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9-11-3
- 注册时间
- 2011-3-26
- 阅读权限
- 150
- 帖子
- 1869
- 精华
- 0
- 积分
- 23095
       
|
常德上大村李氏:始祖宪,唐西平郡王李晟第十子,官江西观察使,遂留居江西。二十一传至应高、应成兄弟于元末由江西吉水县谷村圳上迁湖南武陵县前河上大村。清光绪间三修族谱。
常德、沅陵李氏:始祖泰和、富山、荣诸兄弟,元末随朱元璋起兵,以军功官江西,同落业于丰城县拖船埠清泉铺。三公之子或仕常德、或官沅陵,复自江西迁居常德、辰州。1924年四修族谱。
常德沙河街回族李氏:始祖宋时斌公,因征西失败,遂入赘回教于哈氏。历四派至明初,化公生子五,长宗秩,迁安徽;次宗勋,世居北京顺天府固安县;三宗法,为湖北沔阳参将,遂落业锅镯湾;四宗文,迁江西南昌府;五宗燕,字开先,原居北京,明太祖时任云南副将,永乐二年(1404)调迁湖南常德,落业府城东关外,居沙河街,生四子:身端、身贸、身方、身正。贸迁桃源凤凰山;方迁武陵庄坪;正迁武陵梁山;端于明宣德间迁桃源剪旗营。
常德东关回族李氏:始祖象贵公,原居凤阳府凤阳县之奔步街。明永乐征剿有功,官迁常卫,遂落业东关。贵公子佳期,期生祥呈、祥吉,吉迁长沙,呈生雅能、雅有,有迁湖北施南府。能生挹枝、挹林。挹林公于明时迁居武陵西庄坪。
常德花岩溪李氏:始迁祖思敬、思贤、思聪、思明、思方等公,明洪武间自江西南昌丰城县迁此,散居皇极坪、港二口、李七桥、逆江坪、花岩溪等地。清光绪九年(1883)三修,1914年四修族谱。原派:思玺淑纯姿,囗廷富春浯,大登尚凤翔,洽作箴传家。
常德六李湾李氏:始迁祖凤鸣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折桂乡拖船埠,因元明之际兵乱而于明洪武七年(1374)偕长子逊忠、三子逊吾迁居常德六李湾,后人分居于常德前乡青泥湖、麻腊嘴、六李湾、白沙、芦州障、河婆桥、实竹坪、东门岩桥及苏家渡等处。麻腊嘴老派:凤逊渊洪茂德(友)伏木大国朝(万尚登启)学水本元家传树声荣华承。湾堤老派:凤逊渊洪茂德伏木大国应胜世代宗祖承先启后荣华恒。
常德五家嘴李氏:始迁祖殿公,明洪武间宦湘,卜居常德东关外城头村五家嘴沿江保。
常德东湖山三渡港李氏:始祖泽梁公,明永乐间自江西泰和宦游常德,子三:承诗居斗姥湖;承书居洞头冲;承易落业三渡港下李家湾。老派:盛泽承东汉国家之维廷方正光先德人。
常德维新八斗湾李氏:始祖碧公,明永乐年间携子仕华、仕荣及六李湾一世祖凤翥公之子汉逊公昆季等先后自江西吉水县拖船埠大樟树迁来湖南常德,八世祖均世居维新乡八斗湾。九世祖芳道、芳眉、芳迎、芳远四公起因人丁日繁而徙居石门桥龙潭庵、韩家吉、伍家嘴、枫树岗、德山街、岩滩寺、桃树岗王家咀、三湖乡芦湖里、皇木关。龙潭庵老派:鼻仕允贞元应祚长方登灼先维新世泽作述振家声荣。
常德长堰冲李氏:始迁祖龙寿公,原籍江西吉水谷村,明永乐间迁湖南常德府武陵县前河中淰村(今唐家铺陈家冲脑)。历二世省週公,再徙长堰冲。老派语:龙省清钦桓春正学子功名远文人德泽长有谋贻万。
常德青泥湖李氏:始迁祖凤翥公,明永乐二年(1404)由江西吉水县十二都拖船埠迁此。
常德李古子岗李氏:始迁祖仁公,明永乐间因经商自江西吉水县十二都拖船埠大樟树迁居常德东门外八官障李古子岗。原派:宗正家兴可知先应启文朝大学士万代永隆昌。
常德石门桥竹子岭李氏:始祖顺晁公,明永乐二年(1404)因经商自江西南昌来湖南长沙,卜居常德。裔孙清初徙居此地。原派:国经廷显文宗如大绍有。
常德花岩溪黄土店李氏:始迁祖楚胜公,明时自江西南昌乐平县迁湖广黄冈,明末复徙居武陵黄土店北岸。
常德沧浪乡胡家高桥李氏:始祖自元公,明时自江西迁湖南常德,始居三渡港,复徙长堰坪,再徙鸡子山。后人散居栗岗岭炉头冲、宣恩、桑植等地。老派:自文应兴汝儒为席上珍明和清與后必有。
常德槠木山李氏:始祖凤鸣公,传五世至德鹏公,于明嘉靖年间迁芦州障白沙湾堤,德鹏公之孙樽公因水灾于明万历年间迁居后河渐安乡岗市槠木山。
常德七耳湖李氏:始祖凤鸣公,传八世至楷公,迁居常德苏家渡万民岗,旋迁后河七耳湖。
常德稻罗岭李氏:始祖曾明公,明末自江西吉水县大樟树经商至北京苑平,旋迁湖南龙阳大围堤丁家吉,后因水灾再迁白沙堤。其裔孙先麒、先麟、先虎、先龙四公于清初迁居常德文甲乡之稻罗岭。老派:曾应朝尚正先试春治经週代长永聚庆。
