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畅谈族谱文化李氏族谱资料区 › 查看主题

5596

查看

1

回复
返回列表

超级版主

广西族谱文化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go

[转载]李氏忠定公李纲先系考

楼主
发表于 2016-4-14 14:47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align=justify]     李纲是两宋之际著名的民族英雄,是力主抗金的中流砥柱,捍卫国家的巍巍栋梁、名垂千古的社稷良臣。李纲英才天纵、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被誉为“南宋第一名臣”、“忠贯金石之良将”。杨时称李纲“丞相李公,以英伟刚明之才、任天下之重,盖一时人杰也。”朱熹称李纲“孤忠伟节、一世之伟人”。

     李纲于宋神宗元丰六年闰六月初十日子时,生于华亭尉厅折桂阁(即今上海松江县城)李纲旧字天纪,后来因兄弟排行(伯仲叔季)取字故,将“天纪”的字改为“伯纪”,自号"梁溪居士"。一生忧国忧民,晚年忧心成疾,衰病山林,故又自号“梁溪病叟”。世人和学者尊敬地称他为“梁溪先生”绍兴十年正月十五上元节,李纲逝于福建楞 严精舍,朝廷闻讣,除特进致仕,特赠少师。绍兴十年十二月十四日,李纲葬于福州怀安县桐口大家山之原。绍兴十三年,以长子仪之升朝遇郊祭恩赠太保。绍兴十六年,再赠太傅。绍兴二十八年,以第三子集之遇郊祭恩,赠太师。淳熙十六年,第八子申之有请于上,蒙恩赐谥,按谥法,“虑国忘家曰忠,安民大虑曰定”宋孝宗亲赐“忠定”谥号。为南宋宰相。他为官清廉,政声传播,刚正不阿,正气凛然,身系社稷安危,爱国忧民,史笔昭垂,洵为千古定论。但关于李纲的先系,却众说纷纷。从方志和家谱的流传的说法主要有,建州刺史李频之后、李渊的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婴之后、李渊的二十子江王李元祥之后,让皇帝李宪长子汝阳王李琎之后,越王李贞之后,和闽西上杭李火德祖系声称的唐哀帝李柷之后。

     关于李纲的先系记载见载于李纲的《梁溪文集》、李纶著的《李纲行状》和杨时著的《李修撰墓志铭》中。

     李纶著的《李纲行状》中记载:“曾祖僧护,故赠少保,曾祖母廖氏成国夫人、龚氏茂国夫人、卢氏昭国夫人,祖赓故赠太保,祖母黄氏秦国夫人、饶氏魏国夫人父夔故任中大夫充右文殿修撰赠太师追封卫国公,母吴氏韩国夫人,公讳纲字伯纪,其先系出有唐、有以宗室为建州刺史者卒于官因家焉,皇朝析建州置邵武军,故为邵武人,曾大父大父隐德不仕行义为乡闾所宗先卫公以进士起家为时名卿。”

     杨时著的《李修撰墓志铭》中记载:“公讳夔字斯和其先江南人,唐末避乱家邵武,故为邵武人。曾祖讳待仕闽以武力显,闽亡退处田野,祖讳僧护考讳赓皆隐德不仕考以公贵累赠正议大夫,妣黄氏资政殿大学士履之姊累赠高平郡太君继饶氏累赠广平郡夫人皆改赠太硕人”。

 李纲在绍兴二年起复任荆湖广南路宣抚使,于六月初二路过邵武昭祭祖先之墓,在祭文中称“高祖(即李纲的五世祖)司徒、高祖妣夫人朱氏,曾祖赠太保五郎、 曾祖妣成国太夫人廖氏、茂国太夫人龚氏、昭国太夫人卢氏、先祖赠太傅十八郎、祖妣丰国太夫人黄氏、崇国太夫人饶氏。”

一、主张称李纲是建州刺史李频之后

     称李纲是建州刺史李频之后者,声称抗金名将、曾任宋高宗时宰相的李纲家族入闽始祖为李频,李纲为李频九世孙,李频于唐咸通(860~874年)间任建州刺史,因以建州为家。唐咸通年间,李频任建洲(今建瓯)刺史,家宅梨山,称梨山李氏,寿终于住所。天复年间,其子扶柩归葬故里,途经光泽遇战乱阻滞,便葬于县城郊乌金洲,从此子孙繁衍,人称“乌洲李氏”。 李频次子定居光泽乌金洲。李纲五世祖李巽为迁邵武始祖。

据《新唐书》记载“李频字德新,睦州寿昌人。少秀悟,逮长,庐西山,多所记览。其属辞,於诗尤长。与里人方千善。给事中姚合名为诗,土多归重,频走千里丐其品,合大加奖挹,以女妻之。大中八年,擢进士第,调秘书郎,为南陵主簿。判入等,再迁武功令。於是畿民多籍神策军,吏以其横,类假借,不敢绳以法。频至,有神策士尚君庆,逋赋六年不送,睅然出入闾里。频密擿比伍与竞,君庆叩县廷质,频即械送狱,尽条宿恶,请於尹杀之,督所负无少贷。豪猾大惊,屏息奉法,县大治。有六门堰者,廞废百五十年,方岁饥,频发官廥庸民浚渠,按故道厮水溉田,穀以大稔。懿宗嘉之,赐绯衣、银鱼。俄擢侍御史,守法不阿徇,迁累都官员外郎。表丐建州刺史。既至,以礼法治下,更布条教。时朝政乱,盗兴,相椎夺,而建赖频以安。卒官下,丧归,父老相与扶柩,葬永乐州,为立庙梨山,岁祠之。天下乱,盗发其冢,寿昌人随加封掩云。”李频,原籍睦州寿昌人(今浙江省建德县李家村),也是当时著名诗人。《浙江通志》记载“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寿昌长汀源(今建德李家镇)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唐大中元年(847),寿昌县令穆君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

  大中八年(854),频中进士,调校书郎,任南陵县主簿,又升任武功县令。频整顿吏治,安定社会,发官仓赈济灾民,雇乡民疏通六门堰,按故道引水灌田。唐懿宗奖以绯衣、银鱼,调京任侍御史,后升任都官员外郎。不久,任建州(今福建建瓯)刺史。频以礼法治下,深受百姓爱戴。乾符三年(876),频病死任内,建州百姓举城致哀,建梨岳庙以祀之。寿昌父老相与扶柩,归葬于永乐(今李家),并建都官祠以示纪念。

  李频一生诗作甚多,大多散佚。宋嘉熙三年(1239),金华人王野任建州太守,于京城书肆中得李诗195篇,辑为《梨岳诗集》,并为之序。《全唐诗》载李诗208首。历代评李诗“清新警拔”、“清逸精深”。”

《新唐书》和。《浙江通志》都明确记载李频字德新,睦州寿昌人,卒官下,丧归,父老相与扶柩,葬永乐州,为立庙梨山,岁祠之。天下乱,盗发其冢,寿昌人随加封掩云”明明记载已经丧归(故里寿昌即今浙江省建德县李家村),(,寿昌乡里父老)父老相与扶柩,葬永乐州(今寿昌李家乡),并在寿昌河南里建都官祠以示纪念。李频病死任内。建州百姓举城致哀,并在城东20里建梨岳庙以祀之。好友著名唐代晚期诗人曹松,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李频逝世时曹松当时正在建州,作《哭李频员外(时在建川)》一诗“出麾临建水,下世在公堂。苦集休开箧,清资罢转郎。瘴中无子奠,岭外一妻孀。定是浮香骨,东归就故乡。”“瘴中无子奠,岭外一妻孀”意思是福建身边只有一个老妻而没有儿子哀哭主持祭奠。从熟知李频家事的好友曹松吟出“瘴中无子奠,岭外一妻孀”的诗句,按照古代崇尚“父母在,不远游”的侍亲之道和有子女必将待于亲旁临逝送终及千里奔丧的习俗来看,李频有无子嗣延续尚属问题!若有子嗣传世那“天下乱,盗发其冢,”为其墓冢加土封掩的就不应该是寿昌乡人而应该是其后子孙!也不该仅仅加土封掩草草了事,而该重整其墓加石以固了。

   李频虽为建州刺史,亦卒于任上,但《新唐书》和浙江通志》都明确记载李频是睦州寿昌人是以擢进士第而入仕任建州刺史的,而非以唐宗室身份任建州刺史的。于李纶著的《李纲行状》“公讳纲字伯纪,其先系出有唐、有以宗室为建州刺史者卒于官因家焉,”  先系记 ,明确不符。

[backcolor=#ffffff]
     其次,按主张“称李纲是建州刺史李频之后”的说法是:“李频次子于天复年间(公元902年--904年),扶柩归葬故里,途经光泽 遇战乱阻滞,便葬于县城郊乌金洲,从此 定居光泽乌金洲,子孙繁衍,人称“乌洲李氏”。李纲五世祖李巽为迁邵武始祖。”  光泽李氏家族盛于宋,有著名的“李氏七贤”:李深,北宋熙宁九年进士,平生清慎,刚直不阿。李郁,李深次子,为杨时学术的继承者之一,不与秦桧同流,辞官回乡讲学著述。李吕,李郁侄儿,一生专事理学研究,和朱熹一起讲学。李相祖,李吕次子,求学朱熹门下,专事理学研究.李闳祖,李吕三子,师从朱熹,进士出身。 李方子,科举中探花,其对朱熹学术的研究被誉为“独探其奥,尤精其粹”。李应龙,博学能文,节操高尚,堪为师表。

     据《八闽通志》记载“李巽字仲权。光泽人。博学能文,有《上鼓》等赋。举进士,与王禹偁善,禹偁有《送巽赴官序》。为江西提刑,明恕第一,迁两浙转运使。郡人登进士自巽始。"

宋 吴处厚在《青箱杂记》卷二记载,“五代之际,天下剖裂,太祖启运,虽则下西川,平岭表,收江南,而吴越、荆、闽纳籍归觐,然犹有河东未殄.其后太宗再驾乃始克之,海内自此一统,故因御试进士,乃以‘六合为家’为赋题.时进士王世则遽进赋曰:‘构尽乾坤,作我之龙楼凤阁;开穷日月,为君之玉户金关.’帝览之大悦,遂擢为第一人. 是年李巽亦以六合为家赋登第,赋云:‘辟八荒而为庭衢,并包有截[一三];用四夷而作藩屏,善闭无关.’此亦善矣,然不若世则之雄壮.巽字仲权,邵武人,以蜃楼、土鼓、周处斩蛟三赋驰名[一四],累举不第,为乡人所侮曰:‘李秀才应举,空去空回,知席帽甚时得离身[一五]?’巽亦不较.至是乃遗乡人诗曰:‘当年踪迹困泥尘,不意乘时亦化鳞.为报乡闾亲戚道,如今席帽已离身.’盖国初犹袭唐风[一六],士子皆曳袍重戴,出则以席帽自随.巽后仕至度支郎中、两浙转运使卒.与王禹偁相友善,今小畜集有送李仲权赴官序,即巽也.”

