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畅谈族谱文化李氏族谱资料区 › 查看主题

4454

查看

0

回复
返回列表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go

[转载]湘西北五合李氏始祖源流考究之结论

楼主
发表于 2013-5-1 09:53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1、五合李氏始祖地为上李家组,有墓、碑为证。

经考究,李氏始祖墓葬在古老峰大山脚下,立有昌公姚氏始祖墓碑,墓碑高   米,宽  米,厚  米,并刻有碑文。墓碑于1966年修张吉垱水库中,曾将此始祖碑矗立水库堤顶与函管交汇点,其顶端钻有鸽子图像,后由族民将此基碑将其抬回上李家后,作为扳砖的底板使用数十年,曾经打断一角成为五角形,放于永长家桔园地被埋。

2、五合李氏始祖未与李氏原祖相续,其字辈可能与江西吉安(大栗树)相同(待考),尚有蔡家地、大河门、鹤峰州族民待查。

据李氏挂谱(道光丙戌1826年)记载,始祖从江西吉安(口传大栗树地名),永乐二年(1404)屯落澧州(现澧县)苗格落户耕耘不久,迁至古老峰杨家峪(现临澧县杨板乡五合村上李家组)落户后,散迁不一,曾迁徙澧州(现澧县)栗木桥、蔡家地、大河门以及鹤峰州(现湖北鹤峰)。

3、迁徙下李家时间为1826年,迁徙新屋咀为1887年,迁徙董家坡、广家溶为1902年。

据挂谱记载迁徙上李家(原杨家峪)为大婆带2子(历代家谱只记男)可视为3代人,从始祖迁入到续挂谱(1826年)至今2013年共繁衍至21世,平均每代人平均年龄(187年÷10代)约17年,1949年解放后,结婚年龄提高,每代人年间隔约20年(即解放以来一般已有3代人),因此从1826年至1949年每代人间隔约15.4年,可作为计算族民迁徙时间的依据,因此,族民从上李家迁移至下李家时间约为公元1826年,下李家族民迁移至新屋咀时间为4代人(约为61年)即1887年,新屋咀族民迁移至修梅铁罗堰和广家溶均为祖字辈,时间为1代人(约为15年)即1902年。

4、杨家峪为1826年前地名,1826年后取上李家、下李家地名,1887年取新屋咀地名,1996年修张吉垱水库下李家和新屋咀被淹而族民外迁,下李家和新屋咀地名消逝。

据考究,杨家峪地名应有杨姓人家居住,且地理位于三面环山形成山峪故称杨家峪。山林和耕地较多,接收始祖定居后,杨姓人家人口少,可能繁衍后代中男性较少,由于杨李二姓关系融洽而通婚,在李氏六世(即迁入45年后),国忠配杨氏,八世登举配杨氏,即有可能杨家之女,尔后杨氏无男性而由李氏所取代,因而在我们上辈中未口传中未有杨姓人家。关于上下李家的地名是因为李氏分支立谱(其原因见后),为保持李氏的血脉亲情,协调解决财产和居住地等矛盾,便分为上下李家,下李家(么房之林)在金牛哑开山造房基定居,其时间为1826年。新房咀是因为下李家居住地少,为方便农业生产和解决人口居住困难,重新在山之咀开辟屋场,便称为新屋咀,时间约为1887年。张吉垱是刘家冲一条沟由张吉主持筑坝为垱而取此名,1966年在张吉垱处建水库而称张吉垱水库,水库淹没新屋咀和下李家,该地部分族民由上而下迁移水库堤下而为张吉垱组,下李家迁徙本村吴刘湾、新肖家组等地后,下李家和新屋咀地名自然消逝。

5、1826年因家族财产之争分为上下李家,下李家支系始祖为大昌。

据先祖传说分家有大房与二房不和、妯娌不和而分支立谱两种原因。据振兴口述下李始祖(江西)为之林,十世为正盛(毛姐在毛弯分祖碑见证),十二世分支祖辈为大昌(分祖碑注)。根据世系资料考证,在九世的么房之林虽配有杨、李氏,但不具备传统中长房住原地,么房迁异地的宗族规定,因此,由一夫二妻分家立谱之传不成立。据上下李家绍字辈和丕字辈口传,分家立谱是因妯娌因养老和财产分配不均而引发家族矛盾而致。据考察,十一世中载有19子,结婚成家8人,尚有11人未成家,仅有大秀四子、大举六子一女,大昌一子(分祖碑所注),在一个大家庭中发生有子与无子、子多与子少的矛盾而分支立谱。为维护家族的血脉亲情,保持家族的声誉,经家族商定,分为上下李家居住。挂谱十一世有19兄弟按辈有名鹤、鹏、明、杨、顺、鳌、朝、宏、啟、怀、璜、任、成、元、月、吉、先、秀、举的名,如加上昌字,既成为吉先秀举昌,因要分支立谱,大房不将大昌列入大房家谱所至。

6、下李家立谱字辈与上李家字辈提高两倍辈。

按上李家字辈为:昌士上朝世、国承宣之正、大宗明辉绍、永德茂美佳。而下李家字辈为仕光开明祖,丕振永世新,先德宏佑启,昌盛昭佳升。按相传字辈相套靠,下李家大昌属于第11世,而下李家从仕字辈与上李家正字辈相套,下李家字辈提高了两倍。

TOP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5-11-6 06:43, Processed in 0.056459 second(s), 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