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畅谈族谱文化李氏族谱资料区 › 查看主题

22528

查看

8

回复
返回列表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go

李魁——《连溪李氏源流考》

楼主
发表于 2012-5-25 23:32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李姓曾一度为中华第一大姓,连溪李氏仅仅是中华李姓无数支脉中的一支罢了。考证李氏源流,历来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课题,也很难真正考证得清楚。据笔者所辑的资料,仅湖南各地李氏源流简述,不追溯其世系,只论及其始祖始迁祖,就有20余万字,而这些摘录于现存谱牒中的文字记载,或可信,或不可信,真伪难辨,只能信者传信,疑者存疑。既便我连溪李氏,虽已历经六修,前谱对源流世系均有详细的记载,然自得姓始祖利贞公至始迁祖仲章公,中间的世系记载,经不起考证推敲,正如吾族先贤浣溪焱华先生光绪七年(1881)所撰《李氏源流考》所言:“我谱自仲章公以下,庐墓居址,确乎有凭,无可疑者。自章公上溯之,有可疑者五,不足信者四。”真可谓“错漏百出,几不可信。”而要追其源溯其流,笔者以为,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李姓得姓之始,二是李姓世系之源。这两个问题,就是传统姓氏之学所谓的姓、望问题。本文重点从“姓望溯源”和“世系考辨”两个方面加以考证,从而尽可能地疏理出我连溪李氏从黄帝至元前迁新始祖仲章公之了间比较清晰详尽的源流世系图表,并将可疑者和不可信者一一列出,为后之博学者提供参考。

一、姓望溯源

(一)李氏起源

1、从“李”字析义开始说起

“李”字的含义,有六种。其一,为植物,即《说文》所记:“李,果也”;《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李”;《孟子·滕文公下》:“井上有李”。李树,属蔷薇科,为落叶亚乔木,高丈余。李子,即其实,为核果,球形,至夏成熟,色赤有光泽,味酸甘,供食用。

其二,意为法官、狱官,与理、吏通。《说文通训定声》:“李,假借为理,实为吏”;《史记·天官书》:“左角李”;《索隐》:“李即理,法官也”;《汉书·胡建传》:“黄帝李法”“李者,法官之号也”;《管子·法法》:“皋陶为李”“古治狱之官,作此李字”。

其三,星名。《史记·天官书》:“荧惑为李”;《集解》:“内则理兵,外则理政”。

其四,驿也,与使通。《说文通训定声》:“李,假借为使”;《广雅·释诂四》:“李,驿也”;《左氏·僖三十》:“行李之往来”。

其五,与里通。《左氏·闵二》:“里克”;《吕氏春秋·适威》:“李克”;《史记·魏世家》:“李克”;《韩诗外传》:“里克”。

其六,姓也。《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李氏,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商季,理征改为李氏。”

上述六种含义,除“星名”及“驿”两种含义外,其他四种含义均与李姓的渊源及传说有关。我国有数千个姓氏,其中以植物为姓氏的,诸如花、草、树、苗、林、木、杨、柳、桃、李、桂等,有二十余种。这些可以追溯到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义却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时期才向植物之“李”转化。

2、关于李氏以官命氏的传说

《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有关于李氏祖先世为理官、因此以官命氏的记载,《通志·氏族略》也记载:“理氏,咎繇为尧理官,子孙遂为理氏。商末有理征改姓李,望出河西。”《古今姓氏书辩证》卷21则记载:李姓“出自嬴姓,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生益,益生思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皋陶”亦即前面所说的“咎繇”,是传说中的东夷首领。

中国人所谓“姓氏”,现在也可以简称为姓。然而,姓与氏原来并非一回事。关于“姓”和“氏”,据《白虎通议》卷3《姓名》所说,姓和氏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有明显区别的:姓是为了“重人伦,别婚姻”,即在于区别血统;而氏的作用则在于“贵功德,贱伎力”,也就是在于区别社会地位。姓和氏的社会作用既然有这样的区别,其产生的历史时期必然也各不相同。我们不能想象,在人人平等的原始时代,人们会有用以区别社会地位的“氏”,然而,自从人们脱离了动物界之后,就有了自己的行为规范——特别是婚姻行为的规范,这就是所谓“人伦”。因此,与人伦有关的姓,毫无疑问要比与人们社会地位有关的“氏”产生得更早。《白虎通仪》卷3《姓名》又说:“或氏其官,或氏其事,闻其氏即可知。其所以勉人为善也。”“李”或其未改为李之前的“理”,都是氏,其姓则为“嬴”。

除了李氏、理氏之外,还有里氏。《通志·氏族略》第四以为里氏“本理氏,春秋改焉。晋有里克,鲁有里革,郑有里析。”从《史记》和《左传》中记载的里克和里析证明,不仅理氏与李氏并存,同时与二者并存的还有里氏。

《元和姓纂》卷6所记也以为里氏“本理氏,春秋时改焉。晋有里克,鲁有里革,郑有里析。后居襄城者,又为里相。”这就是说,理氏改为李氏之前还曾改为里氏,并未取《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李唐自述世系的商末尽改理为李之说。里氏在春秋之时主要是居于北方,散居在晋、郑各国。这些散居在不同地方的里氏,是否同源虽不可知,但理与里这两个姓氏原来的确是与李氏各自分别存在的,只是后来都改为李氏而已。

3、关于李姓来源的五种不同说法

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中,李姓见诸史籍在周之后。《国语·郑语》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晋语四》中的黄帝之后十二姓、《左传》所载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见李姓。《姓解》也说:“周之前未见有李氏。”《史记》载:“自周有老聃,姓李。”此后李姓见载遂渐增多。

关于李姓的来源,据笔者已有的资料,归纳起来,有如下五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记载:“李氏出自赢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掌管刑法的官)。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古字中“理”与“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又有老子为李氏女所生之说(《史记·老子列传·索引》)。传说“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此指树为姓,历来被称为“妄”说。

第三,据《北史》所载,赵郡李氏,为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之后,李左车其先也。

第四,据《魏书》所载,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叱李”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第五,唐朝皇室姓“李”,“ 李”遂为国姓。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十六姓(其中五家为复姓)赐与国姓“李”。此外还有许多家族改为李氏。

以上李氏来源的五种说法中,前三种在《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合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车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对此,世人颇有争议。《升庵集》卷五十《李姓非一》:“陇西之李与唐室之李不同族。”陈寅恪也曾对李渊的祖先进行过考证,认为李渊的祖先可能是赵郡李氏之后,而不是陇西李氏之后,因其族葬在赵州昭庆县(今河北隆平县)。

4、关于血缘始祖皋陶

据《秘笈新书》引《姓纂》及《唐书·世系表》记载:“李氏,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项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皋陶)”。另据《路史》记载,大业娶女华为妻,生子名叫繇,即皋陶。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裴氏》云:“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大费,大费生皋陶。”而《史记·秦本纪》则云:“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大费生皋陶。”由此可见,对皋陶的身世,不同的典籍有不同的记载,到底以哪个为准,已无法考证。

皋陶,字庭坚,又名咎繇,皋城(今安徽六安)人,生于约公元前21世纪,相传为东夷族首领。《史记正义》引《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皋陶在尧舜时任理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剕、宫、大辟),并依照罪行的轻重来量刑治之,还对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禹继位后按禅让制举荐皋陶为他的继承人,“且授政”(即叫他处理政务),但皋陶先于禹而亡故,未继位。后来禹又举荐益为继承人。今六安城东有皋陶墓,春秋时期的英、六等国是皋陶的后人。皋陶有长子伯益,《帝王本纪》说:“伯翳(益),为舜王畜多,故赐姓赢氏。”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仍以偃为姓。皋陶之后,历虞、夏、商,二十六世为理官。以官为氏,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论衡》称:“五帝、三王、皋陶、孔子,人之圣也。”皋陶与尧、舜、禹齐名,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唐玄宗以李氏始祖皋陶为荣,于天宝二年(743)追封皋陶为“德明皇帝”。

5、关于得姓始祖李利贞

《新唐书·宗室世系》记载:“至纣之时,理徵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谏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今河南淮阳)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境内),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利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乾隆十七年(1752)李天柏纂修,李天职、李天柱等主修的《新化李氏族谱·历代世系》也称:“理徵仕纣为翼欵,得罪揩子利贞避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因改理为李。利贞生子昌祖。”我族前谱及道光二十三年(1843)《新化李氏璋琪两派合修通谱》、民国十年(1921)《新化李氏续修通谱》之《李氏源流纪略》亦载:“至商,利贞避纣于伊侯之墟,采木子而食之,改理为李,此李氏受姓之原也。由伊侯徙苦县则自昌祖始。”

这些记载一脉相承,都是说:理徵作为商纣王的理官,屡进谏执法不阿,为昏淫的纣王所不容,获罪被杀。理徵妻子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逃了出来,奔于伊侯之墟,饥饿不堪,见一树上结有果实,便采了来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后,利贞畏于纣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而随将“木子”二字合二为一,指树造字为李,改称李氏。从此,中国有了李姓,李利贞是天下李姓的得姓始祖。

TOP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2-5-25 23:33 | 只看该作者
(二)郡望辨析

庞大的李氏家族,拥有众多的堂号和郡望。所谓“郡望”,是指长期居住在某一地而形成的家族祖地。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李姓诸多的名门望族,但如同王朝有兴衰一样,名门望族也有兴衰。魏晋以前的李姓大族,只有个别的成为北朝隋唐时期的士族门阀,其余的则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个别寒门庶族或衰宗落谱之家则上升为显贵,李唐皇室及作为凉武昭王之后的陇西李氏皆非华夏高门。后来,唐末五代的社会世变,导致门阀士族彻底衰落。由于谱牒散失,宋明以来的李姓大族,言世系已多无所适从,他们将自己的家族世系追溯到陇西李氏或李唐皇室,并非都有实据,主要是因为这两支在历史上最为显赫。

1、魏孝文帝定氏族

太和十八年(494),北魏孝文帝迁洛,次年决定重定士族。“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或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连,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诏黄门郎、司徒左长史崔弁定诸州士族,多所升降。”(《资治通鉴》卷140,齐明帝建武三年正月记事,下同)当时定为中原大姓的正是这5个家庭: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和陇西李氏。除此之外,还有赵郡李氏。“时赵郡诸李,人物尤多,各盛家风,故世之言高华者,以五姓为首。”所谓“五姓”,其实是崔、卢、郑、王再加二李,共5姓6族。“李”包括陇西李和赵郡李。

2、唐初修《氏族志》

唐初,北魏太和年间对世家大族地位的评定仍然被社会上普遍承认:地位最高的是已经东迁士族崔、卢、李、郑,即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和时已经东迁的陇西李氏,还有荥阳郑氏。当时朝廷上已普遍注意到山东士族“好自矜夸”,他们虽然已经累世不再宦达,但却仍旧自恃地望,以为自己是博陵崔氏或范阳卢氏就比别人高出一等。有些破落的山东士族,如果有女嫁给他族,则必多求聘财。对此,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厌恶,以为这种现象有违儒家教义。于是,诏高士廉等人重新修定北魏编定的《氏族志》。为此,首先普遍搜集天下各地的谱牒,对这些谱牒,则要“凭据史传考其真伪”。所谓“史传”,是指按照唐朝官方观点编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王朝的正史。如果从各地征集来的谱牒与史传不合,则不能作为重修《氏族志》的依据。史传所表彰的“忠贤”,在新修《氏族志》中就要予以褒进,提高其氏族等第;而那些为史传认定是“悖逆”者,就要予以贬黜,降低其氏族等第。重新编定的《氏族志》总共包括293姓,1651家,分为九等。由于受命担此重任的高土廉等人,思想仍然受北魏评定氏族标准的限制,所以他们仍以博陵崔氏的崔斡据第一。唐太宗看到高土廉送审的《氏族志》稿本,大为不满。他说:“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冠盖,犹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间,则多邀钱币。才识凡下,而偃仰自高,贩鬻松檟,依托富贵,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旧唐书》卷65《高士廉传》,下同)这段话显然是针对高士廉等人说的,是对他们的诘问。他接着又说:“祗缘齐家唯据河北,梁、陈僻在江南,当时虽有人物,偏僻小国,不足可贵,至今犹以崔、卢、王、谢为重。我平定四海,天下一家,凡在朝士,皆功效显著,或忠孝可称,或学艺通博,所以擢用。见居三品以上,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币,犹被偃仰。”他指责高士廉等人不看重唐朝的“官爵”,对此不能容忍,于是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高士廉等按此原则重定氏族等级,崔斡降为第三,李唐皇室的社会地位终于胜过了山东士族。尽管如此,唐太宗修《氏族志》仍然承认士庶界限的存在,承认南北朝以来旧门阀的社会地位。据明人凌迪知考证,隋唐时期的李氏多达十一望,其中除了赵郡李氏和陇西李氏之外,则多为新的门阀士族。

3、李氏十三郡望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李姓人多名望而作诗曰:“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可见唐代时期,李姓的分布已经很广了。时至当今,李姓更是遍布于中华民族的每一片土地,乃至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史籍记载的李氏郡望有十三个,它们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柳城李氏、略阳李氏、鸡田李氏、武威李氏、代北李氏、高丽李氏、范阳李氏、渤海李氏、西域李氏、河南李氏,还有一个是陇西徙京兆的李氏。这十三个李氏郡望中的柳城李氏即辽宁朝阳的契丹李氏,鸡田李氏即宁夏宁武的阿跌族李氏,武威李氏即甘肃武威的安息李氏,代北李氏即山西代县的沙陀李氏,高丽李氏即古高丽国李氏,渤海李氏即古渤海李氏,范阳李氏出自陕西大兴的常山愍王之后,西域李氏出自西域匿识之后,河南李氏即河南洛阳的后魏吒李氏。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略阳李氏和陇西徙京兆的李氏。略阳李氏出自廪君之后,世居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汉末大乱,于是迁于汉中(今陕西汉中)杨车坂,号杨车邑。曹操定汉中,又从杨车坂再迁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南),以后便定居下来,故被称为略阳李氏。徙京兆的陇西李氏(京兆,即首都,唐时为长安),据《古今姓氏辩证》卷二十一载:陇西李氏后徙京兆者,是岷州刺史李嵩。李嵩生洮州刺史思恭;李思恭生钦;李钦为左金吾卫大将军,生晟;李晟字良器,德宗时为相,任太慰、司徒、中书令、西平王。李晟生有十二子:愿,为河中节度使;聪,为光禄寺主薄;縂,为太子中允;愻,为左神武大将军;憑,为右威卫大将军;恕,为光禄卿;宪,为岭南节度使;愬,为陈许节度使、左仆射、同平章事,平蔡功为多;懿,为渭南尉;听,为检校司徒、凉国公;惎,为右羽林将军;慇,为岚州刺史。此亦即我们所常说的西平李氏,笔者家中存有嘉庆二十四年《西平李氏族谱》,谱中收有《宋宁宗皇帝修谱诏文》、咸淳辛未西平王裔孙李应革所撰《李氏族谱序》及欧阳修序、文天祥父子序等重要文献。据我连溪李氏六修谱及民国五修谱所录道光乙巳谱之《历代源流表》记载:元慎--芝--嵩--思恭--钦--晟--愬。如果此世系记载无误,则吾连溪李氏亦出自徙京兆的陇西李氏,是西平李氏的一个分支。

在十三望李氏家庭中,数陇西和赵郡两支郡望名声最大,人口最众,今天下李氏多出自这两支郡望。秦国的司徒李昙,其长子李崇传下了陇西房,其幼子李玑传下了赵郡房,赵郡房与陇西房同出一源,又各有所系。陇西和赵郡的荣耀甚早,秦、汉两朝将相辈出,至唐朝则显赫无比。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是来自当时的陇西,大唐帝国在二百九十年之间,宗室本支日繁,有大房三十九。赵郡李氏在唐朝一代总共出了十七位宰相,文功武略,鲜有能比。据明代学者朱彝尊所说,赵郡李氏之族最大,甚至超过了张、王、刘、赵等诸姓。