     李巽中宋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估计年龄大约在25岁到35岁左右,其出身生年代应该在后汉到宋初(947----960)左右,(有撰文称李巽生于五代后汉乾祐二年(949),根据他中宋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历任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卒于两浙转运使的仕绩来看,应属可信)而李纲的高祖(即李纲的五世祖)司徒公也就是李夔的曾祖,即杨时在《李修撰墓志铭》中记载“曾祖讳待仕闽以武力显,闽亡退处田野,”的李待。闽亡于945年,中国人素来讲究按资论辈,从李纲的高祖李待官拜司徒来看,官拜司徒,闽亡之时年龄至少在40---50岁以上,也就是说李待出生于唐朝末年(唐亡于公元907)。可见李巽和李纲的高祖司徒李待两人的出生年代至少相差50年,李待绝不可能在闽亡之后,再在近百岁高龄去考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的进士,任江南西路提点刑狱、两浙转运使。可见李巽和李纲的高祖司徒李待根本不是同一人。
      综合上述,可见建州刺史李频不是南宋宰相李纲的先祖。
 二、主张称李纲是闽西上杭李火德曾祖是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唐哀宗李柷之子李熙照之后或闽越江王之后
   关于南方李火德族盛丁旺,有关先祖世系源流众说纷纭之杂,各立其说之多足冠各姓氏之首,实属罕见。依火德公系诸谱系对火德公上源世系的描述,择其主要源流大致有如下四类,不同的说法:
    1、闽越江王。元祥后裔——其洪——宏义——小廿三(保朱)——火德
    2、闽越江王。元祥后裔——其洪——宏义——小四——三六——四七大郎——敬寿——阿章——纲——孟——珠——火德
    3、唐帝室之熙照——韬云——英亮——新成——训教——泰青——泳定(一作夔)——纲——孟——珠——火德
    4、唐高祖五弟。陇西侯海后裔——临淮王光弼(孟)——天员(珠)——火德

    因第2、第3种李火德谱系奉认南宋宰相李纲为先祖,故取第2、第3种说法作阐述论证 ,以求正本清源。火德公系诸多谱系尽管对上源时代的描述各有差异,唯独在称扬临淮世家的先世荣耀上,立场则几乎是一致的。所谓“临淮世家”就是指祖先曾经封爵“临淮王”。第2、3类谱系都指“孟”,但“孟”事迹未详史籍出处。第4类则指唐柳城(今河南西华县)人李光弼(708—764)。唐肃宗宝应初(762年),光弼因平定“安史之乱”战功推第一,封“临淮郡王”。与名将郭子仪齐名。火德公年龄与李光弼相差476岁。世系却仅隔一代“天员(珠)公”,孰能相信?而且李光弼(708年764年),并非汉族人,而是中国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人。后被唐朝赐姓为李 ,李光弼于唐天宝十五年(756)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率兵东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宝应元年(762),进封临淮郡王 唐代宗李豫即位后,信任宦官程元振、鱼朝恩,两人皆与光弼不协,力图中伤。光弼自镇临淮,二三年间不敢入朝。他历来治军严肃,发布命令时,诸将不敢仰视。至是,朝廷屡次征召,他皆迁延不至,诸将因此不听指挥,光弼羞愧成疾,广德二年(764)卒于徐州。不知上述谱系为何都一 致兼容,做成“蛮汉全席” ?李纲(1083—1140)宋邵武人,自其祖始居无锡。父夔,终龙图阁侍制。宋高宗南渡时为相,整军经武,因与主和派议不合,执政七十日而罢。此后历官湖广、江西、荆湖诸路安抚大使,卒赠少师。葬于福州怀安县桐口大家山之原。有八子:仪之、宗之、集之、茂之、润之、望之、秀之、申之;孙:震、泰、升、晋、蒙、同、谦、需、颐(李纲行状载此九孙,还有)。从李纲身世的第一手资料《李纲行状》实在在看不出有名为“孟、珠”的子孙。   为何《火德翁传》却说火德公“其先汀之宁化人”,并且不提身世显赫的曾祖李纲呢?即便不方便提李纲其祖父李赓回迁居地无锡,也可提左近的李纲高祖曾祖曾栖居过的邵武,或李纲晚年居住地长乐,为何不见只字提及呢?第2类族谱明载,如李鼎元先生主编的《李氏源流》一书介绍:李氏七十世祖四七大郎在五代的后晋“高祖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到包地吴十三郎家,三十三(岁)赘伊寡媳陈氏转娘”,“生子曰敬荣、敬寿、敬德。”这就是现在包地李氏的祖宗。“七十一世敬寿公:四七公之次子,住坑源包地明溪虾尾,生于天福五年,葬包冢,生子阿孝、阿章 ”。敬寿公包地李氏族谱尊为世祖。居住地与李纲“其祖始居无锡”明显不符。再说敬寿公的儿子阿章的子孙居住在明溪曾坑,也没有“纲、孟、珠”的子孙,生年与李纲相差143年,中间仅隔“阿章”一代,也是不合理的。可见火德公与李纲之间的世系传承关系也是十分脆弱经不起推敲的完全不顾史实,任意杜撰熙照为李祝的儿子,编造77岁的老翁李开来堂叔救侄,保留大唐“龙种”的神奇故事。      
     李啟佳、李長波等於一九八九年編寫一本 福建上杭 《 李氏史記 》 作者写道:“熙照公,祝帝幼子,生于西元907年(唐天佑四年)正月,朱全忠夺位后,对唐室后裔蓄意斩草除根,免之后患,当時任浙东尉堂叔李开來,知悉朱全忠已將曄公(李祝父親)之八子相继谋杀后,急于同年四月间想方设法將危在旦夕的祝帝的婴儿熙照暗中救出,从河南洛阳弯山绕道,日隐夜行,沿途避难,逃回福建邵武(开来原籍)开基,认开来为义父,生子韬云,开来公妣薑氏生子熙临,未婚而喪,故以熙照为嗣。”(阮荣华著1994年版《中华姓氏通书?李姓》在編寫史料時,沒有進一步考證,也抄袭此说)和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纂修的《李氏族谱》载, 李熙照是李柷的儿子,“朱全忠篡夺皇位后, 蓄意斩草除根, 当时任浙江东尉宗亲堂叔开来(时年已77岁), 想方设法将危在旦夕的柷公婴儿熙照救出, 从河南洛阳弯山绕道, 日隐夜行, 设法躲避搜查,终于逃到开来老家福建邵武隐居。公后来认开来为义父开来自己生一子名曰: 熙临, 尚未成年就早逝了, 便以熙照为嗣”  
     据史书记载, 李柷生于景福元年(892)九月三日, 天祐元年(904)八月十一日李柷之父李晔被朱温惨杀。同月, 拥立李柷为皇帝, 当时李柷才11周岁11个月。 天祐四年(907)四月, 朱温称帝, 将李柷(14周岁7个月)和李柷之母何太后囚禁于曹州(现山东荷泽曹县)朱温亲信氏叔琮宅第, 天祐五年(908)二月廿一日, 李柷被鸩杀, 终年15周岁5个月。若在太平盛世, 15、16岁的皇子生儿育女不是没有可能, 而不到12岁的李柷当的是傀儡皇帝, 岂能享受正常奢华帝王生活, 还能有皇后、嫔妃绕膝? 不到15岁就被囚禁曹州, 不到16岁就遭杀害的李柷还会有儿子? 退一万步而言, 即使有儿子, 还能允许留住在国都河南洛阳? 朱温又岂能刀下留“种”? 况且, 从未在史书上发现过李柷有皇后和后代的片纸只字记载, 再说, 77岁的老翁李开来即便在浙江当小官, 如何有超人本领在戒备森严的洛阳将岁余的熙照婴儿救出? 又如何有“从河南洛阳弯山绕道, 日隐夜行,设法躲避搜查, 终于逃到老家福建邵武”的能耐? 77岁的老翁李开来有此能耐何不救出李晔或李柷去太原李,勤王匡复李唐呢?李柷既然与李开来是堂兄弟,77岁的老翁又岂能为17岁李柷为弟,做李熙照的亲堂叔呢?莫非皇帝真的就万岁?在1994年版《中华姓氏通书?李姓》中, 不仅可以清晰看到李纲-李贵(又名信甫、显璠)-李奎(又名李燔、文宿)-李奇(又名李孟、孟佑)-李珠(原名李德、又名大郎、号宝珠)世系链接, 还能一个不漏地查阅到每一代的出生年份, 除历史名臣李纲外, 其他四代“宝贵” 的出生年份, 明眼人一看便可看出其破绽百出;书中记载, 李珠为李纲第5代孙, 俩者时隔仅93年,平均一代18.6年;更离奇的是李纲23岁就有所谓的孙子“李贵”了,殊不知李纲22岁娶的夫人张氏,李纲23岁时,长子仪之还没出生呢?仪之生于崇宁五年八月七日,其年李纲24岁(见载李纲年谱)。
   火德公系族谱常见一篇出自北宋范仲淹(989—1052)撰写的《陇西李氏族谱序》①。这篇序文从范氏的遗著《范文正集》里面是找不到的,其真伪颇堪存疑。第一,火德公系族谱揭示火德公生存年代是公元1206—1292年。范氏则是生活于公元989—1052年。早先出生约二百年的范氏竟能替后世的火德公写族谱序?这应是缺乏历史概念的人编造的伪作,否则就是范氏的原文遭到篡改。第二,序文提到予友卢陵六一夫子,“此修之母族金陵李姓谱。”明显是指欧阳修,(1007-1073),六一是欧阳修的号。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但是欧母姓郑又何来,“此修之母族金陵李姓谱。”之称?而且欧阳修比范仲淹小十八岁。文末署名附称谓“谊兄”才对。第二,文末署名附称谓“谊弟”。就算牵强是指比他年长的好友穆修(979—1032),序文撰写年代署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当时穆修已去世十三年。就编谱时间来看,有欠合理。第三,文末作者官衔署“钦差陕西河东宣抚使”。其实这官差发布不久,范氏就自请守边。朝廷改拜“资政殿学士知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依理范氏不至签署该官衔。第四,综观序文条理顺畅,波澜壮盛,应属高人之笔。可是有些文句表达欠明朗,似为拙手篡改痕迹。总而言之,火德公族裔谱牒所引范氏序文非属原作即可断言。它被编列在火德公系族谱中的意义何在?似在“援引古先贤哲以为高”。并籍文中提及“先世临淮世家,自火德翁上下,本系相承”来美化火德公的上源。因此,火德公系诸多谱系尽管对上源时代的描述各有差异,唯独在称扬临淮世家的先世荣耀上,立场则几乎是一致的。本想援引古先贤哲之名作序一来提高家族名望,二来也是援引古先贤哲之名来昭显其家谱的可靠性。不想画虎不成反类犬,反而露出了伪造谱牒的马脚!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在目前可见的火德公系族谱中,还看不到范氏序文中的“彩日、彩耀”。
     有关火德公先祖世系源流众说纷纭之杂,各立其说之多足冠各姓氏之首,实已属罕见.更奇怪的是 关于火德公的生年问题,各地族谱记载也各不相同。台湾《李氏源流》记载,火德公生于公元1184年;上杭《李氏史记》则记载火德公生于公元1206年;安溪湖头谱牒记载,火德公生于公元1017年。正确的火德公的生年牵及到 真正的火德公先祖世系及子孙传承的正确。那么真正的火德公上祖是谁呢?火德公的真正生年又是哪一年呢?
   福建永安市李金德后裔编修的《陇西郡李氏族谱》、安溪湖头李火德之子三一郎后裔编修的《清溪李氏家谱》、永安炉坵三一郎后裔收藏的《陇西李氏家谱》、三三郎后裔编修的《李庄族谱》、和李珠旁系永安洋畲编修的《李氏家谱》、崇德祠藏版《李氏家谱》等,都一致认定李元祥~李其洪~李珠这个宗支世系。
  分别居住在福建永安市上坪乡梧桐洋、丰盂头的李金德(周道)长子甲一、次子甲二后裔于光绪廿一年乙未(1895)编修的《陇西郡李氏族谱》均明确记载, 李珠(又名小廿三, 保珠)为李其洪之孙, 李宏义之第四子, 生“周道、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在庆咸、大才二人所作“李氏家谱序”中记述,“我丰盂头,则又由其洪公数传至小廿三公,迁荆山,越数代甲二公是也。宗谱所载沿流求源确有可据也”。
    闽南李氏南山大宗筹建会1994年编写的《陇西渊源志》引载了清顺治八年(1651)春标写的永定湖坑“李氏族谱序”, 序中明确“始祖保朱公一派”,“二世祖考火德公”为江王元祥后裔;《渊源志》引载的安溪湖头“李氏族谱序”中, 同样奉李元祥为远祖。
安溪湖头李火德之子三一郎后裔于清乾隆甲子年编修的《清溪李氏家谱》也明确记载, 李珠及湖头李氏为李元祥后裔,

