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畅谈族谱文化李氏族谱资料区 › 查看主题

9726

查看

0

回复
返回列表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go

[转载]鄜州太平村《李锦家谱》之考

楼主
发表于 2012-5-25 23:28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世系人名及辈次排号的历史依据,是一个宗族文化及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首立家谱后,后辈人便以此为依据,十年或二十年再续修家谱。太平《李锦家谱》最后一次续修是一九六二年五月。据当时修谱经理人,唯一健在的李文彩(十四世孙现年72岁)讲,此谱由李荫仁一人主修,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分大谱支谱多册,可惜“文革”中被毁。现唯一存世的是《李锦家谱》(第三册)原件存于富县档案馆。虽然是第三册,第五世成果支系,但是五世以上记载同样准确清楚。而且成果支系是李锦长子长孙之世系。这是研究李自成家世及李锦家谱的唯一考据。
根据《李锦家谱》(第三册)现做出以下论证。

一、 太平李氏家谱的封面标题定名为《李锦家谱》必有
其中含义。我在广东曾看过澄海市《林氏家谱》、富县档案馆的《宋氏家谱》、《王氏家谱》,均以姓氏为标题定名,而唯独我太平李氏家谱定名为李锦个人名。这足以说明李锦非同一般人物,以示后人对李锦的高度重视。

二、《李锦家谱》的第一人名在世系排序中为一世。我见以上这些家谱中的第一排序均为“先祖”,而我《李锦家谱》则为一世,与众不同,说明在他们上辈中还有比他更重要的人物。这一些足以证明李锦与李自成的亲属关系。(李过(锦)是李自成的亲侄子)后辈人不敢称李锦为“先祖”,只能称为一世,唯独李自成才配称“先祖”。但是迫于清初隐居的情况下,后辈不敢称李自成为“先祖”,何况连家谱也不敢上。

三、《李锦家谱序言》虽是六二年产物,带有一定的时代及政治语言,但它是在原谱的基础上略加改动,中心内容是不变的,何况当时的年代人们是不会做假的,加之,修谱人又是李氏十一世孙,这一点是确信无疑的。
  《李锦家谱序言》中的第二、三自然段为原谱内容,从文笔和语言修辞上来看,和原谱截然不同。第一页二自然段的原文是“太平钳二两村李姓,世世口头传述,是由明代崇祯年间,水旱天灾流行,各地饥民群起造反,米脂县有一位李自成,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在封建时代,一人造反,祸连亲党。我们先祖李元、李昌、李彦、李贞,为了保家全生,逃到鄜州,辟山开荒,务农谋生,入于清代,时局安定,名其地日太平村。第三段原文是“于今三百余年,传世十七,我们的后生子孙,或是建立武功,或是担任政治文化,或是经营实业,起了卫国保家作用,留下辉煌成绩。”(详见李锦家谱)。从这二、三自然段的内容可分析为:

1、“太平钳二两村李姓”无论家谱记载或是族人口传,太平钳二两村李是一家,三百年来辈次不乱。但对先有太平还是先有钳二,两村李姓人家说法不一。但从家谱序言中的次序可以明显地看出的确是先有太平,后有钳二,何况修谱撰文、书写者是钳二李,他不会因族人言传而改变原谱之意。再根据太平与钳二的李氏文化遗产来看,太平显然比钳二丰富浓厚。从南方归来,必然先到太平,且长子长孙在太平。由此可以推断太平的李锦后代是南回的,而不是北逃的。说是北逃只是声东击西,隐避南方“联明抗清”的重要历史,以便后人长期隐居太平。

2、逃到太平的李元、李昌、李彦、李贞,是《李锦家谱》中的四世孙“耀春、鸣春、健春、偕春”,这是隐身埋名之结果。据本人分析:家谱记载的四位先人来太平是与太平族人口传和现在世传记录是完全吻合的。因为太平李口传和现在家谱记录均是三分土(即三兄弟分支)繁衍下来的,是一老俩口生下的三个孩子。而家谱记载四世孙长子耀春生有三子,即长子成果、次子成梓、三子成伟,且现仅存的《李锦家谱》(第三册)就是五世孙成果支系。由以上推断本家谱是在四世来太平后开始修谱。

