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畅谈族谱文化李氏族谱资料区 › 查看主题

6073

查看

0

回复
返回列表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go

李氏堂号和郡望之家族分布

楼主
发表于 2013-5-6 18:33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庞大的李氏家族,拥有众多的堂号和郡望。所谓“郡望”,是指长期居住在某一地而形成的家族祖地。郡望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从这个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李氏家族的主要分布。
  史籍记载的李氏郡望有13个,它们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柳城李氏、略阳李氏、鸡田李氏、武威李氏、代北李氏、高丽李氏、范阳李氏、渤海李氏、西域李氏、河南李氏,还有一个是陇西徙京兆的李氏。
  略阳李氏出自廪君之后,世居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汉末大乱,于是迁于汉中(今陕西汉中)杨车坂,号杨车邑。曹操定汉中,又从杨车坂再迁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南),以后便定居下来,故被称为略阳李氏。
  略阳李氏家族是至将军李武时归魏而迁略阳的。李武生东羌猎将李慕,李慕生五子:辅、特、骧、庠、流。李辅,为骁骑大将军;二子李特,字元休,宣威将军、长乐乡侯,因其子李雄即帝位,而被迫谥景帝,庙号始祖;三子李骧为骁骑将军,以其子李寿即帝位,而被追谥为献帝;四子李庠,字元序,为威寇将军、杨泉亭侯;五子李流,字元通,为秦文王。
  李特三子:始、荡、雄。李始为武威将军;李荡为骁骑将军;李雄,字仲隽,为位前将军,即帝位,国号蜀,在位36年,谥日武帝,庙号太宗。李荡有五子:班、(王含)、稚、(王午)、都。李班,字世文,袭帝位一年,而李雄之子李期杀之于殡宫;李(王含),为中领军,李稚为将军,皆死于氐人;李(王午)弃涪城奔晋都,为中宗所杀。
  李雄有四子:越、期、霸、保。李越为建宁王、相国、大将军、录尚书事;李期,字世运,杀李班而自立,在位三年,骧子李寿废之为邛都县公,谥曰幽;李霸、李保皆不病而死。
  李骧子李寿,字武考,废李期而自立,在位五年,谥昭文皇帝,庙号中宗。
  李寿有三子:势、广、福。李势,字子仁,嗣父位,五年而国亡,晋封之为归义侯、广大将军、汉王,后因求为太弟而坐罪,贬临邛侯,自杀。
  李寿弟李攸,为安北将军。
  李流子李世,为位将军。
  京兆,即首都,唐时为长安。陇西李氏后徙京兆者,是岷州刺史李嵩。李嵩生洮州刺史思恭;李思恭生钦;李钦为左金吾卫大将军,生晟;李晟字良器,德宗时为相,任太尉、司徒、中书令、西平王。李晟生有十二子:愿,为河中节度使;聪,为光禄寺主簿;(纟总),为太子中允;(孙心),为左神武大将军;(冯心),为右威卫大将军;恕,为光禄卿;宪,为岭南节度使;(朔心),为陈许节度使、左仆射、同平章事,平蔡功为多;懿,为渭南尉;听,字正思,为检校司徒、凉国公,生左神武将军琢;(其心),为右羽林将军;(殷心),为岚州刺史。
  十三望李氏家族中,陇西和赵郡两支郡望名声最大,人口最众,今天下李氏多出自这两支郡望。
  陇西和赵郡的荣耀甚早,秦、汉两朝将相辈出,至唐朝则显赫无比。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是来自当时的陇西,大唐帝国在290年之间,宗室本支日繁,有大房39房;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同是秦朝御史大夫李昙之后裔。赵郡李氏在唐朝一代总共出了17位宰相,文治武功,没人能比。据明代学者朱彝尊所说,赵郡李氏之族最大,甚至超过张、王、刘、赵等诸姓之上。
  秦国的司徒李昙,其幼子李玑传下了赵郡房,其长子李崇传下了陇西房,赵郡房与陇西房同出一源,又各有所系。
  李耳:李姓第一人
  教始祖老子,名李耳,“正史”明确指为李姓第一人
  李姓族系,因为有李唐王朝的详细考证,才传而至今。其血脉繁衍,支庶众多。现依《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所载,以理征改理为李姓后的宗系,撰述如下:
  理征,娶契和氏女,生昌祖,昌祖为陈(西周之陈国,故址在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毫县以东,春秋末年,被楚国所灭)大夫,家于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十里)。昌祖生彤德,彤德曾孙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到五世孙乾(字元果)时,当了周朝的上御史大夫。他娶益寿氏女婴敷,生下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于周平王时任太史。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者,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此苦县,正是被楚所灭的陈国苦县。又说:“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之史”,这是正史中明确指为李氏的第一个人。以后《广韵六止》引《风俗通》也采《史记》之说,认为:“李氏,李伯阳之后。”
  李耳,古之圣人,博大精能,孔子曾问礼于他,受益不浅,说,我见到老子,就像见到了乘风云而上天的龙一样。老子的学说,流传于后世,著有《道德经》上、下编五千言。
  陇西:大唐李姓的标志
  陕西是李氏宗族的发源地,或是出于忌吊,唐朝废陇西郡,但“陇西”二字已作为大唐李姓的标志为世人所铭记。
  “陇西”,是李氏宗族的发源地,自唐以来享有盛名。至今各地李氏,也都上溯到陇西。
  陇西,顾名思义,陇山之西,在今甘肃省境内。陇西郡,秦置,今甘肃旧兰州、巩昌、秦州诸府州之地,治狄道,在今甘肃临洮县东北。晋徙治襄武,在今甘肃陇西县西南,唐废。唐朝时的“陇西”概念,当指今甘肃省的东南部以今陇西县为中心之地。或是出于某种忌讳,唐朝废掉了陇西郡,但“陇西”二字已作为大唐家族的标识,永不磨灭,千百年后的李氏家族,也以此为标识,可谓源远流长,荣耀无比。
