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畅谈族谱文化李氏族谱资料区 › 查看主题

6322

查看

2

回复
返回列表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go

浯洲古龙头李氏源流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21:51 | 只看该作者 | 正序看帖 | 打印
   明代政治之专制与酷虐,可谓已达到顶点。明太祖朱元璋於得天下后,即大戮功臣。一案发生,常株连至数万人。朝臣奏对时,一字犯忌,一言不慎,即被处斩,人人危惧,朝不保夕,且动辄株及九族。明成祖朱棣之杀方孝孺,则并及十族之亲友与门下士(编者按: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学者称正学先生,明浙江省宁海县人。宋濂弟子,以文章、理学著名。惠帝即位,为翰林侍讲,翌年,迁侍讲学士、文学博士,政事多咨询之。主修《太祖实绿》及《类要》等书。善于撰写文章,其文纵横豪放,词气锋利。燕王朱棣起兵,朝廷讨燕檄文,皆出其手。建文四年壬午(公元1402年),燕王兵入京师(今南京),因不肯为朱棣起草登极韶书,被灭十族,其慨然就死,作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卒年四十六岁,著有《逊志斋集》、《侯成集》、《希古堂稿》行于世(参见《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中国历代名人胜迹大辞典》及《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载)。

    太祖因太子朱标早薨,乃立标之子允为皇太孙。太祖崩,皇太孙即位,是为明惠帝。太祖之第四子朱棣,封於燕(今北平)为燕王,其势最强,久蓄异志,阴谋篡夺,旋即起兵.以「靖难」为名,历战数载,至惠帝建文四年壬午(公元1402年)六月,攻陷京师(今南京),宫中火起,惠帝不知所终,或云由地道出亡(相传惠帝逃出京师後,隐匿为僧人,往来滇、黔、巴蜀等处,有其踪迹)。

    燕王自立为帝,逼侍讲学士方孝孺草诏登基,孝孺不肯,大书「燕贼篡位」四字,掷笔於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燕王怒曰:「尔不顾诛族乎?」孝孺曰:「诛十族,吾亦不从!」遂被磔於市(磔,分裂肢体的一种酷刑),抄及十族,宗族、仆从、亲友及学生坐株者,达八百七十余人之多,时称「瓜蔓抄」,亦称之为「壬午之难」。时我同安浦园五世祖容公,官都御史,为方孝孺门下士,同以抗节不屈,殉难,被旨抄族,闻者痛之(参见《明史》、 《林次崖文集.有家采》、《同安县志卷三十四.忠义录》及《马巷厅志卷十四?选举》等载)。

    御史祖(因容公曾任过监察仁史,族人称其为「御史祖」)逝世后,与妣苏、洪二夫人合葬同安县浦园乡布袋港西边山,坐庚向甲兼甲寅,墓前右旁有石珠,穴名「娱虹照珠」。朝廷特别颁赐「奉天诰命」匾额(圣旨牌),湖、广按察司副使朱一鹗为题赠「豸冠劲节」匾额,以嘉其忠义(部分参见浦园增为宗长提供《银浦李氏源流》载)。

    当御史祖之难,被旨抄族时,属族四散奔逃,其次子敬斋之长子应祥。起初避难於同安大盈岭族裔人处。数月后,辗转至澳头亲戚家。至成祖永乐(燕王即位年号)元年癸未(公元1403年)二月某日,在夜雾微曚之下,雇一叶扁舟渡海至浯洲乌沙头,单身至此,四顾无亲,徘徊道路.时年才舞勺(即十三岁),幸遇住居南山之殷户张翁予以收容(当时金门仅有所城官兵戍守,尚无地方政府管理),隐姓埋名.帮同张翁经纪家务。及长,体貌俊秀,张公以女配之,是为古龙头李氏开基始祖(也即银浦李氏第七世)。公为人谦恭敦厚,任事勤谨.事岳父母如父母,能得其欢心,与邻居和睦相亲,夫妇以垦耕勤俭起家,田园日辟。张翁晚有二子,亦多赖公夫妇提携扶植,至於成人。