   福建上杭迁居永安市青水镇炉坵村李乾樑(李火德之子三一郎廿五代孙、仍保留上杭客家话音)保存的清道光廿四年甲辰(1844)元宜编修的《陇西李氏家谱》(残本二册, 炉坵李氏视为自己祖传家谱的该谱, 实是小三公后裔编修的,), 该谱载第一代为李元祥,“祖讳宏义, 其洪公次子……子四: 小三、小四、小十九、小二十三”;“小廿三(保朱, 号念三郎, 原系双峰分出宁化县石壁乡)生: 金德、木德、水德、火德、田德、土德”。 
    漳平市永福镇三三郎之子仕宝后裔在清光绪年间编修的《李庄族谱》(手抄本)记载, 宏义公“生四子: 长小三、次小四、三小十七(疑九之误笔)、四名小二三”,“四曰小二三, 其子孙在永安移居余荆山梧桐洋及宁化石壁等处……小二三即念三可知矣, 讳保珠公”。“保珠公, 公乃宏义公之四子……妣吴氏、番(疑为潘之误,笔者注)氏、徐氏;宋初人, 移居余荆山、梧桐洋等处”。
    福建三明市莘口镇龙安村李其洪次子李宏义后裔保存完整的清道光甲辰(1844)崇德祠藏版《李氏家谱》(共27册)记载,“其洪次子宏义生四子: 小三、小四、小十九、小二十三”;“小廿三(保朱, 号念三郎, 原系双峰分出宁化县石壁乡)生: 金德、木德、水德、火德、田德、土德”。 
    福建永安市贡川镇洋峰村小三公后裔保存的清康熙壬子(1672) 殿挹主持重新刻印的《李氏家谱》及道光廿六年丙午(1846)孔扬、云龙主持翻刻的《陇西李氏谱稿》中, 收录了宋崇宁三年(1104)任甘县县丞李文仲写的谱序、明万历十九年辛卯(1591)进士任山东长山县教谕李珏写的谱序和跋以及明万历甲午(1594)豫章宗末见罗山人李材写的谱序。其中, 李珏(号龙屏,《陇西李氏谱稿》主修)在谱序中写道“其洪公生四子, 长宏仁、次宏义、三宏礼、四宏信。本支宏义公生四子: 长小三、次小四、三小十九、四小廿三”(这是笔者讫今为止,见到有关“小廿三”的最早记载)。查阅永安县志(万历)P68载,“李珏-长山教谕”,卷之八(贡生)P168载,“李珏(字纯甫。在庠以文行冠诸士;万历丙子拔贡,中南雍副榜, 授会昌训, 署安远令, 擢长山谕。……乡称龙屏先生)”。可知, 明万历年间任长山教谕之龙屏先生实有其人。其所写谱序和跋使人感到所述事理实在, 无虚妄之词。
  由此可见, 无论是李珠的直系后裔(孙金德后裔, 曾孙三一郎、三三郎后裔)所持族谱, 还是旁系后裔所传族谱, 李珠先祖世系列属李元祥~李其洪宗支世系较为准确, 其脉络较清晰可考, 疑点较少。
按有关族谱推衍, 李元祥至李珠共历16代, 李元祥生于公元625年, 李珠出生年份无从考证,无法测算经历时段。李元祥至李珠世系谱图如下: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元祥━┿李皎━┯李丛━┷万康━┯楚珪━┯尚炅━┯希悦━━复礼━━李远━┯李匡
陈,肖 许氏 唐氏 许氏 王,杜 何,宋 何氏 黄氏 魏氏 徐氏
67 68 69 70 71 72 73
→李勖━━李求━┯弘继━┿李仲━┯其洪━┿宏义━┷小廿三(又名保朱,大郎,即李珠)
陈氏 罗氏 叶氏 林氏 邹氏 吴氏 邓,潘,吴

    现以安溪湖头李氏世系如下:
李渊(1世)——元祥(2世)——李皎(3世)——祖丛(4世)——万康(5世)——楚珪(6世)——尚昊(7世)——希悦(8世)——复礼(9世)——李远(10世)——李匡(11世)——李勗(12世)——李求(13世)——弘继(14世)——李仲(15世)——其洪(16世)——宏义(17世)——小廿三(即保朱18世)——火德(19世)——三一(20世)一—庆三(21世)——三五(22世)——五三(23世)——千五(24世)——大六郎(25世)——孝梓(26世)——李诚(27世)——君达(28世)——祚延(29世)——仲良(30世)——则成(31世)——宗江(32世)——俊茂(33世)——秉辉(34世)——文节(35世)——时和(36世)——子澄(37世)——克建(38世)——赖甫(39世)——晋卿(40世)——世谐(41世)——清机(42世)——崇文(43世)——维矩(44世)——志达(45世)——锡圭(46世)——希朱(47世)——垂绅(48世)——舜臣(49世)——大度(50世)——同光(51世)——瑞琪(52世)
    从一世唐高祖李渊(生于公元566年)到五十二世瑞琪(生于2009年)凡52代,共计1443年,平均每代人间隔27年。又十六世其洪公于公元948年自皇历迁居双峰,以此为截点,至瑞琪(以其洪公为一世祖)共37代,平均每代人间隔29年。这组数据可以认为是一个家族发展得比较快的数字。

    如果按上杭《李氏史记》中,李火德裔孙李君达到安溪湖头开基的年代来看,都是极不符合常理逻辑的。从李火德至湖头李氏开基始祖李君达,之间共历十世。又清相李光地为李君达的第十三世裔孙,以此,李火德至李光地之间共经历二十三世。李火德生于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李光地生于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2年)期间相隔436年。
   君达至湖头开基后,其子祚延公以下三代均为单丁独传。特别是第三代仲良公,至73岁才生下四世祖则成公。则成公生三子:宗源、宗淇、宗江。宗江公又生二子,长曰俊茂,次曰俊德。湖李至此,人丁始趋兴旺。
湖头李氏家族六世祖俊茂,字朴庵。明朝正统(公元1436—1449年)年间,因“急公尚义乐善好施赈济江南,朝廷旌表为义民。”至今湖头李氏家庙中,仍完好地保存着明正统年间朝廷颁赐的义民匾。从六世祖俊茂公至十三世李光地,经历了七代。而从明正统年间至明崇祯十四年,共经历了200多年。平均每代间隔约28、29年。这种时代间隔,比较符合正常世系的繁衍时间。
反观俊茂公以上至李火德,共有16世。而从宋开禧二年至明代正统年间,仅隔240多年,平均每世间隔15年。且依上杭《李氏史记》所载,李火德早年艰于子嗣,至63岁始获长子。而湖头李氏的三世祖仲良公,亦在73岁时才喜得贵子。如果扣去这两世延搁的80余年,则自火德公至俊茂公的这十六世中,平均每世间隔仅10年。而十岁的孩童,又如何传宗接代呢?
    永定、平和交界的李氏家族,亦是上杭李火德派下子孙。其族谱记载的从李火德至永定、平和开基始祖的世系如下:
火德(1世)——三一(2世)一—庆三(3世)——三五(4世)——五三(5世)——千五(6世)——大六郎(7世)——孝梓(8世)——李诚(9世)——君达(10世)——福延(11世)
   福延,又称居士公,是平和李氏的开基始祖。如果李火德的生卒年代以宋元之际来说,则其十一世的孙辈福延公,应下推三百余年,是为明末时人;即便是采用现在上杭李氏家族比较认同的李火德是南宋(公元1206—1292年)时人,下推三百年,其十一世孙福延公应为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人。但从平和李氏族谱所记载的李福延传记来看,问题就出来了。该传记云:一世祖居士公,讳福延,字以善,居士别号。配谢氏,生二子。长佛宝,次仲生。侧室黄氏,生一子:再得。福延公生于元顺帝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戊寅八月二十日寅时,卒于大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丁亥十二月十八日午时,享寿七十岁……妣谢氏,谥好善。生于元顺帝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辛巳四月二十四日申时,卒于大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辛卯九月十七日申时,享寿七十一岁。