  陇西堂建于唐中叶,殿堂林立,巍峨宏大,后遭兵燹所毁,今存牌楼一座……‘李家龙宫’就在该县李氏聚居的南安乡一心村。
  著名学者李甲中先生积十余年考证,认为李氏确系源出陇西……故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谓。
  台北出版的《李氏源流》一书称:“凡吾国各地所有李姓无不冠‘陇西郡’三字,足证李氏家族肇始于陇西,殆无疑义”。
  陇西是中华民族李氏的发源地。
  陇西李氏房系纷繁,以至于以后凡李姓者必称出于陇西,这是不错的。
  《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载,从先祖李崇时,就任陇西守,其子李徭为狄道(陇西郡之治)侯;其孙李信为陇西侯。李信下传至汉朝大将军李伉的次子仲翔,他在征讨叛羌的战斗中阵亡,被安葬在狄道东川,其后人就居此地守墓安家。再下传数世李伯考为陇西太守;至李尚,为汉朝(陇西)成纪令,并把家安在成纪。由此可见,李氏家族源出陇西甚早,从一开始,它就与陇西这个地方关系密切,其子孙在此地滋长繁荣,逐步扩大起来,故姓李者必称陇西。
  陇西李氏的始祖李崇,是秦朝御史大夫李昙的长子。关于陇西李氏自李崇以下至唐代,三四百年间传代和分支情形,《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有详细记载:
  崇字伯枯,陇西守,南郑公,生二子,长曰平燕,次曰瑶,字内德,南郡守,狄道侯;生信,字有成,大将军,陇西侯;生超,一名伉,字仁高,汉大将军、渔阳太守;生二子,长曰元旷,侍中,次曰仲翔,河东太守,征西将军,讨叛羌于素昌,战殁,赠太尉,葬陇西狄道东川,因家焉;生伯考,陇西、河东二郡太守;生尚,成纪令,因居成纪,弟向,范阳房始祖也。
  尚生广,前将军,二子:长曰当户,当户生陵,字少卿,骑都尉;次子曰敢,字幼卿,朗中今,关内侯。敢生禹,字子道,弟忠,顿丘房始祖也。
  禹生丞公,河南太守;生先,字敬宗,蜀郡北平太守;生长宗,字伯礼,渔阳丞;生君况,字叔平,一字子期,博士议郎,太中大夫;生本,字上明,郎中,侍御史;生次公,字仲居,巴郡太守,西夷校尉;弟恬,渤海房始祖也。
  次公生轨,字子逸,魏临淮太守,司农卿;弟潜,申公房始祖也。
  轨生隆,字彦绪,长安令,积弩将军;生艾,字世绩,晋骁骑将军、魏郡太守;生雍,字(亻杰)熙,为晋朝济北、东莞二郡太守;生二子,长曰伦,丹阳房始祖也,次曰柔,字德远,北地太守。雍孙盖,安邑房始祖也。
  柔生荅,字季子,前凉张骏、天水太守,武卫将军,安西亭侯;生昶,字仲坚,凉太子侍讲,生嵩,字玄盛,西凉武昭王兴圣皇帝,个子:谭、歆、让、愔、恂、翻、豫、宏、眺、亮。愔,镇远将军房始祖也。其曾孙系平凉房始祖也。翻孙三人,曰承,姑臧房始祖也;曰茂,敦煌房始祖也;曰冲,仆射房始祖也。曾孙曰成礼,绛郡房始祖也。豫玄孙曰刚,武陵房始祖也。
  歆字士业,西凉后主,八子:勖、绍、重耳、弘元、崇明、崇产、崇庸、崇枯;重耳字景顺,以国亡奔宋,为汝南太守,后魏克豫州,以地归之,拜恒农太守,复为宋将薛安都所陷,后魏安南将军、豫州刺史,生献祖宣皇帝熙,字孟良,后魏金门镇将;生懿祖光皇帝,讳天赐,字德真,三子,长曰起头,长安侯,生达摩,后周羽林监太子洗马,长安县伯,其后无闻,次曰太祖,次乞豆,定州刺史房。
  太祖景皇帝虎,字文彬,后周柱国大将军,唐国襄公,八子。长曰延伯,生于山东,后太祖入关,延伯仕北齐为散骑常侍,武德四年,追封南阳伯,附属籍,贞观初罢之,与姑臧、绛郡、武阳公三房,号四公子房,至开元二十三年复附属籍。尚有谯王房(谯王真字长宣)、蔡王房(蔡王冈同)、毕王房(毕王漳)、雍王房 (雍王绘)、郇王房(郇王棉)、大郑王房(郑孝王亮)。
  代祖元皇帝讳嵩,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唐国仁公,四子:长曰高祖,次曰梁王澄,次日蜀王湛,次曰汉王洪。蜀王房后为渤海王房。
  高祖讳尧大圣大光皇帝,二十二子,分十五房:曰楚王智云、曰荆王元景、曰徐王元礼、曰韩王元嘉、曰彭王元则、曰郑王元懿、曰霍王元轨、曰虢王凤、曰道王元庆、曰邓王元裕、曰舒王元名、曰鲁王灵夔、曰江王元祥、曰密王元晓、曰滕王元婴。
  由上记载可知,陇西郡李氏自周、隋唐朝,人众迅速膨胀,成为一个支派繁多的大家族,共计有范阳、顿丘、渤海、申公、丹阳、安邑、镇远将军、平凉、姑臧、敦煌、仆射、绛郡、武陵(武阳)、定州刺史、南阳公、谯王、蔡王、毕王、雍王、郇王、大郑王、蜀王等几十个大房。以地名命名的房系,则清楚地反映了陇西李氏在唐朝以前的主要分布。
  各地李氏
  ——江西临川杨溪李氏,其开基始祖为居信公
  住在今江西临川县杨溪镇的李氏家族,保存了一本珍贵的家谱,即道光十五年李辉等修的《临川李氏支谱》。其中记载了有关这支家族的迁衍情况。
  据载,这支李氏家族是江西丰城李氏家族的一个支系。其迁江西临川的开基祖名居信,至临种杨溪后,又繁衍为12支,他们都尊居信为始祖。
  ——江苏安山李氏,其开基始祖为元之公
  道光十九年(1839)李沅修《李氏家谱》载:今江苏安山的李氏宗族,其先祖南渡而至浙江的书川(今浙江吴兴县),传至宋代元之公,自雪川来吴(江苏)做官,因而在江苏的安山一带定居下来,为其开基始祖。自三世祖,有敬、洪、纲、权四公,分为四大支,分支的各家族有住上茅的,有住上障的,有住胥口的,有住玉峰的,还有住常熟的。住在迂里的一支,是五传之祖余庆公的后裔,到清道光年间已二十余年。
  ——浙江寿昌李氏,其开基始祖为茂十公
  清国子监博士熊士鹏所撰《道光五年(1825)李氏宗谱序》中说,浙江寿昌的李氏家族的开基始祖叫茂十公,当时从江西迁住浙江寿昌,其后代繁衍分支,而日益族大人众。
  ——浙江绍兴李氏,其开基始祖为乐天公
  在浙江绍兴,有一个李氏大宗族,明朝时期就已经是越东的望族,至今更是支庶繁茂,流布广远。
  据同治九年(1870)李向荣等修《山阴天乐李氏宗谱》载,这个李氏宗族属大唐裔孙,即汝阳王(王进)的四世孙庶,李唐末时为避朱温之乱,从陕西风翔,远迁至浙江。在浙江绍兴的开基之始祖,名乐天公,于昭宗天佑年间,定居山阴(浙江绍兴)岱鸥。他的后代繁衍,代有分徙。其中有迁至两浙东西的,有迁大江南北的,甚至远迁边地绥德口外和辽东,而成为当地巨族。辽东这一派迁徙的时间大约在清同治年间,辽东一房刚迁不久,绥德派又从西迂回浙江,这一房的源流记载最详。
  ——山东高密李氏,其开基始祖为汉代名将李广