常德紫山李氏:始迁祖毕敬公,明代自江西吉水县谷村胡芒里迁湖南武陵县紫山。清同治间纂有族谱。
常德李氏:始祖泰书公,原名崇绪,原居江西吉水县查滩,生二子:法镜、法明,明洪武时调镇辰溪,永乐间移屯常德,法镜居下新村毡帽湖,法明居上新村高堰冈。法镜十世孙世官公又迁汉寿护国障白莲湖。与汉寿李氏合谱。
常德穿紫桥李氏:始迁祖惠公,原籍江西吉水县拖船埠大樟树,官北京苑平县,明弘治二年(1489)迁常德后河穿紫桥。1914年纂修草谱,1995年纂修族谱。字派:惠于何述兰应,绍兹来许,纯其祖武。圣朝德泽远,永保同宗芳,人文咸蔚启,万年长发祥。
常德桃源湾李氏:一世祖文郁公,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大树枫,明洪武二十一年进士,官辰州太守。三子:景一居辰州芦溪,景二居辰州朱洪溪,景三居桃源西溪。景三子铭公又迁常德七姑山后桃源湾。清光绪十八年(1892)始修族谱。派语:文亨开泰,世运隆昌,道宗孔孟,诗学全堂。克绍先绪,大起明良。
常德蓝田庙李氏:始祖德惠公,五世启贵公官益阳,卜居三塘街,启荣公携弟启富公卜居常德蓝田庙毛公港。老派:启正仕春明端方永宏庭花开如兆远木子遇长青。
常德李氏:始迁祖暉公、寿辉公,明洪武二十二年(1390)自江西丰城县拖船埠十八都胡茫岭迁居常德。1997年六修族谱。暉支原派:伯仲景文明,阳德之继宏;承先传厚道,启盛兆昌平。寿辉原派:添廷凤春大,世可正光明,运隆应有象,万代振家声。
汉寿李氏:太和公以武进士偕弟富山公、荣公随明太祖征伐,同落业于南昌府丰城县拖船埠清泉铺,厥后富山迁吉安府吉水县沙溪坪红白岩,荣公迁吉水县大樟树。太和公子乾一,袭父职,镇守五溪蛮,与富山公子乾信、乾松同落业沅陵岩溪头。荣公子乾曙迁常德官门州。三支后裔皆有迁居汉寿者。1924年三支合修族谱,称四修,1947年三支又合希季公支、承先公支五修。
汉寿李氏:始迁祖子义、子寿、子凝三公,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由江西吉水县查滩迁居汉寿小塘总康家山。子义生二子:崇旭为砖墙开派祖,崇蕴为彭华冲开派祖。子寿生崇科、崇范,其后徙居益阳长田坊。子凝生崇绪、崇经,其后分徙常德及汉寿白莲湖。清顺治十一年(1654)始修族谱,乾隆五年(1740)、道光七年(1827)、咸丰十年(1860)、光绪二十二年(1896)、1927年续修。名派:子崇永绍正,懋育协资生,本固枝弥远,花繁实益盈,厚培恒毓秀,广植定敷荣,佳致清风酿,高标晓露凝,荫垂依峻极,庆锡自天成。
汉寿李氏:始祖信生公,原籍江西永丰县,明永乐初率二子阁达、阁迪奉命南迁,卜居汉寿县毓德总石人坳。因赋税繁重,迪公隐居植木山,后裔不详;达公凿塘得石,石有“彭”字,遂改姓彭,四世衍为宗文、宗绍、宗明三大房。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续修族谱方改彭复李,光绪二十二年(1896)三修,1924年四修。
汉寿明月障李氏:始祖泰和公之子乾一公,明朝人,宦湖广辰州,镇守五溪蛮,传四世至达显公迁居汉寿,后人分布于明月障、永兴障、堤边湾、六房坪、庙德河、六景山、吴家桥、毛家冲、王家港、港二山等地。清道光间初修族谱,同治七年(1868)、光绪二十八年(1902)、1924年、1947年续修,老派:乾第应鸿达朝赓浩克彰循贻斌赞建惕尚定延祥守列昭。
汉寿牌楼嘴李氏:始迁祖拱、挹兄弟,明正德间自江西余干县迁此。
桃源铁山溪李氏:始迁祖均用公,明洪武间自吉水迁桃源县南白石村之铁山溪。至1948年,已传20代,全族人口约1000馀人,分布于江里溪、寺坪、庐家坪、沙坪、澄溪等地。宗祠在铁山溪。族谱创修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1915年、1944年续修。李世松,清乾隆七年(1742)一甲第二名武进士。
桃源李家坪李氏:始迁祖应举公,明洪武间由江西迁居湖南澧州,旋迁桃源县北上七里村之汤家坪东岳官。至1948年,已传20代,全族人口700馀人,分布于温泉、高东、狮子头等处,及慈利、石门、汉寿、桑植各县。清同治十年(1871)建宗祠,与万福桥,仙娘、棠梨冈、天会山各处李氏联宗。1943年创修族谱。