  不但李福延的生卒年月凿凿有据,其派下子孙亦多有准确的生卒年月记载。间隔每世三十年左右,排列合理。因此,根据这一世系,则从李火德到李福延的这十一世当中,相距时间还不到一百四十年。而在这百余年间要传衍十一代人,是根本不可能的。又如果采用李火德是宋元之际人的说法,则李火德到其第十一世孙福延几乎同时生活在存在不到一百年的元朝,就更加令人难以置信了。
  关于火德公的生年问题,各地族谱记载各不相同。台湾《李氏源流》记载,火德公生于公元1184年;上杭《李氏史记》则记载火德公生于公元1206年。上述火德公生年对照安溪湖头谱牒,君达公生于公元1217年,君达是火德公的十世孙。按台湾谱火德公生于公元1184年,与公元1217年出生的君达相差33岁,平均每代人间隔3.3年。按上杭谱火德公生于公元1206年,则与君达公相差11岁,平均每代人相距1.1年。以上诸谱有关火德公生年的记载肯定有误,都不切实际。今查遍其他个宗支谱牒和相关资料,还未发现有火德公生年的记载。

   查永安洋峰修于清康熙、道光、光绪年间的古谱。有明确的年代记载:“其洪公(仲公长子)后汉乾祐元年(公元948年)戊申自皇历迁古沙县崇仁里二十六都双峰(今永安市贡川镇双峰村)开基。此时,其洪公应是处在青壮年时期,在30—40岁之间。以35岁来算,即公元948年减去35岁,便可推算出火德公的四世祖其洪公大致出生在公元913年。如果按平均每代人间隔25岁来算,其洪公的四世孙火德公的生年应是公元1013年。对照安溪湖头谱,火德公生于公元1017年,与推算误差4年。这样的结果是巧合,还是偶然?
   小廿三,即保朱,号念三郎。原系双峰,分出宁化县石壁乡(清道光甲辰版李氏家谱载),中年时从双峰迁往李荆山(今永安市上坪乡余荆山),因家难,携六子避往清流的侄子李四七家暂居,继而到宁化石壁定居。年老思乡,又同长子金德重返李荆山。但此时家已无存,只好在离李荆山五华里处的梧桐洋住下,死后葬在双峰墓山干,至今坟茔尚存。
   上述火德公应是生在双峰,长于宁化石壁李家坪。时值宋初,兵戈扰乱,又移徙上杭胜运里丰朗乡(漳平永福李庄谱载)。以上铁证证明火德公根本不是从陇西来到汀州,而是唐室闽越江王李元祥的子孙。是从永安双峰前往石壁,再到汀州繁衍生息,有谱有据可依的。其祖祠现还在长汀,名为“一本堂”。上杭稔田镇官田村的火德公祠是后来修建的,其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至今173年。人为地将官田火德公祠变为圣地,而冷落了真正的火德公祠长汀“一本堂”。
   火德公这一支系除了上述各宗相互讹造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其第十二代裔孙李志甫于元顺帝十四年(公元1338年)在平和造反,公元1340年战殁。孝梓公的四个儿子恐被诛连,分散各逃一处。诠公将孝梓公及妣谢氏二位香火送往湖坑祖祠奉祀。启程时发一愿曰:但求(香火)断处即为地。当走到南靖县书洋乡枫村时,香火断了。又见一坑水流来似永定之湖坑山清水秀,因此定居下来。为了纪念祖地湖坑而取名油坑。谊公逃往漳州龙海渐山定居,谕公从龙海转而定居厦门东浮山边。诚公从南胜逃往平和小溪定居,后其子君达公因事故以割鼻,携幼子祚延逃难到今安溪县剑斗乡浮钱庵定居。至第四代则成公徙居安溪湖头,今已成望族。故今平和小溪李氏有祖婆没有祖公,而安溪湖头有祖公没有祖婆,就是这个缘故。
   安溪湖头李氏在大清顺治年间编修族谱时,就派人到福建各地查访。发现汀州、上杭谱牒错乱,便建议要以永安贡川孔文家谱为典范,以免后代造成乱祖乱宗现象。以事实为准,去伪存真,继往开来。

