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畅谈族谱文化李氏族谱资料区 › 查看主题

9350

查看

0

回复
返回列表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go

[转载]李元祥宗系第十七世裔孙保朱公源流

楼主
发表于 2012-6-18 22:10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唐亡后,五代十国时期天下大乱,藩镇割据立国,连年混战,民不聊生。
后汉干佑元年(948年)时,李元祥第十五世孙李其洪从皇历迁到沙县的崇仁里二十六都(今永安贡川镇双峰村)居住。李其洪由于是长子,排行老大,又名“李大郎”。李大郎的墓地如今仍保存在贡川镇双峰村坪埔窟潭后。有墓志。李大郎生有四个儿子, 长宏仁、次宏义、三宏礼、四宏信。次子李宏义;李宏义也有四子, 小三、小四、小十九、小二十三。老四曰“小廿三”又名李保朱;小廿三有六个儿子,分别以“金、木、水、火、土、田”加“德”字命名。其中老四火德就是后来被李氏所尊崇的“入闽汀州始祖火德公”。 因为李火德的父亲小廿三,名李保朱,号念三郎,原居住在永安上坪乡的余荆山村(唐代称“李荆山”),后因与当地余姓发生纠纷,携六个儿子避往清流的侄子李四七家居住,继而又到宁化石壁定居。小廿三年老时思念故土,与其长子金德重新回到李荆山。但此时家已不存,无处栖身,只好在离李荆山五华里的梧桐洋(今永安上坪乡联合村仓坪)住下,死后便安葬在贡川镇双峰村北山,至今坟茔尚在。

依据槐南皇历《陇西李氏族谱》、贡川洋峰《李氏族谱》两谱及福建永安市李金德后裔编修的《陇西郡李氏族谱》、安溪湖头李火德之子三一郎后裔编修的《清溪李氏家谱》、永安炉坵三一郎后裔收藏的《陇西李氏家谱》、三三郎后裔编修的《李庄族谱》、和李保珠旁系永安洋畲编修的《李氏家谱》、崇德祠藏版《李氏家谱》等,都一致认定李元祥~李其洪~李保朱(又名小廿三,上杭谱误为李珠公)这个宗支世系。槐南皇历《陇西李氏族谱》始纂于
1、唐天祐二年(906年),由十六世李其寿主持编修并作序.
2、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由三房嗣孙、时任甘泉丞李文仲主持重修并作谱序。
3、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由长房嗣孙、时任山东长山县教谕李珏主持重修。
4、明崇祯五年(1632年)重修。
5、清顺治九年(1652年),由长房嗣孙、时任江南操功院赏功游击将军李孔文主持重修。
6、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由修职郎李开主持重修。
7、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进士、时任直隶钜鹿县知县李光前主持重修。
8、清道光七年(1827年)合族重修。
9、1997年,由李祖启等主持编撰《福建李氏源流》。

贡川洋峰《李氏族谱》始纂于
1、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由岁选进士、时任山东长山县教谕李珏主持编纂。
2、清顺治九年(1652年),由十八世、庠生李光岳主持重修,李孔文作谱序。
3、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由十八世、庠生李殿挹、十九世李豫、二十世孔林、二十一世、庠生李显等主持重修。其内容有谱序、凡例、世系、世录、祠记、墓誌、寿文、世传、谱跋、家居十警等。
4、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由三十九世李尚德、四十四世李绍添、四十一世李元宣、增泉、溶川、增保、应三、昌建、昌绩、克勤、行轩主持,李大侃、步言、元澍、惠时、宜成、可象、昌聪校正参阅,李朝春、增礼、直昭、久言、迪齐督印重修。
5、清光绪九年(1883年),由李长吉、胜义、顺兴、家驹、时光、永嘉、启模、新元,启祥、永英等人主持重修。
6、1998年,由李学贤等人主持重修 。.

槐南皇历《陇西李氏族谱》、贡川洋峰《李氏族谱》两谱创修之早,后裔续修之勤,世系源流,确凿清晰可考。两谱俱称李火德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个儿子李元祥的后裔。宗支世系为李元祥——李其洪——李保朱(又名小廿三,上杭谱误为李珠公)——李火德。列举了大量的谱牒明确记载了, 李保朱(又名小廿三,上杭谱误为李珠公)及安溪湖头李氏为李元祥后裔,而且编谱和写谱序的李文仲、李珏、李材等人都确有其人,序中所述所记与史志俱合,所述事理实在, 无虚妄之词。

