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畅谈族谱文化李氏族谱资料区 › 查看主题

4642

查看

0

回复
返回列表

超级版主

广西族谱文化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go

[转载]李火德与南宋宰相李纲关系的考辩

楼主
发表于 2016-4-14 14:45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据上杭李火德福建上杭《 李氏史記 》 作者李啟佳、李長波等於一九八九年編寫一本 《 李氏史記 》记载:李火德系李纲的五世孙,上杭其李熙照→李韬云→李英亮→李新成→李训教,原名干→李泰青,原名熏→李泳定,原名宽→李纲,原名侗→(1995 年改編為 《 李氏族譜 》 時,綱公的兒子不是貴公,而是儀之李仪之)→李贵,字复,又名信甫,别号显燔→80李奎,名文宿,又名燔,别名杰,号兴隆→81李奇,原名孟,又名孟佑→82李珠,原名德,号宝珠,又名大郎→83火德李纲生有七子,其中一子为李贵(原名复,又名信甫、显(王番)),生于公元1106年,历任左修职郎、福建建安府建阳县主簿、山东令尹、河南归德州令尹,公元1135年30岁时,因岳飞破水寨,招降杨钦兵乱,携妻带子到河南归德州居住。李贵卒于公元1181,年享年76岁,葬于归德州。
  李贵之长子李燔,又称奎公,又名文宿,别名杰,号兴隆,生于宋建炎三年己酉岁(1129),六岁时随父迁居归德州。李燔(奎公)在宋朝官至枢密副使,然而受奸臣陷害,逃回归德州隐身,改名李奎。时金兵入侵,抢掠烧杀,民不聊生,李奎为避金人之祸,从河南归德州携五子孟佑迁居江西赣州石城渡,开荒种 地。李燔卒于宋淳熙六年(1179),享年51岁,葬于江西石城。李奎生子十。七子孟,名金,字奇。 李奇,原名孟,又名孟佑, 孟生四子,珍、珠、珂、球。二子李珠,號大郎。宋副榜職,由江西石城遷居寧化石壁。生六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田德。田德為養子 。
  李纲(1083—1140)宋邵武人,自其祖始居无锡。父夔,终龙图阁侍制。宋高宗南渡时为相,整军经武,因与主和派议不合,执政七十日而罢。此后历官湖广、江西、荆湖诸路安抚大使,卒赠少师。葬于福州怀安县桐口大家山之原。有八子:仪之、宗之、集之、茂之、润之、望之、秀之、申之;孙:震、泰、升、晋、蒙、同、谦、需、颐(李纲行状载此九孙,)。从李纲身世的第一手资料《李纲行状》实在在看不出有名为“孟、珠”的子孙。 为何《火德翁传》却说火德公“其先汀之宁化人”,并且不提身世显赫的曾祖李纲呢?即便不方便提李纲其祖父李赓回迁居地无锡,也可提左近的李纲高祖曾祖曾栖居过的邵武,或李纲晚年居住地长乐,为何不见只字提及呢?北宋中后期,士大夫多尊崇道教,徽宗朝更是如此。徽宗本人就是坚定的修行者和提倡者。李纲公崇道论禅多方外之交,以出世之心,拯救国家、安定黎民故不为身计毫无私心杂念,以济时济世。李纲公崇道论禅故以“之”字为诸子取名,为“仪之、宗之、集之、润之、望之、茂之、秀之、申之”。“之”字为五斗米教(即道教)的标志。东晋士大夫也爱尊崇道教,取名多以“之”字命名,如王羲之、王献之、祖冲之等。
  李纲公晚年对《周易》深有研究,故以易卦为其孙辈命名“震、泰、升、晋、蒙、同、谦、需、颐,等。《陇西皋门李氏宗谱》世系清晰,代代相承,迁居历历,斑斑可考《锡山李氏宗谱

TOP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5-11-4 06:06, Processed in 0.066434 second(s), 11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