桃源畲田介子冈李氏:始迁祖顺兆公,明永乐二年(1404)自吉水迁于桃源县东之介子冈。至1948年,已传21代,全族人口约600馀,分布于延溪口等处。宗祠建于介子冈。1932年创修族谱。
桃源关山湾李氏:始迁祖永伦公,明永乐二年(1404)自江西丰城徙居桃源县东水田关山湾,族人分布于畲田、大田及常德等地。至1948年,已传19代,族人约500人。宗祠在关山湾。
桃源浯溪李氏:始迁祖盘铭、盘钺,明永乐年间自江西饶州余干县迁湖南桃源县东浯溪之道塘桥。至1948年,已传21代,全族人口约300馀,分布于白麟州、八王坪、剪家溪等处。1931年建宗祠于道塘桥。1931年创修族谱。
桃源木塘雷湖李氏:始迁祖鉴魁公,明永乐二年(1404)由江西吉水迁桃源县东木塘之雷湖李家坪。至1949年,已传21代,全族人口约3000馀,分布于白麟州、裴家码头等处。同治年间建宗祠于李家坪野猫港。1927年创修族谱。
桃源观国山蛇市桥李氏:始祖国柱公,明永乐间因经商自江西吉水县李家园大樟树来湘而卜居此地。其裔孙又于清初迁居常德东门外苏家渡。
桃源木塘李家湾李氏:始迁祖曾宗公,明永乐二年(1404)由江西吉安迁于桃源县东杜青村之李家湾。至1948年,已传17代,全族人口约300馀人,分布于桥头等处。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建宗祠于李家湾。1928年始修族谱。
桃源畲田溪西李氏:迁湘始祖凤翥公,明永乐二年(1404)自吉安迁常德青泥湖。至玉公再迁于陬市王家滩(即畲田乡李家坪溪西坪)。至1948年,已传20代,全族人口约140馀人,分布于水田、常德善卷村等处。宗祠在常德青泥湖。1936年创修族谱。
桃源陬市水田坪普山咀李氏:始祖凤翥公,六派祖知忠公落业汉寿大围堤獠牙咀,数十年后复徙于此地卜居。
桃源祝庚潭李氏:始迁祖仁忠公,明永乐九年(1411)携弟仁惠、仁恕自江西丰城湖茫里迁湘,仁惠居沅陵红土坪,仁恕居龙阳(今汉寿)康家山,仁忠居桃源九庄峪,生景昌,景昌生鸾,明成化间分迁祝庚潭。清光绪三十年(1904)始修族谱,1930年、1997年、2004年续修。字派:万国恩明玉之春,珍如学德必自新,有志永昌际盛世,观光宏振耀宗庭,象贤济美绍祖业,孔泽显远裕来人,诚信为本传家风,毓秀文章润斯民。
桃源畲田兴隆李氏:始迁祖三星公,明中叶自江西吉水迁于桃源县北畲田之兴隆。至1948年,已传19代,全族人口约300馀人,分布于黄龙观、神仙桥等处。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建宗祠于灰山口。清同治十二年(1873)创修族谱。
桃源岩坝湾李氏:始迁祖锦公,明中叶由江西迁桃源县北莫林村之岩坝湾。至1948年,已传18代,全族人口约200馀人,分布于莫溪及慈利等地。清光绪三十年(1904)建宗祠于岩坝湾。1944年创修族谱。
桃源陬市李氏:始迁祖必超公,明嘉靖间自江西丰城迁于桃源县东陬市之凉伞柳。至1948年,已传20代,全族人口约6000馀人,分布于八湖坪、陬市、盘龙桥等处及常德、慈利等县。清道光六年(1826)建宗祠于陬市土地岗。同治三年(1864)创修族谱,1916年续修。
桃源畲田溪东李氏:始祖玉佩公,字振鹏,原籍昆明。清康熙时赞助吴三桂反正,由云南镇衡州,败死。其长子宏德扶榇葬于桃源县东新洞寺之团溪湾,其后落业于溪东坪。至1948年,已传13代,全族人口500馀人,分布于陬市、浯溪及衡阳等地。清光绪十八年(1892)建宗祠于溪东坪。1935年创修族谱。
桃源浔阳坪李氏:始迁祖华公,清顺治末年自安徽始迁湖南安乡县,数传迁桃源浯溪河,后迁浔阳坪。至1948年,全族人口不足百人,分布于中卷河、车溪冲、戚家冲等地。
澧县李氏:始迁祖吉安公,原籍内江,明时官华王府教授,遂落籍澧州。其子李充嗣,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以功晋户部右侍郎、工部尚书;其孙李槃,明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工科给事中,出为临安知府。
澧县野园李氏:原籍江西,明客于澧城。又经七世,清康熙初年由应龙再迁野园。清宣统元年(1909)、1948年、2006年纂修族谱。派字:致兴光先序,必大显祯祥,世泽肇虞夏,勋名甲汉唐。道德家声久,忠孝福祚长,盛朝开景运,佑启在贤良。