4、房系纷繁的陇西李氏

陇西,是李氏宗族的发源地,自唐以来享有盛名。《升庵集·李姓非一》说:“十三望之李,皆冒称宗室。”至今各地李氏,也都上溯到陇西。陇西,顾名思义,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境内。1992年8月27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刊登了《李氏根基在陇西》一文,其中说道:“经有关专家多年考证和掌握的大量历史资料证实,李氏根就在陇西。目前,甘肃省委、省政府办公厅正式批准在陇西修复李氏‘陇西堂’……陇西堂建于唐中叶,殿堂林立,巍峨宏大,后遭兵燹所毁,今存牌楼一座……‘李家龙宫’就在该县李氏聚居的南安乡一心村。……著名学者李甲中先生积十余年考证,认为李氏确系源出陇西……故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谓……台北出版的《李氏源流》一书称:‘凡吾国各地所有李姓无不冠陇西郡三字,足证李氏家族肇始于陇西,殆无疑义。’”

《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载,从先祖李崇时,就任陇西守,其子李瑶为狄道(陇西郡之治)候;其孙李信为陇西候。李信下传至汉朝大将军李伉的次子仲翔,他在征讨叛羌的战斗中阵亡,被安葬在狄道东川,其后人就居此地守墓安家。再下传数世李伯考为陇西太守;于李尚,为汉朝(陇西)成纪令,并把家安在成纪。由此可见,李氏家族源出陇西甚早,其子孙在此地滋长繁荣,逐步扩大起来,故言李者必称陇西。

陇西李氏的始祖李崇,是秦朝御史大夫李昙的长子。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陇西郡李氏自周、隋至唐朝,人众迅速膨胀,成为一个支派繁多的大家族,共计有范阳、顿丘、渤海、申公、丹阳、安邑、镇远将军、平凉、姑臧、敦煌、仆射、降郡、武陵(武阳)、定州刺史、南阳公、谯王、毕王、雍王、郇王、大郑王、蜀王等几十个大房。其中李伯考之子、李尚之弟李向为范阳房始祖,李敢之子、李禹之弟李忠为顿丘房始祖,李本之子、李次公之弟李恬为渤海房始祖,李次公之子、李轨之弟李潜为申公房始祖,李雍长子李伦为丹阳房始祖,李雍次子李柔之子李盖为安邑房始祖,西凉武昭王兴圣皇帝李暠四子李愔为镇远将军房始祖,李愔曾孙李系为平凉房始祖,李暠六子李翻有孙三人,李承为姑臧房始祖,李茂为敦煌房始祖,李冲为仆射房始祖,李翻曾孙李成礼为绛郡房始祖,李暠七子李豫玄孙李刚为武陵房始祖,李暠次子西凉后主李歆三子李重耳生献祖宣皇帝李熙,李熙生懿祖光皇帝李天赐,李天赐生三子(长子起头、次太祖景皇帝李虎、三子李乞豆),李乞豆为定州刺史房始祖,李虎生八子,长子李延伯为南阳公房始祖,李真为谯王房始祖,李冈同为蔡王房始祖,李漳为华王房始祖,李绘为雍王房始祖,李袆为郇王房始祖,李亮为大郑王房始祖,代祖元皇帝昺生四子(长高祖李渊、次梁王李澄、三子蜀王李湛、四子汉王李洪),李湛为蜀王房(后为渤海王房)始祖。李渊生二十二子,分十五房。

在繁多的陇西李氏支派中,有四房最为兴盛。这就是武阳(故城在今山东朝城县西四十里)房,姑臧(治今甘肃武威县)房,丹阳(治今河南项城县东北)房,敦煌(治今甘肃敦煌县)房。《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称其为“定著四房”。唐朝时期,这四房出宰相十名,荣显功高,流芳百世。其中武阳房出自兴圣皇帝第七子李豫之孙李纲(《古今姓氏辩证》卷二十一有载)。李豫,字士宁,为东晋西海太守。其孙李炎之,字景珍,为后魏侍中、文简公。李炎之生二子:纲、慧。李纲(此李纲非宋代名臣李纲),为宜州刺史,生充节、充信、充颍三子。李充节,为隋朝朔州刺史、武阳公。

5、赵郡李氏及其六大房系

赵郡,其初建置于后魏,此后各朝有沿置,其治在今河北之赵县。赵郡李氏出自秦司徒李昙的次子李玑。玑,字伯衡,在战国末,拜为秦国太傅,功名显著。李玑有三子:李云、李牧、李齐。老二李牧为当时赵国的国相,被封为武安君。从他开始,把家定居在赵郡。当时七雄之一的赵国,其疆土包括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及河南省黄河以北之地,今河北之赵县正在当时赵国境内。

赵郡李氏的始祖李牧,是一个十分卓越的人物。作为赵相,他足智多谋,治国有方,又长于用兵,抵匈奴、打东胡,屡有战功,甚得军心。曾于公元244年,率军代燕,使秦国不敢轻易举兵赵国。公元233年、234年,李牧两次击败秦军。李牧在距今一千七百年之前,在河北开创了赵郡李氏之族,因而河北李氏历来人口众多,其后世子孙支庶繁多。现重点介绍一下赵郡李氏的六大房系。

赵郡李氏的南迁始祖李楷,字雄方,在晋朝先后任司农丞、治书侍御史,生有五子:李辑、李晃、李芬、李劲、李睿,这五个儿子定居在浙江常山,老五李睿的儿子李勖兄弟,居住在巷东;老四李劲的儿子李盛兄弟及老三李芬一家,居住在巷西;老大李辑与老二李晃两房子孙,则南徙故垒。因而,以此三个方位,李睿被奉为江南赵郡李氏的东祖,李芬与李劲被奉为西祖,李辑与李晃则被奉为南祖,形成三大房系,从而使江南的赵郡李氏分而成三流,即南祖房、西祖房,东祖房。

其中西祖房始祖李劲,字少黄,为晋朝治书待御史。他生有二子:盛、隆。老大李盛官拜中书侍郎,其十世孙李怀远,在武后时为宰相;老二李隆为魏之阜城令,其十世孙李吉甫为名宰相,其子李德裕也是名宰相。李吉甫,字弘宪,德宗时任太常博士、州刺史等职,又在宪宗时任中书舍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曾向宪宗揭露牛僧孺等人的专横,颇有政见。元和三年(808),他出任淮南节度使,于高邮县筑富人、固本二塘,溉田千顷,受民爱戴。此后再次入相,多有建树。所著《元和郡县图志》,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一部舆地总志。李吉甫之子李德裕,文武两朝为相,历任渐西观察使、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同平章事等职,是“牛李党争”中李派首领,主张削弱藩镇势力。宣宗时,遭牛党人士打击,死于崖州贬所。有《次柳氏旧闻》及《会昌一品集》传于世。

赵郡李氏除了南祖房、西祖房、东祖房三房外,还有另外三房,分别是:辽东李氏、江夏李氏、汉中李氏。辽东房始祖李齐,是李玑的少子,李齐与李牧是同胞兄弟,李牧行二,李齐行三。江夏房始祖李就,从李就上溯两世是汉代酒泉太守李护,而李护则是赵郡李氏的始祖李牧的八世孙。汉中房出自汉朝东郡太守太常卿李武的后裔,李武是酒泉太守李护的长子,李武之孙李颉,为后汉博士,他把家定居在汉中南郑(今陕西南郑),这样李颉成为汉中大房的始祖。

6、连溪李氏郡望归属问题

写到这里,令笔者不得不提及的是我连溪李氏前修族谱所记载的源流世系的可疑与矛盾之处。我族历届所修族谱,均称我连溪李氏为陇西李氏,郡望是陇西郡,堂号是陇西堂。然而,在我族《历代源流表》中清楚地记载着:李愬生李绅,李绅字公垂,官学士,初为江西观察使,后镇扬州。李绅四世孙李德裕,字文饶,唐敬宗时为翰林学士加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历三朝,累迁太慰,封卫国公。李德裕生李璋与李琪,李琪唐宣宗时登进士第,为翰林学士,生李祥,李祥与璋公子李朝唐同光时避乱同徙庐陵,历五派衍宋代名臣李纲。这里,至少有两处值得引起注意的地方。一是世系记载有不可信甚至有明显错误之处(在后文世系考辨中笔者将做重点剖析);二是郡望与堂号出现了明显的矛盾与混乱。李德裕明明是赵郡李氏西祖房,如果按我族《历代源流表》所记载的没有错误的话,我连溪李氏均为李德裕后裔,既然是李德裕后裔,那我们应该是赵郡李氏而不是陇西李氏,可在历修族谱中怎么又都自称为陇西李氏而不称赵郡李氏呢?这显然是矛盾的。单就族谱记载,要考证清楚我连溪李氏的郡望,是考证不清的。正如笔者前文所述,如果按“元慎—芝—嵩—思恭—钦—晟—愬”的世系图来说,我族应是徙京兆的陇西李氏;而按“绅历四世至德裕”的世系来说,我族又是赵郡李氏。但据史籍记载,实际上李绅与李德裕为同时代人。李绅生于772年,殁于846年,李德裕生于787年,殁于850年,李绅只比李德裕大15岁。李德裕任宰相时,李绅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我真不明白,在我族前谱世系中怎么李绅成了李德裕四世祖了呢?这显然是错误的,那么这段世系记载也显然是错误的,故称我族是赵郡李氏很难成立,正如世系中把李德裕列为我族先祖殊难可信一样。对于郡望归属问题,我的观点是:连溪李氏笼统地说应归属陇西李氏,具体来说则属先徙京兆后徙江西最后迁湘的陇西李氏。

TOP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2-5-25 23:33 | 只看该作者
二、世系考辨

(一)世系源流异同比较

1、我族前修族谱所记载的连溪李氏自黄帝至仲章公直线世系图与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所记载的直线世系图的异同比较

我族1990年六修谱所录道光乙巳谱之《陇西历代源流表》与民国十年《新化李氏通谱》所记载的我连溪李氏自黄帝至仲章公的源流世系基本相同,只有几处或因印刷校对出了差错,或因提法不同而稍有区别,现将直线世系图详列如下,两者有区别的地方笔者用下划线标出并做说明。另将其中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所载有出入的地方也用下划线标出进行比较。笔者认为:这些有出入之处,除做了特别说明的个别地方外,其余应以《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所载为准。