   上杭《李氏族谱》上册第309页派字诗摘第五句:“南胜曾来郑,分逃各地藏。和月兼诏善,别择靖澄芳。”此诗就已经显露出李火德第十二代裔孙李志甫造反失败后,诠公兄弟恐被诛连各地逃散的真实写照。这是给历代至今篡改李火德是唐朝临淮王李光弼之孙的“李孟之说”,和当今乱祖乱宗、篡改历史史实把李火德说成生于公元1206年,由其父保珠公,值宋元兵乱,乃自“陇西来汀州又一入闽之说”的讹传,是一个最好的对照证据。
   可见,李元祥十四世孙,李其洪于后汉乾祐元年(公元948年)戊申自皇历迁古沙县崇仁里二十六都双峰(今永安市贡川镇双峰村)开基。其洪公生四子, 长宏仁、次宏义、三宏礼、四宏信。宏义公生四子: 长小三、次小四、三小十九、四小廿三,小廿三,即保朱,号念三郎。原系双峰,分出宁化县石壁乡,生: 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中年时从双峰迁往李荆山(今永安市上坪乡余荆山),因家难,携六子避往清流的侄子李四七家暂居,继而到宁化石壁定居。年老思乡,又同长子金德重返李荆山。但此时家已无存,只好在离李荆山五华里处的梧桐洋住下,死后葬在双峰墓山干,至今坟茔尚存。火德公应是生在双峰,长于宁化石壁李家坪。时值宋初,兵戈扰乱,又移徙上杭胜运里丰朗乡。这也就是《火德翁传》“其先汀之宁化人”由来。根据世系传承的考索和论证,应以安溪湖头谱牒记载火德公生于公元1017年,为合理、可信。
   那么关于李火德的“唐帝室之熙照——韬云——英亮——新成——训教——泰青——泳定(一作夔)——纲——孟——珠——火德”世系又是什么来的呢? 
      此世系见载于李啟佳、李長波等於一九八九年編寫的福建上杭 《 李氏史記 》、阮荣华著1994年版《中华姓氏通书?李姓》、及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1995年纂修的《李氏族谱》中。溯其流传轨迹是分两步而成的;一是,先伪造世系将李火德攀上李纲,二是根据李纲出自唐宗室的记载,妄意地再接上唐哀宗李祝的世系
第一步、是先伪造世系将李火德攀上李纲
      给李火德写传的明天顺上杭儒学教谕括苍季远未见史志记载,在目前可见的火德公系族谱中,还看不到文中的求文 人嗣英”及李火德后裔海丰礼巡检李念四,三江推友李文通,开封郡博李明善,王府引礼李克修。据撰文称:嗣英出示的明天顺前已编有家乘(即家谱)季远也是参考阅读了的。文中根本未提及李火德有南宋宰相李纲及临淮世家的先系,若李火德真是南宋宰相李纲的曾孙,按写行传及墓志的体例叙及先系追溯四代的原则,也不可能丝毫不提及南宋宰相李纲。可见,这是李火德先系没经篡改过的原始面目,与南宋宰相李纲及临淮世家根本没有关系。其次,李火德若真是如上杭李氏族谱中记载,中过宋朝举人、进士。任过宁化教谕、知县、通判、太守、节度使、关内侯。官至节度使、关内侯,宋元史志岂能没有丝毫记载?就算史志中没有记载,岂能连本人的传记中也没有丝毫记载呢? 季远《火德翁传》中的李火德也仅是一位有善行的有德、知命之长者。可见,李火德中过宋朝举人、进士。任过宁化教谕、知县、通判、太守、节度使、关内侯等官职是后来的上杭子孙自己加封的!     明朝嘉靖之前,庶民是不准立祠祭祀始祖的,上祭不可超过四代。嘉靖帝以庶系入统继位,力争多年终于为生父争得皇帝地位,高兴之余,推恩天下庶民,庶民方准立祠祭祀始祖。于是,各族姓氏纷纷修谱立宗、建祠祭祖,形成了家谱史上的一个繁荣发展高潮。清初顺治、康熙、雍正三帝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均热心鼓励各族修谱,目的是通过编修家谱宏扬宗族伦理来和宗睦族联络疏远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家谱史上进入了的一个繁荣发展期。      从现存于世的 福建上杭李木德后裔保应等三人于清同治七年(1869)编修的《儒溪李氏三修族谱》(封面抄写〈李氏族谱〉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岁?1704?修)及上杭县太拔乡院前村木德公裔孙四九郎公房,于清朝道光七年丁亥(公元1827年)秋月修撰的《儒溪李氏族谱》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的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清)李延基编再修的帅礼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儒溪李氏族谱》来看,福建上杭李氏的族谱应是创修于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再修于道光七年丁亥(公元1827年),清同治七年(1869)编修恰好是三修。        将李开来次子李熙照与李纲……李珠链接成垂直世系, 其源于何时修的儒溪李氏族谱尚待考证核查,(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的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编修的 《儒溪李氏族谱》因工作忙碌尚无暇去上海考证核查,)但上杭县太拔乡院前村木德公裔道光七年丁亥(公元1827年)编修的《儒溪李氏族谱》及李木德后裔保应等三人于清同治七年(1869)编修的《儒溪李氏三修族谱》已将李开来次子李熙照与李纲……李珠链接成垂直世系。记载中, 将李熙照列为其先祖, 该谱载“唐亡, 有开来翁者, 迁居邵武府城, 子二, 长熙临, 任浙东尉, 遂居浙东;次熙照, 仍居邵武, 生子韬云, 韬云生英亮……, 泳定任云南府尹, 生子二, 长纲, 次维, ……纲公为宋南渡初宰相……”      将李开来次子李熙照与李纲……李珠链接成垂直世系源于何时修的《儒溪李氏族谱》有二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源于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编修的 《儒溪李氏族谱》。从目前可见的火德公系族谱中,还看不到文中的求文 人嗣英及李火德后裔海丰礼巡检李念四,三江推友李文通,开封郡博李明善,王府引礼李克修这几位精英后裔的名字和行传记载,可见其族已失先前的家谱,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编修的 《儒溪李氏族谱》是创立。已失先前的家谱先前世系无法考证,只好参考借引其他李氏的家谱。将福建省明溪县夏坊乡新屋下陇西郡李氏历代源流世系表、中唐诸望、闽邵世家统宗第四十九世祖兴梆公,娶赵氏生子开泰、开来。次子开来娶姜氏生二子:长熙临,任浙东令;次熙照。以熙照——韬云——英亮——新成——训教——泰青——泳定——李纲,共计八代列为本宗世系,(现存清嘉庆壬申年(1812)福建明溪县夏坊乡李熙照后裔编修的《李氏宗谱》所载,“开来公字瑞采, 居邵武府城祖基;娶姜氏, 生子二, 如长熙临, 任浙东令, 娶姜氏, 生子二, 韬文、韬武, 兄弟徙居未详。次熙照, 本支祖。熙照公娶丁氏, 生一子韬云, 娶林氏蒲娘……英亮娶吴氏……新成……训教……”。)将此李纲与南宋宰相李纲混而为一,岂有“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吾亦无忌”之理?须知“蔺相如、司马相如,名虽相如,实不相如”之道竟混而为一,又将临淮王李光弼之孙李孟接为李纲之子,作为李火德之祖。,也就形成了所谓的名相之后、临淮世家。按照一般修谱冒认祖宗的最多三代左右的惯例,应该是上杭李氏已失先前的家谱、原来世系无法考证,再将明溪县夏坊乡新屋下陇西郡李氏“熙照——韬云——英亮——新成——训教——泰青——泳定——李纲”共计八代世系抄冒为本宗世系。若本有先前的家谱世系,一下子替换了自己八辈子祖宗,也不是哪个不肖子孙随随便便能做出来的“大手笔”。“操你八辈子祖宗”形同毒誓,就是骂人也是不轻易出口的。     还一种可能是源于道光七年丁亥(公元1827年)编修的《儒溪李氏族谱》始将李熙照与李纲……李珠链接成垂直世系。那可能是联宗合谱的结果。赣闽之地民风强悍土客之族械斗时常发生,为了加强团结各支李氏同心协力抵御他姓的欺凌盛行联宗合谱,联宗合谱祖宗合流后,宗族势力在地方上的影响就大。所以在联宗合谱时将福建省明溪县夏坊乡新屋下陇西郡李氏历代源流,“兴梆公,娶赵氏生子开泰、开来。次子开来娶姜氏生二子:长熙临,任浙东令;次熙照。以熙照——韬云——英亮——新成——训教——泰青——泳定——李纲----(生显璠、显琠、显琬、显瑛),共计八代列为本宗世系,又把明溪县盖洋镇温庄李氏家谱,南宋理学家李侗变成李纲的原名。将李侗的曾祖李干与训教,李侗的祖父李熏与泰青,李侗的父亲李宽与泳定等互相以原名与字共相并提,然后又将临淮王李光弼之孙李孟改成李奇,其父李燔改为李奎,其祖李复改为李贵,接上李纲、李孟的儿子李珠取代小廿三(保朱),来个张冠李戴,彻底地把原来不同宗族的四支李姓和在一起。把李贵,又添写为“原名复,又名信甫,显璠。”就是把宁化泉上李家坊始祖信甫混为一谈,又把宁化安远显璠相提并论。如此“蛮汉全席”的“四不象”终于横空出世。联宗合谱之后,各支都统一到李火德旗下以后,下一步便应该是修宗祠了。十年之后即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上杭稔田镇官田村的火德公祠开始修建。各地宗支族脉系捐资合建,火德公祠占地5600平方,104间客房,分封各地宗支族脉系房号。若能在房号其中找到上述的几支李氏,那么联宗合谱形成的李熙照与李纲……李珠链接成垂直世系之谜就不言而解了。第二步、根据李纲出自唐宗室的记载,妄意地再接上唐哀宗李祝的世系      李启佳、李长波等於一九八九年編写的福建上杭 《 李氏史記 》(即 上杭李氏大宗祠1995年纂修的《李氏族谱》的初稿   )不但不考证火德公真正的上源世系和传承,反而根据李纲出自唐宗室的记载,妄意地再接上唐哀宗李祝的世系.《李氏史記》记载的李火德是李世民后裔的世系,是从大唐最后一個皇帝哀帝李祝起改編的, 根据“唐亡, 有开来翁者, 迁居邵武府城, 子二, 长熙临, 任浙东尉, 遂居浙东;次熙照,  仍居邵武”的时间把李开來亲生儿子熙照肢解为李祝的儿子,以熙照 ――韬云  ―― 英亮 ―― 新成 ―― 训教-泰青 ―― 泳定 ―― 李纲共八代,套在哀帝李祝名下(見世系表),移花接木地編成所謂继承大唐皇派世系。《 李氏史記 》 作者写道:“熙照公,祝帝幼子,生于西元九 0 七年(唐天佑四年)正月,朱全忠夺位后,对唐室后裔蓄意斩草除根,免之后患,当時任浙东尉堂叔李开來,知悉朱全忠已將曄公(李祝父親)之八子相继谋杀后,急于同年四月间想方设法將危在旦夕的祝帝的婴儿熙照暗中救出,从河南洛阳弯山绕道,日隐夜行,沿途避难,逃回福建邵武(开来原籍)开基,认开来为义父,生子韬云,开来公妣薑氏生子熙临,未婚而喪,故以熙照为嗣。”完全不顾史实,任意杜撰熙照为李祝的儿子,编造77岁的老翁李开来堂叔救侄,保留大唐“龙种”的神奇故事。          阮荣华著1994年版《中华姓氏通书姓》在编写史料時,沒有进一步考证,也抄袭此说,随着《中华姓氏通书?李姓》一书的出版 ,“唐帝室之熙照——韬云——英亮——新成——训教——泰青——泳定(一作夔)——纲——孟——珠——火德”的世袭流传天下。虽然哄动一时,甚至引得海外李姓的摹名归认、踊跃捐款,但必终将贻笑天下。李火德冒攀李纲后裔,杜撰熙照为李祝儿子,将李唐历代 传世帝皇尽网其内之举,引起海内外有识学者的指正及李纲后裔的反弹,列举出李纲其父和李纲其子真正的名讳以证其谬误。福建上杭李氏大宗祠在1995年纂修的《李氏族谱》不思拨乱反正,方而加以避改、掩饰 。《 李氏史記 》 七十七世祖纲公儿子是贵公, 1995 年改编为《 李氏族譜 》 時,纲公儿子不是贵公,而是仪之,贵公变成仪之的儿子(儿子变成孙子),纲公是西元 1083 年生,贵公根据 《 李氏史記 》 记载是 1106 年,相差只有 24 年。(見上杭 《 李氏史記 》 第 31 頁,上杭 《 李氏族譜 》 上冊第 57 頁)。殊不知李纲22岁娶的夫人张氏,仪之生于崇宁五年八月七日,其年李纲24岁(见载李纲年谱)又闹出仪之和所谓的儿子“李贵”同年出生的笑话。    上杭 《 李氏史記 》 是在 1989 年编写的,1989 年以來,有些单位在编写史料時,沒有进一步考证,往往照抄別人所写历史,如阮荣华著1994年版《中华姓氏通书姓》在编写史料時,沒有进一步考证,也抄袭此说,随着《中华姓氏通书?李姓》一书的出版,销售全国各地, 北京東方姓氏文化研究中心,于 2000 年编写的 《 中华姓氏通史 》 其中李火德历史,也是按照上杭 《 李氏史記 》 抄写的,还有闽清县 1998 年编修的 《 隴西李氏支譜 》 也误认为 《 李氏史記 》 李火德是李世民的后裔,还有 1997 年三明地区李大振等人编写的 《 李氏族譜 》 也根 据《 李氏史記 》 抄写了李开来为李祝帝救子事例等等,上杭李火德系的“唐帝室之熙照——韬云——英亮——新成——训教——泰青——泳定(一作夔)——纲——孟——珠——火德”世系就是什么流传开来的。            综合上述可见,南宋宰相李并非闽西上杭李火德的曾祖,所以李火德系主张称李纲是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唐哀宗李柷之子李熙照之后, 及李火德系主张称李纲是闽越江王之后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主张称李纲是李渊的二十二 子滕王李元婴之后   李道烽在《闽西上杭李火德祖系源流考》一文中提出的,李纲是唐高祖第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婴的第二十五代裔孙,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高祖李安垣,字泰伯,官至尚书。由江苏无锡仕闽至邵,遂家于邵武樵川庆亲里。曾祖李护,字菘。隐德不仕。祖父李赓,字伸。曾任应天府知府等职。父李夔,字斯和。累官右文殿修撰。李纲生有八子:长子仪之,为奉议郎;次子宗之,为宣教郎;三子集子,为通直郎;四子茂之,为宣义郎;五子润之,六子望之(俱早夭);七子秀之,为宣义郎;八子申之,为承务郎。
世系列下:元婴——万五——千一——玉甫——武——禄——安甫——彦宇——守信——伯云——曦——宗诚——忠——请——二十——维昌——志诚——二四——信——三五——安垣——护——赓——夔——李纲——(仪之、宗之、集之、茂之、润之、望之、秀之、申之)

  李道烽先生在写《闽西上杭李火德祖系源流考》一文,参考了许多的李氏族谱,对闽西上杭李火德祖系乱套唐室诸帝和南宋宰相李纲的世系,做了正本清源的澄清。李道烽先生的《闽西上杭李火德祖系源流考》一文,使闽西上杭李火德祖系大白于天下,也解开困扰闽西上杭李火德祖系的混乱之谜。
      李元婴,(630年~689年)唐高祖李渊之二十二子,柳宝林生。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受封为滕王(九岁)。贞观15年(641年)任金洲(安康)刺史,实封800户,贞观23年(649年)实封1000户。 永徽3年(652年)任苏州刺史永徽4年(653年)23岁时任洪州(今南昌)都督。李元婴后因“数犯宪章,削邑户及亲事帐内之半”,于安徽滁州安置,后起授寿州刺史。高宗调露元年(679年),李元婴又贬到隆州(今阆中)做刺史。弘道元年(684年)加开府仪同三司(太尉、司空和司徒),兼梁州都督。
他是武后永昌元年岁次己丑五月十一日卒(689年)享年9岁。去世后,被追赠司徒之位兼冀州都督,并陪葬献陵。
     李道烽先生的《闽西上杭李火德祖系源流考》一文中所引述的“李纲是唐高祖第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婴的第二十五代裔孙”的不知依据哪本《李氏族谱》,从李道烽先生著文的语气是采自邵武某地的《李氏族谱》。文中所引述的李纲的祖、父,和八子的名字,以及由江苏无锡仕闽至邵,遂家于邵武樵川庆亲里的迁移路线是对的。只是,对李元婴到李纲的世系间历代先祖的名字都隐晦不全,相信李元婴到李纲之间的先祖行传更无从是考,以及家族由哪世先祖何时或何故,从何地迁往江苏无锡的迁移的路线和原因,未作任何阐明。以此论断李纲的系出李元婴之后,是很难让人信服的。一个家族或许因种种原因没能记载下和保存下家族的历代先祖世系名讳,但对家族祖上迁移 的历史,因辈辈口口相传都能记录下来。这也是历代后人寻根的凭据,以及历来家谱在毁而再修,从发源地重引而复建得以流传于世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族谱中所引述的李纲的高祖、曾祖的名字都于李纶著的《李纲行状》和杨时著的《李修撰墓志铭》中的记载不符,所引述的李纲“祖父李赓,字伸。曾任应天府知府等职”更是与杨时在《李修撰墓志铭》中记载:“公讳夔字斯和......祖讳僧护考讳赓皆隐德不仕考以公贵累赠正议大夫....”隐德不仕未涉官场的事实不符,更不知所述的李赓应天府知府等职从何而来?
      综合上述可见,称南宋宰相李纲的系出唐高祖第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婴之后的论断,也很难让人信服。
四、主张称李纲是让皇帝李宪长子汝阳王之后
 [/backcolor]
[backcolor=#ffffff]      李纲是唐宗室让皇帝李宪长子汝阳王十五世孙。我家传珍藏的这套〈陇西皋门李氏宗谱〉明确记载了从晋末西凉武昭王李暠(汉将军李广十六世孙)至李纲及李纲后的历代先祖,生卒,繁衍,迁徒等历史渊源。[/backcolor]

     《陇西皋门李氏宗谱》初修于南宋淳熙16年(1189年),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康熙辛酉年(1681年)、康熙乙酉年(1705年)、乾隆癸卯年(1783年)、嘉庆戊寅年(1818年),道光戊申年(1848年),光绪壬辰年(1892年)续修,最后一次续修是民国庚辰(1940年),1940年之后的记载还有底稿(即草谱)。 谱分基图、墓图,世系,行传,谱序、宗像、字行、家规、修谱凡例等四卷,世系,行传分本宗远祖和本宗近祖,远祖载始祖武昭王李暠(西凉国主)八世祖李渊建立大唐帝国至廿八世祖李纲(两宋名臣)行传,本宗近祖载李纲至民国庚辰诸代先祖,编有字行、细载生卒日期、官位,婚配,子嗣,葬地.      