编者按:明成祖永乐元年癸未(公元1403年)二月,始祖应祥公抵达浯洲时,时年方舞勺(即十三岁)。据此可知:「应祥公,生于明太祖洪武廿四年辛未(公元1391年),此正是御史祖联捷进士之年.开启明代同安人登第之始,故灯号『银邑开第』是也。」

TOP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4-3-20 21:54 | 只看该作者
二、昭穆

    昭穆之意义,原为古代宗庙祖位之世代顺序,始祖为大宗,二世为昭,三世为穆,四世为昭,五世为穆(以下类推),亦即以昭穆为尊卑之世次也。《后汉书.祭祀志》载:「?之为言谛也。谛是昭穆尊卑之义。」后人以昭穆为伦次,凡二、四、六、人、十等世,皆曰昭;三、五、七、九、十一等世,皆曰穆,传世既远,难於辨别世次。为辨明一族之世系统序,乃编为字行以代之,称为「伦辈」。《说文》云:「伦.辈也」,《礼记.文王世子篇》疏:「知其亲疏伦辈之丧。」或谓之「伦次」、「伦序」,谓伦比次第秩序之分也。又谓之「字辈」, 「字行」、「字伦」、「字沿」。而俗竟讹音为「字云」。

    字伦,其初由该族系之祖先,或族中尊长贤能之士,编定若干字行.以作为世代子孙命名之次字,后世子孙之名上一字,则按所编字伦辈分之字而取用之(亦有用于名下一字者)。同族间同辈者,名字上同甲一字,如「增」字辈名上同用「增」字,「锡」字辈名上同用「锡」字,俾见名字而知辈分之尊卑,以便于称呼也。

    在宋代以前.似乎尚未有编定字伦,所见各姓族谱列载,大多称为某郎、几郎。如本宗火德公以下:二世曰三一郎、三二郎、三三郎:三世曰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千三郎。四世曰三四郎、三五郎、三六郎。五世曰五三郎,五四郎、五五郎。六世曰千五郎。七世曰大六郎。至八世曰积玉、实玉(或作宝玉)、梅轩(或作梅玉)、孝梓(名恺玉),似是以「玉」字为伦:九世日诠、诚、谊、谕,似是以「言」字部为伦,十世起.始见统用「君」字为伦辈。其下为汝、致、仲、与。与字之下又见分歧。与,或作巽{文(或作崧,旁派或作景,或作世)。

    同安浦园自开基始祖君选公为一世,所编行字为「君、汝、致、仲、与、文、应、以、仕」。古宁开基始祖应祥公在浦园为第七世,在古宁为一世。原编行字为:「应、以、仕,广、时、世、汉(上四字又作德、存、洪、甫),瑞、均、维、尚.永、隆、馨、懿」。

    惟自开族以来,历经明代嘉靖间,倭寇之乱,与清代康熙初年,迁界之难,两次大迁移.宗族流离失散前后各二十余年,后虽陆续重返家园,然而人事沧桑,族谱散佚,欲寻字伦,无从依据,于是乃各自编字应用,以致分歧错杂,各不相同。兹将八世至十一世,各房不同字行列举如下:

世次:八世 九世 十世 十一世

原缟: 端 均 维 尚

奇房: 阳 有 尚(或作元) 奇

振房: 茂 丕 振 锺(亦作廷、朝)

主房: 建 裒 主 尚(或作邦)

合房: 广 远 升(亦作贵) 周

雄房: 统 志 雄 鼎(或作司)

兴房: 邦 俊 克 从

    至清乾隆中,南山振(进)房东柱馨晏公(1747~1794),鉴于同族间字伦不齐,且已传至十五世「懿」字辈,而以下无字伦可用.乃前往同安浦园抄录,依浦园族谱统一改正.昭穆为:

「应、以、仕,德、存、洪、甫,端、均、维、尚,永,隆、馨、懿」十五字:并增编二十字为:

