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畅谈族谱文化李氏族谱资料区 › 查看主题

10335

查看

1

回复
返回列表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go

防城港簕山渔村李氏起源传奇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12-8-14 10:06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各位对簕山古渔村非常好奇和对簕山古渔村历史非常生疏的朋友,耐心、认真、仔细的熟读邓老师这篇文章。

该文是在邓弦老师的自发牵头下,会同本市文学界王权才、李传兴、邓向农、龙鸣、陆汉松等等诸多资深老师、学者以及簕山古渔村长者李元军老师等,经过长时间采风、考察、走访、挖掘和整理,呕心沥血撰写而成。

   簕山,广西防城港市企沙半岛东面的一个小渔村。这个偏在北部湾畔海隅的小村本来寂寂无闻,因为渔村自然环境幽美,人文历史悠久而引人注目。

    进入簕山,满眼是绿。银叶、车榬、相思等林木群生,林中老藤新蔓,如吊悬蛛丝,如交织渔网,或疏朗,或密匝,曲绕盘缠,蛟掩虬藏;古榕树蔭被覆,无数气根如柱,连天接地,撑起一方大厦;修篁处处,遮天蔽日;好一个清凉世界。村边便是海,站于嶙峋怪异的海岩上,放目眺望,面前的海,比别处更蓝,头上的天,比他方更青。海风拂拂,仿若从古昔吹来;海鸟翩翩,恍如于灜洲远至。眼中景,让人顿生隔代感,弄不清身处何时何地。簕山小岛渔村生态原始,桃源世外,古堡残迹,无不撩起人们访古思幽情,而更能让人领略到盎然古意的,是世居此岛李氏族人的久远史事。

    好客的李氏族人少不了向访者叙说其古老族史,所叙听来颇让人感到惊讶,而簕山长者李元军老师讲述的岛上故事,更让人觉得色彩神奇。

    据簕山李氏族谱记载,其姓氏渊源上溯,可分为血缘始祖、改姓前之理氏始祖和得姓始祖三个阶段。血缘始祖源及黄帝;虞舜时代的皋陶是理氏始世祖;皋陶后代为避纣王加害,携家出逃,路上得李树果子充饥活命,为纪念李树活命之恩,更是为隐姓以保命,遂改“理”为“李”,后在河南苦县定居。自此,李姓瓜瓞绵绵,枝繁叶茂。老子(李耳)是得姓始祖的十四世祖。宋景泰年间所修李氏族谱中载,后来有了“陇西堂”为堂号的李氏分支,以李昞为第一世祖。李昞曾事北朝西魏周帝,有功被封唐公。周灭后,李昞复事隋煬帝,仍封唐公。其子李渊(唐太上皇)为二世祖,李世民(唐太宗)为三世祖,盛唐大诗人李白为十世祖。

    在中原族群不断南迁的历史中,有一支“陇西堂”李氏族人迁至北部湾畔定居。这支李氏族人的谱牒上记述的一世祖名李常熙。李常熙是簕山开发的肇始者。

    约于明正统、景统年间(公元1448年前后),李常熙与宗亲族人落脚企沙半岛榄埠江一带。北部湾海盛产鱼虾蟹蚝,能让李氏族人觅食无忧,但“做海”是一件辛苦事,起早摸黑,随波逐浪,栉风沐雨,李常熙得了心气痛病,妻子患了妇女病。两夫妇曾多方寻医找药,病患终未见愈。为生活计,两夫妇只能抱病劳作。

    某一日,李常熙夫妇照常出海,驾船比以往走得更远。经过一处海域时,他们发现一条不知通向哪里的小海沟。两夫妇好奇,便沿着小海沟走。走了半天,他们看到一处小岛,岛上林木蔭翳,水草丰茂,鸣鹿呦呦,腾跃奔逐。显然,小岛人迹罕至。两夫妇有些惊讶。

    惊讶间,他们感到有一股馥郁香气在身边飘荡,两夫妇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了几口。香气进入体内后,两夫妇觉得浑身舒坦,神清气爽。两夫妇更觉好奇,便系好船只,上岛去看个究竟。