   吾门李氏郡望号称"陇西郡"是因为陇西地处科羊河,渭河,西河之间的西北浅山区,陇西因为在六盘山(古称陇山)之西而得名.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陇西为其一.家谱载"因李虎(李渊祖父)仕西魏封陇西公因此号称"陇西郡".号称"皋门李氏"其因有二,一是李氏渊出皋陶(上古四圣之一)取皋门是以示宗本源不忘祖,也显示我李氏渊源流长,德厚流芳之意;其二,天子有九门,皋门是其一,取皋门也寓 意我李氏系唐帝后裔,用以弘扬宗功祖德,激励门风!

    《陇西皋门李氏宗谱》淳熙16年的<谱远祖序>中记载‘我李氏为姓氏出尧时皋陶为理官,子孙已理为氏传至殷末有理征者,劝諫纣王被诛害,子利贞改理为李,历周秦汉晋,有李暠者,事晋为武昭王,传五季曰虎仕西魏封陇西公,生昺仕周封唐公,唐公生渊袭爵,隋末起兵晋阳,受禅登极。盖自陇西公受姓氏以来道德渊源,子孙繁而贤,支支茂盛,派派流芳 ,唐高祖渊字叔德世居陇西成纪,传五世至汝阳王琎,汝阳王四世孙曰济(音犯宋徽宗讳,又名浚)迁居光州固始县调元乡秉均里。浚之四世孙曰雍(又名咏,锡山李氏名泳)时唐末黄巢反唐杀戮唐宗室,遂避祸迁居无锡,雍生二子,长曰元矩,居无锡,次子元与,因五代之乱迁居常州。元矩生师厚仕闽官至尚书,任户部侍郎时迁家邵武。元与生师稷,建隆中知环州,开宝中拜宣徽北院使;师稷生二子,长曰宏,迁南康;次曰宁;师厚生宣,历任司徒,闽亡退处樵东;子僧护赠少保,生三子,曰赓;曰序;曰痒;赓赠太保,至和中回迁无锡;生夔字师和,以进士授华亭尉历官至右文殿修撰,生四子,曰纲曰维曰经曰纶。纲生八子,幼子申之出继纶为嗣。”

[align=justify]     《陇西皋门李氏宗谱》宣德元年的<谱近祖序>中记载:"吾族李氏系唐高祖五世孙汝阳王之后,居福闽十五世孙忠定公纲字伯纪天姿英迈才气过人,登政和二年进士第,授起居郎,宣和末议内禅擢兵部侍郎,留守东京治守战事却敌,迎上皇于镇江,调和两宫,数陈诤言,屡著贤绩.高宗南渡,建炎元年召为开封府尹,除正议大夫,进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兼门下中书,因汪黄谗间,出居鄂州.绍兴年间建州范汝为乱,韩世忠欲尽屠建民,因公言戒活建民者众..... 绍兴十年以观文殿大学士卒于福州,年五十八,赠少师,谥忠定.生八子,长曰仪之奉议郎;次曰宗之宣教郎;三曰集之通直郎;四五早逝;六曰茂之临安司理;七曰秀之器局司理;幼申之出继胞弟纶为嗣.次子宣教郎三子通直郎因职任居武林,历乾元亨利四世,至宁宗开禧间,韩伲胄柄国兴端恢复,师出无功,赋币不支.利六公讳歧者催饷至婺,见城郭僻在东南可以避乱,因于利七利八利十诸兄弟迁居焉.自利历文武三世,有文二公讳坤者,以贩丝为业,往来婺兰间与文六文七武二武四武七武十诸兄弟子侄往来贸易,资产颇饶.度宗咸淳间贾似道兵提襄阳赋币不支,陈宜中在朝议,将婺衢公田,给还田主,各令上赋以足军需.李坤兄弟奉公输饷,给田三十亩,坐兰城西南三十里甘棠乡吴塘山下(今兰溪赤溪乡吴塘山背),因卜居焉.历文武贤良方正凡六世皆务农营商隐居食力持守素风.至胜朝洪武永乐年间,仁三仁七两兄弟继居吴塘山下,仁四、仁五、仁九迁居汤地(汤溪县)仁十、仁十三、仁十四迁居南溪后有居何塘者,惟我祖仁一、仁二公卜居尚塘(即今兰溪市太平祝尚塘头)有信七公讳良定者,仁一公四世孙也,聪敏秀颖,族中以千里驹目之,比邻外太祖余智二公一见惊其貌,招于膝下以女妻之,遂留居湖塘(即今地李湖塘甲).自信而历荣、华、泰、盛、昌、瑞、永、恭、宽、惠、庆、善、寿、安、康、敬、承,凡十九世矣.

[align=justify]   吾家藏这套《陇西皋门李氏宗谱》几经历难,天幸历代先祖皆视为“传家宝”,沥心虑智呃护,得以幸存。犹以太平天国割据争斗和文化大革命时为祸尤烈,太平天国割据争斗期间,浙江是太平天国重要的基地,而金华又是侍王李世贤的大本营。我村地处衢州、龙游、汤溪、游埠,清政府和太平军争战的腹心和太平军出入龙游、汤溪、游埠经永昌至金华,及经永昌至寿昌出入江西通往太平天国京师和各大战区的交通生命线。族中男丁和年轻女子被虏尽空。我先祖将家谱装入谱箱外糊砌上厚厚的泥砖,再砌入夹墙。提防战乱即使焚屋之后,家谱犹能保存。清政府平定太平军后逃归和躲过瘟疫的仅存三、五数丁。家谱犹存,休养生息,人口渐稠。光绪壬辰年(1892年)举族再续修家谱。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运动火炙疯狂,勒逼火烧家谱,全赖我祖父则友公和文忠公暗藏明抗,得以幸存。其时风云世势,所担干系不以生家性命计,岂仅为李氏贤子孙!焉非世之大丈夫哉?后来我祖父则友公和文忠公二人年登上寿,一为八十有二、生有五子,一为九十有七,德高望重,多子、多福、多寿,人所仰叹。李氏族中都说祖宗荫佑,神灵不远,善莫大焉。

[align=justify]    《陇西皋门李氏宗谱》初修于南宋淳熙16年(1189年),选择这一年修谱是有原因的,绍兴十年正月十五上元节,李纲逝于福建楞严精舍,朝廷闻讣,除特进致仕,特赠少师。绍兴十年十二月十四日,李纲葬于福州怀安县桐口大家山之原。绍兴十三年,以长子仪之升朝遇郊祭恩赠太保。绍兴十六年,再赠太傅。绍兴二十八年,以第三子集之遇郊祭恩,赠太师。淳熙十六年,第八子申之有请于上,蒙恩赐谥,按谥法,“虑国忘家曰忠,安民大虑曰定”宋孝宗亲赐“忠定”谥号。淳熙十六年,宋孝宗亲赐李纲“忠定”谥号,这是对李纲一生功绩的评定,正所谓盖棺而定,李纲子孙趁时修谱是应时顺势。第二,李纲所生的八子十二孙所繁衍的后代,到了淳熙十六年,人口日多,的确是也该到了立谱收族的时候了。

[align=justify]   《陇西皋门李氏宗谱》编修严谨、体例完善。谱分基图、墓图,世系,行传,谱序、宗像、字行、家规、修谱凡例等四卷。世系和行传各分本宗远祖和本宗近祖按谱例远疏近密的原则分别列卷。远祖载始祖武昭王李暠(西凉国主)七世祖李渊建立大唐帝国至廿七世祖李纲(李纲,条下载本宗近祖始祖)。本宗近祖载李纲至民国庚辰诸代先祖,载有字行排行、细载生卒日期、官位、婚配、子嗣、葬地生平事绩.功绩特出者还绘有绘像和传赞,供子孙后世瞻仰、历代流芳。若是有祖先迁徒立宗或外迁的,在其祖先世系中载明迁往何地,在其祖先行传中载明因何而迁,生有几子若不立宗派每隔几年生人口时需向宗祠来通报生卒情况以入草谱待下次修谱载入。

[align=justify]    家谱自近祖第二世(即李纲之子仪之)起立有字行,字行为,“乾元亨利贞,文武,贤良方正,仁义礼智信,荣华泰盛昌”此字行字义明确严谨,极具文才之格,定出自大方家手笔,估计此字行是李纲公裁定的。今试浅释之,“乾”为周易首卦代表初始,为首为天;“元亨利贞”系乾卦卦词意思为吉祥、亨通、美好;“文武”系为两仪,“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贤良方正”是为人所备的“四德”即为“四象”,“仁义礼智信”是人之五常即为“五行”,“荣、华泰、盛、昌”俱为吉祥词寓意子孙繁荣、昌盛 ;“荣华泰盛昌 ”合为五世取“五世其昌”之寓意。众字行呈“太极----两仪----四象-----五行”的放射性取递,而且不论字行组合或单字都字义吉祥,含义深远字里行间押韵朗朗、寓意美好。

[align=justify]     北宋中后期,士大夫多尊崇道教,徽宗朝更是如此。徽宗本人就是坚定的修行者和提倡者。李纲公崇道论禅多方外之交,以出世之心,拯救国家、安定黎民故不为身计毫无私心杂念,以济时济世。李纲公崇道论禅故以“之”字为诸子取名,为“仪之、宗之、集之、润之、望之、茂之、秀之、申之”。“之”字为五斗米教(即道教)的标志。东晋士大夫也爱尊崇道教,取名多以“之”字命名,如王羲之、王献之、祖冲之等。