「滋、森、炎、增、锡.沃、根、焕、培、钦,泽、梁、炳、基、钰,治、栋、照、坦、鐄」。取五行相生生生不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复生木)之义。今已有传至廿四世「培」字辈者。

TOP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4-3-20 21:53 | 只看该作者
古龙头故老相传:张翁聘一赣州师(即风水师),长期在家供养,应祥公对该师早晚奉待,备极周到,师颇感之。张翁晚年,欲将家产为二子与女婿三人平分之,使其各立门户。师乃私谓应祥公曰:「汝是人家女婿,不宜分得业产,但能求得其堆放柴草杂物之屋居之,可也。」应祥公遂向岳翁坚辞所分之产,除感激蒙其收容培养恩德外,不敢再承受分产,只求赐给堆放柴草之屋,以为栖居之所足矣。经再三推让恳请,翁乃许之。其地为宁山回龙钟秀之处,地脉博厚,亦即是我古龙头李氏发祥之地:后来派下裔孙.於清乾隆十三年戌辰(公元1748年).即就其原址兴建李氏家庙。

    应祥公逝世后,葬於古龙头北山后茂林石榉仔;祖妣张氏孺人,卒葬古龙头北山西田顶,行家谓之「曲尺木穴」,族人号曰「曲尺木祖」。其坡下有井日「墨斗井」相配,均为风水佳城。盖天佑忠良后裔,故使祖居乡后,其阳居与阴宅,俱得龙脉兴旺之地.而垂裕后昆之发达无穷也。
    始祖应祥公传四子:长子以舜,次子以敬,三子以忠,四子以文。除以文分居同安仁德里兑山保外,余长、二、三房,聚居南北山、东西林四社,厥后昌大,蔚为金浯巨族。

    二世长胄以舜公传六子:长子仕明(派下号为奇房),次子仕昭(派下原号为振房,清光绪三十年甲辰,公元1904年,裔孙景铭公登恩科进士,乃改称为进房),三子仕静(派下於清康熙初年迁界,流落内地无回),四子仕安(派下居南山,为南合房),五子仕显(派下号为主房),六平仕达(派下居北山,为北合房)。

    二世二房以敬公传四子(派下号为雄房):长子仕武(派下居南山,号南雄,后又迁北山,另分居林厝东林),次子仕文、三子仕皇、四子仕盛(派下均居北山,号北雄)。

    二世三房以忠公传二子(派下号为兴房):长子仕佐(派下居南山,号南兴),次子仕佑(派下居北山,号北兴)。

    二世四房以文公,因迁往同安仁德里兑山保,派下不详。

    五世之後,宗族更为昌大,遂由南山分衍,拓展为北山、东西林等村,如仕明公(奇房)派下,其居南山者,曰南奇,居北山者.曰北奇,居林厝者,曰西林,合称三奇。仕昭公(进房)派下,其居南山者,曰南进,居北山者,曰北进。仕显公(主房)派下,其居南山者,曰南主,居北山者,曰北主。各房派下分衍,大多以长者居南山,其次者居北山、林厝。《新金门志》云:「俗多合族聚居,在地理条件下.人口达到饱和点时。则发展为第二村落,如古宁头之李,先居南山,后繁衍分居北山、林厝。」

    《旧谱》载:『自始祖应祥公至五世,原俱有传录,因屡遭兵燹,谱帙散失,人事沧桑.难以详考记载。仕静一派,复因迁出无回,其派下散居何处,已无从查考,长房以舜公派下,现有五房,后为轮当族事,仕安、仕达两派,因人丁较少,合并为一房,故号「合房」,计为:奇、进、主、合四房,故以舜公之祠,称为「四公祖厝」,而与雄房、兴房,共为六房,按年轮当族事。』

