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畅谈族谱文化李氏族谱资料区 › 查看主题

10556

查看

2

回复
返回列表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go

永修县“磨刀李”李唐文化

楼主
发表于 2012-5-8 23:13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永修县三溪桥镇横山村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叫“磨刀”的小山村。磨刀村不仅风光秀丽、环境优美,而且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柘林湖畔的一块文化瑰宝,是柘林湖畔一处极有开发价值而尚未得到开发的旅游胜地。

据《磨刀李氏大成宗谱》记载,磨刀村的李姓村民是李唐皇族的后裔。“磨刀李”的始祖李衟(音道)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三个儿子吴王李恪的第十一世孙。李恪是唐太宗与隋炀帝之女杨妃所生之子,继承了隋唐两代皇族的血统。在唐太宗十四个儿子中,李恪是最像唐太宗的,也是最有文韬武略,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的。《旧唐书》称“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 。唐太宗本想立李恪为太子,因遭到长孙无忌等大臣的反对,最终,长孙无忌的亲外甥、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李治做皇帝(唐高宗)后,李恪被长孙无忌罗织罪名而冤杀。毛泽东在评价李恪和李治时批评李世民说:“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李衟是唐昭宗李晔的随侍近臣,官居征事郎加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太傅。

唐昭宗是一位不幸的皇帝,他即位后时大唐王朝已走到了末路,藩镇趁着平定农民起义的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唐政府已经名存实亡。唐昭宗被当时最大的藩镇梁王朱温所控制,根本没有实权。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正月,朱温为了灭亡唐朝,自己做皇帝,杀掉宫里的所有宦官,并不顾大臣反对强行迁都洛阳。正月初五刚过,朱温就下令彻底毁掉长安的皇宫、百司衙门、宅邸和民舍,强逼唐昭宗及文武百官和全城百姓迁往洛阳。正月十一日,唐昭宗的车驾出发,皇帝仪仗全免,昭宗夫妇乘一辆辇车逶迤而行。丞相、中书令、各部尚书及王子皇妃等或轿或马,更多的是步行。昭宗知道此去洛阳凶多吉少,为避免李氏宗族遭受灭顶之灾,在车驾行至陕西华县(时称华州)驻跸兴德宫时,昭宗屏退左右,只留李衟等一两个宗室之臣。昭宗对李衟说:“鄙谚云‘绝于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朕与诸卿,皆李氏血脉,此去洛阳,恐难保全。念大唐列祖列宗之传嗣,卿等不必随侍,可各自逃生,以保李氏血脉而期来日……”在悲泣声中,李衟向昭宗辞官,趁乱带领部分皇室宗亲,携带大唐皇族谱牒,避难逃亡,辗转来到永修(时称建昌),定居磨刀村。

关于磨刀村的得名有两个传说。一个传说说的是,三国著名大将关羽奉命驻守在"楚头吴尾",磨刀村是他专门磨青龙偃月刀的地方。传说中的那块磨刀石,现在仍然保留在磨刀村前的水塘边。还有一个传说的影响更大,连永修县志里都有记载。说的是东晋时期,鄱阳湖(时称彭蠡泽)连年水灾,并且有大水蛟作怪,当时享有盛誉的许逊不但带着郡民治水,还带着徒弟们杀水蛟除恶。他铸剑、磨剑的地方就在现在的磨刀村。一幅清代绘制的《衟祖肇迹磨刀图》明确记载着那时的磨刀村不但有磨刀石,还有磨剑泉、磨剑谷和一座万福寺。《衟祖肇迹磨刀图》上还注明了一条"吴楚通衢",是进出磨刀的惟一通道。李衟选择在磨刀定居,与这里的地理位置有关。柘林水库没有修建之前,磨刀四面环山,素有“楚头吴尾”之称,地方偏僻且易守难攻,李衟在避难的同时还想着匡复唐室,可惜的是,就在李衟逃亡的那年,唐昭宗被朱温诛杀,留在京都的李氏族人也遭到了杀弑。在这种形势下,李衟只能偏居一隅。为了避祸,李衟还曾经假借黄祖师后人的身份苟且偷生。