黄帝--昌意(为诸侯)--颛顼(号高阳氏)--皋陶(字廷坚,为尧大理官,唐追号明德皇帝)--益--恩成(自唐虞夏商周世为大理,以官命姓,三十世而生征)--征(字德灵,为翼隶获罪,攻纣而卒)--利贞(避纣于伊侯之墟,食木子,逐改理为李氏)--昌祖(仕陈为大夫,遂家于苦县)--彤德(凡四世至硕宗。此处《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为“彤德曾孙硕宗”)--硕宗(周康王赐苦县宋邑,又三世至乾。此处《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为“五世孙乾”)--乾(字元杲,为周御史,三世至耳。此处《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为“周上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耳”)--耳(字伯阳,仕周为柱下史)--宗(字尊祖,为魏将,封于段干,生子二,长同、次铨)--同(为赵大将)--兑(仕赵为相)--跻(赵封安阳君,生子二,长云、次恪)--恪--洪(字道宏,仕秦为太子太傅。此处《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为“道弘”)--兴--族(字育神,为秦将军。此处《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与《大唐玉牒》均记载为“兴族”一人,而非父子两人,可以肯定是我族前谱及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乾隆十七年《新化李氏族谱》共同之错)--昙(字贵远,为赵相,入秦为御史大夫,生子四,崇、辨、昭、机)--崇--瑶(字禹德,为南郡守、狄道侯。此处《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为“内德”)--信(字有成,为大将军,归汉封陇西侯)--超(一名伉,字仁高,汉大将,又为汉阳守,生子二,长仲法、次仲翔。此处《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为“汉大将军、渔阳太守。生二子:长曰元旷,次曰仲翔”)--仲翔(为河东守征西将军,葬陇西狄道)--伯考(为陇西河东二郡守,生子二,长尚、次向)--尚(陈纪令)--广(为汉将军,生子三,长当户为郡守、次椒为代郡守、幼敢。此处与《史记.李将军列传》及《汉书.李广苏建传》所载同,而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所载“广,前将军。二子:长曰当户,次曰敢”有出入。笔者认为:此处《史记》所载更为准确)--敢(为郎中令、关内侯,生子二,长禹、次忠)--禹--丞(河东太守,此处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之《李氏源流考附录》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均记载为“河南太守”)--先(字敬宗,蜀郡太守。此处《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为“蜀郡、北平太守”)--长宗(字伯礼,为渔阳丞)--君况(字叔干,又字子期,为博士、议郎、大中大夫。此处“大中大夫”《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为“太中大夫”)--本(字尚明,为郎中、侍御史,生子二,长次公、幼次恪。此处《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为“上明”)--次公(字仲君,为蜀郡太守,生子二,长轨、次潜。此处《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为“巴郡太守、西夷校尉”)--轨(字文逸,魏临淮太守、司农卿)--隆(字彦绪,为长安令、积驽将军)--艾(字世积,为骁骑将军、魏郡太守)--雍(字俜熙,济北、东莞太守,生二子,长伦、次柔为唐十四祖。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所载:“雍,字儁熙,济北、东莞二郡太守。生二子:长曰伦,丹杨房始祖也;次曰柔,字德远,北地太守。雍孙盖,安邑房始祖也。柔生弇,字季子,前凉张骏天水太守、武卫将军、安西亭侯。生昶,字仲坚,凉太子侍讲。生暠,字玄盛,西凉武昭王、兴圣皇帝。十子:谭、歆、让、愔、恂、翻、豫、宏、眺、亮。愔,镇远将军房始祖也。其曾孙系,平凉房始祖也。翻孙三人:曰丞,姑臧房始祖也;曰茂,敦煌房始祖也;曰冲,仆射房始祖也。曾孙曰成礼,降郡房始祖也。豫玄孙曰刚,武陵房始祖也。歆字士业,西凉后主,八子:勗、绍、重耳、弘之、崇明、崇产、崇庸、崇佑。重耳字景顺,以国亡奔宋,为汝南太守。后魏克豫州,以地归之,拜恒农太守,复为宋将薛安都所陷,后魏安南将军、豫州刺史。生献祖宣皇帝熙,字孟良,后魏金门镇将。生懿祖光皇帝,讳天赐,字德真。三子:长曰起头,长安侯,生达摩,后周羽林监、太子洗马、长安县伯,其后无闻;次曰太祖;次乞豆。”“太祖李虎,字文彬,后周柱国大将军、唐国襄公。生八子,代祖李昺为最小一子,先任北周安州总管,后任柱国大将军,袭爵唐国公。高祖李渊为李昺长子。”由此推论,我族前谱称李柔为李渊十四世祖,而实际为十一世祖。)--伦--重耳(仕宋,为汝南守,归魏,为宏农守。此处我族前谱与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所载“李伦生重耳”,显然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所载“柔生弇,弇生昶,昶生暠,暠生歆,歆生重耳”不符。前者所载李重耳是哥哥李伦的儿子,而后者所载李重耳成了弟弟李柔的六世孙,显然是我族前谱与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记载错误)--抚(以大名之后镇武川,因为武川守)--文庆(西凉安定太守,入后魏居京兆山北。此处《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上.丹杨房》载为“文度”,而非“文庆”)--懽(后魏河太守,封柱县公。此处《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上.丹杨房》载为“权,后魏河秦二州刺史、杜县公”)--崇义(后周雍州中正,广和复陕殷五州刺史,封永康县公。此处《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上.丹杨房》载为“后周雍州大中正,广和复硖殷五州刺史”)--诠(隋赵郡太守,临瀼汾公,生子二,长达节、次传节)--达节(隋太守,生四子,长药王、次客师幽州都督、三靖封卫国公、四明为大将军)--药王(唐东郡守,生二子,长修志幽州都督、次修行)--修仁(此处应为“修行”,是我族六修谱印刷时将“行”错印成了“仁”,在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之《李氏源流考附录》中也记载为“行”而非“仁”)--元慎(以上我族前谱所载“诠生子二,长达节、次传节;达节生四子,长药王、次客师、三靖、四明;药王生二子,长修志、次修行;修行生元慎”与《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上.丹杨房》所载“崇义生二子:长诠,隋赵郡太守、临汾襄公;次伟节,隋司隶州刺史。诠生四子:长药王;次靖,字药师,相太宗。三客师,左领军大将军、幽州都督、丹杨公;四正明,右卫将军。药王生二子:长修志;次修行,汝州刺史。修志生元慎,洺州刺史”不符,笔者认为,应以《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上.丹杨房》所载为准)--芝(以西平王恩赠陇西刺史,配张氏赠清河夫人)--嵩(皇岷州刺史)--思恭(洮州刺史,赠幽州大都督,妣高氏赠齐国夫人)--钦(左金吾卫大将军、陇右节度经略副使,赠太子太保,配王氏代国夫人)--晟(字良器,生于唐开元丁卯即727年正月初一日寅时,为唐室勋臣,年十八征土番,走怀光,斩朱泚之首,平希烈之叛,封西平王,薨于贞元癸卯年八月初四日酉时,此处“癸卯”当是谱中印刷错误,因唐贞元时没有癸卯年,只有癸酉与癸未,查史籍记载西平王薨于贞元癸酉即793年,谥忠武,葬高陵,唐德宗时敕立神道碑,配张氏先卒,次配杜氏均葬夫山,五妃共生十五子,长侗、伷、偕俱不寿,次愿、聪、總、愻、憑、恕、宪、懿、愬、听、惎、慇俱贵显,而第十子宪为江西观察,宪长子游为袁州刺史,晋爵宜春郡侯,逐家于袁州)--愬(字元直,行八,杜氏夫人所出,初为唐邓随节度使,雪夜平蔡,进尚书仆射,封梁国公,赠太尉令,谥忠藎,此处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之《李氏源流考附录》记载为“晋封凉国公,赠太尉令”。 生子二,长绅、次绛,绛为太子少师,河南、陕西多其后裔)--绅(字公垂,官学士,初为江西观察使,后镇扬州,门客章孝标赋春雪诗云:“朱门到晚难盈尺,尽是三军喜气销。”四世孙德裕。此处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之《李氏源流考附录》记载为初为江西观察使,后镇扬州,门客章孝标赋春雪诗云:“朱门到晚难盈尺,尽是三军喜气销。”)--德裕(字文饶,唐敬宗时为翰林学士加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历事三朝,累迁太尉,封卫国公,年七十致仕。生二子,长璋,为懿宗时宣歙观察使,子朝,占籍江西安福;次琪。此处我族五修、六修等前谱只直线记载了琪派子孙世系,没有记载璋派子孙世系,而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之《李氏源流考附录》则分璋、琪两派分别记载,其中璋公派系是:璋,为宣歙观察使,生子朝,唐同光时避五季之乱,移徙庐陵,历山派衍鹤山、嗣松、奇孙、华宝、伯右五房。鹤山为魁房始祖,宋熙宁时与嗣松、奇孙、华宝、伯佑诸公由江右吉安府太和县相继南徙占籍新化。嗣松为兴进通房、才房、添雷房始祖。奇孙为温房、让房、贤伯房始祖。华宝为什三房始祖。伯佑为石嘴湾始祖。对琪公派系的记载与我族前谱所载基本相同)--琪(唐宣宗时登进士第,为翰林学士,生子祥)--祥(唐同光时,与璋公子朝避乱,同徙庐陵,历五派衍纲。此处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之《李氏源流考附录》记载为:“历山派衍纲公”)--纲(字纪伯,宋徽宗时进士,高宗南渡后召为相,中兴建策奏疏甚多,为南宋功臣之冠,亦为儒学之宗,孙文)--文(孙用期)--用期(生子八,开元潭八房,第五房裔孙与行)--与行(字元隆,居江西吉安府太和县谷村,生终葬未详,配王氏,系太原金玉之女。此处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之《李氏源流考附录》记载有对王氏的赞语“秉性贞静,内训素娴”及“生终葬未详”五字,而我族前谱未载。生四子,长曰仲芹,字司禹,子千邑居长沙府安化县丰乐乡桥头河;次曰仲莲,字司舜,由进士历升翰林院左春坊,生二子,长民怀居老屋,次民钦宋末迁居宝庆府邵阳县潭府;三曰仲芬,字司奇,宋吏部尚书,加荆楚桂林王,生子旟,官户部员外郎,宋末隐居安邑,为安化邓氏之祖也;四曰仲章)--仲章(字司为,生卒佚,葬宁乡旵罳寨寅山申向,宋时兵部司马,宋末弃职归田,后同兄弟携子侄孙等南游占籍新化。妣朱氏、颜氏,生殁均佚,葬与夫同山。生子六。长君道仙,子孙居连溪、牛角冲、龙氹、张福缘、安桥、滴水等处;次梦兴宗,子孙居四都、洞里、李家冲、田心、三尖峰、浒溪、利度、辇溪、株木桥、冲头等处;三黑保,子孙居洞头冲等;四季一郎,子孙居璧州、下田、三州滩、城东、龙家山、菖蒲塘、易横冲、牌头湾、梓木冲、小山坳、坪青等处;五季八郎,子孙居水竹罗盘冲、温氹、金星、下峡、山城隍冲、青氹、喷溪江、小冲、谭家坝等处;六君十二郎,子孙居长塘、磨石、洋洞山等处。此处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之《李氏源流考附录》对仲章公及其六子的记载则是:仲章公,字司为,行四,府君宋兵部司马,元妣朱氏,次妣颜氏,生六子,长君道仙、次梦兴宗、三黑保、四季一郎、五季八郎、六君十二郎南遊于楚,占籍新化。君道仙,铭房二世祖;梦兴宗,荣、华、民三房二世祖;黑保,洞头中梦魁房二世祖;季一郎,忠房、文福房二世祖;季八郎,源房、念三房孟雄、孟海房二世祖;君十二郎,阳硐山祖隆房二世祖)。

2、我族前修族谱所记载的连溪李氏自黄帝至仲章公直线世系图与乾隆十七年《新化李氏族谱》所记载的直线世系图的异同比较

我族前修族谱所记载的连溪李氏自黄帝至仲章公直线世系图如前,此处不再重复。下录乾隆十七年《新化李氏族谱》所记载的黄帝至仲章公直线世系图,与我族前修族谱、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有区别的地方笔者用下划线标出并做说明。

黄帝轩辕(三世而生皋陶。此处我族前谱与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记载为: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皋陶。而《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为: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裴氏下》则记载为: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大费,大费生皋陶。《史记.秦本纪》则记载为: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则女华乃大业之妻,非其子)--皋陶(为唐虞理官,因以官为姓,生子益)--益--思成(历夏殷而生理征。此处“思成”,我族前谱与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记载为“恩成”,且注明了“三十世而生征”,而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亦为“恩成”而非“思成”,显然,此处“思成”是乾隆谱印刷错误)--理征(仕纣为翼欵,得罪揩子利贞避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因改理为李。此处表述有明显错误,据我族前谱与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翼欵”应为“翼隶”。另外,理征得罪而死,是理征之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避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而改理为李,不是理征揩子利贞避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改理为李)--利贞--昌祖(越二世生孙耳。此处我族前谱与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记载为:昌祖生彤德,彤德凡四世至硕宗,硕宗又三世至乾,乾三世至耳。而《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则记载为:昌祖生彤德,彤德曾孙硕宗,硕宗五世孙乾,乾生耳)--耳(入周为大夫,越二十五世生孙昙。此处我族前谱与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记载为:耳生宗,宗生同,同生兑,兑生跻,跻生恪,恪生洪,洪生兴,兴生族,族生昙。《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则记载为:耳,其后有李宗,宗生同,同生兑,兑生跻,跻生恪,恪生洪,洪生兴族,兴族生昙)--昙(仕秦为御史,生孙信。此处我族前谱与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为:昙生崇,崇生瑶,瑶生信。)--信--伯考--尚—成纪--超--广(伯考生二子,长向、次尚。向为范阳始祖,尚家于陇西,生成纪,成纪生子超,超生广,广仕汉,为飞将军,广生孙敢。此处我族前谱与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记载为:信生超,超生二子,长仲法,次仲翔,仲翔生伯考,伯考生二子,长尚、次向,尚为陈纪令,生子广。广为汉将军,生子三,长当户为郡守,次椒为代郡守,幼敢为郎中令、关内侯。而《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则记载为:信生超,超生二子,长元旷、次仲翔,仲翔生伯考,伯考生尚,成纪令,弟向,范阳房始祖也。尚生广,前将军。广二子:长曰当户,生陵,次曰敢)--敢(敢生二子,长禹、次忠,忠为顿丘房始祖)--禹(禹五世生孙二,长恭、次恪,恪为渤海房始祖。此处我族前谱与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记载为:禹生丞,丞生先,先生长宗,长宗生君况,君况生本,本字尚明,生二子,长次公、幼次恪。而《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则记载为:禹字子通,生丞公,丞公生先,先生长宗,长宗生君况,君况生本,本字上明,生次公和恬,恬为渤海房始祖)--恭(恭玄孙生雍。此处乾隆谱没有标明恭之玄孙是谁,而我族前谱、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的是:次公生二子,长轨、次潜,轨生隆,隆生艾,艾生雍,在世系记载中根本就没“李恭”这一世系)--雍(雍生二子,长伦、次柔。伦九世生孙诠,诠仕隋为赵郡太守,乃赵郡之宗。此处我族前谱、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记载:伦生重耳,重耳生抚,抚生文庆,文庆生懽,懽生崇义,崇义生诠,从伦至诠没有九世,只有七世)--柔(三世生孙暠)--暠(为西凉武昭王,生子钦,此处《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为暠生歆,显然是前者错误)--钦(四世生孙虎。此处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虎为天赐所生,乃重耳四世孙,显然钦四世生孙虎是错误的,实际上钦生晟)--虎(仕西魏,有功,封陇西公,为陇西之宗,生子昺)--昺(仕周,封唐公,生渊)--渊(袭唐公爵,隋末起兵,受禅,生子世民)--世民(庙号太宗,生皇子,册封曹王)--曹王明--成王臯--生晟(有功封忠王,生十五子,四子功名显著,愿、愬、听、宪是也。愿,居太行盘谷;听,裔徙金陵;宪,裔观察江西,子孙各居吉州。以上值得特别说明的是,从李雍至李晟的直线世系图,是乾隆十七年《新化李氏族谱》与我族前谱、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所载区别最大之处。前者为:雍--柔--三世生孙暠--钦--四世生孙虎--昺--渊--世民--曹王明--皐--晟;后者则为:雍--伦--重耳--抚--文庆--懽--崇义--诠--达节--药王--修仁--元慎--芝--嵩--思恭--钦--晟)--愬(为唐邓节度使,平蔡封凉国公,生二子,长绅、次绛,绛为太子少师,分衍河南、陕西等派)--绅--(为江西观察使,二世生孙德裕。此处我族前谱记载为“四世孙德裕”,而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既无“二世生孙德裕”也无“四世孙德裕”的记载)--德裕(为翰林学士,赐爵陇西郡公,生子二,长璋、次琪。璋,封宣歙观察使,生子朝)--琪(为同知平章事,生子必祥。此处我族前谱记载为:琪,唐宣宗时登进士第,为翰林学士,生子祥)--必祥(壬寅即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避黄巢乱,安福圳上花车,二世孙文。此处我族前谱记载为:唐同光时,琪公子祥与璋公子朝避乱,同徙庐陵,历五派衍纲。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为“历山派衍纲公”,纲孙文)--文(九世孙用期。此处我族前谱与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记载为:孙用期)--用期(九世孙午)--午—与行(与行居江西吉安府谷村,用期公开玄潭八房之第四房九世孙午公之子,生殁未祥。妣王氏,生殁未祥,生四子,长子未详,次子仲琏由进士历升翰林院左春坊,生二子,长民怀居谷村,次民钦宋末迁宝庆府邵阳县潭府;三子仲文,宋吏部加荆楚桂林王,生子璵,官户部员外,宋末迁长沙府安化县桥头河;四子章公。此处我族前谱与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记载为:用期生子八,开元潭八房,第五房裔孙与行,配王氏,系太原金玉之女,生四子,长曰仲芹,字司禹,子千邑居长沙府安化县丰乐乡桥头河;次曰仲莲,字司舜,由进士历升翰林院左春坊,生二子,长民怀居老屋,次民钦宋末迁居宝庆府邵阳县潭府;三曰仲芬,字司奇,宋吏部尚书,加荆楚桂林王,生子旟,官户部员外郎,宋末隐居安邑,为安化邓氏之祖也;四曰仲章)--章公(舆行公四子,生殁未详,官兵部司马,宋末弃职归山,后携兄弟子侄南游于楚,占籍新化。娶朱氏,生殁未详。此处我族前谱记载为:字司为,生卒佚,葬宁乡旵罳寨寅山申向,宋时兵部司马,宋末弃职归田,后同兄弟携子侄孙等南游占籍新化。妣朱氏、颜氏,生殁均佚,葬与夫同山。生六子,长君道仙,其后世子孙居连溪、牛角冲、温氹边、白石岩、龙氹、张福缘、安桥、帝水;次子梦兴宗,后世子孙居洞里、田心、龙溪等处;三子黑保,后世子孙居硐头冲;四子季一郎,居永四都、壁州;五子季八郎,后世子孙甚繁,或居温塘、金星、下水竹、罗盘冲,不一其地,未详载;六子君十二郎,后世子孙居洋硐山)。

此外,乾隆谱历代世系最后有一段按语:章公,宋末始居新化,其兄弟子侄甚多,彼时城郭宫室尚未完美,四野俱是荒凉,故未乡居。至明洪武七年,丈量田土,到十四年始成版籍,立乡四十六里,至天顺六年准奏,设三乡一十七里,设处钱粮,不上一万,奉例裁革县丞、水驿二员。至成化八年,府判王錀告准,增四里匀作三乡,清泰,其兄弟子侄始居乡村,或居连溪、张福缘及四都、硐头冲、龙溪铺、田心、三尖峰、牛步田、扶科山、桃溪、独石塘、枧头、刘家冲、水竹、温塘、洋硐山、高坪、洋溪,不一其地。而我族前谱与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无此按语。)另处,乾隆谱梦兴公世系图记载有:章公次子梦兴宗,生宋咸淳二年丙寅(1266)十二月十二日寅时,享寿七十七,殁元至正二年壬午(1342)十二月二十四日丑时,择葬新化地名铁城寨木渣渡枧头山坤山艮向。娶孙氏回娘,系长田人氏,生宋景定甲子年(1264)四月二十四日,享寿六十九,殁元壬申(1332)二月二十四日,择葬同塋,生子八:荣甫、华甫、贵甫、富甫、仁甫、斌甫、信甫、贤甫。因在其它谱牒上找不到章公夫妇及子侄、孙辈、曾孙辈的生殁时间,故一直未能确定章公大体出生在哪一年。现据此乾隆十七年《新化李氏族谱》所载章公次子梦兴宗出生于宋咸淳二年丙寅(1266),又据族人李典日先生称,他在一部族谱发现有章公“庚子八月二十五日卯时生”的记载,那么章公应该是宋理宗嘉熙四年庚子即公元1240年八月二十五日卯时生,以此推算,章公26岁生下次子梦兴宗也合情理。

TOP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2012-5-25 23:34 | 只看该作者
3、其它可供参考比较的世系简图及对比说明

为了考证我连溪李氏源流,笔者搜集了大量谱牒,查找了大量史料,收集整理了大量珍贵资料。现将可供与上面所述之我族前修族谱、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乾隆十七年《新化李氏族谱》、《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所载世系进行比较研究的各类世系简图分列于下。