    开族以来,於明世宗嘉靖卅九年庚申(公元1560年),遭受倭寇之乱,合族避乱渡海至内地,颠沛流离,二十年后,族人始陆续还乡。至清康熙二年癸卯(公元1662年),强行迁界,岛上人民悉被迁入内陆,不许遗留一椽片瓦,流离失散者,复二十余年。其间因饥寒疾病殁於末路穷途、客死异乡者为数不少,因迁徙奔驰流落他省,生为别世之人者亦多。而重返故园者,或仅知为某房某公派下,而忘记其高曾祖上名讳,修谱时,乃以「*」圈而接之,其遗漏而无从追迹者,则只得从阙耳。

    本乡另有一派,号曰顺房,其始祖隍远公(讳乃育,字煌远,又名崇基,号二十郎,称驿路),住小嶝后堡,传二子:长子孙助,次子孙奇。明代初年,孙助公为守御百户,备倭小嶝。洪武二年己酉(公元1369年)三月十八日,倭寇犯小嶝,公奋战不懈,为国捐躯,仅遣手臂,其夫人伍氏寻认有痣为据,襁负二子,携臂逃难浯州,居於山西寨后堡,将臂葬於山西塔门中,其山名曰虎螺山。二子长成,长子德宗,派下居山西村前堡;次子显宗,派下后来迁居山前忖,族号「桂林」。

    显宗公玄孙名子襄,谱名汉奏,分居古龙头北山,是为顺房始祖,以其小嶝始祖煌远公与古龙头始祖应祥公,在同安浦园与南安淗江同出一派,属族兄弟行,故与应祥公派联宗,辈分行字相同,其始祖神主亦进在本宗家庙,连枝同气,为一本之亲。

    本乡七世以下,历代瓜瓞绵绵,繁衍尤盛,蔚为巨族,而向外分衍者颇多。其分居本邑者:有(前)水头、后浦、小径、后丰港、下市、烈屿青岐等处。分居台澎者:有澎湖之马宫、北山港仔底、隘门;台湾之安平(今属台南市)、凤山统领营、诸罗(今嘉义)、竹堑(今新竹)、淡水竹围等处。分居本省者:有泉州城内、晋江祥芝、同安橄榄岭、海澄浮南桥、厦门、南安、长泰、龙岩、福州等处。分居外省者:有广东之潮州黄水斜桥、江西、湖广、河南、江南之江宁府(今南京)、北京、盛京(今沈阳)等处。俱见族谱记载。惟皆仅注於始迁住者之名,而派下不详。

    自清道光问(182l—1850),海禁大开之后,以致於民国以来,本乡因地狭人稠,故多相率出洋谋生,而旅居南洋者甚众,人数倍多於家乡,以新加坡、马来西亚各州(其中雪兰莪州之吧生坡,有「小古宁头」之称)、菲律宾三地最多。其它如安南(今越南)、暹逻(今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各埠、文莱,甚至柬埔寨等地,亦均有之。惟侨居年代经久,数传之后,其后裔多已落籍异国,更成戎狄之族,不知祖国唐山在何方矣。

    又近五十余年来,经过多次战役,吾乡又处於前线之最前线,受时局影响,乃多迁居县城与金湖镇新市里及外乡村庄,民国六十年辛亥(公元1971年)后,台湾景气复甦,工商业蓬勃发展,乡人如过江之鲫,竞相迁台居住,以求生计。大部分聚居台北县市,其中以三重、中和、永和等处最多,次为桃园、高雄及其它各县市。七十年辛酉(公元1981年),并成立金门旅台李氏宗亲会。八四年乙亥(公元1995年),购置台北县三重市自强路一段二十七号四楼一层,作为李氏宗亲会会址兼宗亲活动中心,并加盖五楼,以为奉祀开闽五山祖楚◇公及列祖列宗之所。据通讯簿登记,本乡在台湾之户口,现有七百四十余户(未登记者不计在内),若合移居金门本岛城区及各乡镇计之,总数约超过居乡人四倍以上,於是宗族分布范围更广啊!

TOP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5-11-5 06:01, Processed in 0.090749 second(s), 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