  同治十年(1871)李敦芳等编《高密李氏家谱》载:今山东高密李氏,出自汉将李广之后,是当时西京的名门。李广的后人有一支从陇西迁徙至山东高密,并且世世代代定居在这里,成为高密人。
  高密李氏有谱可查者,为四始祖:其一为死,字德温;其二为会之(五世祖);其三为性之;其四为有显,在元朝时任西台御史。
  会之生珠,字廷珍,廷珍生敬祖,字崇孝,为提举。提举生均达,均达生伯荣,字廷亨,亦为提举官。伯荣生二子,大的叫珪,字允敬;小的叫逊,字允谦,为闽藩陕阃司幕官。李逊生二子:一个叫本,字文宗;一个叫侠,字文英,别号松庵,为镇海太仓教授。松庵生有七子,其第三子为司马。
  ——浙江余姚李氏,其开基始祖为李信(武一信公)
  在浙东有李氏望族,旧谱称三江李氏,因其分布于三江:蓝溪叶岙为姚江;奉川江口为蕙江;仲夏江东、江北为甬江。
  三江李氏出自陇西中一支,东迁到山东,而其中再一支由山东迁姚(浙江余姚),由余姚迁至三江;分成三大支。
  李信生二子:大的叫恳,小的叫憩。恳公十四世孙有严、滋,严仍居蓝溪,为蓝溪始祖;滋迁徙至奉鄞,为今奉鄞始祖。憩公十四世孙叫孝祥,迁居于叶岙,为叶岙始祖,此即三江李氏之三大宗。
  蓝溪李氏这一房中,有裔孙叫泌,字长源,封邺县侯。李泌房系中有光州刺史名杞,为避朱梁翦灭之祸,随王审做官到福建,于是定居于福建长溪,成为长溪显姓。后人有秉义公,被送往福建江口服役筑堤,于是把家安在那里,江口李氏便自此始。
  余姚李氏中,还有一支迁徙自浙江上虞。
  余姚李氏有谱记载,共23世,其中王爵侯封者2人,相者五5人,尚书3人,观察使1人,提刑者1人,节度使3人,元帅总管3人,刺史、郡守与节度使、进士等22人,尹尉簿判之属28人,真可谓族大名望。
  ——江苏无锡李氏,其开基先祖为太保公
  光绪十一年(1885)李怡延等修《夫椒李氏家乘》记载,江苏无锡之李氏家族,其先祖自秦汉而下,以至于唐,有迁河南固始县的,有迁福建邵武的。至宋朝,邵武房系中出了名臣李纲,他的后裔太保公,侨居梁溪(今江苏无锡县)之李墅,因而以太保公为梁溪李氏的开基始祖。从宋代至清代,此家族已繁衍了好几百年,成为当地大姓。
  ——湖北枝江李氏,其开基先祖为份公
  光绪十三年(1887)李烈卿修《旌阳李氏宗谱》记载:旌阳(今湖北枝江)李氏的始祖名微,初居陇西,后迁徙至湖南的常德,继而又迁江西饶州(江西鄱阳县)。此家族传到份公时,已是宋朝。份公在宋绍兴年间登进士,并被任为旌阳令,他把家安在旌邑之南门,成为旌阳李氏的始祖。
  旌阳李氏的后裔有迁西里的,有迁椿峰的,有迁东山的,还有迁上宅及陇上的。其前代世系口下:
  1.陕西汉中西乡李氏
  据光绪十五年(1889)李友植等修《汉中西乡李氏谱》所载,在今陕西汉中西乡的李氏家族,是明朝中叶迁去的,至清朝光绪年间,已有300年的历史了。
  2.山东邹平李氏,其开基先祖为天锡公
  据道光三十年(1850)李涛等修《邹平李氏族谱》载:山东邹平县的李氏家族,是明代洪武四年,其祖天锡公由河北枣强迁至邹平郡北之辉里庄,至清朝已相沿数传。
  3.湖南桃桥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眉海公
  4.今湘东桃桥李氏,是明朝建文年间,由江西迁去的。据光绪十九年(1893)李良赞修《湘东桃桥李氏宗谱》载,其始祖眉海公,在明建文时期,由江西迁至湖南,落籍湘东。传至达公、超公时,一个迁桃坪,一个迁桃桥,分别为桃坪、桃桥开基始祖,到清光绪年间,已历500五百多年,传20代,丁衍数千。
  ——江苏丹徒李氏,其开基先祖为唐宣宗第九子昭王汭
  据民国十四年(1925)李纯锡等修《开沙李氏宗谱》记载,今江苏丹徒县开沙之李氏,出自唐宣宗第九子昭王呐。在唐末,为避黄巢之乱先迁新安(在今安徽歙县内),再迁祁门(今安徽祁门县)。
  传至宋代有太二公,由祁门迁居到江苏丹徒之开沙。
  从太二公往上溯,其世系是:昭王油生三子:伴、佑、佯。时佑为饶州刺史,遭黄巢之乱而亡,为歙州刺史代葬,佯闻,往歙州谢之,随即便定居于歙县。以后黄巢义军又攻陷歙县,李佯再迁黄墩。不久唐亡,又迁新安,为新安之开基始祖。
  李佯传京,京传仲皋,仲皋传德鹏,德鹏传贵懋,为宋开宝年间银青光禄大夫。再传数世至太二公,为开沙之始祖。
  开沙李氏后因江潮肆虐,开沙故址难存,而各迁他处,有迁于润城、杨城之内外的,有迁至顺江州之南新州的,有迁小沙粤河一带的,还有迁苏州靖江等处的。
  ——云南腾冲李氏,其开基先祖为德公
  今云南腾冲李氏,自明朝以来,成为滇中大姓。
  明洪武十四年(1381),山东益都的这个李氏宗族中的德公,为府军右卫千产,从沐英克定云南,袭云南前卫前所千产,封昭信都尉,这位德公便是青齐李氏人滇之始祖。
  传至三世,有裔孙全、和,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调任云南腾冲,于是在腾 冲安家,子孙繁衍,遍播腾冲。
  ——河北交河李氏,其开基先祖原居山西洪洞,明成祖时迁至交河马连坦
  民国二十六年(1937)李桐蔚修《交河李氏族谱》载:交河李氏之先祖居山西洪洞,于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迁于滹沱河北岸的交河马连坦,此后裔孙各繁衍,初分为东、西两大支,其东又分为12支,其西支复分为5支。
  ——辽宁李氏,其开基先祖分别为唐朝耆国公李谨行,明总兵李成梁,游击李成芳
  在今天辽宁省境内,李姓子孙繁多,其中一些县区李姓是其土著居民的大姓。这些李姓家族,成为开发边疆的生力军。
  法库县,今属辽宁省。据《法库厅乡土志·历史》载:法库,“属开原县。康熙三年,废三万卫改置开原县,以其地属焉。旧称三台子,系镶白旗坐落,只佟、张、聂、徐、刘、丁、翟、李八户聚族而居,置边门,后因名‘八户门’,俗称‘巴虎门’,‘法库’其转音也”。可见李姓在清初已成为法库县八大姓之一,并且是聚族而居,人口众多。
  《法库厅乡土志·氏族》中说,到法库来定居的一支李氏,是陇西李氏的后裔,在康熙三年(1664),由山东登州府招远县迁居境内。至光绪年间,已传九世,成为当地大姓之一。
  法库的另一支李氏,是唐朝李谨行的后裔,《法库厅乡土志·耆旧录》有记载。李谨行,唐朝靺鞨人,其父突地稽,初事隋,及唐武德初,归顺唐朝,奉朝贡,被授总管,并以战功封为耆国公。贞观初,进右卫将军,赐姓李。李谨行从其父亲那里承袭了李姓,曾任唐朝营州都督及安东镇抚大使,功盖当世,死后赠幽州都督,陪葬乾陵。
  从唐朝中期至清朝光绪年间,李谨行的家族已有一千佘年的历史了,李谨行之后,皆以谨行赐姓为荣,世代姓李,清朝开原县内之李氏,多为李谨行之后。