临澧李氏:始迁祖应智公,原籍山东兖州,明洪熙元年(1425)随华阳王朱悦耀建藩澧州治第。派分道、通、学、美、亨、榜、荣、配八支。清光绪二十年(1894)、1927年、2008年纂修族谱。派语:应正如大明国。忠厚传家至宝,道学经世鸿昌,作士敦培祖泽,尚德永绍宗邦,守先新开祥运,盛朝定兆辉光。
临澧黄陵桥李氏:一世祖必盛公,字世葵,清乾隆年间由湖北监利县程家集迁居湖南临澧县合口乡上黄陵桥。
临澧许家桥李氏:一世祖正公,字尔玉,初由江西大樟树迁湖北潜江县,清初又转徙临澧县北合口乡许家桥,生有三子:宗荣、宗元、宗先。
临澧范家冈李氏:一世祖相奇公,清康熙三十年(1691)由湖北石首迁居此。生有四子:尚有、尚利、尚赢、尚郡。
临澧、石门李氏:始迁祖滨阳公,原籍江西,历任四川省川东道及左都御史等职,致仕过澧,卜居合口,生子八,剖玉为符,明季兵燹,子孙四散,散处于今临澧县合口乡龙池堰上下及对河游家洲等地。
张家界李氏:始迁祖文震公,江西人,明洪武时以指挥使官永定卫,遂著族焉。子孙分析四坪、四溪。
慈利观物坪李氏:谱称晟公十子宪公之后文道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南宋淳熙间为武陵刺史,其弟文广随任,迁居桃源七里村,后居慈利观物坪。其道光谱有“世袭官爵序”,称其先世为土官。1996年纂有族谱。今为土家族。字派:春元世长大,国泰有明良,经书修官德,永远祚义邦,家道昌隆盛,万功必自成,哲贤惠广宇,福泽齐瑞祥。
慈利李氏:始迁祖俸公,一名宏禄,字百受,原籍江西南昌府奉城县胡毛里,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官辰州知州,元亡后即留居湖南慈利。生二子:自捷、自刚,自刚往四川不详。自捷生必荣、必华、必富、必贵、必胜。荣公长子思仁为慈利甄家坪祖,荣公四子思广为谢家落祖。华公后裔居永定李家岗,富公后裔居沅陵杨家溪。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慈利李氏十八房建宗祠于夹石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慈利李氏合修宗谱,颁定通派:联宗纪源,美举振昌,思维先烈,理官发祥,宣传道德,文化显扬,建树鸿伟,正统兴邦,敬希嗣祚,启迪祖光。
慈利东岳李氏:始迁祖应科公,清初因苗乱由沅陵县迁居慈利县东岳乡平溪。族人分布于平溪、磺厂等地。至1949年,已传11代,共700人。宗祠在慈利南门。
桑植老官潭李氏:始迁祖荣先公及其子思志,因避元末战乱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自江西吉水李家村迁居慈姑州十五都老官潭七甲里(今五里桥老官潭)。后人分布于南岔、洪家关、刘家坪等乡镇。
桑植李氏:始迁祖樵公,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自金陵以千户奉命修安福所城。后人分布于五里桥、刘家坪、上河溪等乡。2005年纂修族谱。字辈:世大承恩泽,尚林正国时,自天兴发茂,长如万年枝。
桑植木耳坪李氏:始迁祖脉公,因避乱自江西吉水迁居桑植五里桥乡木耳坪落业。后人分布于刘家坪、马合口两地。
安化塘头七甲李氏:始迁祖鼎言公,后唐同光二年(924)由江西迁益阳塘头,宋熙宁六年(1073)设安化县,塘头划归安化,后再迁梅城。
安化丰乐首兜冲李氏:始祖唐时德裕公,长子璋,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圳上。后唐同光三年(925)子孙四十九人由吴入楚,同至善化榔梨,后徙各处。洪太,字元隆,卜居安化丰乐首兜冲。至维新公,生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殁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始卜居一都长乐罗纹。维新公三世孙林椿、林柏,椿公居安化长乐滔溪,柏公五世孙原道徙居龙阳。椿公子均泽、均海仍居安邑。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一修族谱,道光十九年(1839)、光绪六年(1880)、1916年续修。至1948年,族人共24000馀人。派语:应子林均焕,先原彦祖宗,必成文武志,永代发兴隆,盛世才华显,昌明道学宏,传家本忠孝,福禄自长荣。