李衟认为磨刀是块风水宝地,有利于家宅兴旺,临死前让家人把他安葬在磨刀一座叫老鼠尾的山上。李衟死后,磨刀李氏四处迁徙繁衍,有超过百万李姓源自磨刀,遍布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台湾,而且出了不少达官显贵。据传,民国名人、同盟会会员、江西都督李烈钧(祖籍江西武宁),前国家主席李先念(祖籍湖北黄安),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井泉(祖籍江西临川),前中华民国代总统李宗仁(祖籍广西临桂),前“中华民国总统”李登辉(祖籍福建永定),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祖籍福建),其先祖都是从磨刀迁徙出去的。磨刀人氏李常(字公择),北宋皇佑元年进士,担任过吏部尚书、户部尚书、龙图阁大学士,被封为侯爵,是大学士苏轼和苏辙的挚友,深为苏轼、苏辙所信任与敬重,苏轼赠诗“宜我与夫子,相好手足侔”。李常有个姐姐受封为安康郡君,有很深的文学造诣,为黄庭坚(祖籍江西修水)的母亲。黄庭坚13岁丧父,在李常身边长大成名。黄庭坚是著名的诗人、词人、书法家及江西诗派的鼻祖,与苏轼齐名,并称为“苏黄”。《宋元学案》认为,“黄庭坚虽然是苏门学士,但与苏轼风格迥异,他的学养来自李常”。黄庭坚自己也说:“长我教我,实惟舅氏”。每年农历9月23日是李衟的忌日,外迁的李氏族人会自觉回到磨刀祭奠老祖宗李衟。

日军侵华战争暴发前,磨刀村有一座祠堂,名衟公祠,又称蟠根祠。祠堂盖得十分气派,门楣上镶着“仙李蟠根” 石匾(这块石匾仍被李衟后裔保存在原磨刀生产队的仓库里),祠堂进深15米,内有戏台、天井、厢房,还有供奉祖先牌位的供堂和家族聚会的厅堂。日军侵华期间,日本兵在祠堂旁边的山上兴建碉堡,把祠堂的木头拆掉当柴火,砖块用来盖碉堡,衟公祠由此毁掉。

比祠堂更不幸的是李衟的墓。上世纪七十年代兴建柘林水库,随着水库水位抬升,李衟的墓被淹没。李氏族人流传着“李氏族人多显贵,始祖坟墓水中淹”,说的就是李衟之墓被淹一事。1989年,李氏族人集资在老鼠尾为李衟修建了一处新墓。2006年秋冬,鄱阳湖水系遭遇百年不遇大旱,柘林湖水位严重下降,2007年2月,李衟墓终于重见天日。李衟夫妇合葬墓十分普通。墓为圆丘形,墓侧由青灰色条石垒成,有石板拼成的宽大祀堂,墓前的三块墓碑因经年水浸字迹模糊,只有居中一块一人多高的墓碑上隐约能够辨认“大唐太子太傅李衟及裴夫人墓”字样。李衟墓的重现,为磨刀李氏的起源提供了实物证据。

关于李衟迁居永修磨刀,并非只有磨刀李氏保存的族谱这一孤证。公元904年,随李衟从陕西出逃的还有李衟的堂兄弟李術。在清雍正年间一次修谱时,李衟的后人写信给李氏族人、康熙雍正两朝名臣李凤翥。请他代为序。李凤翥在他所写《磨刀衟公宗谱序》中,印证了《李氏宗谱》所言的渊源流派,他写道:“……我恪公之嗣尤较盛焉。安史之乱,衟、術二公携宗谱由长安徙建昌,術乃余支之祖,衟则磨刀之祖也……”李凤翥在雍正登基的第一年被授恩科会试大总裁,担当选拔人才的重任,足见雍正对他的信任。以李凤翥这样的名望、地位,决不会冒充皇族之后而贻笑天下的。在清朝文字狱大盛之时,若李凤翥自称皇族之后而无充足根据,还有遭人弹劾,带来杀身灭族之祸。李凤翥是决不会为沽名钓誉而拿身家性命开玩笑的。

磨刀村东北西三面环山,南面紧临柘林湖。湖光山色,风光秀丽,环境幽雅,冬暖夏凉,气温宜人,是避暑度冬及休闲的好地方。磨刀村虽处大山深处,交通却比较方便。磨刀村距离永修县城仅60多公里。乘汽车从永修县城出发,沿316国道北上,过三溪桥后在刘家窝附近有一条水泥公路直达横山村部,下水泥路后再行一段简易公路就到了磨刀村。