3、“我们的后生子孙,或是建立武功,或是担任政治文化”。从此句的用词来讲,“后生”是典型的陕北民间用语,而延安以南不称后辈为后生。“建立武功”则说明,先辈是有过此段经历,暗示后生们要建立武功。我为上一句用语专门咨询过富县志编纂权威人士刘正元先生,他说其他家谱序言很少有这样的用语。本村李小军(十六世孙)曾在自家苹果园里捡到一个长予尖,据收文物人说,这是练武时的专用器具,说你们村以前曾有人练过武功。

四、《李锦家谱》的世系排号表,是李自成隐居后精心策划的隐形五言诗,是给子孙们的唯一期望、寄托,也是给子孙们的旨意,这是极其珍贵的诏书,足以说明李自成并没有被“缢死”或“钳死”,而当时是隐居在世。

1、一九六二年五月最后一次续修家谱时的“世系排号表”带有一定的时代及政治语言。其表是:

  学28 发23 太18 凤13
  习29 扬24 和19 文14
  向30 多25 启20 生15
  大31 进26 新21 世16
  众32 化27 运22 廷17

  从以上的“世系排号表”来看,显然有六二年的时代语言,经米脂县原李自成纪念馆老馆长,研究李自成近三十年的专家学者申长明先生指点:即二十世的启字以上,是立谱时制定的“世系排号”,一般以二十字为一轮,每世一个字,二十字(世)完后,再从头第一字开始,采用同音不同字的方式再重新编排使用。经他这么一指点,十一月二十一日深夜,我根据家谱记载并按原谱旧体书写方式进行重新排列,其初定谱时的“世系排号表”是:
世16 应11 必 6 锦1

  廷17 先12 为 7 仲2
  太18 凤13 满 8 守3
  和19 文14 克 9 春4
  启20 生15 登10 成5

2、初立谱时的“世系排号表,是一首五言绝句,是隐形藏头诗,其诗气势磅礴,内容深奥。

  十一月二十二日,米脂县文化局乔雄波局长接见我和李彦忠(十六世孙)时,我将以上“世系排号表”交给他时,他说关键是上面四个字“锦必应世”。据有些专家认为此句是佛教用语,例:“观音应世”、“菩萨应世”。随后三天内我又分别译出整首“世系排号表”的含义,并在李锦孙辈字号中查找出“智柱守芝”四字。
经我本人分析及排列,其含义是:

   锦 智
   必 柱
   应 守
   世 芝

世系排号 孙辈名字:

  对孙辈的名字是李自成所起,“智柱守芝”是隐身名,只要用智慧(隐身)驻下,坚持守之,锦必然会应世”锦则意为隐居李自成和李锦,又能代表锦旗及军事力量,那么说李自成和李锦虽然隐身,必然一定会也是应该会映出世面,并会东山再起。

  “锦仲守春成”一即为李过(锦)及儿子们驻守在春城(云南)
  “必维满克登”—必然被清朝克制、阻止你的发展。
  “应先凤文生”—应该先回到陕北米脂(凤即米脂,凤凰山李自成行宫;文即米脂李自成修的文庙)先生存下来。

   “世廷太和启 ”—待世道、朝廷太平祥和后再东山再起。
   以上译意,我曾询访并征求多方人士意见,均一致认同。

五、太平《李锦家谱》的传世,与李自成、李过的诞生年完全吻合。

  李自成与李过同年生,诞生年份为1606年,即1606—2004年为398年。
  太平李锦后代现传世为19世,19世孙现已15岁,按每世平均为20年计算即:
20(年)╳19(世)+15年=395年
398年- 395年=3年
其误差仅为3年,误差率为0.75%,这说明与李自成、李过的诞生年份相吻合。

  (三)神(阴)轴之考

  神轴也叫阴轴,是在没有祠堂的情况下,用布绘制灵位名字和阴轴内三世先人的画像,供后生之孙祭拜。每年春节、清明两次,祭祀完毕,用阴轴顶端的木轴滚动收藏于家中。
我太平李锦神轴共有大轴、小轴数付,“文革”中大轴和部分小轴被毁,现仅存大份四世李成果和三世李飞两副,保存较为完整。制做年份估计大约在清光绪十四年同其它宗族设施一起完成,至今149年。