(1)《大唐玉牒》所载之李氏得姓后的直线世系

一世利贞--二世昌祖--三世彤德--四世庆--五世承--六世硕宗--七世显--八世爽--九世环鼎--十世爵--十一世寅龙--十二世熙宏--十三世尧性--十四世辉--十五世连顺--十六世乾--十七世耳--十八世宗--十九世同--二十世兌--二十一世跻--二十二世恪--二十三世洪--二十四世兴族--二十五世昙--二十六世崇--二十七世瑶--二十八世信--二十九世超--三十世仲翔--三十一世伯考--三十二世尚--三十三世广--三十四世敢--三十五禹--三十六世丞--三十七世先--三十八世长宗--三十九世君況--四十世本--四十一世次公--四十二世轨--四十三世隆--四十四世艾--四十五世雍--四十六世柔--四十七世弇--四十八世昶--四十九世暠--五十世歆--五十一世重耳--五十二世熙--五十三世天赐--五十四世虎--五十五世昺--五十六世渊

以上世系,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大抵相同(自利贞至李耳世系,各谱记载不一)。主要区别是:《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载“硕宗五世孙乾”,而《大唐玉牒》所载“六世硕宗--七世显--八世爽--九世环鼎--十世爵--十一世寅龙--十二世熙宏--十三世尧性--十四世辉--十五世连顺--十六世乾”,则是“硕宗十一世孙乾”了,中间相差了六代。自唐以后,李氏宗系支庶繁多,数不胜数,但只要家谱世系尚存的李氏,追根溯源,绝大多数都回溯到李利贞至唐宗室之裔,真可谓殊途同归,同出一源。笔者以为,这种同出李唐宗室,谱牒上所谓世系清清楚楚,代代班班可考者,亦不可全信,必须详加考辨。

(2)“李氏族谱网”刊发之李氏受姓后一世至八十二世系

一世李利贞--二世李昌祖--三世李彤徳--四世李庆--五世李宏隆--六世李硕宗--七世李显--八世李爽--九世李环鼎--十世李爵--十一世李寅龙--十二世李熙宏--十三世李尧性--十四世李辉--十五世李连顺--十六世李乾--十七世李耳--十八世李宗--十九世李滋--二十世李克--二十一世李跻--二十二世李恪--二十三世李洪--二十四世李兴族--二十五世李昙--二十六世李崇--二十七世李平瑶--二十八世李信--二十九世李超--三十世李仲翔--三十一世李伯考--三十二世李尚--三十三世李广--三十四世李敢--三十五李禹--三十六世李承--三十七世李先--三十八世李长宗--三十九世李君况--四十世李本--四十一世李姿--四十二世李轨--四十三世李龙--四十四世李艾--四十五世李雍--四十六世李柔--四十七世李龠--四十八世李昶--四十九世李皓--五十世李歆--五十一世李重耳--五十二世李熙--五十三世李天赐--五十四世李虎--五十五世李炳--五十六世李渊--五十七世李世民--五十八世李治--五十九世李旦--六十世李隆基--六十一世李亨--六十二世李豫--六十三世李适--六十四世李诵--六十五世李纯--六十六世李忱--六十七世李漼--六十八世李晔--六十九世李柷--七十世李熙照--七十一世李韬云--七十二世李英亮--七十三世李新成--七十四世李训教--七十五世李泰青--七十六世李泳定--七十八世李纲--七十七世李仪之--七十九世李贵--八十世李奎--八十一世李奇--八十二世李珠

以上利贞至李渊世系,与《大唐玉牒》所载整体相同,只有名字文字上稍有一点区别,估计是网上刊发文字上的错误。上述粗体标明的三世彤徳之“徳”字,可能是“德”字的不同的写法;五世“李宏隆”应是“李承”、十九世“李滋”应是“李同”、二十世“李克”应是“李兌”、二十七世“李平瑶”应是“李瑶”; 而三十六世“李承”应是“李丞”、四十一世“李姿”应是“李次公”、四十三世“李龙” 应是“李隆”、四十七世“李龠”应是“李弇”、四十九世“李皓”应是“李暠”、五十五世“李炳”应是“李昺”,当以《大唐玉牒》所载为准。

(3)安顺李氏世系

始祖理征——二世李利贞——三世李昌祖——四世李彤德——五世李庆——六世李承——七世李硕宗——八世李昱(此处估计为“李显”的笔误)——九世李爽——十世李环鼎——十一世李爵——十二世李寅龙——十三世李熙宠(此处估计为“李熙宏”的笔误)——十四世李尧性——十五世李辉——十六世李连顺——十七世李乾——十八世李耳——十九世李宗——二十世李同——二十一世李兖——二十二世李跻——二十三世李恪——二十四世李洪——二十五世李兴族——二十六世李昙——二十七世李崇——二十八世李瑶——二十九世李信——三十世李超——三十一世李仲翔——三十二世李伯考——三十三世李尚——三十四世李广——三十五世李敢——三十六世李禹——三十七世李丞——三十八世李先——三十九世李长宗——四十世李君況——四十一世李本——四十二世李项(此处估计为“李次公”的笔误)——四十三世李轨——四十四世李龙(此处估计为“李隆”的笔误)——四十五世李艾——四十六世李雍——四十七世李柔——四十八世李弇——四十九世李昶——五十世李暠——五十一世李歆——五十二世李重耳——五十三世李熙——五十四世李天赐——五十五世李虎——五十六世李暎ā皶”即“昺”,不同写法而已)——五十七世李渊——五十八世李世民——五十九世李治——六十世李旦——六十一世李隆基——六十二世李亨——六十三世李豫——六十四世李适——六十五世李诵——六十六世李纯——六十七世李恒(此处估计为“李忱”的笔误)——六十八世李璀(此处估计为“李漼”的笔误)——六十九世李晔——七十世李祝(此处估计为“李柷”的笔误)——七十一世李熙照——七十二世李韬云——七十三世李英亮——七十四世李新成——七十五世李训教——七十六世李泰青——七十七世李泳定——七十八世李纲(生卒1082-1140,生有七子)——七十九世李贵(李谷明,生卒1102-1170,分支居江南;李谷山,分支居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李谷村,分支居江西吉安府卢陵县;李贵,原名复,又名信甫、显璠,生于1106年,历任左修职郎、建安府建阳县主簿、山东令尹、河南归德州令尹,1135年岳飞平杨钦兵乱,携妻带子定居归德,1181年故)——八十世李燔(李贵长子,生于1129年,又名文宿,别名杰,号兴隆,官至枢密副使,受奸臣陷害逃回归德,改名李奎,1160年携第五子李孟佑从归德迁江西赣州石城渡,1179年卒于石城)——八十一世李孟(李燔五子,又名孟佑,生于1152年,九岁随父迁居江西石城,宋孝宗淳熙八年即1181年带其子李珍、李珠在福建宁化石壁定居,改名奇兴,人称奇公,生有四子:珍、珠、珂、球)——八十二世李珠(长子李珍;次子李珠,原名德,号宝珠,又名大郎,1176年生于江西石城,六岁随父迁居福建石壁,宋末历任副榜,县令尹等职;三子李珂;四子李球)——八十三世李火德(长子金德;次子木德;三子水德;四子火德,字丙凤,号闽海,宋开禧二年即1206年生于宁化石壁村;五子土德)。

以上《安顺李氏世系》,从利贞至李渊世系,除个别文字笔误外,与《大唐玉牒》所载完全相同。而从李渊至李纲世系,除个别文字笔误外,则与“李氏族谱网”刊发之《李氏受姓后一世至八十二世系》所载也完全相同。只是李纲至李珠世系,有明显区别:《安顺李氏世系》所载非常详细,直系图为“李纲--李贵--李燔(曾改名李奎)--李孟(又名李孟佑)--李珠”;《李氏受姓后一世至八十二世系》所载简略,直系图为“李纲--李仪之--李贵--李奎--李奇--李珠”,前者李纲至李珠历五世,后者则历六世,即李贵不是纲公之子而成了纲公之孙;另李珠之父,前者所载为李孟,即李孟佑,而后者则为李奇,李孟与李奇是否为一人?根据《安顺李氏世系》所载详细资料分析,祖孙、父子生殁时间没有矛盾,故笔者偏重《安顺李氏世系》所载更为准确。据《上杭县志》所载《高宗李治后陇西李氏直线世系》:“五十八世李治——五十九世李旦——六十世李隆基——六十一世李亨——六十二世李豫——六十三世李适——六十四世李诵——六十五世李纯——六十六世李忱——六十七世李漼——六十八世李晔——六十九世李柷——七十世李熙照——七十一世李韬云——七十二世李英亮——七十三世李新成——七十四世李训教——七十五世李泰青——七十六世李泳定——七十七世李纲——七十八世李贵——七十九世李奎(燔)——八十世李孟(奇)——八十一世李珠——八十二世李火德”,显然与《安顺李氏世系》所载完全一样。

(4)李谟泰、李典日等所辑黄帝至仲章公世系

轩辕--昌意--颛琐--庭坚--大业--伯益--恩成--理征--利贞--昌祖--彤德--庆--宏隆--硕宗--显--爽--环鼎--爵--寅龙--熙宏--尧性--辉--连顺--乾--耳--宗--同--兌--跻--恪--洪--兴族--昙--崇--瑶--信--超--仲翔--伯考--尚--广--敢--禹--丞--先--长宗--君况--本--次公--轨--隆--艾--雍—伦(传五世至文度)--文度--权--崇义--诠(传四世孙端)--端--修志--元慎--芝--嵩—思恭—钦—晟—宪—游(字观业,公元800年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庚辰生,寓居袁州,继宜春郡侯,晚年迁岭南节度使镇压洪都,居宜春城内十字街,立西平王籍,敕建白芒陇西家庙,兵兴拢攘处置有方,宜郡人立二庙以祀之。殁失考,葬分宜九都加田里。配宗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三:服、丕、崇)—丕(字伯泰,公元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丙午生,殁失考,葬芦陵碰泥塘下。配周氏,生殁葬失考。次配罗氏,生殁失考,葬碰泥塘下,生子二:迈、遵)—遵(字季循,迁高村始祖,公元853年唐宣宗大中六年壬申生,殁失考,葬金竹峰。配杨氏,生殁失考,葬小竹坑。次配郭氏,生子华)—华(字积美,公元880年唐僖宗广明元年庚子生,殁失考,葬吉水五十九都。配形氏,生殁失考,葬鳌口庚向,生子唐)—唐(字祖尧,公元907年后梁开平元年丁卯三月生,自吉水高村徙居谷村殿讲秘承。配周氏,泥田人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三:光睿、光璨、光澈)—光澈(字季琛,公元928年后唐明宗天成三年戊子生,殁失考,葬谷村罗家山。生子二:秦、河)--河(字宗元,后汉时人,公元949年后汉隐帝乾祐二年己酉生,殁未详,葬于山湖路东。配曾氏,生殁葬失考,生子遂。继配杨氏,生殁葬失考)—遂(字朝用,行二十四,公元968年宋太祖开宝元年戊辰生,殁失考,葬赤石潭。配杨氏,生殁葬失考,葬孔家园,生子四:长仁霸,次、三、四失考)—仁霸(字师道,公元987年宋太宗雍熙四年丁亥生,殁未详。配周氏,生殁失考,与夫同葬,生子宗元。继配罗氏,生殁葬失考,葬新淦六十三都)--宗元(公元1005年宋真宗景德二年乙巳生,殁未详,葬上凹月岗牌月形山。配周氏,生殁葬失考,与夫袝葬。继配何氏,生殁失考,葬新淦,生子五:用和、用期、用淳、用迪、用淋)--用期(字伯信,旧名桓生,元潭派始祖,以晟祖出自临潭,故在谷村者为元潭,公元1024年宋仁宗天圣二年甲子生,公元1088年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十二月初二殁,享寿六十四岁,葬仁寿乡五都元潭湾桂家坑坤甲向。配邓氏,生殁失考,葬松林塘丁向,生子二:兆、衑。继配罗氏,生殁失考,葬匡山五雷驾车形乙向,生子六:衍、衎、衟、忂、筹、衡。长兆:元潭长房之祖,二代孙循长子根,徙居永新;次子居谷村。次衑:元潭二房之祖,长子将,子洵侯,徙居湖南长沙府茶陵州;次子成太,居谷村。三衍:元潭三房始祖,字安序,宋徽宗政和间徙居湖南澧州慈利县。四衎:元潭四房始祖。九代孙仲琏,由进士历升翰林院左春坊,长子民怀,居谷村;次子民钦,元末子孙徙居邵阳、潭府等处。仲芹,任宋吏部尚书加荆楚桂林王,后裔宋末隐居安化,为邓氏之祖。仲章,为兵部司马,宋末弃甲归田,携子侄南游于楚,占籍新化等处。五衟:元潭五房之祖,六代孙伯圭,任翰林院检阅,子寿珍,生文辉,徙湖北德安府,长居谷村。六忂:元潭六房之祖,十七代孙绍宗,徙居安福县,次居谷村。七筹:元潭七房始祖,孝子与弟衡双生同乳,母卒,芦墓产瑞木,一本两干高丈许合为一,再分五枝,人以为孝感,郡邑以闻,宋宁宗嘉定年间,诏旌其门。八代孙克恭,恭子国瑞,瑞孙等徙居湖北黄陂县。十四代孙武闰,生子三,第三子锦,字天禄,徙居湖南新化县。八衡:元潭八房之祖,十七代孙正秀,徙居长沙府益阳县,长居谷村)--衎(字安善,公元1052年宋仁宗皇祐四年壬辰生,殁失考,葬新淦扬名乡虎形山。配黄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二:元圭、士举)--士举(字允升,公元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己酉生,殁失考,葬新淦官田狮形山。生子三:嗣兴、嗣立、嗣昌)--嗣兴(字德启,公元1090年宋哲宗元祐四年己巳生,殁失考,葬山寺坑凤形山。生子一元)--一元(字伯善,公元1110年宋徽宗大观四年庚寅生,殁失考,葬新淦扬名乡六十三都金盆形山。生子二:三秀、三复)--三复(字君玉,公元1131年宋高宗绍兴元年辛亥生,殁失考,葬白石冻边。配周氏,生殁葬失考,生子四:国光、国用、国弼、国容)--国用(字朝英,号可轩,公元1150年宋高宗绍兴二十年庚午生,公元1213年宋宁宗嘉定五年殁,享年六十三岁,葬白石冻边。配宋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三:端翁、奕翁、正翁)--奕翁(字以翼,公元1170年宋孝宗乾道六年庚寅生,公元1235年宋理宗端平二年乙未殁,葬五十九都山。配张氏,生殁失考,葬虎形山,生子二:午生、辰生)--午生(字可达,公元1190年宋光宗绍熙元年庚戍生,公元1268年宋度宗咸淳四年戊辰殁,享寿79岁,葬匡山祖坟。配罗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与行)--与行(号太纲,字元隆,居江西吉安府太和县谷村,公元1214年宋宁宗嘉定七年甲戍生,后迁湖南安化县隐于今丰乐乡首兜冲,殁失考,葬首兜冲仙女峰脚下地名月形山。配王氏,太原金玉之女,秉性贞静,内训素娴,生殁失考,葬安化县丰乐乡桥头浪里垄即今涟源市桥头河镇洪桥村浪里垄,又名浪里氹,生子四:仲章、仲芹、仲琏、仲芬。仲芹,字司禹,号佳行,又名开选,人称君佳二郎,公元1252年宋理宗淳祐十一年壬子生,殁失考,葬江西太和枣子坪屋后狮形山亥山巳向,配周氏,生殁失考,葬小水冲寅山申向,生子三:邑、兴、载。仲琏,字司舜,号玉品,人称君奇三郎,公元1279年元世祖至元十六己卯生,由进士历升翰林院左春坊,公元1354年元顺帝至正十三年癸巳二月殁,享寿75岁,葬失考,配张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二:民怀、民钦。仲芬,字司琪,号魁斗,人称君斗四郎,官吏部尚书加荆楚桂林王,生殁葬失考,配邓氏,生殁葬失考,生子旟)仲章(字司为,旧谱作汉彰,行四府君。公元1240年宋理宗嘉熙四年庚子八月二十五日卯时生,为兵马指挥使、安化县丞,家籍太和谷村,有靖梅氛之功,宋末弃职归田后携子侄南游至楚,占籍上梅,殁于公元1300年7月14日,葬宁乡县罘罳寨寅山申向,明洪武帝追赠为兵部司马。配朱氏,生殁失考,葬同夫山。继配颜氏,生殁失考,葬同夫山,生子六:君道仙、梦兴宗、黑保、季一郎、季八郎、君十二郎。君道仙,字安宁,号舜康,配戴氏,生子道真官。梦兴宗,配吕氏,继配孙氏,生子八:荣甫、华甫、富甫、贵甫、仁甫、斌甫、民甫、贤甫。黑保,配谭氏,生子彦福。季一郎,配曾氏,生子七宣三郎。季八郎,配刘氏,继配王氏,生子九:大郎、甲二郎、念三郎、斗四郎、建五郎、益六郎、十七郎、魁十八郎、十九郎。君十二郎,配刘氏,生子少十五郎)。