改革开放以来,九江市的旅游业发展很快,柘林湖已经成为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柘林湖的景点虽多,但像“磨刀李”这样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景点没有一个。“磨刀李”尽管就在柘林湖景区的旁边,每年到柘林湖旅游的人数多达数十万人(次),然而,知道“磨刀李”这一文化瑰宝的人微乎其微。

开发“磨刀李”景点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首先是有利增长历史知识。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才华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与其父亲李渊所创立的李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最有影响的封建王朝,特别是在海外华人和华侨中有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通过游览“磨刀李”景点,增进游客对李唐社会及李唐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凝聚力;其次是有利促进社会和谐。李姓在全球华人中是第一大姓。据《陇西堂》李氏网介绍,姓李的人在全球有1亿多人。通过开发“磨刀李”景点,积极沟通政府与李氏宗亲的联系,可以增强政府的亲和力,提高政府的知名度,推动招商引资,促进社会和谐;三是有利促进经济发展。磨刀村在柘林湖景区与德安义门陈故里景点之间,距德安义门陈故里景点仅10多公里。开发“磨刀李”景点,可以将上述景点连接成一条旅游热线,有利把该地区的旅游业做大做强,促进经济发展。

磨刀山势峻伟,地域宽广,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可供开发的景点很多。如:高祖庙(供奉唐朝历代皇帝),吴王庙(供奉李恪),衟公祠(供奉李衟),李氏宗祠(供奉已故李氏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企业家、文学家、艺术家及社会名人),文星阁(李白、杜甫、黄庭坚纪念堂),乐坊(演奏演出中国古典乐曲舞蹈),碑林(唐诗),高僧寺(供奉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关帝庙(供奉关羽),万寿宫(供奉许逊),唐人街(商业街,仿古建筑,经营唐装、金银饰品、玉器玉饰,书画古玩等)等。通过开发“磨刀李”李唐文化景点,使磨刀成为李唐后裔认祖归宗的圣地、游客了解李唐文化的窗口及旅游休闲的乐园。

TOP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2-5-8 23:15 | 只看该作者
永修人李燔(1163—1232年),他把大半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高中进士后的 42年里,有35年都孜孜拳拳于教育第一线,业绩非凡,李燔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学者云集如潮,把这所当时的成人大学办成全国“书院之首”,他影响着当时众多的书院,有如五四时期的北大“蔡元培”,他被老师朱熹认定为衣钵传人之一,死后被当时的中央政府授予“文定”的谥号(相当于“卓越的教育家、思想家”评价)。他打破官本位,为老师朱熹的理学哲学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勤耕教坛,甘之如饴。

    1163年,李燔出生在建昌磨刀李,幼失父,依舅。在艾城西门外读书,李燔成年后,取表字“敬子”。

    1179年,17岁。当时朱熹担任“知南康军”,李燔曾受教于朱熹;

    1180年,李燔18岁。51岁的朱熹上年请求减免南康钱粮获准,办‘社仓’。李燔继续从学;

    1190年(光宗绍熙元年),28岁,进士及第。授岳州教授。访朱熹,朱熹勉励他。在岳州文武兼教。

    后祖母去世,归乡,朝廷又任命他为“襄阳府教授”。李燔再赴建阳拜会朱熹,不久辞官随朱熹讲学,朱熹“凡诸生未达者皆先令访学燔,有所发,再从熹学,诸生敬服。朱熹宣布李燔为衣钵传人。

    1192年,朱熹建‘考亭书院’,李燔从教。

    1194年,朱熹做潭州太守,复岳麓书院,李燔在岳麓书院教学;

    1196年,“庆元党案”,朱熹学说被禁,学生遭迫害;李燔回地方教学;

    1200年,朱熹逝世,李燔等顶住“学禁”,率领学子上千人共同办丧。

    1201年前后,回星子创办“修江书院”、“白石书院”继续教学;