一、四世李成果之神轴与李成果四世系的家谱记载人名是一致的,说明现有的《李锦家谱》的准确性起码提前了107年,即光绪十四年。

二、现存两付神轴的制做工艺和画面场面,十分豪华,大气,具有一定的皇家气派。

三、两付神轴的中心供桌帘面上均绘有龙腾图案,在清朝一般平民百姓是不敢绘制龙的腾图。而只有李自成的家人敢,因为曾做过皇帝,尽管只有40天。

四、祭拜仪式,每年春节都先祭拜神轴,尤其新娘必须祭拜,我和我的夫人曾拜过一次,后每逢过年在家均参加,祭拜的动作就和皇宫祭拜方式一样。

  (四)永昌钱币之考

  永昌钱币是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农民政权称王后,铸造发行的一种货币。李自成兵败后,一般平民百姓迫与清政府的压力,不敢收藏永昌钱币,只有李自成的家人和崇拜者会冒天下之险收藏,以做纪念之意。
  通过我回太平村仅有两天的查访,竟有人藏有永昌钱币,均是上辈遗传的。一是十五世李录全他有6枚,二是十三世孙李发元有二枚。十六世孙李小军说他曾在一村底下挖出的铜钱中有十几枚都是永昌钱币,后将它卖了。
  这一点可以说明,永昌钱币的遗藏与李自成家族有着必然的联系。

(五)显神(身)爷爷及娘娘之考

  太平村有一尊显神(身)爷爷和一尊娘娘,“文革”前有一座显神(身)庙,座落在进村的崾险桥子山峁上。说是叫显神,但村里人口音叫“显身”,当初起名的用意是叫“显神”还是叫“显身”,现已无法考证。

  这两尊神像都是光绪十四年与钟同期铸成。爷爷像是铸铁,表面一层鎏金,娘娘像是纯铜铸成(大约在五十年代被陕西蒲城来打麦场的人偷走)。两尊像一样大小,高约500MM,长约250MM,底座宽约150MM,上身宽约100MM,因原像在90年代中期被人以穿衣为名将神像调包(重新铸一假像)据说售价15万元人民币。现存爷爷像为调包后的赝品。

  显神(身)爷是太平李锦后人专门供奉,特别护理的神像,崇拜迷信之程度远远超出其它任何神像。方圆百里没有一个村子人在敬奉这尊神,就连太平村李锦家人也感到奇怪。为此显(身)爷全身都是一个谜团,让人百思而不知其解。本人根据历史及太平村李锦之家世和一些不寻常的传统行为,其解意为;

一、修像:
  从太平村的历史来看,光绪十四年修像,只有不足150年的历史,且村子只有40多户人家,如果本村人捐款修造是没有那么大的经济实力,何况爷爷像底座后只铭铸六姓人家,显然这是有部分资助。据钟记载是云南来人“李聚财”捐修。

二、显神身爷的来历:
  太平村的人们普遍公认的传说是这样的“说有一天,太平村一李姓家的孩子在山上放羊,听见对面山里有人在喊‘山开了吗?山开了吗?’”这孩子吓的不敢回答。回到家里,他向家人说了这件事,家人说:“你就回答说‘山开了!’看他咋样”。第二天,山里又有这样的喊声,这孩子就果然这么回答“山开了!”突然面前出现十二尊这样的神像,放羊孩子就从中间选择这两尊爷爷和娘娘。这种说法只是对修好的神像制造一种神秘传说,来迷惑人们。

三、显神爷的冠名:
  太平村的人都把这尊神像叫“显身”爷爷,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冠名。上了年纪的人说他叫“吴言”是战国时的吴子胥,从楚国到魏国的落难君子。说是文官却怀抱着一符锏。据本人分析,战国时吴子胥与李自成有着相同政治背景,选其做护身,是早已谋划好的。说名叫“吴言”是不能说真话,要守口如瓶。说叫“显身”是指期待着总有一日会显出真身,大白于天下。

四、“忍”、“隐”二字含义:
  “显神(身)爷的身后有两个明显的“忍”和“隐”二字,是铸造上的。本人在72年回乡劳动时也曾亲眼目睹。从这两个字的含义上来讲,是说明神爷是在对满清政府“忍耐”和“隐身”,身怀民族大恨。

五、显神(身)爷的生日:
  我们都知道给神过生日的极少。而太平村李锦家人对“显神(身)爷的生日牢记在心,大人小孩都知道,每年的“四月十五正午时”。从上辈传承下来每年四月十五这一天给爷爷过生日,杀猪宰羊。正午(即十二点)准时放炮开始。李姓家家户户携带酒菜、供馍集中庆贺。这样生日年年不断、隆重而热烈的场面和准确的生日时辰,竟与李自成的生日五月(米脂县志记载只有月份,而无日)相比只差15天。三百年来,李锦家人每年给“显神爷”换一次新衣,是村里妇女手工制作。帽子是“风雪帽”,衣服是“风雪衣”。