以上世系表,可取之处是世系清晰,资料比较详细,初步一看,似乎班班可考,代代有因,但细究起来,有些地方经不起推敲。本来,在此世系表中,从黄帝至仲章公,每一世都有生殁配葬、居址生子等详细说明,笔者在此不录黄帝至李宪的世系说明文字,主要原因是李模泰与李典日两位先生所辑的每世生殁配葬、居址生子等说明文字没有标明出处,无据可查,且时有错误与自相矛盾之处。笔者仅以世系表中每世所载的生年来分析,至少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质疑这些生年记载的可靠性与可信度。其一是没有注明出处,无据可查。既然是考证世系源流,就必须有根有据,不标明出处就让人怀疑没有依据。其二是自相矛盾。如在世系中记载李晟第七子李宪(在众多谱牒资料中皆称李宪为第十子而非第七子)为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癸卯二月初三生;而李晟第十一子李愬则为公元733年生,弟弟比哥哥大30岁。其三是绝大多数世系只有出生的年份记载,而无具体的生辰(即年月日时),且一律是“殁无考”,这既不象来源于正史的史料记载,也不象来源于谱牒中的世系资料,倒很象是人为的推测与和杜撰,令人生疑。其四是远古之人缘何都是高寿,且在位那么久?如在世系中记载轩辕“享寿99岁”、颛顼“20岁登帝位,在位78年,享寿107岁”、庭坚“享寿91岁”、大业“享寿160岁”,这也许是传说而非史实。其五是与史不符。如对李耳的世系记载:“公元前604年周定王瑜三年丁巳九月十四日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公元前582年23岁时,官拜周守藏室柱下史,28岁时为楚相,56岁时免职归居,沛隐于秦修道,著道德上下五千言,为道教之宗,自春秋战国烈之时二百余年。后乘青牛出涵谷关升天,长生不老。唐时奉为李氏始祖,封玄元王帝,道德天尊。升天后称太上老君。”对此段记载,世系表中标明“见《史记.老子列传.正义》”但笔者查阅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二十五史百衲本》之《史记.老子伯夷列传》和岳麓书社1983版《史记》之《老子韩非子列传》,对老子李耳的生年均无详细记载,只记载他与孔子为同时期人,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岳麓版《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逐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由此可见,老子其人生卒已无从确知,连《史记》上的记载都含糊其词,怎么世系表据所谓的《史记.老子列传.正义》竟能如此肯定地说老子“公元前604年周定王瑜三年丁巳九月十四日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公元前582年23岁时,官拜周守藏室柱下史,28岁时为楚相,56岁时免职归居”呢?此外,世系表中三处粗体下划线部分,前面称仲章公为与行公第四子,中间称仲章公为与行公长子,后面则又称仲章公为与行公第四子,前中后三处都矛盾。实际上,据笔者所见大量新化李氏老谱所载,绝大多数谱牒均称仲章为与行公第四子。尽管此世系表中有上述诸多错误和不可信之处,但笔者在此还是详录了李游至仲章公的世系说明文字,因为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本土李氏谱牒资料,有关李游至仲章公之间的世系资料实在太少,将其详录,相信对后之研究世系源流者可作参考,在此,笔者谨向付出了辛勤劳动的李模泰与李典日两位先生深表敬意和谢意。

(5)光绪六年《李氏三修族谱》所载皋陶至君魁世系

据光绪六年(1880)《李氏三修族谱》所录明洪武五年壬子(1372)陇西下六十二世孙李绍先所撰《李氏渊源世系纪略》一文,可得如下世系简图:

皋陶--利贞--耳--源远--益炽--音(子思荐之于卫君而不能用)--世繁--复昌--庸--大勋(字绍尧,为赵相国)--立功(字三一,始皇时避乱不仕,多士景从)--有为(字具才,汉高祖拜为执金吾致仕)--明哲(字理明,文帝征为博士)--广--(号“飞将军”,以数奇不得封侯)广(生二子,曰当户、曰兴宗。当户生陵)--兴宗(字振廷,武帝元鼎年间为广陵守)--宏(字仲元,以礼让自持,昭帝始元四年,被召为令)--尤(字拔凡,昭帝元凤二年作赋东观,拜兰台令史)--岘(字一峰,成帝绥和年间,为零陵宰)--业(字巨游,以励志操举明经,谥烈侯)--翚--(字公望,光武初为学士)--元(字池魁,永平时为徐州牧)--郃--(字孟节,和帝永元年间历官司徒)--固(字子坚,顺帝阳嘉二年对策第一,征为太傅)--膺(字元礼,与郭林宗同舟而济人,荀爽尝造谒)--恢(字德昂,仕蜀汉封兴亭侯)--克(西晋武帝泰始三年丁亥除为著作郎)--毅(字允刚,惠帝永宁元年壬子除为安宁州刺史)--钊(字峻峰,为朱提太守,怀帝三年有勅赞)--阳(字载春,为竟陵太守,东晋成帝咸和三年平叛立功)--暠(小字长生,晋安帝隆安元年丁酉,诏封为西凉武昭王,在位十二年)--歆(字怡斋,嗣位九年,为北凉沮渠蒙胧逊所袭,国遂不守)--珽之(字景珍,少称神童,国灭奔宋,宋文帝元嘉时官大司徒)--元謢(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丙寅,为齐州刺史,拜为镇国将军,)--虎(字文炳,生北魏宣武帝正始四年丁亥,西魏文帝大统元年乙卯,擢为中军参谋,娶宇文氏,生八子,曰暋⒃诲觥⒃豢怼⒃坏氯摹⒃挥萌摹⒃蝗迦摹⒃皇俗稹⒃荒[牛锹奁宀嫁芤皇薄:蟠巳羟嗔の鞑家拢ぜの骷咽浚员敬艘玻--德饶(山子润庵,隋高祖仁寿三年,拜为太子洗马,寻迁为右补阙)--庭芝(字秀阶,唐贞观五年为两浙置)--生峤(字巨山,申救狄仁杰,声著于朝,拜凤阁舍人。时文册号令,多属为之。前与王勃、杨炯接迹,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及诸贤后而为文章宿老,一时学者取宗)--程(字万里,睿宗景云年间,试五色日赋,擢第一,为学士)--景让(字介夫,官御史大夫,元宗天宝年间,出守江西吉州,生三子,曰光弼、曰光顽、曰光进,俱著伟绩,而光弼为首)--光弼(肃宗时,与子仪平定祸乱,功居第一,封为临淮郡王,谥武穆,图像凌烟,与西平忠武后先鼎峙)--繁(字实荣,过目不忘,代宗永泰间,守括州)--栖筠(气度洪远,有文章名。德宗兴元年间,为御史大夫,谔二不附权势,喜奖人善,而乐人攻已短,天下士推重之)--吉甫(吉甫为相,岁余凡易三十六镇。又尝奏罢冗官八百员,吏千四百员,岁损供亿巨万元,和间相业,为首务焉)--德修(官御史,慷慨特立,能世其家雅,与平泉德裕相友爱)--揆(字端卿,官学士)--阳冰(字少温,宣宗大中年间,为缙云令)--亦(字德公,乾化年间为京兆尹)--朝(字伟班,举明经,庄宗同光年间请社湖南)--纶(字世美,宋乾德间提举广东,生九子:大郎字君祖,住新化富溪;二郎字君奇,住长塘富口;四郎字君斗,住平岭、观塘、古塘;五郎字君举住湘乡天堂;六郎字君千,七郎字君遇,俱住桥头河;九郎字君泰,无嗣)--君魁(八郎字君魁,更字维新,取其命维新之意也。生宋徽宗大观二年,孝宗乾道元年乙酉移居一都长乐罗纹以开基焉)。

此世系与前面数种世系大不相同,然记载得非常详细,不过从李耳至李暠的世系,有许多自相矛盾与不可信之处,但也有记载比较合理的,如栖筠生吉甫,吉甫生德修,这是有史可考的,不象我族前谱所载世系中出现“愬生绅、绛,绅四世孙德裕,德裕生璋、琪”这样明显的错误。笔者特将此世系摘录于此,不仅只为世系异同比较提供参考,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李绍先所撰《李氏渊源世系纪略》,成文于明洪武五年,是现存新化李氏族谱保留下来比较早期的关于我新化李氏源流的珍贵文献,且其中所载李君魁,为纶公第八子,生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孝宗乾道元年乙酉(1165)移居一都长乐罗纹,是研究我新化李氏值得非常注意的一个人物。笔者此前曾做过田野调查,在今天湖南新化、冷水江一带的不少农村李姓家庭,其厅屋神坎的香火堂上常书写有“家主李君法魁”的字样,我母亲家就是这样。所谓家主,就是祖宗的意思。难道李君魁就是我们的先祖?现在笔者手中尚无证实这个问题的史料,但在这里提出来,供后之博学君子研究。

TOP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5#
发表于 2012-5-25 23:34 | 只看该作者
(二)世系考辨

1、首先考辨从黄帝至李雍的世系

根据上面各种世系的异同比较,从黄帝至李雍的世系,我族前谱、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乾隆十七年《新化李氏族谱》、《李氏受姓后一世至八十二世系》、《安顺李氏世系》所载,都可以认为是源出《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与《大唐玉牒》,唯一难以确定的是《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所载“硕宗五世孙乾”是正确的,而是《大唐玉牒》所载“六世硕宗--七世显--八世爽--九世环鼎--十世爵--十一世寅龙--十二世熙宏--十三世尧性--十四世辉--十五世连顺--十六世乾”是正确的?史载,周康王(前877-前841年)赐李硕宗采邑于苦县,而李乾之子李耳则于周平王(前770-719年)任太史,那么李硕宗与李耳最长相差158年,最短相差71年,如果按20年一世来算,李硕宗历六世120年到李耳,是在71年至158年之间,这是合理的,但李硕宗历十二世240年到李耳,显然比最长相差158年还多出了82年,则不合情理。因此,笔者据此可以认定《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所载“硕宗五世孙乾”比《大唐玉牒》所载“六世硕宗历十一世至十六世乾”较为可信。那么,我族从黄帝至李雍的直线世系图基本可以确定为:黄帝--昌意--颛顼--大业--女华--皋陶(此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裴氏下》为“颛顼--大业--女华--大费--皋陶”;《史记.秦本纪》为“颛项--大业--大费--皋陶”)--益--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三十世而生理征)--征(字德灵,翼隶中吴伯)--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改理为李)--昌祖(陈大夫)--彤德--庆--承--硕宗(硕宗五世孙乾。但《大唐玉牒》及《安顺李氏世系》等众多世系表则载为“硕宗--显--爽--环鼎--爵--寅龙--熙宏--尧性--辉--连顺--乾”,笔者经考证认为不可信)--乾(字元果,周上御史大夫)--耳(字伯阳,一字聃,周平王时为大史)--宗(字尊祖,魏封于段,为干木大夫)--同(赵大将军)—兑(赵相)--跻(赵阳安君)--恪--洪(字道宏,秦太子太傅)--兴族(字育神,一名汪,秦将军)--昙(字贵远,赵柏人侯,入秦为御史大夫,葬柏人西)--崇(字伯祐,陇西守、南郑公)--瑶(字内德,南郡守、狄道侯)--信(字有成,大将军、陇西侯)--超(一名伉,字仁高,汉大将军、渔阳太守)--仲翔(河东太守、征西将军,赠太尉)--伯考(陇西、河东二郡太守)--尚(成纪令)--广(前将军)--敢(字幼卿,郎中令、关内侯)--禹(字子通)--丞(河南太守)--先(字敬宗,蜀郡、北平太守)--长宗(字伯礼、渔阳丞)--君况(字叔干,一字子期,博士、议郎、太中大夫)--本(字上明,郎中、侍御史)--次公(字仲君,巴郡太守、西夷校尉)--轨(字文逸,魏临准太守、司农卿)--隆(字彦绪,长安令、积弩将军)--艾(字世绩,晋骁骑将军、魏郡太守)--雍(晋东莞太守)。以上世系,欧阳修的《李氏历代源流序》亦可证实。序云:“昔者周有天下封国而同姓居,五十三焉,后世不以为宏也。盖所以隆本枝,崇屏翰,虽其弊也,以侵凌患,亦崇奖,维持于数百年而后亡。至汉鉴秦,务广宗室,故其国也以罪除。辄复续以存其宗嗣,为长久之计。故三代以来,独汉为长世。唐有天下三百余年,子孙蕃衍,可谓盛矣。其初皆有封爵,至其世远亲尽,则各随其人。贤愚异姓之臣,杂而仕宦,或至流落于民间,甚可叹也。其疏戚远近,源流之来犹可考。见李氏出赢性,帝颛顼高阳生大业,大业生大费。大费生皋陶,字廷坚,为尧大理。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时,理徵字德灵,为翼吴伯,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去。至于陈国,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氏利贞。娶和氏女,生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生彤德,曾孙硕宗,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侍五世孙乾,字元果,为周上御史大夫。娶益寿女婴敷,生耳,字伯阳,一曰聃。周景王时为太史,唐加封为太上老君。其后有李宗,字尊祖,为魏将军,封于段,为干木大夫。生同,为赵大将军。同生兌为赵相。兌生跻,为赵安阳君。生子二:曰云、曰恪。恪生洪,字道宏,为秦太子太傅。生兴族,字育神,一名汪,为秦将军。生昙,字贵远,为赵相。入秦为御史大夫。葬柏人西。生子四:崇、辨、昭、玑。玑为赵郡房,崇为陇西守,封南郑公。生子二:长曰平燕,次曰瑶,字内德,为南郡守,狄道侯。生信,字有成,为秦大将军。归汉封陇西侯。生超,一名伉,字仁高,为汉大将军、渔阳太守。生子二:长曰元旷,为侍中;次曰仲翔,为河东太守、征西将军。讨叛羌于素昌,战殁,赠太尉,葬陇西狄道东川,因家焉。生伯考,官陇西、河东二郡太守。生尚,为成纪令,因居成纪。弟向,范阳房始祖也。尚生广,为前将军。生子二:长曰当户,生陵,字少卿,为骑都尉。次曰敢,字幼卿,为郎中令,关内侯。生禹,字子通。弟忠,顿邱房始祖也。禹生丞,字丞公,河南太守。生先,字敬宗,蜀郡、北平太守,生长宗,字伯礼,渔阳太守。生君況,字叔子,一字子期,博士、议郎、大中大夫。生本,字上明,历郎中、侍御史。生次公,字仲君,巴郡太守、西夷校尉。弟恬,渤海房始祖也。次公生轨,轨生隆,字彦绪,长安令、积弩将军。生艾,字世绩,晋骁骑将军、魏郡太守。生雍,字隽熙,济北、东莞二郡太守……”