[align=justify]     李纲公晚年对《周易》深有研究,故以易卦为其孙辈命名“震、泰、升、晋、蒙、同、谦、需、颐、观、节、豫。”本宗谱自近祖第二世(即李纲之子仪之)起立有字行而在南宋淳熙16年(1189年)立宗谱时,却未在目录中提及,(若此时编立字行,会有编立字行的序文,而收入宗谱目录中)应是上代裁定流传下来的,字行从李纲之子仪之这一代开始,那么明显应该是李纲公裁定的。待到清朝乾隆年间字行将用完时续引字行 “瑞永恭宽惠,庆善寿安康,敬承谟烈,德厚高明,云乃俊杰,孝友睦姻”二十六字字行时,有《续编字行引 》序文收入宗谱目录中。    

[align=justify]  《陇西皋门李氏宗谱》世系清晰,代代相承,迁居历历,斑斑可考。元和十二年,唐室平定蔡州吴元济,驻兵光州、汝州为震慑残余叛逆。汝阳王四世孙李济(音犯宋徽宗讳,谱成于宋,避讳故又名浚)以宗室驻兵光州固始,其后遂居固始县调元乡秉均里。浚之四世孙曰雍(又名咏,锡山李氏名泳)时唐末黄巢反唐杀戮唐宗室,遂避祸迁居无锡。李雍之孙师厚仕闽,任户部侍郎,其时朱温篡唐杀戮唐宗室,又与杨行密争夺江淮,无锡将及战火,遂避乱远祸,迁家邵武,后官至尚书。此即杨时在《李修撰墓志铭》中记载:“公讳夔字斯和其先江南人,唐末避乱家邵武,故为邵武人,”中“其先江南人,唐末避乱家邵武”的由来。师厚生宣,历任司徒,闽亡退处樵东;子僧护赠少保,生三子,曰赓;曰序;曰痒;皆与杨时在《李修撰墓志铭》中记载:“曾祖讳待仕闽以武力显,闽亡退处田野,祖讳僧护考讳赓皆隐德不仕。”相一致,相吻合。赠少保僧护的第三子痒即是李纲在《祭叔祖文》中对李纲自小爱怜有加的叔祖承事二十五郎。赓赠太保,至和中回迁无锡。与宋史李纲传及谱牒,方志皆一致吻合。宋度宗咸淳间文二公讳李坤迁居兰溪县甘棠乡吴塘山下(即今兰溪赤溪乡吴塘山背),在 《兰溪县志》的<氏族志>中明确记载“甘棠乡吴塘山下李氏,宋度宗咸淳间由金华迁入 ”。明朝永乐初年,我祖仁一、仁二公,李鲲兄弟卜居尚塘(即我村隔壁今兰溪市太平祝尚塘头),永乐末年,建宗祠敦本堂(毁于清太平军战火,今厅基遗迹犹存)。宣德元年,续修家谱。《陇西皋门李氏宗谱》宣德元年的<谱近祖序>即出自仁一公长子李通(字文远)之手。信七公讳良定者,仁一公四世孙也,聪敏秀颖,族中以千里驹目之,比邻外太祖余智二公一见惊其貌,招于膝下以女妻之,遂留居湖塘。(即今地李湖塘甲)万历初年,建有宏伟的宗祠凝瑞堂。之后历次修谱均由尚塘敦本堂下和湖塘凝瑞堂两族子孙共同一起修撰。历代以来,严守祖先“慎收藏(宗谱),以防假冒”的家训家规,绝不与非同宗的他族李氏联宗。哪怕是在太平天国割据争斗 清政府平定太平军后逃归和躲过瘟疫的仅存三、五数丁的日子里 。

[align=justify]     李氏子孙上谱,规格整肃严格,仪式古朴隆重。按例,其年生子(即男丁)的人家,父母要在过年的前一日,在宗祠明间前金禀以下专设的“灯梁”上,挂一盏灯笼叫“添灯”,寓意“添丁”,向祖宗报喜。次年正月初一祭祖之后,生子的人家父母来宗祠入谱(即上草谱),用托盘端送新生孩子出生庚帖和五样糕点(寓意五行具全的好命)及红包和热茶,由宗长(俗称族长)和所族中推选出的各房尊长持事公议,按宗谱入谱十四条凡例,公议是否属李氏血脉,能否入谱(即上草谱,其后修谱的范文及世系和行传资料)。入谱历来所持甚严,如所上报男丁须在父母成婚七个月之后出生的,予与入谱;在父母成婚不足七个月之后出生的及闺门不谨者,不予与入谱;没生子嗣者,同宗继侄,外甥不能承嗣。且是血缘最亲近之侄入继,保证血缘的纯正也杜绝同宗间争夺财产。

[align=justify]      上过草谱之后,方有资格上正谱(即编修宗谱的定本)。正谱一般视人口出生死亡变动多寡,及时势变动而定,有间隔一世(30年)一修,有间隔二世(60)年一修,世道兵乱,则提前修谱,兵乱定后,间隔不久即再次修谱,以保证世系和行传的完善传承和资料的正确,以防冒宗。家族有公田和祭田等公共族产为修谱提供经费,其余部份各家按丁摊派。正谱编修(即编修宗谱的定本)采用木活字印刷,按房派孟、仲、季三房和尚塘一房共修四部,谱成即毁其版,将所刻樟木的世居阳基图、祖墓图和先祖遗像图收藏待下次修谱再用,这也是防止他姓冒宗和检验他姓冒宗的验证石。新谱修成,选择吉日举行祭奠大礼。在阴祭时,收缴上次修的老谱,留存一套作永久保存和后来修谱的校对和依据,以示渊源故旧。其余几部上次修的老谱,则焚于先祖遗像神位前,以防止不肖之徒盗卖老谱,而被人冒宗。阴祭毕后,按房颁发新谱,各房按“天、地、元、黄”分有领谱字号。规定各房每年六月六举行晒谱,每年清明、冬至和正月初一携谱来宗祠祭祖。宗谱若有保管不善,必遭族众唾骂严惩,另择贤保管宗谱。

[align=justify]  《陇西皋门李氏宗谱》有宗规八条十六款,其一有,“慎收藏(宗谱),以防假冒”今有欲高门第乱攀宗者甚多,实有李逵遇李鬼之谔。吾今为正本清源,以开诚布公,实于祖训之“慎收藏,(宗谱)以防假冒”殊途同归焉一!时耶?势耶?现将家谱李纲先系摘录如下;

[align=justify] 第一世、李暠;事晋为武昭王,建国西凉。

[align=justify] 第二世、李歆;继父业,为西凉后主;

[align=justify] 第三世、李重耳;國亡奔宋,為汝南太守,后归魏为安南將軍、豫州刺史。

[align=justify] 第四世、李熙;魏金門鎮將。

[align=justify] 第五世、李天賜;任北魏幢主。

[align=justify] 第六世、李虎;後周柱國大將軍陇西公,后封唐國公 。

[align=justify] 第七世、李昺;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唐國公。

[align=justify] 第八世、李渊;世居陇西成纪,袭爵,隋末起兵晋阳,受禅登极庙号高祖;

[align=justify] 第九世、李世民;继父位,励精图治,史有“贞观盛世”之称,庙号太宗。

[align=justify] 第十世、李治;继父位,庙号高宗。

[align=justify] 第十一世、李旦;庙号睿宗。

[align=justify] 第十二世、李宪睿宗长子,本名成器,避昭成皇后尊号改为宪。初封永平郡 王,文明元年立为皇太子,及睿宗降为皇嗣,更册授皇孙,睿宗践祚,拜左卫大将军。时帝将建储,以宪嫡长,而元宗有大功,意久不定。宪涕泣固辞,帝嘉其让。以为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太子太师,进尚书右仆射兼司徒,进司空,拜太尉开府仪同三司。开元四年封宁王,二十九年薨,帝以宪实推天下,有高世之行,非大号不称,乃追谥让皇帝。
第十三世李琎;汝阳历太仆卿,卒赠太子太师。   
第十四世李樞;上邽縣男、太原少尹。

[align=justify]第十五世李子誼;太子中允;

[align=justify]第十六世李玄禮隴西郡公、靈武節度使;

[align=justify]第十七世李济;(音犯宋徽宗讳,谱成于宋,避讳故又名浚)橋陵臺令,唐室平定蔡州吴元济,以宗室驻兵光州固始,其后遂居固始县调元乡秉均里。

[align=justify]第十八世、李傳裔;

[align=justify]第十九世、李守端;

[align=justify]第二十世李友澤;

[align=justify]第二十一世李雍(又名咏,锡山李氏名泳)唐末黄巢反唐杀戮唐宗室,遂避祸迁居无锡。

[align=justify]第二十二世李元矩

[align=justify]第二十三世李师厚仕闽,任户部侍郎,其时朱温篡唐,杀戮唐宗室,又与杨行密争夺江淮,无锡将及战火,遂避乱远祸,迁家邵武,后官至尚书。

[align=justify]第二十四世李宣,历任司徒,闽亡退处樵东;

[align=justify]第二十五世李僧护赠少保;

[align=justify]第二十六世赓赠太保,至和中回迁无锡;

[align=justify]第二十七世李纲夔字师和,以进士授华亭尉历官至右文殿修撰赠太师卫国公。

[align=justify]第二十八世、李纲,字伯纪,登政和二年进士第,建炎元年召为开封府尹,除正议大夫,进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兼门下中书 赠太师,忠定。

[align=justify]     旧时,我村每年正月十五,都举行舞狮闹元宵活动。这对浙中大地元宵盛行迎龙灯的习俗来说,是独树一帜相当少见的。溯其渊源即是,我族李纲后裔对先祖李纲逝于正月十五这一天的祭奠。因李纲官至丞相,逝时被赠为少师,后又赠为太师,民间素以大狮子小狮子来寓意“太师、少师”,所以以舞狮来作对李纲忌日的纪念。兼之,狮子威中武神勇号称“百兽之王”,民间信仰狮子的神武可以“驱邪”。“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传统节日里,举行舞狮闹元宵活动也是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人寿年丰。记得儿时,祖父每至正月十五都亲自备好水果糕点、香烛礼炮,在向中堂悬挂的先祖遗像上香礼拜后,亲至门庭迎舞狮队伍。等舞狮一进院门,即点放悬挂的鞭炮。硝烟迷茫里,狮子先沿整座房屋,边舞边走踩踏一遍,称作“踩屋地”,寓意驱邪旺财。再至中堂庭上表演精彩的“狮子滚绣球”、“狮子回首”、“双狮抢球”、“带子入朝”、“三狮贺春”......等传统舞狮节目。演至,公狮(即太师)边舞边回头引导幼狮(即少师)上堂朝贺,幼狮亦步亦趋,模样可爱的“带子入朝”时,祖父总是拂须笑语道:“此吾家旧事也。”说得是政和五年李夔(官赠太师)与李纲(官赠少师)同日造朝宋徽宗对李纲说:“卿父子同日造朝,搢绅荣事。”的事情。锵锣声、炮仗声、男女老少的欢笑声、儿童的嬉闹声,汇成一片。春节的浓郁气氛,趋至高潮。舞狮活动完毕后,向堂上的先祖遗像献过酒茶后,收起自大年三十夜悬挂的先祖遗像,俗称“撤真珠”。又开始了忙碌,新的一年生计。