    两夫妇将小岛踏了个遍,终于找到香气“源头”。原来,那馥郁香气是从一棵树上开的花朵发出的。这棵树枝杈苍劲如铁,长满尖利簕刺,如人手掌般张开的绿叶浓浓密密,繁花缀满枝头。大小无数马鹿围着簕树,时而蹿跳食取花叶,见人至不惊走,反而与人亲近。

    两夫妇走近簕树,香气更加浓烈,他们更觉精神焕发,身轻步健,由疾病引起的种种不适都消失了。两夫妇惊喜万分,认为这树是能治病的神树。

    后来,两夫妇每逢赶海,必定腾出时间,到小岛闻闻簕树花香,看看马鹿嬉戏。时间久了,他们又发现簕树一年四季都开花,且四季花色不同。簕花春红夏紫,秋黄冬白,四季花色变化,馥郁香气依旧。五彩缤纷的花朵让人爱看,总看不厌,馥郁香气让人爱闻,总闻不够。簕花一年四季盛开不败,马鹿春夏秋冬欢蹦活跳,岛上一片生机勃勃。

    每次上岛,闻花香,看鹿戏,两夫妇常是留恋忘返。后来,偶而问及当地老住户,才知道这小岛因多马鹿而被称鹿山,又因小岛上空总有紫气笼罩,当地人认为小岛多少有点怪异,害怕渎犯神灵,都不敢上岛,所以当地人并不知道岛上有棵神簕树。

    两夫妇想,村里乡亲患病染疾者众多,簕树花香既然能治好自己的病,当然也能治好众乡亲的病呀。于是,两夫妇试着采了几束花,摘了几把叶,带回村里,给病者闻闻花香,喝喝叶煮汤茶。也真灵验,闻过花香,喝过叶茶的病者,都是“药”到病除。乡亲们十分感激两夫妇。

    因了自己的发现,能为乡亲们带来莫大福祉,李常熙两夫妇当然满心欢喜。

    一夜,李常熙做了个怪梦,梦境中,一个老者飘然而至。老者白发如霜,皓眉盈尺,耳垂搭肩,银髯过膝,双目有光,仙风道骨。见老者一副异样,李常熙知道遇上了得道高人,却不知是何方神圣。

    老者朗声说:“我是你们的远祖老子,你们擅入我养鹿之处,还采摘簕树花叶。簕树为我所栽,专给鹿儿作食粮的。我的鹿儿只需吃上几片花叶,便可饱上数月,而你们却大把采摘。此举本为我所不容许,但想来能治好大家的病,也算好事,我就不责怪你们了。须知,福兮祸所伏。你们好自为之吧!”

    听完老者的话,李常熙明白过来,连忙伏地,惶恐告罪。老者拂尘一摆,便不见了。李常熙猝然惊醒。

    之后,李常熙终日提心吊胆,想,原来自己无意中冒犯了仙祖老子。按仙祖老子所说,是不是会有祸事来到啊?

    不久,祸事果真来了。小岛簕树花叶是仙药,能治百病的事不胫而走,传了开来,远近之人,你拗几株,他捋几把,袋装囊括,很快,簕树被折腾得没了花,光了叶,枯萎了。原先欢蹦乱跳的马鹿,一头头的都蔫头耷脑了。

    见此情景,李常熙夫妇忧心如焚,想,神簕树将近枯死,都是自己的缘故啊。好好保护仙祖的簕树,不再给人乱采滥摘,让簕树重返生机,应是自己的责任。于是,两夫妇带上几个儿子,举家搬到鹿山,搭了两间木屋,在岛上定居,以便看管、保护簕树和马鹿。与李常熙一起南迁的李氏族人,不少家庭也随之移居鹿山,协同看护簕树、马鹿。

    一段时日后,得到悉心照料的簕树出了新叶,开了新花,虽然叶子比不上先前茂密,花香也难比以往芬芳,但总算是活转过来了。

    当地民众乱采滥摘行为被制止了,可是李氏族人却无法阻挡当地官府企图霸占簕树的恶行。官府知道鹿山有棵神奇簕树,便贴出告示,饬令李氏族人迁出鹿山,由官府接管小岛和簕树,逾期不搬者,重法严惩。