    1205年(宁宗开禧元年),诏访遗逸,九江守推荐李燔,召赴都堂审察,辞,再召,再辞。在临安收学生魏了翁;此后数年担任过江西运司干办公事、以直秘阁主管庆元至道宫。行善政造福百姓。真德秀及右史魏了翁荐之,差权通判隆兴府,江西帅魏大有辟充参议官,皆辞,除大理司直,又辞。

    1209年,受邀为福建延平书院做学规,后曾参加过教学;

   1216年,黄干访南康李燔、胡泳诸同窗,陈宓任“知南康军”;

   1217年(宁宗嘉定10年),朱熹之子朱在以大理寺任“知南康军”,兴复书院,邀请李燔去白鹿洞;

    1218年(宁宗嘉定11年)4-5月间,同学黄干、胡泳等10多人来庐山交游,建流芳桥,李燔与黄干、陈宓一起讲学《乾》、《坤》二卦,后郡守邀请李燔担任白鹿洞书院堂长;

    李燔担任堂长后,白鹿洞书院达到鼎盛,各地学者云集,“讲学之盛,它郡无比”。

    1224-1225年,曹彦约推荐李燔代替自己做‘潭州通判’,李燔又辞,不允。真德秀为长沙帅,一府之事,咸谘先生。不数月,辞归。时史弥远擅权,废皇子竑立理宗皇帝。李燔痛心,发誓不再复出。

    1225年后,李燔应邀,推荐了优秀人才崔与之、魏了翁、真德秀、陈宓、郑寅、杨长孺、丁黼、弃宰、龚维藩、徐侨、刘宰、洪咨夔给中央政府。

    1226年,李燔在‘知南康军’曹豳的支持下扩建白石山房(白石书院)。

    1232年(理宗绍定5年),理宗、李心传论李燔,海内一人。几个月后,李燔离开人世,年70岁。22年后李燔获赠谥号“文定”,赠直华文阁,儿子李举担任下州文学的官职,孙子李镳也高中进士。

TOP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12-5-8 23:18 | 只看该作者

磨刀李家开创人李衟的堂弟李术

磨刀李家开创人李衟的堂弟李术,共同避难到永修。他的后人开辟了武宁等根基。在永修白槎、梅棠也有分布。李术的27世即恪公38世,有两个名人,就是清初李凤翥、李凤彩堂兄弟两个,这两个,一个当过大学士及浙江考官,先后选拔举荐大量优秀人才;一个当陕西平凉副总兵官,人称“铁船将军”。

  磨刀李村在历史上涌现了100多位进士,由于各种原因已经湮没无闻。如果能详实考证这100多位进士,那可能会让教育界都会疯狂和震惊的。例如宋朝有一个李亮彩,担任武昌通城县令,受聘‘资源堂’教事。黄庭坚为之书写《资源堂记》。下面记载的李常、李燔、李公懋、李成大是磨刀李家几个名臣。
  
 一、李公懋

  《永修县志》86版,第494页记载:

  李公懋,字子勉,建昌人。建炎二年(1128)进士,累官至江西提举。皇帝召对咨询,公懋以五事答对称旨,升为监察御史。高宗车驾驻跸建康(南京),金兵来犯,大臣秦桧等请驾回临安(杭州),公懋极力反对,三次上疏,皆留中未发。后调湖北提刑,再迁太府太卿。于湖南任漕运时病殁。

  根据《淳熙三山志》卷25记载,李公懋担任湖北提刑:绍兴13年(1143年)八月二十七日到任,15年正月初八日罢任。

  李公懋有后人移居福建。所以民国版《福建通志》把他列入福建名人,记录了他在1143年(宋高宗绍兴13年)担任湖北提刑。
  
恪公47世孙李中应提供家谱资料,证实李公懋“60而士,高宗时探花,任左司郎中(即左朝奉郎直宝文阁)”、“寻阳李氏累世修谱一览表记载,他在建炎2年至4年(1128--1130),主持《蟠根祠族谱》编修”。

    因为李燔是軿公的10世孙、德光9世孙、恪公22世,所以李燔还是公懋的族玄孙。在时间上,公懋中进士后35年,李燔才出生。
  
  2004版《城南李氏续修宗谱》记载,李公懋为李恪公19世,他是18世李师通字景文的次子。于1128年(南宋建炎2年)中探花,15年后封左司郎中。父亲李师通受荫被封为“奉直大夫”。
  