  辽宁铁岭县,在清朝时期,其境内有大姓李氏。据光绪《铁岭乡土志·氏族》载:其李姓大族有两支,一支为明朝总兵成梁之裔,有成梁墓在城东20里屠家楼子,翁仲石马,俨然在列;另--支为明朝游击李永芳之裔。
  李成梁,字汝器,明朝隆庆中升副总兵,协守辽阳。万历中为左都督、镇辽总兵,前后镇辽28载,官至太傅。
  李永芳,为明代抚顺游击,后归清朝,官至总兵。其子李率泰历任刑部参政、吏部侍郎、宏文院大学士及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李永芳子孙多显官,族大名显。
  辽宁彰武县有李氏家族,据《彰武县乡土志·氏族》载:“县属设治未久,村丁稀少,所在多系招垦佃民,姓氏繁杂。惟未设治以前,有蒙民十一产,自外蒙古察克尔移居本境,牧牲营业,其姓曰:白、包、罗、邰、洪、赵、吴、王、戴、李、韩,嗣续已十余世矣。”可见,李姓家族作为“蒙民十一产”之一,来彰武县年代甚早。
  宣统《岫岩州乡土志·氏族》载:其境南门外有李氏家族,原籍顺天宁河,咸丰间经商到辽东岫岩州,于是定居下来,至清宣统年间已四传,丁口六十多人,因善经商,而家业兴盛。
  ——浙江缙云李氏,开基先祖为唐代李阳冰
  台湾李振球先生有“陇西李氏,源出一家”一说,浙江缙云李氏家族的源流,按李振球先生家中所藏宗谱记载,知其宗族始于唐朝李阳冰。李阳冰,籍贯赵郡,他在唐朝时期,来到浙江缙云县当县令。李阳冰在任期间,某年,缙云境内大旱,人民饥困,作为县令的李阳冰十分忧虑,相传他因爱民心切,而设奠祷于城隍庙,请求上天速赐甘霖,并起誓说:“若三日不雨,必焚君庙。”后三日已到,天空晴朗无雨,李阳冰于是按其誓言,引火焚庙,一时间,城隍庙宇火焰冲天。正在这时,庙宇上空突然乌云密布,随着滚滚雷声,大雨倾盆。借助神功,缙云久旱逢甘雨,是年喜获丰收。这件事过后,李县令因感城隍神恩,而重修庙宇于西山之颠,起名为“西山庙”。李阳冰善篆书,有“篆圣”之称,他亲笔写下了“祈雨始末,以篆书刻碑,树立于庙侧,碑名为。缙云城隍庙重建石碑"。此碑约三四百宇,迄今已历一千二百多年,现上海商务印书馆法帖中收有该碑拓本。
  李阳冰在仕内除了留下缙云城隍庙重建石碑外,还有另一座石刻,即“黄帝祠宇”碑。
  后来,李阳冰离开缙云,到繁昌去当县令,他的后裔定居于繁昌,于是又有李志写的谱序。李志正是缙云李氏宗族之祖李阳冰的后裔,他发现自己家中所藏宗谱世系,与繁昌的李氏宗谱世系有一致的地方,于是考证两地李氏,实为一源。
  根据缙云宗谱记载,李阳冰的后人,有名皋者,曾任厦门守备,不久又调任台州(今属浙江)守备,李皋就成为台州李氏的始祖。
  李皋其人,红髯,身长九尺,知兵法,在宋朝时封为健将。
  李皋之后裔,有大德公者,把家从台州迁到了缙云,他便是缙云李氏之始祖。据说德大公是一儒者,他从台州翻山越岭来到缙云,遍访崇山峻岭,最后在距离缙云十里的周村居住下来,以当私塾先生为业,他所取甚薄,只求膳宿,实为义孝,就这样干了十年。周村有长者见其每日就餐前,先将学生送来的饭菜焚香供拜,问后知他因先人尚无可葬之地,而随身供奉,很为感动,于是许他择村前郑氏宗族之地,葬其先人骨灰。这样,李大德终于以十年的义教和孝行,得到了一块风水宝地。
  李大德公九世孙,即当上宋朝刑部尚书的李志。李志,字旭山。传说他曾就读于仙都峰书院,一天傍晚,志公在专心攻读经书,忽见窗外伸进一只黑茸茸之怪手,诘公毫不惊恐,信手以笔在黑手当中写下旭山二字,只听得窗外有乞饶之言,说:“请大人宽恕”。志公于是对他说:“附近田蛙呱噪,如能驱去,就放了你。”窗外说:“当为大人效命。”志公即以湿布擦去旭山二字,怪手即隐。一会儿呱呱之蛙声果然远去,从此独峰书院方圆半里地内,不闻田蛙之声。对此,李振珠先生曾亲去考察,竟确属真实,可谓奇矣。
  缙云李氏宗族发展至今,子孙众多,支派亦多。每一支宗支,都各有宗祠。由于同出一源,而集资合建总祠于缙云城内。各支派选一理事,组织总祠理事会,主持春秋祭祀。宗族内部,排定字行,区分辈份,秩序井然。
  ——湖北阳新李氏,基开基先祖为唐宗室李恪之九世孙李衢
  台湾李鸿绪先生有《湖北阳新李氏源流》一文,叙述如下:
  据李鸿绪先生考证,其祖上出自唐宗室后裔。唐朝开国皇帝出自陇西李氏,其有天下,宗室子孙空前繁衍,《氏族典o李姓部》载,主祖李渊有子二十二,李渊之子太守李世民有子十四,皆封王。李世民之第三子,名恪,封吴王。恪九世孙李衢,迁居于江西建昌,他生有四子:轩、辕、(车并)、辂,这两个儿子的家系中,各有一部分迁到湖北省的阳新县,迄今已有三十余世,算起来历时一千多年。
  迁到江西的李衢,其子孙繁衍,派系众多。以李衢第四子李辂这一支系来看,其派系有43世,清晰可数,井然有序。
  李衢的后裔,人才辈出。明朝有李亭瑞,官至中书;有李文郁,为帅府,李文郁后迁江西九江德化,其后有李鸿达与子李道生,在清朝乾隆时期,父子都官至翰林。
  在阳新的后裔中,有李应熙,清康熙时为翰林;有李克伟,是乾隆、嘉庆时人,进士出身;有李滋松(字衡石),为咸丰、同治时人,曾任新疆藩台兼署抚台,其弟李捷云,为新疆协台。
  李衢的后裔又有从阳新迁至英山(今安徽英山县)的,这一支系中有李伯质士彬,为嘉道时翰林。他曾于阳新宗祠撰有楹联数幅。其一:“先代启藩封,至今烟火万家,瓜瓞实繁冠带盛。客途瞻木主,愧我清风两袖,柳袍虽换枣糕无。”其二:“我自陇西来,驻马东征,回首难忘桑梓地。家依江北住,飞鸿南向,一联聊寄子孙心。”
  ——湖南安化邓姓李氏,其先祖是唐后主李煜第八子,后唐邓王李从镒的儿子
  据说,今湖南安化县的邓姓,是唐朝宗室李天和的后裔。
  李天和的后裔为什么会改邓姓呢?这要从南唐的灭亡说起。南唐的最后一位皇帝李煜即位后,南唐国运已朝不保夕,李煜知道即将亡国,而又无力挽回大局,只好终日饮酒赋诗,沉溺于声色。开宝八年(975),宋兵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终于灭亡。
  国亡之后,南唐宗室后裔成了宋朝的捕捉对象,为了逃避亡身灭族之祸,诸王纷纷出逃。在当时侥幸逃出的宗室诸子中,有李天和。李天和是李煜第八子李从镒的儿子,李从镒被封为邓王,李天和就以其父的封号“邓”为姓,隐居民间。就这样,李天和传下了湖南安化县一带的宗室李氏。尽管李姓被改成了邓姓,但其宗族之源仍归于陇西李氏。
  迁往各地的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迁往各地,不计其数,其著名者有从陇西迁往陕西的一支。
  陇西太守李伯考的次子李向,为西汉时期的人,他的后裔逐渐发展,形成范阳房,所以史书称李向为范阳房始祖。
  范阳,三国时期魏置的一个郡,治陕西涿县,晋朝时为范阳国,后魏复为郡。可见,在西汉以后的一段时期,陇西李氏的一支迁到了陕西,至西晋末年,李氏已成为甘陕交界之六郡中的大姓之一,氐人李特家族便是其中一支。