    李常熙怒不可遏,撕了告示。李氏族人支持李常熙,坚决不离鹿山小岛,都立下誓言,就是死,也要死在簕树下。

    为此,李氏族人被官府隔三差五派来督迁的衙役毒打。不少李氏族人遍体鳞伤,筋断骨折。

    官府发下狠话,三天之内,为搬迁期限,凡期限内不离岛者,无论大小,一律上枷锁,入大牢。

    有话说祸不单行,果真如此。在期限的最后一天,鹿山雪上加霜,遭到更大劫难。

    这天,鹿山突然闯入一伙人,个个操刀执剑,凶神恶煞。开初,李氏族人还以为这伙人是官府派来的打手,后来,见得这伙人只挨家逐户,一番洗劫,还杀了几个抗拒的李氏族人,却毫不提及搬迁之事,才明白这伙人是海盗。

    洗劫之后,海盗押着李常熙带他们去找簕树,利刃就架在李常熙的脖子上。海盗威胁说,如不从,他与家人全都得死。其实,簕树根本不用费事去找,就长在李常熙的屋边。海盗不是只摘花折枝了事,而是将整棵簕树连根挖了,再抬下船,然后扬长而去。

    簕树被海盗抢走了,起初官府不相信,以为是李氏族人给藏了起来,便将李常熙等几十人酷刑逼供。但无论如何拷来打去,李氏族人均矢口否认,况且,找遍小岛,也没见簕树踪影,还有被海盗凶残杀害的几具尸体在,官府不信也得信了,只好作罢。

    没了簕树,鹿山的马鹿全不见了,不知道跑哪里去了。遭此一劫,李常熙与族人痛心疾首,都说仙祖老子的话说准了。

    有族人对李常熙说:“我们李氏族人居住在海边,外有海盗,内有官府,日后难免还会遭受侵害。为平安计,我们必须想个办法。仙祖老子既然曾托梦与你,我们何不向仙祖老子祈求保佑呢?”

    李常熙想,对呀,老子是李氏族人的仙祖,即便无事,我们也得常年设祭呀,何况岛上连遭不幸,很需要仙祖的保佑呀。于是,由李常熙牵头,李氏族人在岛上举行了一场以往北部湾沿海从未有过的祭祀老子的法事。

    老子确实是李氏族人的远祖。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因他双耳长大,又名聃。老子于东周庚寅(公元前571年)二月十五日卯时出生于楚国(今河南周口一带)苦县的濑乡。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才从腋下产下他。他一出世,便在地上走了九步,步落之处,莲花绽开。更奇的是,他生下来就是一副老容,白发白眉白胡子,还会说话了。他指着一棵李树说了出世后的第一句话:“这树名,就是我的姓。”乡人皆诧异不已。

    因为老子这副天生俱来的老容,也因为古时“李”与“老”同音,于是人们又称他为老子。

    老子出生时,另有一件奇事,是苦县之野突然出现了成群的马鹿。《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说的便是中原地域多鹿的情景。因多鹿,苦县于春秋时改称为“鸣鹿”,再于隋时改称“鹿邑”。

    鹿邑意指产鹿的地方,而群鹿的出现,传说是由上天遣来随老子一道临世的。此后,李氏族人在鹿邑兴旺发达。鹿邑成了李姓的发祥地之一。史载“天下李姓,根在鹿邑”,此之谓也。

    又后来,李氏族人四向迁徙。至盛唐时,李氏在陇西(甘肃省陇西县)成了大姓望族。唐太宗李世民曾下诏令,诰示天下李姓,须以陇西为郡望,于是“陇西堂”成了李氏的祖公厅堂号。此后,又有“天下李姓根陇西”的说法。

