类似所说的是“有些韩韦又入了韦山涛族谱之下的六个儿子支系”这纯属无稽之谈,说这话的人似是“四肢走路”之辈,背向青天不知“天有多高”,目光短浅“以偏概全”,以达到其以“假当真”“假韦人数众多”,“韦乃是韩改来的家族”之目的。类似所为的是座落于北街的韦氏总堂在秋祭前,据说“有人花大钱”才能将广西韩改韦一世祖韦天贡,以及韦田宏两个人名安祀于韦氏总堂的一个牌位中,初稿以韦氏远祖韦天贡、韦田宏之称,立于牌位中间,两旁数十名祖讳都是韦氏始祖元哲历代已故的后裔,遭到北街一些兄弟反对时,说是“改了”,其实改了只是去其“韦氏远祖之称”,改其“居于牌位中间”,而仍然将韦天贡、韦田宏其名立于原来的牌位诸多先祖之首。因此而引发韦氏总堂2010年秋祭波澜源头何在?郑重呼吁还我夏韦正本清源韦氏总堂,坚决要求撤销“韩改韦”入主我总堂牌位的呼声等文字和标语。此事至今未息,这与古代鲁地韦氏宗祠,拒“寒”入庙的事,何其相似乃尔。这些情况还说明古代鲁郡当代宾阳北街,都有韩改韦的人以相从者为由,而自愿甚至“花大钱”能将其祖讳立祀于韦氏宗(总)堂的祖宗牌位之中,而遭到人们非议之事,这怎能说是“修改而去”呢?

(四)《网上》—第1页相关段落说“唐代韦厥、岭南道澄州人,621年以当地酋长世袭澄州刺史。韦厥子韦敬办,永淳元年(682年)写了《六合坚固大宅颂》、又于通天二年(697年)写了《智城洞摩崖碑》,两个碑文都写明家族出身京兆(韩信子从长安逃亡而来),曾经列封诸侯邦国,遭难逃亡而来。”

据悉唐代广东确有岭南道后分置岭南东道的记载,但其治地概无上林为属地之说。广西上林县于唐武德四年(621年)建置,为南方州治,贞观八年(634年)为澄州治。上林古代澄州唐以前甚至以后,都不是岭南治地,特别是“唐代韦厥”竟于“621年以当世酋长地袭澄州刺史”,难道韦厥以前已有澄州刺史了,其人是谁呢?韩信子是什么名,曾经列封什么称谓的诸侯?其邦国又是什么名称?诸侯是王朝三品以上的重臣高官。在古代上林澄州这方封地中,怎能容纳得王朝三品以上,韩改韦的后人“曾列封诸候邦国”,而且还是汉朝韩信子从长安逃亡而来的呢?《六合坚固大宅颂碑文》内确有“列收诸邦”“拓境”“置州”的词句。可这些词句却被韩改韦的族人,为所欲为地随意翻译作“韩信等从长安逃亡而来,曾经列封诸侯邦国”之用。韩信子何名是澄州的封官,古代上林这方土地,能有这么多的“列封诸侯”和所谓的“邦国”吗?这些用字造句言事却是最能准确翻译唐碑的人,为所欲为的“荣乎”之作吧!古代宾阳上林都有“韦候庙”名称,上林还有“三王庙”之说,这些都是唐代以后宋明期间民间写志人的语言,也是民间对当时历史人物的誉称,当今还有人将韦厥誉称为“壮王”呢!如果把古代书说的和民间誉称,说是某人的先祖“曾经列作诸侯邦国”,这些“诸侯”和所在的“邦国”,都出自唐碑中所说的“列收诸邦”“拓境”“置地”的范围之内,古代上林澄州这方土地,真的有“韩信子从长安逃亡而来”,而还有“曾经列封诸候邦国”的三品以上的重臣高官,而任于古代上林澄泰这方封地吗?如果说不是,那又是任于何郡何州呢?能道其详否?大话好说大事是难为的,请自重吧!