二、李成大

  在《宋史》列传211里面,有李成大的传记。1986版《永修县志》就是用这个传记翻译而成的,在《宋史》另外还有两处记录他。这三段分别记录如下:
  
  李成大,字实夫,南康军建昌人,文定公李迪之从子也。宝佑四年进士。德佑初,知金坛县。北兵至,与寄居官潘大同、大本率民兵巷战,不胜,大同兄弟死之。吏民挟成大降,乃潜与胡用存谋复金坛,事泄系狱,搒掠不屈,遂杀其二子以惧之,终不屈,笑曰:“子为父死,臣为君死。”卒杀之。事闻,赠朝散大夫、直秘阁,谥忠节。

  制曰:“外难方炽,拥名城数十而降者,相望也。守封疆之臣,父忠于前,子继于后,如晋卞氏,可无褒乎?通直郎、知镇江府金坛县兼弓手砦兵正李成大劲气排霄,精忠贯日,壮志弗就,以没其身。襚以大夫之阶,官其二孤,用慰英爽。
  
  德佑4月(1275年),知金坛县李成大率义局官含山县尉胡传心、阳春主簿潘大同、濠梁主簿潘大本、进士潘文孙、潘应奎攻金坛县,取之。镇江统制侯岩、县尉赵嗣滨复助大元兵来战,成大二子及大同等皆死,执成大以归。

  九月……己卯,陈宜中乞任海防,不允……李成大被执,不屈死,壬午,赠五官。

  大致翻译综合起来就是:李成大,字实夫,建昌磨刀李村人。1256年中进士。1275年4月,金坛知县李成大率领各县豪杰,攻打金坛,终于夺回金坛。不久,镇江统制侯岩、县尉赵嗣滨秘定阴谋,招来了元朝的大部队,李成大率领军民,奋起抵抗,发动巷战。李成大力竭被擒,在狱中仍然与胡用存密谋恢复金坛。最后他的两个儿子和他坚贞不屈地就义了,子为父死,父为国亡。朝廷追赠他的官职,给他的两个遗孤封官。皇帝感动地指出:“李成大家族,父忠子继,豪气干云,精忠贯日,壮志未酬,为国牺牲……”
  
三、李燔

四、李常

北宋名人李常(1127-1190),字公择。担任过户部尚书、吏部尚书、龙图阁大学士,被封为侯爵,是苏轼挚友,被苏轼苏辙一生信任与敬重,苏轼赠诗“宜我与夫子,相好手足侔”,先后赠诗歌文字及唱和近百篇。李常创办第一家私人图书馆—白石山房,和苏辙一起著述中国第一部完整的会计学专着《元佑会计录》。他的事迹可以参详拙作《李常年谱》、《相好手足侔》、《寻找公择野人居》等。
  他的姐姐安康郡君是黄庭坚、黄大临的母亲,才华杰出。黄庭坚本人深受影响,黄庭坚在14、5岁后跟随李常学习,在李常的提携与自己努力下,黄庭坚出人头地,成为江西诗派的鼻祖,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宋元学案》中认为,黄庭坚虽然是苏门学士,但是风格迥异,他的学养来自李常。黄庭坚的外甥就是洪氏家族的“建昌四英”—洪朋、洪刍、洪炎、洪羽。可参考拙作《李常对黄庭坚的培养》。
  李常的妹妹崇德君,善绘墨竹。黄庭坚曾作《姨母李夫人墨竹》二首、《题李夫人偃竹》、《题崇德墨竹歌》《题祟德所画雀竹蜩螗图赞》等诗称颂姨母的作品。现白鹿洞书院珍藏有其《墨竹高下枝》画作。
  他的哥哥李莘、弟弟李布都是有名的进士。在中央政府担任过高官,李莘当过转运使。可参考我的陋文《李常一家身世》。
  李常有个族子李元亮是个名人,他的诗文记载在洪迈的《容斋随笔》里面。
  李常的侄孙李彭(字商老)更加优秀。
  李彭既名列江西诗派,又是文学家。着有《日涉园集》、《东阳集》,《四库全书》收录了他的著作《日涉园集》。

TOP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5-7-19 03:33, Processed in 0.056558 second(s), 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