    据《光绪鹿邑县志》载,每年农历二月十五的老子诞生纪念日,历代的鹿邑地方官和百姓在太清官上香,祭祀老子时,所上供物必有鹿脯。老子与鹿有不解之缘。

    老子成年后,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吏”,即相当于今国家图书馆馆长,在周朝首都洛邑(洛阳)管理国家藏书及档案。因此,老子有机会“读典甚多”,博学多才。此后,老子修道成仙,太上老君是他的第十八位化身,道教中其地位尊贵,仅次于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老子)受了鹿山小岛李氏后人的祭祀,当夜又托梦与李常熙,说:“我得道成仙后,看中鹿山是个福地,便养了一批马鹿在此下界。因你们的缘故,给马鹿当食粮的簕树没了,马鹿也没了。无生有,有生无;无即有,有即无;无无有有,无有相因。罢了!罢了!也不怪你们。看在我李氏后人的份上,你们有什么事来求,替你们办好便是了。”

    李常熙忙叩头禀告:“只求仙祖保佑我们鹿山李氏人丁兴旺,武能保村卫家,居岛安宁;文有书脉贯代,墨香门第。”

    老子颔首:“记住,要居岛安宁,书脉贯代,你们自己也需刻苦努力才好。日后,就按我所授帛图建好村子,且多种青色莲花吧!”

    李常熙喏喏连声,拜了又拜。他醒来后,一睁眼,便见手中果真有一幅绘有图形的黄布帛。据说,一位稍懂道术阴阳之数者曾看过帛图,惊讶地说:“图中所绘,实为八卦布局阵势,暗藏太极玄机。此图很不寻常啊!绘者应是道行高深之人。”

    得了仙祖指点,李常熙不敢怠慢,即刻带领儿子及族人行事,一面按图建村,一面派出人手,到各地寻找开青色花朵的莲荷,想法引种岛上。后来,俨然堡垒般的新村子建好了,而青莲种子一直无法找到。

    再说,太上老君允诺了鹿山李氏族人的求佑后,便去找太白金星,说:“我有一支后人,需助其书脉贯代,出些个文人诗才,请你帮个忙。”

    太白金星说:“老君呀,你又不是不知道,我的职事是主杀伐,管兵戎呀!文人书脉的事情,你去找文曲魁星才对头呀!”

    太上老君连连摇头,说:“你不知道,此事万万不可找文曲魁星。文曲魁星真帮起这个忙,便不得了。他一‘点斗’,这偏隅小渔村,岂不出了状元?‘忙’帮过了头,有违天规地伦,会引起天下哗然,玉帝知道了,会怪责老夫徇私呀!”

太白金星想想也对,说:“确实不便找魁星帮忙。”

    太上老君接说:“记得唐时,你曾托梦与一个怀孕女子,让她梦见‘太白金星’下凡落入怀中。后此女子产下一子。此李姓之子文才不凡,所作诗词歌赋留传后人,被誉为‘诗仙’。可见,你虽主职武事,也兼职文事!求你便对了。你也曾帮过李氏呀!你再帮一帮今天这个忙,不要耽搁了。”

    太上老君所说的“诗仙”,便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李白是李氏的第九世祖李光弼(李客)的儿子。据《中国甘肃陇西李氏文化源流》一书中的“陇西李氏祖脉源流”篇载:“李白原名天员,字太白,号青莲,又曰谪仙,唐明皇时(授)大学士,回番书,帝旨命贵妃捧砚,高力士捧靴,生二子,一名大德,一名小德。”李白的叔伯兄长李珠(原名天尧)生五子,各名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五子中的李火德,是南方李姓始祖,即李常熙支脉的祖上。

    太上老君与太白金星本是好友,好友之托,不能推辞的,太白金星只好说:“好,我就走一趟吧!”于是,太白金星在几个夜里降临鹿山上空,早上在东方化为启明星,晚上在西方化为长庚星,发出耀目星光,映照鹿山小岛。

    其后,小小鹿山渔村李氏果真出了不少文官武将。据李氏族谱记载,公元1365年,朱元璋为吴王时,曾在应天府(南京)设立中央一级的学校,称国子监,考入国子监的学子称监生。此校早期招生几十名,鹿山渔村就有李子高、李杏新两名读书人先后被录。小小渔村出的两名监生,在当地人眼中,与“状元”等同。而从鹿山渔村出岛任五品、六品、七品、八品武职的李姓者则人数众多。

     据传,后来太白金星向太上老君回话,说:“鹿山林木覆遮,我的星光,为林木阻挡,无法透彻小岛,光泽少被,岛上人只能文难高中,武难高位,我勉为其难啊!”