六、拜年:
  拜年是在春节晚饭后到大年初一、二,向自家亲人和族人举行的礼节活动。太平李锦家人从不间断,既就是在“文革”期间也没中断过。而且是行大礼、作揖跪拜,每年除夕夜先给自家上辈拜,拜完后立刻从家里拿上馍、酒、菜到显神(身)庙里拜,每家每户争先恐后,争最先。这种对神拜年的习俗,方圆百里也没有。就连中国各地也少见。足以说明显神(身)爷是自己的先人,而不是战国人。说明后人对这个先人的无限爱戴和敬仰之情。

七、祭拜仪式:
  本人一直将“显神(身)爷划归到“迷信”范畴。曾认为村里人这种行为有点太执着。自十一月二十一日米脂寻根访祖后,我的第一感觉认为显神(身)爷就是李自成,故我在十一月二十六日回到村后,不回家先拜爷爷。这一次敬拜使我更加感受到好象是在参加家族人的丧事祭拜。整个小庙里呈现出一派悲痛、伤感的气氛,深感是在沉痛悼念。参加祭拜的中老年们,口里不停地在念叨:“爷爷,我来给你敬香,我来给你送纸钱,你老人家收下。”在场的人们不停发出叹息声“唉!唉!唉!爷爷是落难的人啊”这种场面叫人不由地悲伤落泪。由于显神(身)爷爷放在小庙里怕再次被盗,每次祭拜完毕后,由中年人抱起,老人护送回家里保存。临走时大家都会说“爷爷,我们回家吧,我抱你老人家回,爷爷你走好”。既就是放在家里,那户人家也在上香祭拜。这一些行为动作是世系言传身教一脉相承而来的。就是居住外村的李锦家人,将“爷爷”抱回家供奉完,要送回时,都要给“爷爷”说:“爷爷我送你回太平”。

八、“显神(身)爷爷的轿子:
  俗话说神不坐轿人坐轿,显神(身)爷爷之所以坐轿说明他是人。显神(身)爷爷从前的桥子相当豪华,现有的轿子是按以前的样式重新制作的。每当遇到疑难大事和庆典都要给爷爷穿上新衣,用这轿子抬上,在村子里周游,以示爷爷的威严。
从以上的迹象及现状,表示显神(身)爷在太平李锦家人中形成一种文化现象,以便供后人研究探讨,当深入仔细地分析后,就不难得出这样的判断,显神(身)爷就是李自成的化身,他就是李自成,娘娘就是高夫人—高桂英。村里边曾有人听上辈人说娘娘姓高,是“显神爷”的夫人。

  (六)太平村的庙宇和主要设施建筑。

  “文革”前较为完整地保存有:座落在村西头的土地庙;座落在村南头的观音庙,娘娘庙和腰险峁头,显神(身)庙,唯有显神(身)庙豪华壮观,酷似宫廷建筑。据村人说,上面有九条龙和水浒、三国、战国的武侠绘画。奇怪的是庙中间左下方画有一本日历(日历上的时间是农历甲申年,其它记不清),中间画一高大人像,头带风雪帽,身穿蓝色长褂。可惜“文革”中全部被拆毁,而其它庙宇一般无人问津,其规模无法与其相比。

  涝池是高原居住的人们唯一蓄水的地方,一般每个村子都有。太平村的涝池大约有5亩地,深3米多,几百年来从未干涸过,周边村子跑十几里路到这里拉水,据说涝池的底是用生铁铸的。

  (七)铸钟铭文记载:

  太平村有一口高约600MM,直径约为500MM的铸钟,据说以前在土地庙里悬挂,“文革”后被埋藏在土里,后挖出来悬挂村街中间的槐树上,做上工信号使用。本人也曾见过,只是不注意上面的铭文。据村会计李录全十五世记忆上面写有“云南李聚财推银万两,来鄜州太平村铸钟修像”(见李录全证言)。因此钟于二00二年被村人盗走,现全力以赴正在追缴。
  铸钟是记载历史的重要证据,有钟就足以说明太平李锦家族与云南之亲密关系。其云南李聚财究竟为何人,有待进一步考证。据说李聚财晚年就死于太平,葬于太平。目前盗墓者也在多方寻找其墓地.