(五)《网上》—第3页相关段落说韦山涛是“子虚乌有的人物”,并拿出广西区前政府主席纯束所言:“编写族谱是件清苦、艰苦的事;急于求成不行,要弄清事实,不要错漏,观点要正确,文字要通顺,时间慢点可以,粗糙不好。”“看来《韦山涛·景岱支系》的主编、编委真的辜负了领导的嘱咐。”“他们1998年修编的族谱真的是一堆废纸毫无历史价值。”

上述提到三个人名的其人其事:1、韦山涛是“子虐乌有人物”,其理由是“宋史并无其名”。宋史即国史之一,从一般来说国史是纲族史(谱)是目、目有所说而纲无所详是在所难免常见的事,也就是族史(谱)所说氏族名贤国史无名的原因。如果说国史无名的氏族名贤都是“子虐乌有人物”,不是“以偏概全”又一“谬言”吗?2、说韦纯束是前区政府领导是实,说“韦山涛景岱分册的主编、编委真的辜负了领导的嘱咐”这纯是狐假虎威,以名贤之言用作自己的大棒,任意打杀别人,这是上无所好,而是下有焉的“自我标榜”而已。如果今后因此事而“对簿公堂”时,自我标傍者也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又一事例了吧。3、韦山涛。《网上》一第3页有关段落说“在我看来,来宾、柳江多数韦姓已经误入宾阳真韦之族”,这段文字又是谎言谬论,其根据是①1998年修编的《韦氏族谱山涛支系景岱、景宗、景福、景文分册》,其命题是一目了然的,都是以山涛二世分支为纵向系统,以分支所在籍地支脉为横向系列,没有以地名为一册的韦氏族谱(1998年以后的版本不在此说之中),说柳江、来宾多数韦姓误入宾阳之族(谱),这不是无中生有的谎言谬语吗?②柳江、来宾的山涛支系二世分支的支脉,都标明籍地和支脉祖称而分别入所属分册籍地名称支脉祖称都是清清楚楚的,可见“误入”是“无根”之谈的谎言谬论。③特别是“柳江、来宾多数韦姓……”的多数之说,什么是多?有临界吗?有什么数据来说其多的根据呢?可见这个“多”也是个无稽之说的谎言谬论。

(六)《网上》二第二页4.说“韦贤的韦氏并不认为自己是京兆堂,所以自己去核对一下韦贤的真韦堂口。”

说“韦贤的韦氏并否认为自己是京兆堂”是十足的以偏概全之说,要做到每个韦贤子孙都能解读京兆堂的来由。有些宗亲不清楚是可以理解的,说全体宗亲都清楚了也不符事实。京兆堂和一经堂可以说是京兆宗支人脉旺盛文脉流芳,与汉唐盛世同荣,是韦贤后裔承前“一经裕后”的家风、启后“继往开来的族望、而形成的”,汉有“三公孙”“一脉三相,五世儒宗”,唐有“三父子”“九六公房十六相”的史实,也是汉唐以来韦贤子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社稷作出自己贡献的实况。韦氏的堂口是“望出”的,而且还是相辅组成形成系列的,如人脉籍本古代鲁地因望出京兆的族望而称“京兆堂”。文脉因“黄金满瀛,不如一经”的家风而称“一经堂”,还有出自一经的“传经堂”“遗经堂”等等多种堂号,这些堂号多见于宗堂楹联,家庭祖讳牌上端或门第对联,横额牌匾等,虽然不是家传户晓,也是全国各地常见的史实。

广西韦天公其人其事的史实,同广西韦天贡其名其事的自述的争论,是不会有结果的。今后不管是韦天公的后裔,或是自命“授韦天贡东兰土司官、世代相承”而自称为广西韩改韦的韦天贡、韦田宏一世祖的后人,都可自己认祖归宗,并入各地所属的宗支族谱,这是符合人们姓氏自由的,别人不应说三道四,时过境迁,事久年湮人们是会逐渐淡化争论的。对于以族首的人名,而且花大钱而入主不同祖源的宗堂,是不符人有木本水源之思,氏有正本清源之说的,以“金钱开路”置来的牌讳是必遭人非议的,还是自尊自重为好。









宾阳北街  韦献挥

公元2011年6月10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5-7-18 17:49, Processed in 0.039703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