    太上老君说:“够了。即便出些监生、庠生之类,也可称书脉贯代了。我对得起鹿山族后的祭祀了。但鹿山族后找不到青荷,开不了青莲,鹿山要出‘青莲’之类的人物,留待日后再说吧!”

    为什么太上老君托梦给李常熙时,特别要求种青莲呢?这与太上老君真心希望鹿山能出像李白这样的大文人有关。李白原籍陇西成纪(现甘肃天水秦安县,秦属陇西郡,汉属天水郡),其父流徙西域,于中亚碎叶生李白,五岁时李白随父迁居四川江油青莲镇。这一年,青莲镇的荷塘里,原来所种仅开红花或白花的莲荷,忽然遍开青色莲花。此事人人啧啧称奇。李光弼便将“青莲”作为儿子名号。李白成了“诗仙”后,人们便传说,莲花本是吉祥物,佛祖释迦牟尼广种莲花,取白莲为“佛国”的象征物。而“青莲”寓意“清廉”,一尘不染,是花中君子。莲花与莲子是同时生长的,谓之“华实齐生”,寓意“莲(早)生贵子”意。青莲盛开的奇事,是上天兆示李白是人中“君子”、“贵子”。日后,李白成了傲视权贵,任侠求仙,不受礼法拘束,却又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且开了一代浪漫主义诗风的伟大诗人,真正是人中“君子”、“贵子”。太上老君以为,青莲会为鹿山带来旺足文气。

    至于太上老君的帛图,对鹿山有大作用。李常熙依图所建村落,四面有一丈多高的围墙,如城有郭。围墙成为村落一道坚固屏障。村子东西南北各有四个高高的岗楼,用于瞭望放哨,并可居高临下,打击入侵贼寇。四方开有大门,方便出入。村内有四条大巷子,纵横贯通。连接大巷的众多小巷迂回曲折。大巷小巷,又有生路(畅通巷)和死路(崛头巷)之分。村里人可在村中四通八达,游刃有余。外人入内,无人带领,难知来去之路。贼寇入了,既找不到进攻路,也找不到撤退道,落入进退两难境地,成了“瓮中之鳖”。是以鹿山村落被人称“李氏之堡”。

    据说,有一次,几艘海盗船向鹿山驶来,意在劫掠渔村。村中勤哨于岗楼上端起土枪,朝海盗船射了数枪,船上帆绳被铁砂霰弹击中,船帆坠落。失却船帆,船只无法鼓风行驶,加上村中人枪法奇准,让海盗震惊,再加上传闻“李氏之堡”易守难攻,海盗自认确实不明堡中虚实,只好打消劫掠鹿山的念头,落荒而去。此后,海盗船只过鹿山海域,对“李氏之堡”仅是侧目,再不敢有所觊觎。

    太上老君的太极八卦玄机村落图果真为鹿山渔村带来安宁。

    过了一段太平日子,李常熙又想,渔村小岛本称鹿山,但现已无鹿,名不副实,而自己是因簕树定居此地的,簕树又治好邻近无数渔、农乡里的病,“鹿”“簕”又音近,为纪念神药簕树的“功劳”,不如把鹿山改为簕山更好。李常熙告知族人这个想法并征求意见,族人皆赞同。此后,鹿山便改称簕山,此地名沿用至今。

    今天,游客到簕山渔村,可在古堡李氏祖公厅内看到一副高悬龛阁两侧的对联,上联曰“柱史家声远”,下联曰“青莲世泽长”。据介绍,此联拟成传留至今已有几百年。古联下联文意易懂,意指簕山李氏得其先祖李白文脉之气而泽世深长。上联文意则颇费解,费解处是“柱史”。