                      太平村《李锦家谱》之考

  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世系人名及辈次排号的历史依据,是一个宗族文化及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首立家谱后,后辈人便以此为依据,十年或二十年再续修家谱。太平《李锦家谱》最后一次续修是一九六二年五月。据当时修谱经理人,唯一健在的李文彩(十四世孙现年72岁)讲,此谱由李荫仁一人主修,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分大谱支谱多册,可惜“文革”中被毁。现唯一存世的是《李锦家谱》(第三册)原件存于富县档案馆。虽然是第三册,第五世成果支系,但是五世以上记载同样准确清楚。而且成果支系是李锦长子长孙之世系。这是研究李自成家世及李锦家谱的唯一考据。
根据《李锦家谱》(第三册)现做出以下论证。

一、 太平李氏家谱的封面标题定名为《李锦家谱》必有
其中含义。我在广东曾看过澄海市《林氏家谱》、富县档案馆的《宋氏家谱》、《王氏家谱》,均以姓氏为标题定名,而唯独我太平李氏家谱定名为李锦个人名。这足以说明李锦非同一般人物,以示后人对李锦的高度重视。

二、《李锦家谱》的第一人名在世系排序中为一世。我见以上这些家谱中的第一排序均为“先祖”,而我《李锦家谱》则为一世,与众不同,说明在他们上辈中还有比他更重要的人物。这一些足以证明李锦与李自成的亲属关系。(李过(锦)是李自成的亲侄子)后辈人不敢称李锦为“先祖”,只能称为一世,唯独李自成才配称“先祖”。但是迫于清初隐居的情况下,后辈不敢称李自成为“先祖”,何况连家谱也不敢上。

三、《李锦家谱序言》虽是六二年产物,带有一定的时代及政治语言,但它是在原谱的基础上略加改动,中心内容是不变的,何况当时的年代人们是不会做假的,加之,修谱人又是李氏十一世孙,这一点是确信无疑的。
  《李锦家谱序言》中的第二、三自然段为原谱内容,从文笔和语言修辞上来看,和原谱截然不同。第一页二自然段的原文是“太平钳二两村李姓,世世口头传述,是由明代崇祯年间,水旱天灾流行,各地饥民群起造反,米脂县有一位李自成,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在封建时代,一人造反,祸连亲党。我们先祖李元、李昌、李彦、李贞,为了保家全生,逃到鄜州,辟山开荒,务农谋生,入于清代,时局安定,名其地日太平村。第三段原文是“于今三百余年,传世十七,我们的后生子孙,或是建立武功,或是担任政治文化,或是经营实业,起了卫国保家作用,留下辉煌成绩。”(详见李锦家谱)。从这二、三自然段的内容可分析为:

1、“太平钳二两村李姓”无论家谱记载或是族人口传,太平钳二两村李是一家,三百年来辈次不乱。但对先有太平还是先有钳二,两村李姓人家说法不一。但从家谱序言中的次序可以明显地看出的确是先有太平,后有钳二,何况修谱撰文、书写者是钳二李,他不会因族人言传而改变原谱之意。再根据太平与钳二的李氏文化遗产来看,太平显然比钳二丰富浓厚。从南方归来,必然先到太平,且长子长孙在太平。由此可以推断太平的李锦后代是南回的,而不是北逃的。说是北逃只是声东击西,隐避南方“联明抗清”的重要历史,以便后人长期隐居太平。

2、逃到太平的李元、李昌、李彦、李贞,是《李锦家谱》中的四世孙“耀春、鸣春、健春、偕春”,这是隐身埋名之结果。据本人分析:家谱记载的四位先人来太平是与太平族人口传和现在世传记录是完全吻合的。因为太平李口传和现在家谱记录均是三分土(即三兄弟分支)繁衍下来的,是一老俩口生下的三个孩子。而家谱记载四世孙长子耀春生有三子,即长子成果、次子成梓、三子成伟,且现仅存的《李锦家谱》(第三册)就是五世孙成果支系。由以上推断本家谱是在四世来太平后开始修谱。

3、“我们的后生子孙,或是建立武功,或是担任政治文化”。从此句的用词来讲,“后生”是典型的陕北民间用语,而延安以南不称后辈为后生。“建立武功”则说明,先辈是有过此段经历,暗示后生们要建立武功。我为上一句用语专门咨询过富县志编纂权威人士刘正元先生,他说其他家谱序言很少有这样的用语。本村李小军(十六世孙)曾在自家苹果园里捡到一个长予尖,据收文物人说,这是练武时的专用器具,说你们村以前曾有人练过武功。