安化常丰李氏:始祖恭祥公,字敬之,元至正四年(1344)生,甲辰流寇肆乱,公奉命平服有功,受封千户,择地开创,隶籍常丰,生四子:元德、元道、元瑛、元礼。元德远戍云南越州卫,元瑛裔无传。清咸丰六年(1856)建祠于油萝溪。乾隆九年(1744)、十一年(1746)元道、元礼各修族谱,嘉庆二十五年(1820)、光绪元年(1875)、宣统三年(1911)、1944年二房合修。旧派:元仕志斯文,维冀日逢成,朝廷恩爵重,宗祖永安兴。续派:世泽湘南远,徵才上国荣,登崇光盛业,显庆锡嘉名。
安化八甲李氏:始迁祖大麟、大龙、大凤、大虎四公,元元统二年(1334),大麟、大龙兄弟由长沙迁梅城,大凤迁梅溪桥,大虎迁木子竹塘。
安化白沙溪、李家棚、马斗山李氏:始迁祖本一公,明正德、嘉靖间由江西迁安化县白沙溪,本二迁李家棚,本三迁马斗山。
安化董木溪李氏:始祖晟公,字良器,唐时洮州临潭人。传二十八世至旭隆公,字仲颖,宋朝人。再传四世至“必”字派,衍为二十五房。必通公,字四逵,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泰和圳上,宦游至武陵,因元明兵乱隐于桃源谷罗村,再迁竿子坪、安化北门小石桥,终迁十二都董木溪金鸡坳。与必通公同来此处的有其堂弟必旺公,字四维。后裔有迁武陵官仓李家坪和云南越州卫者。老派:必可绍单仕志朝时德之其标以汝美利见大邦基发祥正。
安化四甲李氏:谱尊汉卿公为丰乐四甲之祖,登泰公为分衍之祖。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同治七年(1868)、光绪三十一年(1905)、1937年纂修族谱。派行:太司千万近,汉登从富明,思永维春继,祖代必朝天,顺世运长茂,高腾秀锦章,崇行钟美树,合义詠光昌。
新化李氏:一世祖隆公,元时自邵迁新,二世义良公。清乾隆十三年(1748)、嘉庆八年(1803)、咸丰元年(1851)、光绪二十八年(1902)、1931年纂修族谱。老班:义鉴思兴廷,景朝仕大文,昌吉必承先。后接通派。
新化望龙李氏:始迁祖千一公,字惟奇,号同太,明洪武间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永丰乡万峰庙迁新化望龙山,复率三子添寿、添康、添宁徙居邵阳大严村,长房即家于此,二房分居石牛塘,三房分居白面石。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道光二十六年(1846)、光绪十六年(1890)纂修族谱。寿房老班:添志思永廷,兴朝宗应国,世大守乾坤,诗书传家则。康房老班:添仲志权应,廷朝仁世宗,正大光明坤,诗书传家则。宁房老班:添志思永廷,兴朝宗应国,世大守乾坤,诗书传家则。三房合派:文章显玉京,声华定超特,佐治展经纶,齐礼道以德。
新化松山坪李氏:始祖泰公,字光阴,原籍泰和县南乡村圳上,宋嘉祐进士,熙宁间任福建邵武府同知,解组后元丰间自泰和徙邵州城内报恩寺,又徙新化,居城东菱角塘松山坪。至五世衍为温、良、恭、俭、让五房。族谱始修于清乾隆四年(1739),同治四年(1865)、光绪三十年(1904)、1932年续修。咸丰间建宗祠于铁山村桥头。班次:作殿文光宗泽长,多才继世绍书香,传家孝友承先德,亿万斯年启后昌。续派:修齐平治古今用,华胄蕃滋事业丰,诗礼台枢绳祖武,中和位育贯西东。
新化金子山李氏:始迁祖嘉贞公,宋元丰年间自江西迁来新化河上坝(今金子山)。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始修族谱,1937年与四川罗坝村合修。派语:长发方开树,多祥起益臣,若为贤懋德,宗昌必继荣,孝友传家政,清真作善基,存心思祖训,后裔衍前光。续派:合谱联蜀桂,俊彦建奇勋,功名皓寰宇,循代笃群英。
新化丹桂李氏:始祖民辅公,字士明,号惟圣,江西吉安泰和圳上人,宋元丰八年(1085),与弟民佑奉命移江右之民“以实新化”。民佑居湖南潭州,民辅则居新化丹桂村株木山,谱称“丹桂李氏”。越六世,派衍桂、善、聪、文、权、政六房。清乾隆八年(1743)始修族谱,嘉庆十九年(1814)、咸丰十一年(1861)、1913年、1946年、1995年续修。班次:(自十九代始)经纶承祖泽,光裕报家声,肇建洪模永,宗友裔代荣。