  从陇西迁往河北。
  西汉大将军李广的孙子李忠,是顿丘房始祖。
  屯丘,汉代所置的一个县,到晋朝,它成为屯丘郡治,隋朝复为顿丘县。故城在今河北清丰县西南25里。
  可见,陇西李氏在西汉以后,已有一支向河北扩展。
  从陇西迁往河北,山东交界处。
  侍御史李本的次子李恬,大约为三国前期的人,从他这一支派中衍成了渤海房,史称他为渤海房始祖。
  渤海,汉朝所置的一个郡,当时治河北沧县。后汉把郡治移到河北南皮县东北八里。此后历代有因有废,治地不同,大体包括今河北海河以南,静海、青县、沧州、南皮以东,山东乐陵、宁津、无棣以北的地区。
  于是,陇西李氏中的一支在大约公元2世纪,迁到了今河北、山东的交界处。
  豫,鲁、甘,晋的陇西李氏。
  晋朝济北、东莞二郡太守李雍之孙李盖,成为安邑房的始祖。
  安邑,为汉朝所置的一个县,后魏分安邑为南安邑、北安邑二县,不久又改北安邑为夏县,隋改南安邑为安邑。地属今山西夏县、安邑县。
  可见,李盖这一支派在晋朝以后从陇西迁至今山西,成为陇西李氏在山西的一个支裔。
  晋朝东莞太守李雍之长子叫李伦,李伦的五世孙李文度,为西凉安定太守。他后来归后魏,并徙家于河南京洮山北,于是,形成丹阳一大房系。
  丹阳,后魏所置的一个郡,北齐废,故治在今河南项城县东北。
  由此可知,在南北朝时期,陇西李氏中的一支迁到了河南项城一带。于是,在河南也有了陇西李氏的家族。
  西凉武昭王兴圣皇帝有十子,其中李愔之曾孙李系,为平凉房始祖;李翻之孙李承为姑臧房始祖;李翻又一孙李茂为敦煌房始祖。
  平凉,是东晋时苻秦所置的一个郡,后魏沿置,治所在今甘肃平凉县内。
  姑臧,始为汉朝所置的一个县,后魏改为林中,北周复旧名,唐陷于吐蕃,即今甘肃武威县。
  敦煌,初为汉朝所置的一个郡,唐建中间陷于吐蕃,大中时收复,号归义军节度使,即今甘肃敦煌县。
  可见,大约在南北朝时期,甘肃境内除了原在陇西郡的李氏大宗族外,还有出自陇西李氏而分散于甘肃三地的三支派系。
  西凉兴圣皇帝之子李翻,其曾孙名叫成礼,由他衍出了绛郡房。
  绛郡,治在今山西新绛县。此地初为后魏的东雍州及南太平郡之治所,不久,改郡为征平,又废州,改郡为正平。东魏复置东雍州,北周改为绛州。隋初郡废,移绛州治正平县。
  可见,大约在南北朝的时期,又有一支陇西李氏迁至山西,它与在此之前迁至山西安邑的一支,同出一源,又同迁一省。
  西凉兴圣皇帝第七子李豫之玄孙,名李纲,他是武阳房的始祖,他的家族是陇西李氏迁往山东的一支派系。
  《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所载武陵、武阳二房,实为李纲一房。按唐以前陇西李氏的播迁仅止于长江以南的说法,当取武阳。
  武阳,为汉东武阳县,后魏改为武阳,唐朝改为朝城,故城在今山东朝城县西40里。
  于是,在今山东朝城一带,也出现了陇西李氏的家族。唐朝以前,李氏已成为山东巨姓,与崔、卢、郑三姓,同称为山东望族。
  陇西李氏的各支房系在各地发展、分支、迁徙,形成更多的支派,播迁于更多的地方。如今,天下陇西李氏分布于东南西北、大洋内外,足迹之广远,难以叙清。然而,分布得再远、再广的陇西李氏,仍能依其族谱,找到自己家系的来龙去脉。
  李氏入台
  李氏宗族对台湾的开发多在明清之际。郑成功渡台有李氏,清朝时从广东、福建人台的李火德后裔则不可计数。
  李姓,目前为台湾第五大姓。李氏人口分布较多的县市依序为:台北市、台北县、台南县、云林县、高雄市,分布较多的乡镇市区依序为:台北市松山区、台北三重、台北板桥、嘉义市、台北市中山区。
  李氏入台,多在明、清时期。南明永历年间,随郑成功渡台的有李氏,另外清朝时期从广东、福建(特别是福建)入台的李火德后裔则多不可计。
  李氏入台,为台湾的早期开发,起了重大的作用,他们或垦荒,或经商,足迹遍布台湾的每一块土地,分布之广,人数之多,上文已述。今天,李姓成为台湾的第五大姓氏,这本身已说明了李姓在开发台湾的过程中立下的汗马功劳。海峡两岸的李氏,血脉相通,骨肉相连,他们将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而共同奋斗。
  陇西李氏的四大房系
  陇西李氏有四大房系,即武阳房,姑臧房,丹阳房和敦煌房。
  在繁多的陇西李氏支派中,有四房最为兴盛。这就是武阳(故城在今山东朝城县西40里)房、姑臧(治今甘肃武威县)房、丹阳(治今河南项城县东北)房、敦煌(治今甘肃敦煌县)房。唐朝时期,这四房出宰相十名,荣显功高,流芳百世。
  武阳(陵)房世系
  武阳房出自兴圣皇帝第七子李豫之玄孙李纲。
  李豫,字士宁,为东晋西海太守。其孙李炎之,字景珍,为后魏侍中、文简公。李炎之生二子:纲、慧。李纲,为宜州刺史,生充节、充信、充颖三子。李充节,为隋朝朔州刺史、武阳公,他生三子:大通、大辩、大亮。李大亮,为唐朝右卫大将军、武阳懿公;李充颖,为后周滑州刺史、流江公,他生宣州刺史义本。李义本生(辶向)秀,李(辶向)秀,字茂实,武后时为相,他生子名俊。李俊为黄州刺史。
  姑臧房世系
  姑臧大房出自兴圣皇帝第六子李翻。翻,字士举,为东晋祁连、洒泉、晋昌三郡太守,他生有三子:怀达、抗、宝。李抗为东莱太守,他生子思穆。李思穆,字叔仁,为后魏营州刺史、乐平宣惠伯,他生子奖。李奖,字道休,为北齐魏州尹、广平侯,他生子壤。李壤为黄门郎,牛斌。李斌为散骑侍郎,袭乐平侯。
  李宝有七子:承、茂、辅、佐公、业、冲、仁宗。老大李承号姑臧。承,字伯业,为后魏荥阳太守、姑臧穆侯,他生有四子:韶、彦、虞、蕤。李韶,字元伯,为定州刺史,封姑臧文恭侯,他生有三子:(王兴)、瑾、瓒。李瑾,字道瑜,为后魏通直散骑侍郎,文恭侯,他牛有二子:蓓之、行之。李菁之的儿子李蔓容,为北齐考功郎中,生有二子:元俭、武卿。李元俭生有五子:义(王寿)、义珙、义璋、义琛、义瑛。李义琛为工部侍郎。李武卿的儿子元德,为瘿陶令,他生有三子:义炎、义罐、义(王进)。李义炎,唐高宗时为相。李行之,字义通,隋朝时曾为唐州下溠郡太守,封固始县男,他生有二子:夷道、元道。李元道,为秦王学士、给事中、常州刺史,他生有二子:正基、云将。李正基为太子合人,他的儿子李直,字景信,为给事中。李宣的儿子李成裕,为秘书监,他生子名揆。李揆,字端卿,肃宗、德宗两朝为相,被时人称为“唐第一人李揆”。
  李揆生有四子:兴公、次公、幼公、佐公。
  李揆的弟弟名毖之。毖之的儿子上公,为秘书少监,生子景素。景素生蔚。李蔚,懿宗时为相,曾谏奉佛太过。李蔚有三子:李涯,为礼部侍郎;李洵,为福建观察使;李说,字明(一作殷)泽。