    原来,“柱史”之意,既与老子有关,也与古代朝廷的高级文官武将有关。

    “柱史”又称“柱下史”,本是历史上专用于对老子的敬称。老子所处时代是奴隶制末期,周天子是天下至尊。百官群臣上朝时,皆恭立两厢,无座。老子曾职周朝守藏室之史,此职还兼述史之官,即御史之类职位,职司记史。身为朝廷史官,老子上朝时同样无座,还得一手持笔,一手捧简,随时书写记事。长时间站着写字,既累,又极不方便,故周天子特旨恩准老子可以背倚柱书写,也可将竹简傍靠在柱上书写。周天子此举是对老子的尊重。老子一上朝,便得站在柱下,此后“柱下史”就成了老子的代称。后人设庙祭祀老子,常在庙里立一根柱子,以此象征“柱下史”老子,便是这个来历。

    “柱史”、“柱下史”或“柱下”皆指称老子或史官,古籍中多有有关记述,甚至,这三个词语还成了老子著作《道德经》的代称。

    又后来,因“柱”也有“支柱”意,可引申为“国之栋梁”义,“柱”亦可用于指称武职,史上也便有了“柱国”、“上柱国”等称谓。楚时保卫京都之官及最高武官皆称柱国,唐时用作勋官的称号。如李世民的祖父李昞,在北周时首任安州总管兼柱国大将军。翻阅典籍《中国甘肃陇西李氏文化源流》一书,便可看到,特别是唐代,李氏武官立有军功者被封“柱国”、“上柱国”者很多。

    上文提过,簕山李氏族人自明以来,出了不少文士,也出了不少立有军功的武员。近、现代,簕山李氏族人文官武将也多。民国时期的李孚,是黄埔三期生,曾任国民党政府参议员副院长,台湾边界总指挥、司令等要职。李孚因思想进步,常与大陆联系而遭疑,于1986年4月在台北公园被害身亡。共产党部队中,簕山李氏也多有优秀人物。可以说,簕山李氏代有才人,辈见英豪。

    游客游簕山,除了对“柱史”费解外,也许还会对簕山原本多马鹿,而马鹿又是老子驯养的事情有疑惑:老子虽与鹿有缘,但一个修道之人,总不会如此费事去养宠物吧?

    据史料记载及口口相传,老子弃官后,归隐修道于宋国沛地,常与鹿山居野处。鹿是吉祥仙兽,象征长寿。《抱朴子》记:“鹿寿千岁”。《述异记》中有“鹿千年为苍鹿,满五百岁其色白,又五百年化为玄鹿”,“玄鹿为脯,食之寿二千岁”的记载。司马迁《史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矣。”可见老子长寿,与他常伴仙鹿有关。还有古籍载,老子从初三皇、中三皇至汉代,均有化身,这样说,老子不仅是几百岁的事了,简直是长生不老了。难怪老子要养鹿,又难怪后来修道之人都爱养鹿。

    后来,中原一带兵乱祸结,干扰了老子修为。老子为寻找一个清静的养鹿之地,于是出关远游。成仙后,老子发现北部湾沿海是个好地方,适宜放养马鹿,便选择了一个小岛养他的鹿儿。今天的簕山多老寿星,是否沾了老子所养马鹿“仙气”的缘故啊?

    得到老子庇佑的簕山,留下一个遗憾:当年李常熙派出去寻找青莲的人,始终是徒劳无功而返。李常熙为此十分挂念,世上真会有青莲么?如有,为什么总找不到呢?但仙祖老子说有,就该有,寻不到,是运气未到吧?哪就继续寻,这代人寻不到,下一代接着寻,寻到为止。




    如今的簕山虽然未能盛开青莲,也不影响它的发展。在防城港市委、市政府的主导及有关部门的操作下,簕山成了本土旅游文化建设的重地之一。簕山,这一处与圣人老子、诗仙李白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海岛,其古石、古林、古堡、古事,将构成北部湾沿海一道不可多得的传奇风景。


TOP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2-8-14 21:01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故事

TOP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5-11-6 17:06, Processed in 0.060832 second(s), 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