四、《李锦家谱》的世系排号表,是李自成隐居后精心策划的隐形五言诗,是给子孙们的唯一期望、寄托,也是给子孙们的旨意,这是极其珍贵的诏书,足以说明李自成并没有被“缢死”或“钳死”,而当时是隐居在世。

1、一九六二年五月最后一次续修家谱时的“世系排号表”带有一定的时代及政治语言。其表是:

  学28 发23 太18 凤13
  习29 扬24 和19 文14
  向30 多25 启20 生15
  大31 进26 新21 世16
  众32 化27 运22 廷17

  从以上的“世系排号表”来看,显然有六二年的时代语言,经米脂县原李自成纪念馆老馆长,研究李自成近三十年的专家学者申长明先生指点:即二十世的启字以上,是立谱时制定的“世系排号”,一般以二十字为一轮,每世一个字,二十字(世)完后,再从头第一字开始,采用同音不同字的方式再重新编排使用。经他这么一指点,十一月二十一日深夜,我根据家谱记载并按原谱旧体书写方式进行重新排列,其初定谱时的“世系排号表”是:
世16 应11 必 6 锦1

  廷17 先12 为 7 仲2
  太18 凤13 满 8 守3
  和19 文14 克 9 春4
  启20 生15 登10 成5

2、初立谱时的“世系排号表,是一首五言绝句,是隐形藏头诗,其诗气势磅礴,内容深奥。

  十一月二十二日,米脂县文化局乔雄波局长接见我和李彦忠(十六世孙)时,我将以上“世系排号表”交给他时,他说关键是上面四个字“锦必应世”。据有些专家认为此句是佛教用语,例:“观音应世”、“菩萨应世”。随后三天内我又分别译出整首“世系排号表”的含义,并在李锦孙辈字号中查找出“智柱守芝”四字。
经我本人分析及排列,其含义是:

   锦 智
   必 柱
   应 守
   世 芝

世系排号 孙辈名字:

  对孙辈的名字是李自成所起,“智柱守芝”是隐身名,只要用智慧(隐身)驻下,坚持守之,锦必然会应世”锦则意为隐居李自成和李锦,又能代表锦旗及军事力量,那么说李自成和李锦虽然隐身,必然一定会也是应该会映出世面,并会东山再起。

  “锦仲守春成”一即为李过(锦)及儿子们驻守在春城(云南)
  “必维满克登”—必然被清朝克制、阻止你的发展。
  “应先凤文生”—应该先回到陕北米脂(凤即米脂,凤凰山李自成行宫;文即米脂李自成修的文庙)先生存下来。

   “世廷太和启 ”—待世道、朝廷太平祥和后再东山再起。
   以上译意,我曾询访并征求多方人士意见,均一致认同。

五、太平《李锦家谱》的传世,与李自成、李过的诞生年完全吻合。

  李自成与李过同年生,诞生年份为1606年,即1606—2004年为398年。
  太平李锦后代现传世为19世,19世孙现已15岁,按每世平均为20年计算即:
20(年)╳19(世)+15年=395年
398年- 395年=3年
其误差仅为3年,误差率为0.75%,这说明与李自成、李过的诞生年份相吻合。

  (三)神(阴)轴之考

  神轴也叫阴轴,是在没有祠堂的情况下,用布绘制灵位名字和阴轴内三世先人的画像,供后生之孙祭拜。每年春节、清明两次,祭祀完毕,用阴轴顶端的木轴滚动收藏于家中。
我太平李锦神轴共有大轴、小轴数付,“文革”中大轴和部分小轴被毁,现仅存大份四世李成果和三世李飞两副,保存较为完整。制做年份估计大约在清光绪十四年同其它宗族设施一起完成,至今149年。