  李元道次子云将,为尚书右丞,他生晏,晏生颜,颜生归期,归期生逢吉。李逢吉,字虚舟,唐宪宗时为相,他的儿子彦,字次仲,为后魏秦州刺史。李彦生二子:燮、爽。李爽,字明德(一作德明),生元相。元相五世孙乾升,为秦府户曹参军,他生水部郎中岑。李岑生二子:舟、丹,李舟为虔州刺史;李丹为豪州刺史。李岑弟李峰,为开州刺史。
  丹阳房世系
  丹阳大房出自晋朝东莞太守李雍。李雍长子叫李伦,他的五世孙李文度,为西凉的安定太守,就在那时,他与族人一起人后魏,把家安在京兆山北(今属河南省)。
  李文度生子李权,为后魏河、秦二州刺史,封杜县公。李权的儿子崇义,为后周雍州大中正、五州刺史,封武康县公。崇义的儿子李诠,在隋朝任赵郡太守,封临汾襄公。李诠四世孙有四:端、靖、客师、正明。李靖,字药师,太宗时为相,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厂平章事、司徒,封卫景武公,史称他“兼资文武,出将人相”。李靖生二子:德謇、德奖。李德謇,为将作少监,封卫国公。
  李靖兄李端,字药王,为梓州刺史,封永康公。李靖弟客师,为右武卫将军,封丹阳郡公,年九十犹驰猎,人谓之乌贼。李客师孙令问,官至散骑常侍。
  李靖五世孙彦方,为凤翔司录参军。李靖叔父传(一作伟)节,为司隶州刺史,他的儿子乾祐,为唐朝刑部尚书。乾祐的儿子昭德,武后时为相。
  在闽李氏的其他几个支脉
  李氏宗族人闽还有其他几个支脉。
  李氏入闽,实际上不止李火德家族这一支。据《漳州府志》载:唐高宗时,泉、潮间蛮獠啸乱,朝廷任命光州固始人陈政,掌管岭南军事,时有偏稗将领132员,随之人闽,而这些将领之中,已有李氏。
  另据《燕楼派家谱》载:其先世唐时居燕京东角楼,宋元间,有李善浦到福建泉州做官,便把家安在同安(今属福建泉州)。这就是李氏燕楼派,因做官而迁居福建,成为第三支入闽的李氏宗族。
  然而,更多史籍所载的,主要是李火德家族人闽。《崇正同人系谱·氏族篇》载:唐末,有宗室李孟,因避黄巢之乱,由长安迁到汴梁,继迁福建宁化石壁乡。台湾《李氏大族谱》载:唐江王李元祥之后李纲,南宋高宗时封相,为天下重望,他的孙子李珠迁住福建宁化。又载,景仙李氏自称“宋邵武李纲之后,再三世而避泉州之安溪”。这几则记载,实际都是说的李火德家族。因为前文已述李纲为77世,李孟为80世,李珠为81世,李火德为82世。
  所以,并不是李纲与李孟两支李氏入闽,而是说的同一宗系,即李火德宗系入闽。
  只是上文所说的李元祥,据考,是唐宗室的另一支系(据说为唐高祖第二十子),他于唐贞观十一年(637)皇封“闽越江王”,分派入闽时年仅10岁。在他35岁时(662),到福建省永安县大湖乡开基,珠公不属于元祥之后裔,因而作为唐朝宗室的二支后裔,元祥与珠公先后入闽(唐、宋)实则两回事。所以,一共有四支李氏宗族入闽。
  前述李珠在宋代迁住福建宁化后,生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其中李火德迁居福建上杭。李火德生有三子,长子朝文(三一郎)这一房,传至庆三郎,迁居福建永定,为湖坑开基祖,再传至孝梓,分居福建平和,其后人仲宗分传福建南靖;仲仪分传福建晋江;仲信分传福建诏安青龙山;仲文分传福建同安兑山保;嘉龙分传福建安溪仙景,并立为各地之开基祖,其后分传广西、江西等地。
  火德次子朝宗(三二郎)先移居福建长汀、连城,其后迁住广东嘉应州梅县、广西等地。
  火德三子朝美(三三郎),仍住上杭,后人迁往广东程乡、梅县、大埔和江西、浙江等地。
  据永舂县《官林李氏七修族谱》载:李唐后裔江王李元祥封于闽越后,其后裔或居南安(今福建南安),或迁尤溪沙县(今福建省内),至18世有一支派徙于永春县(今福建省内)。而卜居官林乡之时间,则迟至明太祖洪武初年,开基祖名祖友。
  官林乡旧属福建永春县九十都,今名狮峰。族谱载,官林李氏子孙到台湾去的甚多,至民国十七年(1928)第七次修谱时,见载的赴台子孙已达二百人左右。
  综上所述,李氏宗族入闽,以唐朝江王李元祥一支为最早,其次为李伯瑶一支,此后两支则为宋时迁闽的李珠(包括李火德之裔)及元代李善浦的一支。四支李氏宗族入闽,标志着李氏宗族已大规模地深入沿海。福建,这个在李氏宗族迁徙史上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的地区,在明。清时期已成为李氏宗族向海外迁徙的基地,大凡今天居台湾及东南亚,甚至远至大洋彼岸的李姓家族,多是当年由福建迁入。寻根问祖,饮水思源,福建把海内外的李姓子孙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高山大河、风波险阻都隔不断他们同宗同源的相思之情。
  海外李姓
  李姓在海外的布局涉及到十几个国家,每30个人中就有一个姓李的。
  据台湾《李氏源流》及大宗祠《李氏史记》等有关资料记载,李氏在海外的分布极广,涉及到亚洲、美洲、欧洲等十几个国家,初步统计,这些国家是:
  美国各埠、泰国、菲律宾、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日本、朝鲜,欧洲各国、加拿大各地。
  当然,还有一些国家没有统计进去。但仅从上述各国来看,李姓在这些国家中都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人统计说,海外每30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姓李的。以上可见李姓在海外的人数之多、分布之广、作用之大。
  另据台湾《李氏源流通讯录》所载,世界各国拥有“宗亲会”、“亲睦会”、“陇西堂”、“陇西公所”、“宗亲总会”等74处李氏宗族组织。
  王泉根《华夏姓名面面观》专门谈到宗族组织的问题。其中说:“所谓宗亲会,就是集合同姓人士,不论亲疏,不分派别,建立宗祠,共祀其受姓之始祖,用以联络同宗感情。早期的宗亲会称为‘食祖公会’,其宗旨是宏扬祖德,敦睦友谊,团结互助,以发扬民族精神;其活动包括建祠,祭祀,修谱,奖学,以及举办各种慈善事业、公共福利事业等。”这里把宗亲会的作用及任务,作了概括性的阐述。
  现台北市的“世界李氏宗亲总会”是现今李氏宗族中规模最大,组织设置最完整的世界性的李氏宗族组织。它正式成立于1973年3月15日,在此之前进行了认真的筹备,先由发起人李石会、李嗣聪、李品仙、李宗黄、李建兴、李朴生、李英、李峻峰、李鸿儒、李雅仙、李继渊、李儒聪、李普同。李丙心、李开忠、李洁、李士贤、李宝淦等,在台北市中山南路13号召开"世界李氏宗亲恳亲大会。发起人会议,从而产生了筹备委员会。经过一段积极的筹备工作,于1971年 10月29日召开国内外宗亲恳亲大会,会址设在台北市南京东路309号李氏宗祠。