新化龙溪村李氏:始迁祖嗣松公,江西吉州泰和长丰乡人。宋季与表兄袁光三郎、光五郎徙新化侯田,嗣松自侯田移居大平。七世添奇居龙溪。八世源通,官巡盐御史。清光绪十七年(1891)纂有族谱。
新化高坪李氏:始祖璋、琪二公,为陇西郡唐西平王李晟之后,于唐末五季徙居江西吉安泰和。璋公派衍五房,琪公派衍六房,同于宋熙宁时相继南徙,始居安化丰乐乡,继迁新化高坪。族人分布于新化全县各地。至1948年,已传26代,共10馀万人。总祠在西门戴家巷。清道光间二支合修通谱,1920年续修。
新化五户李氏:始迁祖仲章公,字司为,一作汉彰,宋朝人,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谷村徙居安化丰乐乡首兜冲,旋徙新化,谱称“五户李氏”。族谱始修于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续修,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修,光绪二十年(1894)四修,1994年五修。派语:仲秀七文忠,福景百万兴,廷大朝臣芳,楚玉志国定,惇叙传谟典,洪基肇吉庆,嘉谋诒有榖,来哲秀如兰,孝友绵馀庆,英华蔚钜观,泰和家政协,鼎甲焕新班。
新化连溪李氏:始祖仲章公,宋末弃官归田而携子姪南游,占籍新化。传至五世孙添铭于元末明初卜迁新化连溪。1925年五修族谱。
新化千户李氏:始祖仁公,华亭人,明洪武中隶五开卫籍。仁之孙世雄授五开卫千户,明永乐二年(1404)屯田于新化城东,因家焉。其后居下渡村河上坝。
新化李氏:始祖大郎,字君和,明朝人,生有九子:应龙、应麒、应虎、应豹、应彪、应风、应宿、应雷、应雨。应龙公,字神宇,明洪武间由安化丰乐乡迁居新化永清乡蜈蚣村,二世添祯,奠居水竹,衍“源”派富、奇、忠、贵、海、琼、斌、胜八房。族人分布于兴让、永清二乡。至1948年,已传28代,共11681人。宗祠在蜈蚣村太平里。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一修族谱,派语:尚志贤荣福禄绵。嘉庆八年(1803)二修,派语:必承先祖业,以立裔人基,善积能延庆,书香永荫重。咸丰七年(1857)三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四修,1931年五修。道光二十三年(1843)一修通谱,派语:惇叙传谟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协,鼎甲焕新班。1921年二修通谱,派语:惇叙传谟典,洪基肇吉安,嘉谋诒有榖,来哲秀如兰,孝友绵馀庆,英华蔚钜观,雍穆绳其武,勋功震宇寰,昭宗开甲第,雄豪似涌澜,泰和家政协,俊杰换新班。
新化锡溪村李氏:始祖焕文公,江西泰和圳上鹅公大丘人,徙居湘乡三十都横石桥。传十四, , , , 世至吉祚公,字文长,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自湘乡罗塘携妻子经邵阳、靖州卜居新化大熊山南麓锡溪村。清乾隆二十年(1755)一修族谱,光绪三年(1877)续修。派语:仲孟得思应志大,兴天正国朝廷吉,盛有才能身荣贵,安邦文武定乾坤。文武安邦业,诗书祖泽长,光华经道远,锡命在金堂。
新化连溪村李氏:始祖与行公,原江西泰和谷村人。三世道仙公,元至元间自新化迁居连溪、牛角冲、滴水一带,今属冷水江市。
郴县李氏:始祖禹谦公,行三生,北宋初年迁郴永交界之杨碧塘,是为郴州一世祖。传至应惠、应诚兄弟,于明洪武年间迁居西凤乡洞尾,是为郴县西凤乡洞尾之始祖。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续修族谱。
郴县秀才乡李氏:始迁祖辅南公,籍江西,宋时迁湖南郴县秀才乡秀下里大溪头,分居水龙坳上、龙门池等处。至1906年,丁口万馀人。
郴县永丰乡长聪黄氏:始迁祖日智公,元至正举人,明洪武二年(1369)自兴宁县迁此。