李孔文家族的槐南皇历《陇西李氏族谱》始纂于唐天祐二年(906年),由十六世李其寿主持编修并作序.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由三房嗣孙、时任甘泉丞李文仲主持重修并作谱序。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由长房嗣孙、时任山东长山县教谕李珏主持重修。明崇祯五年(1632年)重修。清顺治九年(1652年),由长房嗣孙、时任江南操功院赏功游击将军李孔文主持重修。李孔文家族谱创修之早,世代修撰,保藏完善、从无间断。这一点从现在保存下来的其族家谱及清代安溪湖头李光地的侄儿李天宠《吾祖之所自出自有唐》的记文“惟清、归、永安谱,则自江王于今,世次无一遗缺。其子孙之外出者,又详著某代某公之子分派某处。凡闽中李氏名家,过半是一祖之所自出。”的著文,等都可明证。

当时的李日燝,并没有立即就相信,而是回来对照家谱,根据自家家谱记载的先祖源流得出的结论是李孔文说的是真实的。也是这位李日燝在清康熙己未年(1679)和其侄李光地主持修宗谱,为考证安溪湖头始祖李君达之前的世系,考证了皇历、贡川、明溪、上杭、漳州、西山、同安浦園、南山仙店山邊等地的同宗家谱。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日燝和李光地等人考证出了安溪湖头始祖李君达之前的真正世系源流,在谱序中记载了这段考证的过程!现将谱序列如下:

安溪湖頭李氏君達之譜序

君達公,湖頭始祖。元泰定時(1324-1328年),特買郭惟和田產,      貫小橫村。有舊眷樸庵公,言餘先世家尤溪,再徙而至茲地。其示翠嚴公曰,吾家譜牒厄於兵燹,世系莫可修之,惟大略爾。自是湖之譜以公為始,生卒失傳。葬浮錢嶺,戊辰向。有貢川孔文者,嘗大宗譜索餘隱序。以吾與彼俱出尤溪皇曆。且上溯諸江王,以還顓頊焉。又明溪譜與貢川譜大略相似,或頗言徙泉津事而條弗詳。讀上杭譜雲,其族自寧化分出,始祖保朱,號念三郎,宋初人。按貢川、明溪譜,有宏義四子小二十三,此派他徙。稽其年代,與保朱同時,而寧化去皇曆不遠,念三郎當即小二十三。於貢川小三,明溪小四,胞昆弟也。八傳至孝梓,居漳州。四子:詮、誠、誼、諭。誠居西山,有四子。次君達,分派湖頭。達有三子:長祿延,號百三位,無裏居。次福延,號千四位,居西山。季祚延,號千五位。子仲良,孫則成。居湖頭。因訪西山譜,先世上杭金豐人。其徙於漳不知何代。至君達倜儻,為旅所推。娶陳氏,生福延。甫三月,河頭李志甫作亂。欲致公入夥,公逃金豐。志甫脅金豐人,期公十日不至,即屠其裏。公出歸志甫。頃之別逃,不復知去處。是公所以徙常樂居湖頭者。職此之由。考上杭譜,無均行。而君達顯然誠公所生。則均君非異派之說,可以無疑。西山之子方在抱。而吾譜祖妣林氏,則扶幼與俱之說。並無可信。惟是虎口不身還。呱難弱匹,難保有立,更因似續。亦因其所而艱貞用撫。或者千四權變,以存父名。抑草昧載筆懸孔,都未可知。今其處秦亦蓉熾矣。獨惜福延之議無征考詮之裔。可見者君選,在同安浦園,諭之裔君懷在 南山仙店山邊。餘未可尋。尚校詩中兩氏。千五位公墓榮內山。甲庚向。無生卒。無遺像。存其業於體書,以示後人。

这篇谱序中留下的是当时(清康熙己未年(1679))上杭李火德世系的记载。这是上杭李氏没有被后来修谱所改动之前的庐山真实面貌。“讀上杭譜雲,其族自寧化分出,始祖保朱,號念三郎,宋初人。按貢川、明溪譜,有宏義四子小二十三,此派他徙。稽其年代,與保朱同時,而寧化去皇曆不遠,念三郎當即小二十三。於貢川小三,明溪小四,胞昆弟也。八傳至孝梓,居漳州。。。。。”