TOP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6#
发表于 2012-5-25 23:35 | 只看该作者
2、接下来考辨李雍至李愬和李宪的世系

我族前修族谱所载:“雍生二子,长伦、次柔”,这是没问题的。但“伦生重耳”,显然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所载“柔生弇,弇生昶,昶生暠,暠生歆,歆生重耳”不符。前者所载李重耳是李伦的儿子,而后者所载李重耳成了李柔的六世孙,到底谁对谁错?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柔生弇,字季子,前凉张骏天水太守、武卫将军、安西亭侯。生昶,字仲坚,凉太子侍讲。生暠,字玄盛,西凉武昭王、兴圣皇帝。十子:谭、歆、让、愔、恂、翻、豫、宏、眺、亮。歆字士业,西凉后主,八子:勗、绍、重耳、弘之、崇明、崇产、崇庸、崇佑。重耳字景顺,以国亡奔宋,为汝南太守。后魏克豫州,以地归之,拜恒农太守,复为宋将薛安都所陷,后魏安南将军、豫州刺史。生献祖宣皇帝熙,字孟良,后魏金门镇将。生懿祖光皇帝,讳天赐,字德真。三子:长曰起头;次曰太祖;次乞豆。”另据两唐书《高祖本纪》,李虎是高祖李渊的祖父,虎生,即李渊生父。在这一世系中,也就是说李重耳是李歆的儿子、李暠的孙子、李昶的曾孙、李弇的玄孙、李柔的六世孙,是李熙的父亲、李天锡的祖父、李虎的曾祖父、李昺的高祖父、李渊的六世祖。前后清清楚楚,如果真有李重耳这个人,显然《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所载李重耳为李柔的六世孙是正确的,而我族前修族谱所载李重耳为李伦的儿子是错误的。现在问题的焦点是:李渊的祖上到底有没有李重耳这个人?这也是包括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内的许多学者对《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所载李唐先世为凉武昭王李暠提出质疑的关键点。

我们知道,《册府元龟》、两唐书、唐太宗御撰之《晋书》及李百药《北史·序传》等典籍,都有关于李唐世系之记载,其中以《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序言者最为详备。对《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提出质疑的人都认为,在这一世系中,最关键的人物当数凉武昭王李暠,其次为西汉名将李广、先秦思想家老子李耳及据说是商纣时期的理徵。如果李唐先世确为李暠、李暠是李广后裔、老子李耳同时代的李氏为一家、以官得氏为理者只有一人,则这一世系可以成立。然而,李唐先世与李暠的关系,实为子虚乌有。他们之所以这么认为,主要是以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的考证为依据。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序言中关于李唐先世的记载,李渊的七世祖为李暠,暠生歆,歆生重耳,西凉灭亡后降宋,为汝南太守。后复归魏,拜恒农太守。然后为宋将薛安都所陷,任魏豫州刺史。重耳生熙,熙生天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则是天赐第三子。西凉亡于刘宋永初元年(北魏明元帝泰常五年即公元420年)。后魏进攻宋豫州之年为刘宋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即公元450年)。李重耳如果确实曾为宋汝南太守,则应在此30年之内。然而,这一时期前前后后宋之汝南太守其姓名据陈寅恪先生考证,为郭道隐、徐遵之、陈宪诸人。“故依据时日先后,排比推计,实无李重耳可为宋汝南太守之馀地。”又,后魏克豫州,重耳“以地归之,拜恒农太守。”即重耳投降北魏后任恒农太守。据陈寅恪先生考证,时任北魏恒农太守者为李初古拔,其子为李买得。李初古拔亦为宋将薛安都所擒(即上引《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所陷”)。其子李买得亦为后魏金门戎主(即镇将)。据此,可以断定,所谓李重耳、李熙父子,实即李初古拔与其子李买得。《唐会要》卷1《帝号》云:“献祖宣皇帝讳熙(凉武昭王暠曾孙、嗣凉王歆孙、弘农太守重耳之子也)……葬建初陵(在赵州昭庆县界,仪凤二年五月一日追封为建昌陵,开元二十八年七月十八日诏改为建初陵)。”“懿祖光皇帝讳天赐(宣皇帝长子)……葬启运陵(在赵州昭庆县界,仪凤二年三月一日追封为延光陵,开元二十八年七月十八日诏改为启运陵)。”《元和郡县图志》卷17及《旧唐书》卷39《地理志》,《新唐书》卷39《地理志》赵州昭庆县条,也都记载境内有建初陵和启运陵。这说明李唐先人世代葬于此,也说明,这里就是他们的世居之地。种种事实表明,李唐先世实与凉武昭王无涉,而很可能是赵郡李氏子孙甚微之一支,“或者虽不与赵郡李氏之居柏仁者同族,但以同姓一姓同居一地之故,遂因缘攀附,自托于赵郡之高门,衡以南北朝庶姓冒称士族之惯例,殊为可能之事。总而言之,据可信之材料,依常识之判断,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至于有唐一代之官书,其纪述皇室渊源间亦保存原来真实之事迹,但其大部尽属后人讳饰夸诞之语,治史者自不应漫无辨别,遽尔全部信从也。”

陈寅恪先生以上观点及其通过论证后得出的“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的结论,也遭到了较大的质疑。质疑之一:如果李唐出自赵郡,为何赵郡李氏对此无动于衷,例如《元和郡县图志》的作者赵郡李吉甫都未提出过类似于陈先生的疑问?而反过来,为何唐太宗也称“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质疑之二:陈寅恪先生的证据之一是宇文泰曾下令功臣以关内诸州为其本望,重撰谱录,故李唐虽出自赵郡但改为陇西(李虎就曾由赵郡公改为陇西郡公),但为何入唐以后许多氏族都改回原望,而李唐不改?特别是研究李氏家史的资深专家、陇西李氏祖籍临洮联谊研究会副会长李风华先生,在《驳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一文中严正指出:正史明确记载的李唐先世,没有直接有力的证据不能推翻。他认为:陈寅恪先生坚持李唐出自赵郡李氏,判断称家于武川是附会伪托这两点,难得通解。陈先生认定李唐为赵郡李的依据,主要是《唐光业寺碑》,碑文为开元十三年宣义郎前行象城县尉杨晋所撰。县尉是从九品下的最低级品官,他的撰文中“维王桑梓”一句,是否能作为“其家世居住之地,绝无疑义”的证据,似尚不宜遽断。而建初、启运二陵,虽是李唐开国时设定,起先偶有祭祀,以后李唐皇室诸帝并不怎么把此二陵当一回事,唐玄宗时也只有杨晋这样小到不能再小的官员来一下;且建初陵的主人李熙,即李渊的高祖,李世民的五世祖,是死在武川,“终于位”上的,并不死在昭庆。推测应是在六镇起兵失败后,李虎也被安置往冀、定、瀛州时,将父、祖迁葬附近的赵州昭庆,或仅是设衣冠冢以祭祀,因此二陵所在之地,并不能肯定便是世居的桑梓之地。接着的问题是陈寅恪也有疑问的:“李唐岂真出于赵郡李氏耶?若果为赵郡李氏,是亦华夏名家也,又何必自称出于陇西耶?”并对疑问进行回答:一是李唐先世并非赵郡李氏大户,而是“破落户”或“假冒牌”;二是“盖贺拔岳宇文泰初入关之时,其徒党姓望犹系山东旧郡之名,迨其后东西分立之局既成,内外轻重之见转甚,遂使昔日之远附山东旧望者,皆一变而改称关右名家矣。此李唐所以先称赵郡,后改陇西之故也。”这两点固不失为一种解释,然而却无法解释唐太宗为何一贯敌视山东士人,为何“太宗尝言及山东、关中人,意有同异”?为何要敕撰“专为摧抑中原甲姓之工具”的《氏族志》?为何要讲“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这样很生分的话?而且用定为“禁婚家”的办法,惩治包括晋赵郡李楷在内的最高门七姓十家。如果李唐果真出自赵郡李氏,唐太宗敌视山东人的情绪和下诏限制打击“禁婚家”,岂非和自己过不去。这是李唐出自赵郡说不可解之重点。上述两点得不到完满解释,李唐出自赵郡说恐卒难成立。李唐只能出自武川,更早的情况说不清楚,李初古拔与李唐即或有渊源关系,但至少从李渊高祖李熙就职武川开始,“遂家焉”。《册府元龟?帝王部?帝系门》和两唐书《高祖本纪》等正史上明确记载的这李唐先世出自武川的定论,没有直接有力的证据是不能推翻的。

至于提出李唐先世是否有李重耳其人,陈寅恪先生在据史书上只有恒农太守李初古拔曾为薛安都所俘,其子李买得战死这一史料的基础上提出李重耳此人可疑是令人难以信服的。李风华先生认为:李重耳即是李初古拔,二人为一人。其一,据年龄来分析,李重耳与李拔应为同龄人,且生平履历惊人一致。其二,从历史环境来分析李歆之子国灭奔宋后又降魏,是符合历史与其家族史的。其三,李重耳奔宋时应不止孤身一人,应该和李宝一样率兄弟子侄举族而南逃。李重耳应不止一子,除李买得战死,应有李熙、李抚诸子。据唐书载,为彰显李晟再造大唐的功绩,德宗将李晟的容像,列于凌烟阁。李晟去世之日,德宗手诏“誓以存保世嗣,申告柩前”、“宪宗元和中,诏其家与属籍,以晟配飨德宗庙廷”、“以睦宗亲”。后天下动荡,僖宗逃避蜀地,命令“袁皓采晟功烈,为《兴元圣功录》,遍赐诸将,表励之”,希望他们都以李晟为榜样,无私无畏,效忠大唐。由此可见宪宗不仅承认与陇西李晟的同宗关系,而且将李晟附属籍,入宗正寺,以宗亲而睦之。因此,李重耳即是李初古拔是可信的。既然李重耳与李初古拔同是一人,那么,李唐即陇西之李,而附宗之论则为无稽之谈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的李唐世系是可靠的,我们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为主要依据。而从另一个角度说,正是由于唐朝对李氏宗族的考证和详细记载,才有今天天下李氏宗谱的完整存在,象李姓这样将其族源详细载入正史的,并不多见,这与其他姓氏多为家族传抄家谱、记载族源相比,自然更为可靠、详细。既然如此,从李雍到李重耳的直线世系应为:雍--柔--弇--昶--暠--歆--重耳。

另据正议大夫行尚书工部侍郎赐紫金鱼袋张彧所撰《忠武先庙碑记》载:“……唐元臣太尉兼中书令西平郡王李公名晟字良器……始公之远祖出自颛顼,至咎繇为理官赐姓理,殷末有理徵以抗直获罪于纣,其子利贞逃难伊侯之墟,食李而免,改李氏。周有伯阳,为柱下史,秦有信为将军,汉有广为前将军,广十六代孙是凉为武昭王暠,暠生歆,歆生重耳,苦沮渠蒙逊,奔江南仕宋,为汝南守。归魏,为弘农守。生抚,以大名之后,因为武川守而终于位焉。公即武川之系孙,今为陇西狄道人也……我公器备之用,即以公之大王父皇左翊府中郎将讳芝,赠陇州刺史,为庙之昭也。妣张氏,赠清河群夫人配焉。曾王父皇同陇右节度副使左卫大将军讳嵩,赠泽州刺史,为祖之穆也。配刘氏赠彭城群夫人配焉。大父皇洮州剌史冀门军使讳思恭,赠幽州大都督,为孙之昭也,妣高氏赠齐国夫人配焉,考皇左金吾卫大将军讳钦赠太子太保,为亲之穆也。妣王氏赠代国夫人配焉。以公先夫人张氏赠萧国夫人付祖姑而配焉。公肇自大王父阐之,曾王父演之,大父修之,烈考府君田之,而太尉公周之。一门荷宠于圣朝。四代追荣于幽穸……”张彧为唐大历时人,与西平王李晟(李晟是公元727年出生的,其父李钦是左金吾卫大将军,官三品,与玄宗的大哥同为十八卫大将军)为同时代人,故其所撰《忠武先庙碑记》关于李晟先祖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而从其记载中,不仅可以得知李重耳还有一子名抚,是李晟一支的先祖;而且可以确定,李晟的父亲是李钦,李钦的父亲是李思恭,李思恭的父亲是李嵩,李嵩的父亲是李芝。则李重耳至李晟的世系为:重耳--抚……芝--嵩--思恭--钦--晟(此处李嵩至李晟的世系,也可参阅《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上》:“陇西李氏,后徙京兆。嵩,岷州刺史,生思恭;思恭,洮州刺史,生钦;钦,左金吾卫大将军,生晟;晟,字良器,相德宗,生愿、聪、揔、愻、憑、恕、宪、愬、懿、听、惎、慇”)。其中李抚至李芝之间的世系尚不明了,因张彧《忠武先庙碑记》只载“公即武川之系孙,今为陇西狄道人也”,也就是说,李晟为李抚的系孙,至于李抚历多少代至李芝,中间有哪些子孙,没有记载。但与唐皇族世系“重耳—熙—天赐—虎—昺—渊—世民—治—旦—隆基”对比,李抚与李熙为兄弟,属同时代人;李钦与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哥同为十八卫大将军,属同时代人;李晟在公元727年即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五年出生,也就是说,唐玄宗即位17年后李晟才出生,那么李晟至少比李隆基晚一代。因此,根据李熙历九世到李隆基推算,李抚至李钦也应历了九世,由此可知从李抚历六世至李芝,也就是说,李芝为李抚的六世孙。以此推之,李雍至李愬、李宪的世系为:雍--柔--弇--昶--暠--歆--重耳--抚(六世孙芝)--芝--嵩--思恭--钦--晟--愬、宪(此段世系,自柔而下的,还有嘉庆二十四年《西平李氏族谱》、乾隆十七《新化李氏族谱》、乾隆己卯《湘乡桥头李氏族谱》等众多谱牒资料可资佐证)。

而据《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上》载:“丹杨房:晋东莞太守雍长子曰伦,五世孙文度,西凉安定太守,与族人宝入后魏,因居京兆山北。”其世系为:雍(晋东莞太守,生二子,长伦、次柔)--伦(五世孙文度)--文度(西凉安定太守)—权(后魏河秦二州刺史、杜县公)--崇义(后周雍州大中正、广和复硖殷五州刺史、永康县公,生二子,长诠;次伟节,隋司隶州刺史)--诠(隋赵郡太守、临汾襄公。生四子:长药王,即李端;次李靖,字药师,相太宗;三客师,左领军大将军、幽州都督、丹杨公;四正明,右卫将军。此处有不少族谱记载“诠传四世孙端”,应是族谱记载错误,笔者以《唐书》为准)--药王(梓州刺史、永康县公、代国公。生二子:长修志;次修行,汝州刺史)--修志--元慎(洺州刺史)。元慎之后到底为谁,他是否是李芝之父,在《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中找不到记载,而诸多族谱所载“元慎生芝”与张彧《忠武先庙碑记》所载“李晟为李抚系孙”显然不符。故我族前修族谱、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民国十六年桥头河五修仲芹谱、民国二十年五修季八郎谱等诸多李氏族谱中所载“文度—权—崇义—诠—药王—修志(此处有的为修仁,但与《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上》记载不符,显然不是修仁而是修志)--元慎—芝—嵩—钦—晟—愬、宪”世系,是值得可疑的,可疑的关键之处就是李元慎与李芝的父子关系。