郴县西凤乡李氏:西凤乡李氏数支,原籍均为江西鹅颈坵。栖凤渡始祖应昇公,明初因奉调永兴县教谕,遂居此;大屋图始祖如宝公,明初而来;瓦灶始祖兴明公,洪武时迁来;朱家湾始祖胜明公,明正统时由宜章笆篱堡而徙。
郴县永丰乡李氏:始迁祖世权公,行十二郎,明洪武二年(1369)由桂阳县迁郴县永丰乡雷溪鳌头。1916年重修族谱。
郴县老女桥李氏:始祖晟公。传至华公,生四子:伯金、伯玉、伯元、伯亨。兄弟四人北宋年间自江西泰和同陂迁居湖广郴阳府资兴县,伯金遇珠则落,伯玉遇瑀则落,伯元遇玉则落,伯亨遇璜则落。伯玉公又为峡瑀始祖。传至亨时公,行万十郎,迁永兴,后徙郴州西凤乡西二里八甲老女桥。元至大三年(1310)创修族谱,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嘉靖四十年(1561)、清康熙十二年(1673)、雍正八年(1730)、乾隆三十九年(1774)、道光四年(1824)、光绪二年(1876)、1921年、1950年续修。
郴县李氏:始祖伯玉公,自江西迁湖南资兴,至师福公迁宜章,至进荣公由宜章迁郴县。族人分布于永丰乡、吉凤乡。至1948年,已传24代,约5100馀人。
资兴李氏:始祖唐时光弼公。至十八世泰詠公肇基兴宁,今资兴。旧排行:龙门英俊显,应启朝廷兴,组绶荣湘楚,儒冠振凤城。老排行:毓秀钟灵,焕彩含芬,蔚为国华,世代流馨。新排行:焕炳昭文盛,高标步武清,联芳咸嗣美,万禩永扬声。
资兴程乡李氏:谱称该族先世家居陕右陇西,次居洮州临潭,至晟公十子宪任江西观察使,长子游,殁于袁,因家袁州府分宜县白芒源,递传至维公,三子,皆居泰和县之三万石同陂。大一郎生子四:伯金、伯玉、伯元、伯亨,始迁于兴宁,今资兴。伯金居珧珠,伯玉居峡瑀,伯元居厚玉,伯亨居璜塘。伯玉公传十一世厥昌公开派程北上中田,再传六世道兴、道权诸兄弟,分布于程乡各庄。
资兴峡瑀李氏:始祖伯玉公,字益纲,号如岳,原籍江西泰和同陂,北宋年间因避世迁湘,开基于资兴县南乡二都峡瑀。族人分布于资兴东、西、北三乡及永兴、郴县、宜章、汝城等处。支谱创修于清雍正十年(1732),1934年三修。至1948年,已传39代,共7万馀人。宗祠在峡瑀。
资兴凤凰窠李氏:始祖晟公,三世游公居宜春,六世德澄公居泰和,十世侃行公居永新鹅峰山小水,十一世克岐公徙衡州右陂,宋初官郴阳万户元帅,落籍于郴阳南塔。十三世和甫公,讳景南,又迁兴宁学前凤凰窠。清康熙五十年(1711)始修族谱,道光十八年(1838)、1921年续修。至1948年,已传25代,共2450人,分布于城厢镇、昌平、保民各乡。宗祠在凤凰窠。派行:景仲朝必彰,子仕宦廷光,孙贤荣显贵,福禄远奇昌,世永英雄茂,才高道义良,德崇通达泰,学广姓名香。传家敦孝友,经国著平康,志继元科振,功垂善庆长。派衍廷南楚,支分自豫章,声称扬云梦,令誉播潇湘。
永兴陇西派李氏:始祖君防,唐宣宗进士,广东连州刺史,葬耒阳。子孙遂家耒阳上堡。十六世方虎,由耒阳上堡徙居永兴李家冲,子崇德徙上彦洞;顺德徙台冲;昭德徙庐门前。至1906年,已传38代。
永兴西平派李氏:始迁祖仕一郎,明永乐间由江西安福县迁永兴。子孙分派茶陵、安仁等处。至1906年,已传23代。
永兴豪山李氏:始迁祖辛公,明洪武元年(1368)由江西泰和县鹅颈大洲徙居湖南永兴水尾,复徙永兴大坡头仁勇乡豪山。至1948年,已传24代,共4881人。总祠在豪山。
桂阳石羊山李氏:始祖秀柏公,宋时自江西泰和县迁湖南桂阳州之白羊山,越五世至发泰公,始卜居金陵乡石羊山之井冈。
桂阳南门李氏:始迁祖湘甫公,明季自武昌奉调来桂阳州,卜居南门。
宜章长诵李氏:始祖令夫公,字单如,宋治平二年(1065)由江西吉水县出任广东连州府,熙宁九年(1076)奉檄剿抚莽山,凯旋舟覆身亡,子孙居莽山之下,传十四世至余公再迁宜章县黄沙乡长诵(即长冲)。族人分布于长诵附近、宁远、蓝山等地。至1949年,已传37代,共4000馀人。宗祠在长福。
宜章栗源李氏:始迁祖宏远公,原籍江西庐陵县高坳头村,南宋时因避辽金之乱而迁湘,开基于宜章县栗源乡北岸村。族人分布于栗源乡各村及宁远县湾井各地。至1948年,已传32代,共2250馀人。宗祠在北岸村。
宜章黄溪李氏:始迁祖统公,字光绪,南宋末年由南京东门徙长沙,继则避乱奔宜章赤石古城,再居黄溪。族人分布于郴县、桂东、慈利等地。至1948年,已传28代,共4000人。宗祠在里田黄溪。