我们再看看由上杭迁平和、西山、湖頭、同安浦園、南山仙店山邊的迁移源流记载。如順治八年(1651年)的《永定湖坑李氏族譜序》:
  《永定湖坑李氏族譜序》
蓋聞混沌之初,藉陰陽以化生,萬匯有生之後,賴我祖以流派孫枝。是故,飲芳泉而知其源,飲香黍而知其由,誠可鑒也。然一代之興,必有一代之典,此王者之事業也。有五音之別,各有五音之圖,此吾孫之急務也。苟非其譜,則淵然漠然何以知其從來,若不詳書其譜,則空矣洞矣,亦何以辨於我祖之昭穆。吾孫幸有試矣,按溯隴西之流,觸目隨行,莫非李姓,又未可稽或有同姓而異宗者。
惟我始祖保朱公一脈,傳至大景春字一輩,上等一十四世,下啟四代玄孫,卓然六代相見,已傳一十九世。非我祖種德培仁,曷能至此哉?嗚呼,世遠人繁,不能追溯江王諱元祥以上及武陽以下列祖之源流派別之事業實跡,但承二世祖考火德公,年曆五旬而娶次祖妣。伍氏,得男五。其後,兄弟各自分支流派於某州某縣名下,注明耿耿可核也。春標恐後謬記,故重書於槁。俾觀譜者,可以尋脈以勵後世嗣孫,切勿棄略;有賢達者可再祥造,故是為序。”
順治八年辛卯陽至日
十五世孫春標盥手拜撰

附: 《湖頭李氏家譜》源流記雲
我湖李源出隴西,為唐高祖李淵公之苗裔,高祖第二十子元祥公之子武陽王,於武則天篡唐之時,流落南方。今大田縣翰林崎祖廟猶存,有武陽王之神像。武陽王傳皎、祖叢、萬康、楚珪、尚昊、希悅、複禮、遠、匡、勗、求、弘繼、仲、其洪、宏義、小念三……

附: 《浦園 李氏族譜源流序》

溯李人相傳我李氏宗族,系出自唐江王,李元祥之裔。考之唐史,我李氏一宗,自西涼王,李暠,傳七世,而至唐公李淵。生長子建成,次子世民。父子為唐帝。三子齊王元吉。庶子荊王元景。霍王元軌。韓王元嘉。舒王元名。然則元祥者,蓋亦庶子,而分封於江南者也。故李氏遠祖,則始自隴西,而分出為唐朝天子,又分而為江南數者之支派。原其始,則一祖,論其分,則有千枝萬派,難以盡言矣。

浦園 李陽光號巽庵 洪武壬午年(1402 壬午 明建元四年)舉人癸未年(1403 癸未 明成祖朱棣 永乐元年)進士官至禦
史與黃子澄方孝孺同福

多珍贵的一段段史料啊!“讀上杭譜雲,其族自寧化分出,始祖保朱,號念三郎,宋初人。按貢川、明溪譜,有宏義四子小二十三,此派他徙。稽其年代,與保朱同時,而寧化去皇曆不遠,念三郎當即小二十三。於貢川小三,明溪小四,胞昆弟也。八傳至孝梓,居漳州。”、“惟我始祖保朱公一脈,傳至大景春字一輩,上等一十四世,下啟四代玄孫,卓然六代相見,已傳一十九世。非我祖種德培仁,曷能至此哉?嗚呼,世遠人繁,不能追溯江王諱元祥以上及武陽以下列祖之源流派別之事業實跡,但承二世祖考火德公,年曆五旬而娶次祖妣。伍氏,得男五。其後,兄弟各自分支流派於某州某縣名下,注明耿耿可核也。”

这些史料,明确地指出了,上杭李火德系出李元祥之后,是李保朱,號念三郎之子,是宋初人。李保朱是李火德的生身之父!
由此可见, 无论是李保朱的直系后裔(孙金德后裔, 曾孙三一郎、三三郎后裔)所持族谱, 还是旁系后裔所传族谱, 李保朱先祖世系列属李元祥~李其洪宗支世系较为准确, 其脉络较清晰可考, 疑点较少。

按有关族谱推衍, 现以安溪湖头李氏世系如下:
李渊(1世)—元祥—李皎—祖丛—万康—楚珪—尚昊—希悦—复礼—李远(10世)—李匡—李勗—李求—弘继—李仲—其洪—宏义—小廿三(即保朱18世)—火德(19世)—三一(20世)—庆三—三五—五三—千五——大六郎—孝梓—李诚—君达—祚延—仲良(30世)—则成—宗江—俊茂—秉辉(弟秉潜即李焯)—文节—时和—子澄—克建——赖甫——晋卿(40世)——世谐——清机——崇文——维矩——志达——锡圭——希朱—垂绅—
舜臣—大度(50世)——同光(51)—瑞琪(52世)

本文章为多寻宗亲所作,在此致谢!

TOP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5-11-6 18:34, Processed in 0.054369 second(s), 8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