综合以上考辨分析,从李雍至李愬和李宪的直线世系图有如下两种可能。其一为:雍--柔--弇--昶--暠--歆--重耳--抚(六世孙芝)--芝--嵩--思恭--钦--晟—愬、宪。其二为:雍--伦(五世孙文度)--文度—权--崇义--诠--药王(即李端)--修志--元慎—芝—嵩—钦—晟—愬、宪。但笔者更倾向于世系表一,因世系表一中,有张彧《忠武先庙碑记》所载“李晟为李抚系孙”这样有力的证据,只是李抚与李芝中间的世系,因手中缺乏资料而无法考证,暂时只能缺之。世系表二,虽为我族前修族谱、新化李氏续修通谱、桥头河仲芹谱、季八郎谱等诸多李氏族谱所采用,表面上也似乎很清晰明了,但实际上李元慎生李芝是没有史料依据的,而族谱上的记载,很难令人确信。比如我族前修族谱和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世系所载“雍—伦—重耳--抚--文庆--权--崇义--诠--药王—修仁--元慎--芝--思恭--钦--晟--愬”,其中就有三处错误:第一,李重耳不是李伦之子,而是李柔之子;第二,李文庆是李伦的五世孙,而不是李抚的儿子;第三,李元慎的父亲是李修志,而不是李修仁。这些,有《新唐书》为证,前面已论述得很清楚了。既然错误这么多,在找不到史料依据的情况下,谁能相信其所载李元慎生李芝是正确的呢?所以笔者认为世系表一更为准确可靠。

TOP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7#
发表于 2012-5-25 23:36 | 只看该作者
3、最后考辨李或李宪至李仲章的世系
此节需要考辨的关键是我连溪李氏是“宗愬”还是“宗宪”,也就是说,仲章公的先祖是李愬还是李宪。
(1)关于“宗的考辨
吾族历修族谱及新化李氏通谱等谱牒记载的均是“宗愬”,即我们这一支的先祖是李愬还不是李宪。但吾族世系源流,正如吾族先贤浣溪焱华先生光绪七年(1881)撰写《李氏源流考》所称:我族自章公上溯之,有可疑者五,有不足信者四。图纪皋陶至章公,历三千余年,计六十四人,皆通显宦途,彪炳史册,其可疑一也。战国距汉兴不二百年,纪十一人,兌为赵相,迄信为秦将,七十余年,列十人,虽朝秦暮楚,何传世若斯之速,其可疑二也。史记载:“宗子注,注子宫,宫元孙假,仕于汉孝文帝,假于解,为胶西王太傅”,止七世。图载:宗子同,而兌而跻,而恪而洪,而兴而族此处笔者在前面世系异同比较时已经指出:兴族为一人,而非兴、族父子两人,此是吾族前谱记载之错),而崇而瑶,而信而超,而仲翔而伯考,而尚而广,广仕于武帝初,已历十七代实际只十五代),即支分派别,亦未必退速大相悬殊,其可疑三也。由汉迄唐,年历九百,人列二十无几世,至某之文若皆文子相承者,而考史鲜明文,其可疑四也。唐同光距宋靖康三百余年,图载琪子祥于同光间徙庐陵历山,派衍纲公,中无一人可指,秦汉以前,何其详,唐宋以后,何其略,其可疑五也。笔者也认为此疑是最可疑之处。笔者推测,唐同光距宋靖康,由于避战乱,吾族谱牒尽失,已无从考证本族之源流,故牵强附会将唐名宰相李德裕与宋名臣李纲认为祖宗,而不顾世系之缺漏与错乱也。至于秦汉以前之所以记载甚详,是因为包括新旧唐书等正史在内的许多典籍对受姓始祖至李唐宗室的李氏宗源有十分详细的记载,故照史而录,并与汉唐名门贵族甚至李唐宗室挂上勾来,以显氏族之荣华,这完全是可能的读西平王晟神道碑,高曾祖考及子某某,均有实据,图列继绅,绅后继德裕,考唐史,德裕之父吉甫,吉甫之父栖筠,栖筠与晟同时,吉甫与同时,而德裕又与绅齐名三俊,何祖西平又祖卫国,其不足信一也。德裕自宣宗改元,窜崖州,年卒,至懿宗朝因拾遗刘言始复官爵,若琪为德裕子,登宣宗时进士,伺刘邺上书,又云窜逐以来,血属将尽,其不足信二也。璋在懿宗朝官尚书,左丞茸保衡惮其方严,出为宣歙观察使,已禹老成典型。琪至后唐明宗议相犹健在,相去六十年,去德裕之卒八十年,岂父子兄弟相隔如此之远,其不足信三也。(此三个不足信,笔者已在前面郡望辨析时已做了初步考证,认为我族前谱所载“生二子,长绅、次绛,绅四世孙德裕,德裕生二子,长璋、次琪”是不可信甚至完全错误的。在这里我再详加考辨。史载:李晟,生于727年,殁于793年,字良器,唐太子太保左金吾卫大将军李钦之子,为唐名将,绰号“万人敌”,封西平郡王,生15子,其中以李愬最知名。李愬,生于773年,殁于821年,字元直,唐代大将,雪夜攻克蔡州,生擒吴元济,进授山南东道节度使,封凉国公,历任昭义、魏博等节度使,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生子李裕,裕生宣,宣生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即公元838年,娶毛氏,生仰常,仰常名庭辉,生于唐懿崇咸通五年即公元864年,后晋天福八年即公元943年卒,享年八十。李绅,生于772,殁于846年,字公垂,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晋陵等县令,因写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而被誉为悯农诗人。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会昌六年病逝扬州,终年74岁,归葬于故乡无锡,赠太尉,溢文肃。李绛,生于764年,殁于830年,字深之,赞皇人,元和二年授翰林学士,元和六年入阁拜相,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和四年奉旨募兵千人赴四川讨逆,被杨叔元乱军所害,终年67岁。李绛喜实厌虚,在朝勇于犯颜直谏,反对大臣无原则奉迎上意,常与人争辩殿上。一次,同乡宰相李吉甫盛赞皇帝威德,李绛当场给予尖刻批评,宪宗帝赞李绛:“绛言骨鲠,真宰相也!”生子璋。李璋,字重礼,宰相李绛之子,唐宣宗大中初擢进士第,辟卢钧太原幕府,迁监察御史,奏太庙祫享复用宰相摄事,进起居郎。咸通中,累官尚书右丞、湖南宣歙观察使。李琪, 字台秀,敦煌人,唐昭宗时举进士,累官殿中侍御史。入梁,为翰林学士。后唐末帝时,拜门下平章事。后唐明宗朝,位至太子少傅。《旧五代史.李琪传》:昭宗时,李溪父子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溪,溪览赋惊异,倒屣迎门,出琪《调哑钟》、《捧日》等赋,谓琪曰:“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以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华山睡仙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据《宋史·陈持传》和《真经通鉴》等记载,陈抟隐居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十余年,后又移居华山云台观和华山石室,与隐士李琪、钟离权、吕洞宾等为友。李栖筠,生于719年,殁于776年,字贞一,赞皇人,唐诗人,《全唐诗》第215卷即为《李栖筠卷》。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常州刺史。其子李吉甫、孙李德裕两代出任唐朝宰相。李吉甫,生于758年,殁于814年 ,字弘宪 ,赵郡人,唐宪宗时宰相,地理学家,著有《元和郡县图志》,生二子,长德修、次德裕。李德裕,生于787年,殁于850年,字文饶,赵郡人,唐文宗大和七年和武宗开成五年两度为相,子李烨,官郴县尉,孙李延古,官集贤校理。由以上记载推论,可得出如下四点结论:其一,李绛比李绅大8岁,李绅比李大1岁,可见李绅不可能是李绛的哥哥,李不可能生比自己年龄还大的儿子李绅和李绛,我族前谱所载“生子二,长绅、次绛”纯属无稽之谈,完全不可能!事实上,李生李裕,李裕生李宣,李宣生李仰常。其二,李德裕只比李绅少15岁,两人为同时代人,李德裕不可能是李绅的四世孙。其三,李德裕之父是李吉甫,李吉甫之父是李栖筠,均为赵郡西祖房,赵郡西祖房始祖李劲,字少黄,为晋朝治书侍御,生二子,长子李盛官拜中书侍郎,其十世孙李怀远,在武后时为宰相,次子李隆为魏之阜城令,其十世孙李吉甫及十一世孙李德裕均为名宰相,如果李德裕真是我族先祖,那么我族世系中为何没有李劲、李栖筠、李吉甫等人,又为什么不称赵郡李氏而只标榜为陇西李氏呢?足见我族所载李至李德裕这段世系是错误的。其四,谱载李德裕生二子,长子李璋、次子李琪,但史载李璋为李绛之子,李德裕之子为李烨,官郴县尉,李德裕之孙李延古,官集贤校理。李璋为李绛之子,唐宣宗大中初擢进士第,咸通中累官尚书右丞、湖南宣歙观察使;而李琪后唐末帝时拜门下平章事,后唐明宗朝,位至太子少傅。据此,李璋至少要比李琪大60岁以上,两者能是兄弟吗?而李璋生子李朝,李琪生子李祥,李朝与李祥于唐同光年间避乱同徙庐陵,除了谱载资料之外,尚无可信之史料来证实,更何况生活在公元790至860年间的李璋,所生之子到唐同光年间即公元923至926年时,没有上百岁也至少有80岁了,这么大岁数的人,既使没死,也无力与比他少60岁的老弟同徙庐陵了吧?所以李璋与李琪是兄弟之论也显然不可能!)纲之事业炳著于靖康建炎间,其卒也在绍兴十年,图载纲孙文而用期而与行而仲章,章公由吉安南迁为我房一世祖,以五世祖生于元至正元年推之,固在宋末,乃谓与鹤山诸公于炎宋熙宁时相继南徙,考熙宁为神宗年号,先靖康四十年,去宋末几二百年,而颠倒若是,其不足信四也(此处之不足信,笔者以为倒是值得商榷的。因在我族六修族谱、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及乾隆十七年《新化李氏族谱》上均载明仲章公是宋末弃职南游占籍新化的,而未言与鹤山诸公于宋熙宁年间南迁。特别是乾隆十七年《新化李氏族谱》还记载了仲章公次子梦兴宗之详细生殁丧葬,笔者在前面的世系比较研究中据此推算出了仲章公出生在宋理宗嘉熙四年庚子即公元1240年,宋末迁来新化时不足40岁。故此处仲章公迁新不存在不足信之处。而真正不足信者,是“李历五派衍纲”。李琪在唐同光元年即公元923年时应该已有孙辈,而923年距李纲出生的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相差整整160年,故从李琪到李纲按理需历七至八代。笔者前面已经论及,史籍记载李德裕生李烨,李烨生李延古,但没有记载李德裕生李琪。而据《李氏受姓后一世至八十二世系》、《安顺李氏世系》及《高宗李治后陇西李氏直线世系》所载:“李渊——李世民——李治——李旦——李隆基——李亨——李豫——李适——李诵——李纯——李忱——李——李晔——李——李熙照——李韬云——李英亮——李新成——李训教——李泰青——李泳定——李纲”。显然,这些世系表说明了李纲为李唐宗室直系后裔,而乾隆十七年《新化李氏族谱》记载的也是如此,但我族前谱与民国十年《新化李氏续修通谱》记载的不是出自李唐皇族,而是李晟后裔,即将李纲列为西平王李晟后裔和仲章公先祖,这明显找不到依据,不足为信,虽然乾隆十七年《新化李氏族谱》所载一点也不严谨,有点胡乱拼凑的感觉,但有诸多史籍可证,李纲确属李唐皇族后裔)。
另据阮荣华先生在《中华姓氏通书.李姓》之《南渡的唐室宗系》一节所述:从陇西李氏得姓始祖李利贞算起,于李纲为七十七世。从李纲上溯至唐朝,是李世民的第九子李治,即唐高宗。李治为陇西李氏的五十八世,也就是说,李纲与李治之间相隔二十世。李纲,字伯纪,生于1083年。《宋史·李纲传》载,李纲籍贯是邵武人,即今福建邵武。翻开今福建上杭、连城、武平等地的李氏宗谱,其氏族谱系世代井然,上溯陇西李氏之始,下讫火德公,每世记载详尽。据福建上杭李氏火德公总祠李氏史记编辑小组所编撰的《李氏史记》载:陇西李氏第六十九世,是唐朝最后一位哀帝李柷,公元908年,哀帝被朱全忠杀害,葬于温陵。此时,哀帝幼子熙照才岁余。当时朱全忠对唐朝后裔斩草除根,把昭宗的八个儿子全部杀光了,只有熙照被堂叔李开来救了出来。李开来,字瑞采,生于公元831年。唐室遭难时,他任浙东尉。公元908年,他已77岁,他把李熙照从危难之中救出后,从河南洛阳弯山绕道,日隐夜行,沿途躲避搜查,终于逃回李开来的原籍——福建邵武。李熙照随堂叔来到福建邵武,于是认开来为义父,这个唐室苗裔就这样被保存下来了。李开来自己生了一子,名熙临,但未成人即亡,李开来便以熙照为嗣。李开来之祖系也属陇西李氏。李纲在宋朝是著名的主战派代表人物,曾为观文殿大学士,官至丞相,一生忠诚为国,被世代誉为“忠贯金石之良将”。公元1140年(宋绍兴十年庚申)逝世于福州仓前山椤严精舍寓所,葬怀安县桐口大嘉山南麓(今属闽侯县中房乡湖里村),享年58岁。李纲生有七子,其中一子为李贵(原名夏,又名信甫、显璠),生于1106年(宋崇宁五年丙戌),历任左修职郎、建安府建阳县主薄、山东令尹、河南归德州令尹,公元1135年30岁时,因岳飞破水寨,招降杨饮兵乱,携妻带子到河南归德州居住。李贵卒于公元1181年(宋淳熙八年),享年76岁,葬于归德州。李贵之长子李燔,又称奎公,又名文宿,别名杰,号兴隆,生于公元1129年(宋建炎三年已酉),六岁时随父迁居归德州。李燔(奎公)在宋朝官至枢密副使,然而受奸臣陷害,逃回归德州隐身,改名李奎。时金兵入侵,抢掠烧杀,民不聊生,李奎为避金人之祸,从河南归德州携五子孟佑迁居江西赣州石城渡,开荒种地。李燔卒于1197年(宋淳熙六年),享年51岁,葬于石城。李燔第五子李孟,又称奇公,又名孟佑,生于公元1152年(宋绍兴22年壬申岁)。李孟九岁承父迁居江西赣州石城(1160年),时宋庭年贡金帛于金,财政空虚,竟逼民预先交纳三年田租,再加上其他征税,民无法生存,纷纷逃迁。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李孟带其二子珍、珠,到宁北石壁(今福建省宁化县内)开基,并改名为奇兴。李孟生有四子:珍、珠、珂、球。二子李珠,原名德,号宝珠,又名大郎,于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丙申)出生在江西石城。李珠六岁时(1181年)承父从石城迁居福建宁化县石壁村。李珠在宋朝,历任副榜、县令尹等职。时值宋末元初,天下大乱,南迁人流不断。李珠夫妇舍不得离开石壁,坚持留下守其艰苦开创的基业。直至1251年,在李珠76岁时,才被其子接往福建上杭赡养。李珠卒于公元1255年(宋宝佑三年乙卯岁),享年80岁。先葬丰郎村(福建上杭县内),后移骸于广东梅县松口,因而现丰郎有李珠公原穴,广东梅县松口也有李珠之墓,并在1985年得以重修。李珠生有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公元1231年,宋陈韦镇压闽浙一带农民起义时,水德公时29岁,携妻带子和母潘祖太,从福建宁化石壁迁居广东镇平县(今蕉岭县)。其后水德后裔再次外迁,甚至还有迁至山东的。公元1226年,木德、火德在成吉思汗攻西夏时离开宁化石壁,先居福建上杭县,其后裔又有迁徙广东梅县的,继而遍布海内外。由此可见,从李纲上溯至李渊,下溯至火德,世系清清楚楚,代代有根有据,不容置疑,但上溯与李晟、李愬挂不上号,下溯与与行公、仲章公联系不上,因此,我族前谱所载李愬至仲章公之间的世系,错误最多、缺漏最多,也是最难考证、最不好补齐的世系。如果按前面考证仲章公出生于1240年推算,此时李纲的玄孙李珠正好64岁,那么仲章公至少与珠公的孙子同代,也就是说,仲章公比李纲要晚六代,当与李纲七世孙同代。假设李纲真是仲章公的先祖,按我族前谱所载“纲孙文,文孙用期,用期孙与行,与行生仲章”,仲章公正好为李纲七世孙,这在时间上与前面的推测倒是相合的。只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出李纲是李晟后裔和李仲章先祖的历史证据。
再据李学勤主编、李锡厚、文启明著《中华姓氏谱.李氏》一书考证:李愬以父荫入仕。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自请讨淮西吴元济。次年,李愬生裕,裕生宣。宣生于唐文宗开成三年丙辰(838),娶毛氏,生仰常。仰常名庭辉,生于唐懿宗咸通五年(864),后晋天福八年(943年)卒,享年80。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广明元年(880),黄巢入长安,唐宗室的安全受到威胁,仰常当时已娶官氏、毛氏,有子6人,分头四出逃难:长子沧,迁咸阳;次子波,迁安定(甘肃固原);三子某,迁河北;四子澎,迁雍凉(指雍州和凉州,今陕甘境内);五子洪,迁湖北;幼子泽溥,随仰常逃难,到达盱江(即江西境内的汝水)谷村,于是成为盱江人。泽溥名巩,生于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卒于宋太祖建隆三年(962),享年70岁,娶秋氏、白氏,有子5人:长恝、次敏惠、三愍、四应、五某。敏惠名椿,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8)生,卒于宋真宗咸平元年(998),享年73岁,娶贡氏、候氏,有子3人:长仁、次义、三礼。礼名兰,后周广顺二年(952)生,卒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享年64岁,娶縻氏,有子3人:长元、次素、三晃。素,字春华,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生,卒于英宗治平三年(1066),享年87岁,娶庞氏、晏氏,有子4人:长俦、次扩、三乐、四翔泰。翔泰,初名始经,真宗祥符六年(1013)生,卒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享年72岁,娶融氏、徐氏,有子3人:长銮、次光、三邵。銮,名荣昌,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生,卒于微宗崇宁二年(1103),享年68岁,娶柴氏、朱氏,有子2人:长凌江,次梧江。凌江讳源,一作震源,字庄泉,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生,卒于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享年82岁,娶王氏、赵氏。凌江有子4人:长子为李乔木,字楹础,号振堂,即文庄公。次曰柱硕,官御史中丞,为新会(今属广东)天等瓦冈始迁祖;三曰师道,官豫章太守,为新会荷塘始迁祖。四曰友闻,官忠翔郎,为鹤山(今广东鹤高)古劳始迁祖。乔木,善诗文,博学强记,登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进士,官至兵部尚书。绍兴十七年(1147)十二月四日奉谕葬南恩州城东20里纱帽山之原。乔木之子玖,以孝宗乾道七年(1171)领省解(一作“岭省解元”)。以上可以得出李愬至李乔木的直线世系:愬--裕--宣--仰常--泽溥--敏惠--礼--素--翔泰--銮--凌江--乔木。笔者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将李愬后裔的情况详录于此,本希望能从中找到我族自李愬之后仲章公先祖的一点蛛丝马迹,但结果还是很让我失望,正如我前面费了很大的努力,将李纲做为基点,在有史可考的世系表中向上溯,也向下溯,希望找出李纲是仲章公的先祖的一点证据一样,最后让我劳而无功。由此可见,虽然我族前谱与新化李氏通谱等谱牒均“宗”而称仲章公为李后裔,但考证的依据实在不足,当然,笔者在此也不敢断然否认“宗”的观点而认为仲章公不是李的后裔。
如果按“宗愬”的观点李愬是我连溪李氏迁新始祖仲章公先祖来整理李愬至仲章公之间的世系图表,从李愬至仲章公中间相差467年的世系,笔者目前无法考证填补。而我族前谱所载“愬--绅--德裕--琪--祥(历五派衍纲)--纲(孙文)--文(孙用期)--用期(生子八,开元潭八房,第五房裔孙与行)--与行--仲章”世系中,已被笔者证实:李绅不可能是李愬之子,因为李绅比李愬还大1岁。李德裕绝对不是李绅之子、李愬之孙,因为李德裕是李吉甫之子、李栖筠之孙。李璋比李琪至少要大60岁,两人不可能是兄弟,也绝对不是李德裕之子,因为李璋是李绛之子,李德裕之子是李烨,其孙是李延古。李璋之子李朝与李琪之子李祥也相差至少在60岁以上,唐同光年间避乱同徙庐陵的可能性也不大。李纲的先祖是李唐皇族一支的李渊、李世民,而不是西平李氏一支的李晟、李愬,故李纲是仲章公先祖的可能性也几乎没有。这样,这个直线世系已基本被我的论证否定。如果硬是要我列出一个李愬至仲章公的直线世系图,笔者在此只能根据李愬至李乔木的直线世系图(愬--裕--宣--仰常--泽溥--敏惠--礼--素--翔泰--銮--凌江--乔木)和李纲至李珠的直线世系图(纲--贵--奎--孟--珠),通过比对时间年代来推测。李愬773年生、李凌江1064年生、李纲1083年生、李珠1176年生、李仲章1240年生,李纲与李凌江的儿子李乔木应是同一年代,李仲章与李珠的孙子应是同一年代,而李愬到李乔木一共是12代,李纲到李珠的孙子一共是7代,以此推算,李愬到李仲章一共是18代,即李仲章应是李愬的十八世孙,这与两人相差467年基本上套得起来的。据此,笔者将推测出的李愬至仲章公的大概直线世系图列出如下:愬(曾孙琪)--琪--祥(九世孙文)--文(孙用期)--用期(生子八,开元潭八房,第五房裔孙与行)--与行--仲章。对这一段世系的探索,乾隆十七年《新化李氏族谱》所载“琪--必祥(二世孙文)--文(九世孙用期)--用期(九世孙午)--午--与行--仲章”世系表,值得注意和参考。