宜章大园李氏:始迁祖伯渊公,元时自河南徙湘,开基于宜章县黄沙乡大园村。族人分布于广东连县等地。至1948年,已传38代,族人共1241人。宗祠在大园村。
宜章桐木湾李氏:始祖世忠公,字守敬,明洪武二年(1369)由茶陵茶乡关头奉调郴阳镇西凤乡菊花庄,洪武二十二年(1389)因西莽山贼猖獗转调宜章,敕镇笆篱堡,开基于笆篱乡桐木湾。生二子:长子归居郴阳,次子居桐木湾。至1948年,已传25代,共977人。宗祠在桐木湾。
嘉禾李氏:远祖晟公第十子宪,为岭南节度使,宪生游,封宜春侯,遂家宜春。游子丕生遵,徙居吉水高村。遵子华生唐,后唐天成二年(927)徙居吉水谷村。唐子三:千护、千秋、千林。千护公任桂阳郡守,先居桂阳城南,后迁于富乐乡星溪大村(今属嘉禾),子孙散居湘南桂阳、宁远、嘉禾、新田、临武、蓝山、道县、郴州、宜章等县。1935年纂修通谱,主修人李抱冰,名韫珩,曾任湘军第九混成旅旅长,国民革命军十六军军长,2001年续修通谱。通谱派行:(以元公为一代,自三十一代起)造物资陶铸,民彝气至刚,经纶襄育煦,基序溯源长,高峻赓崧岳,睦雍颂棣棠,谋贻绵燕绪,宝鼎祝馨香。
嘉禾託山李氏:始迁祖鳌公,字奠极,江西吉水谷村人,南宋时官翰林院学士,以奉祭九嶷流寓湖南,后卜居託山,后人分布于託山、汪洋塘、下元山、大浆洞等地。
临武李氏:祖籍江西泰和。南宋淳熙年间,令全公出授广东连州牧,而居于连州松柏。传至十五代迁居于临。至1982年,族人17351人,大都居于南强(2328人)、接龙(2111人)、武水(1715人)、三合(1715人)、楚江(1100人)。
临武乌溪洞李氏:始迁祖发胜公,元世祖年间由江西泰和县桐枧乡鹅颈村仕归卜居湖南临武县乌溪洞何家庄。族人分布于大李家、元富头、太平水、栗山、屋地坪、李家庄等地。至1948年,已传30代,共4500人。
汝城九塘李氏:始迁祖吉甫公,江西崇义县人,官郴州通判,后官庐阳宣尉,宋淳熙时迁汝城。子文琪分徙田心;文琭分徙富处;文献分徙塘头。至1932年,已传34代,共500馀人。
汝城二都白水李氏:始迁祖良可公,原籍江西吉水县。明洪武授南康教谕,洪武末迁居汝城。后裔十二世徙横江,十六世清照徙古爽洞。至1932年,已传25代,1000馀人。
汝城广安所李氏:始迁祖兴公,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由湖北襄阳府均州铁里头迁汝城县广安所。后裔分布坳背李家、益将、矮寨等处。至1932年,已传25代,3000馀人。
汝城金山井头李氏:始迁祖希颜公,原籍江西省上犹县,官河南永宁县主簿,升大理寺评事,南宋时迁汝城井头。长子道盛仍居井头;次德馨徙长湖;次仁八郎徙田庄,后裔分析濠头、康家、淅江山等处。至1932年,已传28代,丁口1000馀人。
汝城新坡李氏:始迁祖傅公,字六梯,原籍广东仁化县石塘崩土山,明正德五年(1510)因兵乱迁湘,开基于郴州庐阳(今汝城)城溪李家湾,后再徙延寿乡新坡村。至1948年,已传18代,共2300人。族人分布在中村、新坡村、后洞等地。宗祠在新坡。
汝城龙湖李屋李氏:始迁祖祥甫公,明万历间自江西吉水县迁此。至1932年,已传21代,460馀人。
汝城濠头大窝石子下村李氏:始迁祖得术公,清顺治初自广东省乳源县迁汝城。后裔分布牛角垅、上下山等村。至1932年,已传13代,200馀人。
汝城大坪李氏:始迁祖如茂公,清顺治初自广东仁化县迁此。至1932年,已传11代,200馀人。
汝城圆墟李氏:始迁祖士公,系出均四。清康熙时自江西庐陵县迁此。至1932年,已传10代,40馀人。
桂东李氏:始迁祖林纲公,字克举,元时因兵燹自江西吉水谷村迁湘,开基于桂东县宜城乡之西城。族人分布于桂东四都、西靖乡以及资兴、汝城、蓝山等县。至1948年,已传23代,共2900馀人。宗祠在城西。
东安李氏:始迁祖志亨公,明洪武三十年(1397)由四川忠州府梁山县张家坝迁居东安芦洪天源头。1914年创修族谱。班行:志千万辛道以仁梓(正)尚时(天),春登高(拔有)元文昌世永殿朝。贤良光国用,孝弟启家传,昭然循大本,宝贵自长绵。
东安阴陂庙李氏:始祖忠公,字信甫,元末时由江西庐陵县宦湘,开基于永州府,卒于任,子仁卿、弟清甫始迁居东安清溪观,再迁阴陂庙。族人分布于紫溪乡等地。至1949年,已传23代,共1700人。宗祠在阴陂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