  会议召开之时,有22个国家、地区,77个宗亲团体及600余位宗亲出席大会,真是盛况空前。会议通过了各种议事规程,并通过了《世界李氏宗亲恳亲大会组织章程》及《世界李氏宗亲联合总会组织章程》。这个命名为“世界李氏宗亲总会”的世界性李姓宗族组织,终于宣告成立。
  除了台北的“世界李氏宗亲总会”外,还有不少李氏宗族组织分布于世界各地,他们有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共同传统,在思祖寻根的共同精神之下而建立。
  世界各国李氏,通过各个李姓宗亲组织把李氏宗族的荣耀昭显于世,把李氏宗族的门风发扬光大。每个李姓后裔,无论他走到世界的哪一国,他都能寻找到自己的血缘裔亲,沉浸于同宗同源的亲情之中。
  赵郡李氏
  赵郡位于今河北赵县。赵郡李氏是李姓的第二大流派,其始祖是战国名将李牧,他曾率兵两次击败秦国。
  赵郡,其初建置于后魏,此后各朝有沿置,其治在今河北之赵县。
  赵郡李氏出自秦司徒昙的次子玑。玑,字伯衡,在战国末,拜为秦国太傅,功名显著。玑有三子:云、牧、齐。老二李牧为当时赵国的国相,被封为武安君。从他开始,把家定居在赵郡。当时七雄之一的赵国,其疆土包括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及河南省黄河以北之地,今河北之赵县正属于当时赵国境内。
  赵郡李氏的邕祖李牧,是一个十分卓越的人物。作为赵相,他足智多谋,治国有方,又长于用兵,抵匈奴,打东胡,屡有战功,甚得军心。曾于公元244年,率军伐燕,使秦国不敢轻易侵伐赵国。公元233年、234年,李牧两次击败秦军。秦国惧怕李牧,就收买赵王嬖臣郭开,诬李牧造反,赵王优柔寡断,听信谗言,终于在公元248年杀害了李牧。李牧一死,秦始皇的大将王翦立刻率大军消灭了赵国。可见李牧在赵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李牧在距今一千七百多年之前,在河北开创了赵郡李氏之族,因而河北李氏历来人口众多。其后世子孙支庶繁多,现以其繁衍的大致情形,叙述如下。
  在秦末汉初,赵郡李氏向河南和江南发展。
  广武君李左车出有三子:李常、李伯、李遐,这三兄弟为赵郡李氏第四代,此时已经是汉高祖一统天下时。老三李遐,字伯友,是汉朝的涿郡守,生了四子:李岳、李德、李文、李班。老大李岳,字长卿,官拜谏议大夫。李岳之了李秉义,字世范,当上了颖川太守。颖川在念河南境内,出于任职之便,李秉义把家搬到了颍川,从而,使原来在河北的赵郡李氏,分出一支到了河南,成为河南赵郡李氏的开端。
  颖川的赵郡李氏自其开基始祖李秉义之后,不断发展。李秉义有三子:李翼、李协、李敏,老三李敏官至五大夫将军,他又生有三子:李谟、李道、李朗。李谟,字道谋,为临淮太守,有哆华、旭三子。老大李哆,字子让,官至上党太守,其子李护,官至酒泉太守。李护生有三子:武、昭、奋。老大李武,字昭先,曾任书郡太守、太常卿,他生有四子:讚、修、奕、龙。老二李候船,字伯游,为后汉的太尉,又生有四子:李谅、李叔、李训、李季。老大李谅,字世益,是后汉时赵国相,其子李膺,字元礼,为东汉大臣,其品行高雅,被称为“天下楷模”,先后任青州刺史、度辽将军、河南尹,官至司隶校尉,因谋诛宦官事败,而死于狱中。
  李膺有三子:壤、瓒、瑾。老三李瑾为东平相,后来为避难复居于赵。李瑾生有李志、李恢、李宣三子。老二李恢又生四子:定、壹、奖、硕。老大李定,在曹魏时任水衡都尉、渔阳太守等职。李定有李伯括和李机叔二子,李机叔先后任太学博士、临江及乐安二郡太守,他有五子:群、壤、密、楷、越。
  李楷,字雄方,在晋朝先后任司农丞、治书侍御史。时赵王伦自称皇帝,引起宗室诸王的兵讨,战乱空前。李楷为避战乱,带领全家,渡过长江,徙居于浙江的常山。于是,赵郡李氏的一支又扩展到了长江以南,李楷便是江南的赵郡李氏之开基始祖。
  赵郡李氏的南迁始祖李楷,生有五子:李辑、李晃、李芬、李劲、李睿,这五个儿子形成三大房系,从而使江南的赵郡李氏分而成三流,即南祖房、西祖房、东祖房。
  福建宁化石壁:客家南迁的中转站
  福建宁化石壁本是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但是它在陇西李氏的迁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客家南迁的中转站”。
  宁化石壁,地处闽西粤东边界,它作为客家人的大本营,是在唐宋之间形成的。今天散布于福建、广东、台湾及海外各地区的各姓氏,他们的族谱中所记载的有一个十分相同的地方,那就是这些不同姓氏的祖先,几乎都是从宁化石壁村搬迁出来的。
  有人认为:客家先民自永嘉南渡(307)后已在赣南安居乐业了十几二十代人,到了唐末,规模宏大的黄巢起义(875),使赣南成了兵戎相见的战场…… 据著名客家史学者罗香林教授分析:战乱居江西以虔、信两外伪最甚,在福建则以建州、福州为甚。闽西的宁化,正处建、信诸州之南,虔外,之东,未受兵祸,故成了当时避祸乐土,于是赣南的客家先民纷纷从石城过大畚桥,翻越岭隘,进入宁化石壁村,在此休整一段时间后,再散布闽西各地或从永定、上杭迁往粤东。“小小石壁村,子民近半亿”。石壁村成了闽西粤东客家的摇篮和继续远迁的中转站。李珠的子孙们是从宁化石壁向外远迁的众多姓氏中的一支李姓大军。
  李氏宗族的南迁
  南方李氏宗族主要是唐末农民战争之后南迁的李唐宗室子弟。
  自唐朝中后期以来,先有安史之乱,后又有黄巢起义,再遭唐朝亡国,唐朝宗室不断流亡。其流亡方向,主要是渡江而南,既而遍布全国。
  李氏宗族向南方的流动,在元、明、清三朝,明显地以江西、福建、广东、浙江四省为主要流向。而明末清初,则主要表现为由福建、广东沿海地区向台湾和东南亚的流向。在今天南方李氏宗族的族谱中,都共同记载着一个南渡的始祖--李火德。
  南渡的唐室宗系归宿在福建邵武。宋著名抗金良将李纲便是邵武李氏的一员。
  陇西李氏人闽始祖,是大唐宗室的后裔。根据《大唐帝国族谱》记载,李氏后裔是在宋代传到福建的,而实际上早在唐朝武后之乱时,就有唐宗室为避难人闽的。
  据载,至宋朝,陇西李氏家族出了一位伟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纲。
  据考,李纲的祖上是唐朝宗室,从陇西李氏得姓始祖李利贞算起,至李纲为77世。从李纲上溯至唐朝,是李世民的第九子李治,即唐高宗。李治为陇西李氏的58世,也就是说,李纲与李治之间相隔20世。
  李纲,字伯纪,生于宋神宗元丰六年癸亥岁(1083)。《宋史·李纲传》载,李纲籍贯是邵武人,即今福建邵武。那么,李纲的祖先是什么时候迁居福建邵武的呢?