TOP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8#
发表于 2012-5-25 23:37 | 只看该作者
(2)关于“宗宪”的考辨
在世系考辨中,笔者从大量的资料中,发现“宗宪”的依据比“宗愬”的更充分。正如族叔李传鸿先生所说的:“我谱与通谱‘宗愬’,但世系所载矛盾很多,从愬至仲章,中间400多年,中间仅列7人,接系非常模糊,且有绅、德裕、纲三位是错误的。而‘宗宪’谱,如1927年五修之桥头河仲芹谱,曾派3人历时两个多月到江西寻根,可等慎重;又如1931年之五修季八郎谱,以桥头河谱为依据,作了大量考证,明确写有‘足证我西祠通谱宗愬不宗宪之讹’;再如安化长乐谱(仲芹裔七、八甲),老源流与我谱完全相同,1994年新修时也派3人到江西追远,回来后写了个《考辨》改宗宪了。”笔者经过将近一年的研究,也认为“宗宪”的观点比“宗愬”的观点更可靠一些。
首先,据嘉庆二十四年《西平李氏族谱》卷首录明天启二年壬戍(1622)赐进士出身中顺大夫三奉明诏进阶正三品服邑原任海功赐金增秩知两浙都转运盐使司仍管嘉兴府事致政林下眷生惇吾曾维伦所撰《县北李氏重修族谱序》载:“余弟志吾领妇族李氏父老若朝周等,示以洪武九年(1376)石门梁老先生所为序者复来请序……今溯李氏之谱,实始于大唐西平之忠武王,起家长安,发祥第一,功高德懋,庋衍多男,其第十子宪者,为岭南节度使,封陇西郡公。公之长子曰游,为袁州刺史,公乃就养于袁,卒葬于分宜化泉乡。袁州子丕,为德化令。丕子尊,尊子华,华之子唐始居吉之谷村,而唐之四世孙仁伾,伾之六世孙子元,生二子,长曰镕,由谷村徙新昌白沙,镕之子公权由白沙徙崇仁即今之乐安石冈也。权之子斯隐,自号石冈居士,建罕源寺,施田八十余亩,生三子,长文季由石冈徙严城市,即今县南之始祖也,曾施山林田地创招仙观,与其长子旻复施田增修,次子昊亦施田五百增入罕源寺,至于今二子五世若仲宝,生三子曰叔彦、叔忱、叔迪,若仲瑜,生五子,长少皆子,惟叔芳、叔昂、叔宏六房子孙,蕃衍未艾,代有人文,自县南著矣。而隐公之仲子文瀚,则由石冈徙居县北,生子昆,至于今亦云礽百世,后先济美矣。三子文海,生子星,徙居云乡西源。元之次子曰铸,至璋之第五子臯,亦由谷村徙乐之洪源。臯生元明、元亮、元盛,元明生义胜等,元亮生仲奇等,元盛生仲章等,虽有镕、铸两房之分,而本于谷平之唐则一……”。由此可列出一个从李晟至仲章公的直线世系图:宪--游--丕--尊--华--唐(四世孙仁伾)--仁伾(六世孙子元)--子元--铸(据子元长子镕至仲宝直线世系:镕--公权--斯隐--文季--旻--仲宝,则可推测璋为铸之孙)--璋--臯--元盛--仲章。而据李谟泰和李典日所辑世系表,李宪至仲章公的直线世系图为:宪—游—丕—遵—华—唐—光澈--河—遂—仁霸--宗元--用期--衎--士举--嗣兴--一元--三复--国用--奕翁--午生--与行—仲章。两个世系图从李宪至李唐是相同的,但到后面就有区别了,不过也有一定联系。如前者李唐四世孙仁伾与后者李唐四世孙仁霸,只是一字之差。又如前者仁伾六世孙子元与后者仁霸六世孙一元,也只是一字之差。再如前者仲章之父元盛与后者仲章之父与行(字元隆),也只是一字之差。然而,前者李宪至仲章公共历二十世,即仲章公为李宪二十世孙;而后者则共历二十世,即仲章公为李宪二十二世孙,后者比前者多了两世。到底以谁为准?笔者暂无足够依据论定。只是后者有我族前谱与新化通谱等众多谱牒所载之“用期(生子八,开元潭八房,第五房裔孙与行)--与行”内容,似乎更为切合,可惜李谟泰和李典日没有提供这个世系图表的出处,终究不能令人信服。而据笔者前文推算,李到李仲章一共是18代,即李仲章应是李的十八世孙,这与两人相差467年基本上套得起来的。从这一点来推断,前者李宪至仲章公共历二十世比后者李宪至李仲章共历二十二又似乎要准确一些。综合以上,笔者以为,李宪至李仲章的直线世系图,上述两种都不可否认,也不能肯定,故两者皆存,但可偏重于第一种。其一:宪—游—丕—遵—华—唐—光澈--河—遂—仁霸--宗元--用期----士举--嗣兴--一元--三复--国用--奕翁--午生--与行仲章。其二:宪--游--丕--尊--华--唐(四世孙仁)--仁(六世孙子元)--子元--铸(孙璋)--璋----元盛--仲章
另据民国十七年《湘乡桥头李氏族谱》所录《乾隆谱源流考》记载:“雍,字俊熙,仕魏,历尚书郎、济北东莞二郡太守,生二子:长曰伦;次曰柔。柔字德远,仕齐为相国,从事中郎北地太守,生弇,字季子,果毅有智,晋末之乱,与从弟卓居,相国晋王保下,保政刑不修,卓率宗族奔于张实,弇亦随之,因仕于张氏为骁骑左监,历天水郡太守,封安西亭侯,赠武卫将军。弇生昶,字伯坚,幼有名誉,凉太子侍讲。昶生暠,字玄盛,西凉武昭王。暠生子十,次歆,字士业,西凉后主。歆生子八,三曰重耳,字景顺,以国亡奔宋,为汝南太守,后魏克豫州以地归之,拜恒农太守,后为宋将薛安都所陷,后魏安南将军、豫州刺史。重耳生熙,后为金门将。熙生天赐,仕魏为大总统,赠司空。天赐生虎,官太慰,封桂国。虎生暎嬷葑芄埽蠼之四世孙明,明生杰,杰之孙戢,为左卫率府中郎将。戢生臯,字子兰,少补左司禦兵,赠尚书左仆射,臯生钦,为左金吾大将军,陇西节度使。钦生晟,字良器,为神策将军,加凤翔陇右节度使、行营副元帅、上柱国合州郡王,改封西平王,食禄一千五百户,赐京兆万年县永崇里第,御制纪功碑图像,凌烟阁御制像赞,增太师,谥忠武。晟生子十五人,其知名者曰愿曰愬曰听曰宪。宪行十,字章武,检校散骑常侍兼大府卿,江西观察使,迁岭南节度使,镇洪都,遂居太和,载《江西通志》。宪生子七,长游,字观业,封宜春侯,聚万载宋氏女。公德政洽民,人即其地建祠以祀。宪之第七子绳,卫尉少卿,迁袁州东门,世居焉,分萍乡、醴陵、湘潭、衡阳、善化等派。游生子三,长曰服,分卢陵、分宜等派;次曰丕,分安福、吉水、瑞州、新淦等派;三曰崇,世居泰和。崇生珪,珪生庆,庆生谏,为太常寺卿。谏之四世孙茂隆,五代变乱,分徙天下,巨族以实楚疆。茂隆公迁焉,卜居于上湘之桥头,历二十八世,详后世系图。此吾族李氏源流之大概也。”从中可以理出一个简洁的世系图:雍--柔--弇--昶--暠--歆--重耳--熙--虎--暎ㄋ氖浪锩鳎--明--杰(孙戢)--戢--臯--钦--晟--宪--游--丕--崇--珪--庆--谏(四世孙茂隆)--茂隆(卜居于上湘之桥头)。此源流世系中,虽与我仲章祖联系不上,而且李臯生钦明显是错误的,但从侧面可以佐证笔者前面的观点,即李钦为李柔之后而非李伦之后。另外,这里还说明了另一个问题,陇西李氏传至上湘桥头是李宪而非李愬,显然这一支也是“宗宪”的。

TOP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9#
发表于 2012-5-25 23:39 | 只看该作者
三、基本观点与结论

经过上面的详细比较与艰难考辨,笔者对我涟溪李氏从黄帝至仲章公的世系源流总算理出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图表:黄帝--昌意--颛顼--大业--女华--皋陶(此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裴氏下》为“颛顼--大业--女华--大费--皋陶”;《史记.秦本纪》为“颛项--大业--大费--皋陶”)--益--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三十世而生理征)--征--利贞--昌祖--彤德--庆--承--硕宗(硕宗五世孙乾。但《大唐玉牒》及《安顺李氏世系》等众多世系表则载为“硕宗--显--爽--环鼎--爵--寅龙--熙宏--尧性--辉--连顺--乾”,笔者经考证认为不可信)--乾--耳--宗--同—兑--跻--恪--洪--兴族--昙--崇--瑶--信--超--仲翔--伯考--尚--广--敢--禹--丞--先--长宗--君况--本--次公--轨--隆--艾--雍--柔--弇--昶--暠--歆--重耳--抚(六世孙芝)--芝--嵩--思恭--钦--晟—宪(从雍至宪另有一世系图:“雍--伦--五世孙文度—权--崇义--诠--药王李端--修志--元慎—芝—嵩—钦—晟—宪”,笔者经考证,此世系图“元慎生李芝”无据可考,笔者认为括号外的世系图更为准确)--游—丕—遵—华—唐—光澈--河—遂—仁霸--宗元--用期--衎--士举--嗣兴--一元--三复--国用--奕翁--午生--与行—仲章(从宪至仲章的世糸图,据嘉庆二十四年《西平李氏族谱》记载为:“宪--游--丕--尊--华--唐--四世孙仁伾--六世孙子元--铸--孙璋--臯--元盛--仲章”,笔者经考证更偏重于括号外的世系图)。

在这个世系表中,笔者一个总的观点是“宗宪”,其中从黄帝至李宪这一段世系,笔者认为是基本准确、有史可考有据可查的,而从李宪至仲章公这一段世系,则不一定准确,也没有足够的依据和可资考证的资料,望后之博学君子进一步研究探索。

TOP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5-8-22 10:40, Processed in 0.075448 second(s), 11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