一、四世李成果之神轴与李成果四世系的家谱记载人名是一致的,说明现有的《李锦家谱》的准确性起码提前了107年,即光绪十四年。

二、现存两付神轴的制做工艺和画面场面,十分豪华,大气,具有一定的皇家气派。

三、两付神轴的中心供桌帘面上均绘有龙腾图案,在清朝一般平民百姓是不敢绘制龙的腾图。而只有李自成的家人敢,因为曾做过皇帝,尽管只有40天。

四、祭拜仪式,每年春节都先祭拜神轴,尤其新娘必须祭拜,我和我的夫人曾拜过一次,后每逢过年在家均参加,祭拜的动作就和皇宫祭拜方式一样。

  (四)永昌钱币之考

  永昌钱币是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农民政权称王后,铸造发行的一种货币。李自成兵败后,一般平民百姓迫与清政府的压力,不敢收藏永昌钱币,只有李自成的家人和崇拜者会冒天下之险收藏,以做纪念之意。
  通过我回太平村仅有两天的查访,竟有人藏有永昌钱币,均是上辈遗传的。一是十五世李录全他有6枚,二是十三世孙李发元有二枚。十六世孙李小军说他曾在一村底下挖出的铜钱中有十几枚都是永昌钱币,后将它卖了。
  这一点可以说明,永昌钱币的遗藏与李自成家族有着必然的联系。

(五)显神(身)爷爷及娘娘之考

  太平村有一尊显神(身)爷爷和一尊娘娘,“文革”前有一座显神(身)庙,座落在进村的崾险桥子山峁上。说是叫显神,但村里人口音叫“显身”,当初起名的用意是叫“显神”还是叫“显身”,现已无法考证。

  这两尊神像都是光绪十四年与钟同期铸成。爷爷像是铸铁,表面一层鎏金,娘娘像是纯铜铸成(大约在五十年代被陕西蒲城来打麦场的人偷走)。两尊像一样大小,高约500MM,长约250MM,底座宽约150MM,上身宽约100MM,因原像在90年代中期被人以穿衣为名将神像调包(重新铸一假像)据说售价15万元人民币。现存爷爷像为调包后的赝品。

  显神(身)爷是太平李锦后人专门供奉,特别护理的神像,崇拜迷信之程度远远超出其它任何神像。方圆百里没有一个村子人在敬奉这尊神,就连太平村李锦家人也感到奇怪。为此显(身)爷全身都是一个谜团,让人百思而不知其解。本人根据历史及太平村李锦之家世和一些不寻常的传统行为,其解意为;

一、修像:
  从太平村的历史来看,光绪十四年修像,只有不足150年的历史,且村子只有40多户人家,如果本村人捐款修造是没有那么大的经济实力,何况爷爷像底座后只铭铸六姓人家,显然这是有部分资助。据钟记载是云南来人“李聚财”捐修。

二、显神身爷的来历:
  太平村的人们普遍公认的传说是这样的“说有一天,太平村一李姓家的孩子在山上放羊,听见对面山里有人在喊‘山开了吗?山开了吗?’”这孩子吓的不敢回答。回到家里,他向家人说了这件事,家人说:“你就回答说‘山开了!’看他咋样”。第二天,山里又有这样的喊声,这孩子就果然这么回答“山开了!”突然面前出现十二尊这样的神像,放羊孩子就从中间选择这两尊爷爷和娘娘。这种说法只是对修好的神像制造一种神秘传说,来迷惑人们。

三、显神爷的冠名:
  太平村的人都把这尊神像叫“显身”爷爷,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冠名。上了年纪的人说他叫“吴言”是战国时的吴子胥,从楚国到魏国的落难君子。说是文官却怀抱着一符锏。据本人分析,战国时吴子胥与李自成有着相同政治背景,选其做护身,是早已谋划好的。说名叫“吴言”是不能说真话,要守口如瓶。说叫“显身”是指期待着总有一日会显出真身,大白于天下。

四、“忍”、“隐”二字含义:
  “显神(身)爷的身后有两个明显的“忍”和“隐”二字,是铸造上的。本人在72年回乡劳动时也曾亲眼目睹。从这两个字的含义上来讲,是说明神爷是在对满清政府“忍耐”和“隐身”,身怀民族大恨。

五、显神(身)爷的生日:
  我们都知道给神过生日的极少。而太平村李锦家人对“显神(身)爷的生日牢记在心,大人小孩都知道,每年的“四月十五正午时”。从上辈传承下来每年四月十五这一天给爷爷过生日,杀猪宰羊。正午(即十二点)准时放炮开始。李姓家家户户携带酒菜、供馍集中庆贺。这样生日年年不断、隆重而热烈的场面和准确的生日时辰,竟与李自成的生日五月(米脂县志记载只有月份,而无日)相比只差15天。三百年来,李锦家人每年给“显神爷”换一次新衣,是村里妇女手工制作。帽子是“风雪帽”,衣服是“风雪衣”。