[align=justify]         正是“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宋时旧家风”。

四、李纲是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之后裔       

   有称李纲是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之后裔, 李贞次子李垲先避难逃至光州固始, 后避乱迁居邵武;李光远随王潮、王审知起兵入闽被封为尚书、其子李浚为司徒,“李浚子僧让、孙李赓俱隐归田里, 由邵武徙居无锡, 为锡山李氏的开派之祖。赫赫有名的宋右丞相、忠定公李纲即为李赓之后”。
     称李纲是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之后裔,源见于崇祯十年(1637)奉正大夫南京刑部员外郎翁素在为锡山李氏宗谱的《谱原》中。翁素在《谱原》中写道“昔洪迈铭其先墓谓其系出唐宗室,而不著其为何名。殊不知实是本于越敬王之苗裔。敬王名真(贞),昭陵第八子。当武后垂拱戊子之秋,愤其于天位,欲议匡复事不成而死,于是属籍见诛窜。而敬王次息定淮公垲析居光之固始。唐末自泳避乱徒家邵武。迨五季时,有光远者,事闽,官尚书。生浚,拜司徒。浚生赠少保僧护,僧护生赠太保赓,侨家无锡。赓生中大夫右文殿修撰夔,夔生右丞相特进观文殿大学士陇西郡开国公赠太傅,溢‘忠定’纲.....”
   新旧唐书记载“越敬王贞与长子琅琊王冲愤于武后于天位,欲议匡复事不成而死,冲弟常山公清一同被处死,另有弟温及幼弟珍子流岭表。”景云年间唐睿宗李旦复位,以越敬王贞父子忠辅王室,复列其宗室以嗣越王,因越王无后嗣于世,以许王李素节房子孙李绍嗣越王。先不论越敬王贞有无定淮公垲这位次子,试问定淮公垲远祸逃难为何不隐姓埋名远走他乡,反而析居在家族封地河南豫州匡复起事地区左近的河南光州固始?试问在告密成风的武氏王朝,以狄仁杰之忠之智犹无中生有被害入狱,而被武氏目为李唐复辟余孽的定淮公李垲是如何幸免与难安然析居光州固始的?若李贞次子李垲真能幸免与难,到了景云年间,已无须析居光州固始。唐睿宗李旦复位,以越敬王贞父子忠辅王室,复列其宗室以嗣越王。正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何以不见现身庙堂朝堂,不见一丝踪迹?其次唐玄宗天宝之乱诏李唐诸王室子弟勤王入卫,戡乱建功。连江王李元祥这样的远系宗室入卫,拜将封侯。而真是李贞这素来忠辅王室近系宗室何故默默无闻毫无建树呢?这是很难解释的。
      而且,唐朝初年,宗正寺就建立皇族谱牒并保存相当完善齐全。这与实行“凡五等亲有升降皆立簿籍,三年一遣” 的制度是分不开的。只是到了晚唐,宗正报送簿籍的制度才逐渐废弛,从而使宗正簿籍出现紊乱。宣宗大中六年宗正寺报称宗正谱牒“近日修撰率多紊乱,遂使冠履仪,元黄失位,数从之内,昭序便乖。”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重整皇族谱牒宗正寺请求自后“宗子日常参官并诸州府及县官等各县始封建诸王及五代祖及见在子孙录一家状送图谱院”这一建议使维持唐宗室宗正谱牒的绵延不绝。从唐朝宗正寺就皇族谱牒编修并保存制度来论,也不太可能有李贞次子李垲的。
    其次,称李纲祖上是由固始迁居邵武的这一 点,也不对。如果李纲祖上直接是由固始迁居邵武,那么杨时著的《李修撰墓志铭》中记载:“公讳夔字斯和其先江南人又当作何解呢?固始位处河南应是“中原人”,与杨时著的《李修撰墓志铭》中记载江南人明显不符。宋史记载李纲是邵武人自其祖父始迁无锡,而邵武的李纲后裔又称邵武的李纲家族在李纲高祖时迁自于无锡,而锡山李氏称锡山李氏是至和年间太保公李赓由邵武迁居梁溪的,而称迁居邵武的祖上是从固始迁过去的。李光远由光州固始, 随王潮、王审知起兵入闽被封为尚书、其子李浚为司徒,而居邵武的。奇怪。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回事呢?又是冒认李纲的后裔的杰作?不是的,锡山李氏也是李纲的真正后裔,从庐守墓居于梁溪。史志谱牒,昭著于册。道光二十九年,其年欠收,无锡山民秦有容领其族众,将李夔夫妇墓地山林窃卖于他人。无锡的李纲后裔聚族而力争,历时一年之余终于争回先祖李夔夫妇墓地。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按西历算则是次年(一八五一年)的一月十一日,洪秀全等人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国乱思良将,板荡思贤臣。在大清国风雨飘渺的岁月里,咸丰皇帝于元年三月应福建巡抚徐继畲所请将李纲从祀于孔庙 。“以奖忠义而激懦顽”。 昭天下之士以李纲为榜样,以天下安危为己任,扶危定倾。咸丰二年,锡山李纲的后裔及无锡士绅又趁时重修李夔夫妇墓。若非事关自己先祖,绝无为一矿七百余年前的古坟出钱出力与他姓豪族旷年力争之理。从此事中,锡山李氏系李纲的真正后裔,也可见一斑。
      那么到底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差错呢?原因就是锡山李氏之前修立的宗谱毁于明代中期的一场火灾,其后裔李宣(即崇祯十年主修锡山李氏宗谱的李兆甲叔祖)根据煨烬之余的残谱和族中祖上流传的先祖源流,并采历代坟记之仅存者整理成抄本以待重立宗谱。即崇祯十年(1637)奉正大夫南京刑部员外郎翁素在为锡山李氏宗谱的《谱原》写道“ 但其宗谱厄于回禄,幸厥贤裔,爰检于煨烬之余,得图一纸,仍列于首,以示故典。仿欧阳文忠公之法,而自赠太保赓,为第一世,以至二十一世,并采历代坟记之仅存者,铨次成编,名为《锡山李氏世谱》”
      崇祯十年,奉正大夫南京刑部员外郎翁素应邀为《锡山李氏宗谱》撰写谱序。翁素或者是根据李宣整理的抄本,或是因李纲祖上迁自河南固始,以地近李世民第八子豫州刺史越王李贞的封地及匡复起事地区而将李纲归附为越王李贞之后,又因李纲高祖父子两代在五代十国的王审知闽国,官任尚书和官拜司徒,自然而然地以为李纲先祖是随王潮、王审知起兵入闽,由光州固始迁居邵武的。所以为《锡山李氏宗谱》撰写序的时候,在《谱原》之中记载称李纲是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之后裔及称李纲祖上是由固始迁居邵武。倒是崇祯十年主修锡山李氏宗谱的李兆甲本着谱昭信史的原则,认真负责以世系确凿的至和年间回迁无锡的李纲祖父赠太保赓为始迁祖,考佚世系、铨次成谱。李兆甲在谱序中写道“甲自幼窃有修谱之志,.......兹得匣中抄本系光禄公讳宣所辑,甲溯流导源,自秦汉以至于唐、迁固始、迁邵武,多历年所,置弗深考,直以太保公侨居梁溪李墅为始迁祖.....”可见连当时主修锡山李氏宗谱的李兆甲对“称李纲是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之后裔”也持保留态度。
       综合上述可见,称南宋宰相李纲的系出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之后的论断,是因为锡山李氏之前修立的宗谱毁于明代中期的一场火灾,导致锡山李氏宗谱中李纲先祖迁移历史的断层,李纲先祖世系的缺失和李纲多个孙子后代世系的失考所致。
     正因为锡山李氏之前修立的宗谱毁于明代中期的一场火灾,导致锡山李氏宗谱中李纲先祖迁移历史的断层,李纲先祖世系的缺失和李纲多个孙子后代世系的失考,由此出现了称李纲是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之后裔及称李纲祖上是由固始迁居邵武(而恰恰缺了唐末由固始迁居无锡,后由无锡迁居邵武,中间这一环迁移)的错处。虽然如此,但瑕不掩瑜,锡山李氏宗谱记载的李纲先祖迁居地光州固始、邵武以及至和年间太保公李赓由邵武迁居梁溪的记载以及李纲高祖父子两代在五代十国的闽国官任尚书和官拜司徒,李纲曾祖、祖父、父母、子孙的名字和赠封、官爵的记载,均与我家世代相传的《陇西皋门李氏宗谱》及史志记载和李纲的《梁溪文集》、李纶著的《李纲行状》和杨时著的《李修撰墓志铭》相一致。锡山李氏宗谱中断层的李纲先祖迁移历史,缺失的李纲先祖世系和失考的李纲多个孙子后代世系,均能从我家世代相传的《陇西皋门李氏宗谱》中可以得到考索、见证。同为忠定公李纲真正后裔,而各处一方数百年来未通音讯的无锡兰溪两地李氏撰修的《锡山李氏世谱》和《陇西皋门李氏宗谱》记载却惊人的一致且与史志记载相符,打破“孤证不成史”的考据惯例!可见,李纲是唐宗室让皇帝李宪长子汝阳王十五世孙,应着为信史!
[backcolor=#ffffff]

[align=justify]   至于有称明末天启年间兵部尚书李春烨与宋朝宰相李纲同宗,祖宗是李天乙,明末天启年间兵部尚书李春烨(1571-1637):泰宁城郊际溪村人。李春烨可与著名的宋朝宰相李纲攀亲戚。李氏家族的祖宗是李天乙,接下来是独子李赓,李赓生有三子:李夔(居邵武)、李龙(徙居泰宁城郊际溪村)、李虎(徙居建宁)。而李夔的大儿子就是宋宰相李纲。居泰宁的李龙就是李春烨家族这一脉相承的老祖宗,传到李春烨这一代已经是第18代了之说。考李春烨宗系也是系称光州固始迁入福建与福建各支宗系来源不同,或真与李纲一族为同宗系,只是李赓之父名李僧护而非李天乙,李赓也非独子而是兄弟三人,李赓娶黄氏生李夔,继娶饶氏生李曼,没生有所谓的李龙(徙居泰宁城郊际溪村)、李虎(徙居建宁)记载相异,尚待后考。

[align=justify]

[align=justify]                                    皋门李氏 李纲第三子集之房下三十世孙     李震涛

[align=justify]                                                                                       2011.11.12午时

[/backcolor]

TOP

超级版主

广西族谱文化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6-4-14 14:48 | 只看该作者
[s:28]  [s:28] 对于考究火德公系的族谱,很有价值,特转于此

TOP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5-11-4 06:06, Processed in 0.074946 second(s), 8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