六、拜年:
  拜年是在春节晚饭后到大年初一、二,向自家亲人和族人举行的礼节活动。太平李锦家人从不间断,既就是在“文革”期间也没中断过。而且是行大礼、作揖跪拜,每年除夕夜先给自家上辈拜,拜完后立刻从家里拿上馍、酒、菜到显神(身)庙里拜,每家每户争先恐后,争最先。这种对神拜年的习俗,方圆百里也没有。就连中国各地也少见。足以说明显神(身)爷是自己的先人,而不是战国人。说明后人对这个先人的无限爱戴和敬仰之情。

七、祭拜仪式:
  本人一直将“显神(身)爷划归到“迷信”范畴。曾认为村里人这种行为有点太执着。自十一月二十一日米脂寻根访祖后,我的第一感觉认为显神(身)爷就是李自成,故我在十一月二十六日回到村后,不回家先拜爷爷。这一次敬拜使我更加感受到好象是在参加家族人的丧事祭拜。整个小庙里呈现出一派悲痛、伤感的气氛,深感是在沉痛悼念。参加祭拜的中老年们,口里不停地在念叨:“爷爷,我来给你敬香,我来给你送纸钱,你老人家收下。”在场的人们不停发出叹息声“唉!唉!唉!爷爷是落难的人啊”这种场面叫人不由地悲伤落泪。由于显神(身)爷爷放在小庙里怕再次被盗,每次祭拜完毕后,由中年人抱起,老人护送回家里保存。临走时大家都会说“爷爷,我们回家吧,我抱你老人家回,爷爷你走好”。既就是放在家里,那户人家也在上香祭拜。这一些行为动作是世系言传身教一脉相承而来的。就是居住外村的李锦家人,将“爷爷”抱回家供奉完,要送回时,都要给“爷爷”说:“爷爷我送你回太平”。

八、“显神(身)爷爷的轿子:
  俗话说神不坐轿人坐轿,显神(身)爷爷之所以坐轿说明他是人。显神(身)爷爷从前的桥子相当豪华,现有的轿子是按以前的样式重新制作的。每当遇到疑难大事和庆典都要给爷爷穿上新衣,用这轿子抬上,在村子里周游,以示爷爷的威严。
从以上的迹象及现状,表示显神(身)爷在太平李锦家人中形成一种文化现象,以便供后人研究探讨,当深入仔细地分析后,就不难得出这样的判断,显神(身)爷就是李自成的化身,他就是李自成,娘娘就是高夫人—高桂英。村里边曾有人听上辈人说娘娘姓高,是“显神爷”的夫人。

  (六)太平村的庙宇和主要设施建筑。

  “文革”前较为完整地保存有:座落在村西头的土地庙;座落在村南头的观音庙,娘娘庙和腰险峁头,显神(身)庙,唯有显神(身)庙豪华壮观,酷似宫廷建筑。据村人说,上面有九条龙和水浒、三国、战国的武侠绘画。奇怪的是庙中间左下方画有一本日历(日历上的时间是农历甲申年,其它记不清),中间画一高大人像,头带风雪帽,身穿蓝色长褂。可惜“文革”中全部被拆毁,而其它庙宇一般无人问津,其规模无法与其相比。

  涝池是高原居住的人们唯一蓄水的地方,一般每个村子都有。太平村的涝池大约有5亩地,深3米多,几百年来从未干涸过,周边村子跑十几里路到这里拉水,据说涝池的底是用生铁铸的。

  (七)铸钟铭文记载:

  太平村有一口高约600MM,直径约为500MM的铸钟,据说以前在土地庙里悬挂,“文革”后被埋藏在土里,后挖出来悬挂村街中间的槐树上,做上工信号使用。本人也曾见过,只是不注意上面的铭文。据村会计李录全十五世记忆上面写有“云南李聚财推银万两,来鄜州太平村铸钟修像”(见李录全证言)。因此钟于二00二年被村人盗走,现全力以赴正在追缴。
  铸钟是记载历史的重要证据,有钟就足以说明太平李锦家族与云南之亲密关系。其云南李聚财究竟为何人,有待进一步考证。据说李聚财晚年就死于太平,葬于太平。目前盗墓者也在多方寻找其墓地.

TOP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5-8-22 07:44, Processed in 0.066378 second(s), 8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