  翻开今福建上杭、连城、武平等地的李氏宗谱,其氏族谱系世代井然,上溯陇西李氏之始,下讫火德公,每世记功详尽。现依福建上杭李氏火德公总祠李氏史记编辑小组所编撰的《
  李氏史记》,将陇西李氏入闽的情形介绍如下:
  陇西李氏第69世,是唐朝最后一位皇帝哀帝李祝,公元908年,哀帝被朱全忠杀害,葬于温陵。此时,哀帝幼子熙照才岁余。当时朱全忠对唐朝后裔斩草除根,把昭宗的八个儿子全都杀光了,熙照也危在旦夕。就在这时,李熙照的堂叔李开来把熙照救了出来。
  李开来,字瑞采,生于公元831年。唐室遭难时,他任浙东尉。公元908年,他已77岁,他把李熙照从危难之中救出后,从河南洛阳弯山绕道,日隐夜行,沿途躲避搜查,终于逃回李开来的原籍--福建邵武。
  李熙照随堂叔来到福建邵武,于是认开来为义父,这个唐室苗裔就这样被保存下来了。李开来自己生有一子,名熙临,后夭折,李开来便以熙照为嗣。李开来之祖系也属陇西李氏,一世同样起于李利贞,属61世冕郎公之子莘郎公之裔。
  由上可知,属陇西李氏的宗族支系迁居人闽,在李熙照时有明确记载。自唐末迄今,陇西李氏入闽历史计有一千三百多年之久。
  李纲在宋朝是著名的主战派代表人物,曾为观文殿大学士。他在宋钦宗时期,官至丞相。时金入侵扰中原,国家蒙难,人民遭殃,李纲视国家安危重于一切,不畏丢官失职,甚至不顾身家性命,多次力主抗金,并亲自指挥了像汴京保卫战这样有影响的战争,从金人手中收复了宋朝的大好河山。然而,他为投降派所不容,被排挤去职。南宋建立初年,李纲被高宗用为丞相,仍积极抗金,主张用二河义军收复失地,因违背了高宗的投降路线,仅做相75天,就被罢职。不久再度出相,仍受主和派排挤。后任湖广宣抚使等职。
  李纲一生忠诚为国,被世代誉为“忠贯金石之良将”。宋绍兴十年庚申岁(公元1140)逝世于福州仓前山椤来精合寓所,葬怀安县桐口大嘉山南麓(今属闽候县中房乡湖里村),享年58岁。
  李纲生有七子,其中一子为李贵(原名复,又名信甫、显(王番)),生于公元1106年,历任左修职郎、建安府建阳县主簿、山东令尹、河南归德州令尹,公元1135年30岁时,因岳飞破水寨,招降杨钦兵乱,携妻带子到河南归德州居住。李贵卒于公元1181,年享年76岁,葬于归德州。
  李贵之长子李燔,又称奎公,又名文宿,别名杰,号兴隆,生于宋建炎三年己酉岁(1129),六岁时随父迁居归德州。李燔(奎公)在宋朝官至枢密副使,然而受奸臣陷害,逃回归德州隐身,改名李奎。时金兵入侵,抢掠烧杀,民不聊生,李奎为避金人之祸,从河南归德州携五子孟佑迁居江西赣州石城渡,开荒种地。李燔卒于宋淳熙六年(1179),享年51岁,葬于石城。
  李燔之第五子李孟,又称奇公,又名孟佑,生于公元11 52年。李孟九岁随父迁居江西赣州石城(1160),当时宋王朝向金交纳各种贡税,财政空虚,竟逼民预先交纳三年田租,再加上其他征税,民无法生存,纷纷逃迁。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李孟带其二子珍、珠,到宁化石壁(今福建省宁化县内)开基,并改名为奇兴。
  李孟生有四子:珍、珠、珂、球。二子李珠,原名德,号宝珠,又名大郎,于宋孝宗淳熙三年丙申岁(1176),出生在扛西石城。李珠六岁时(1181)随父从石城迁居福建宁化县石壁村。
  李珠在宋朝,历任副榜、县令尹等职。时值宋末元初,天下大乱,南迁人流不断。李珠夫妇合不得离开石壁,坚持留下守其艰苦开创的基业。
  李珠生有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公元1231年,宋陈韦镇压闽浙一带农民起义时,水德公时29岁,推妻带子和母潘祖太,从福建宁化石壁迁居广东镇平县(今蕉岭县),其后水德后裔再次外迁,据说有迁至山东的;公元1226年,木德、火德在成吉思汗攻西夏时离开宁化石壁,先居福建上杭县,其后裔又有迁徙广东梅县的,遍布海内外。
  李火德之后裔,支分派出,繁衍不穷。不仅现福建、广东、浙江、台湾的李氏家族,多是火德之子孙,甚至远在美国、泰国、日本、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及欧洲各国的华侨李氏,寻根求源,也都归于李火德门下,因为这些华裔李氏基本上是从福建、广东、浙江一带移居海外的。由此看来,李火德是南方陇西李氏的一世始祖,亦被称为陇西人闽粤始祖。
  李火德,字丙凤,号闽海,于宋开禧二年丙寅岁(1206)十一月初八子时,出生在宁化石壁村。按李氏族谱记载,李火德属陇西李氏的27世裔孙。
  李火德在福建宁化县石壁村,长至19岁,当上了汀州府宁化县儒学谕。21岁那年,因宋元兵乱,与其兄木德,从宁化石壁迁至上杭胜运里(今福建上杭稔田乡丰郎里村)。
  李火德元配伍氏,伍氏一直无生育,在李火德63岁时(1268),由伍氏亲自聘媒,纳娶上杭丰郎陈梅山之19岁女儿为妾,婚后六年得三子二女。李火德三子分别是三一郎、三二郎、三三郎,这三子的后裔繁衍极盛,并且名人辈出。
  李火德的第8代裔孙李崇诚,为明朝进士,被诏入翰林院任文渊阁大学士,曾奉命参修《永乐大典》;火德公第17代裔孙李光地,在清朝官至吏部尚书协办、文华殿大学士;火德公的第11代裔孙李福瑛、第16代裔孙李明吾、第17代裔孙李陟瞻、第22代裔孙李端毅、第23代裔孙李威光分别在明、清时期任将军职。李火德之28代裔孙宏在民国时期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护明忠臣李鲁,是火德公的第15代裔孙,明末时任兵部尚书,清兵入侵时,奉命守卫上杭。清主帅曾以高官厚禄诱基投降,被严辞拒绝,后城陷,李鲁吞金而死。像李鲁这样的忠臣,火德公门下不乏其人。
  赵郡李氏的六大房系
  赵郡李氏也有六大房系,为南祖房,东祖房,西祖房,辽东房,江夏房和汉中房李楷的五个儿子,定居在浙江常山,兄弟分居:老五李睿的儿子李勖兄弟,居住在巷东;老四李劲的儿子李盛兄弟及老三李芬一家,居住在巷西;老大李辑与老二李晃两房子孙,则南徙故垒。因而,以此三个方位,李睿又被奉为江南赵郡李氏的东祖;李芬与李劲被奉为西祖;李辑与李晃则被奉为南祖。
  南祖房
  前述李辑与弟晃共称南祖。辑字护宗,为高密太守,其子李慎敦先徙居于柏仁,因子孙甚微,而与李晃一起南徙故垒。
  李晃,字仲黄。他这一支流回到赵地后,其后人有自赵郡徙于管城(今陕西南郑)的,于是在陕西南郑一带,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南祖之后,有李善权,为后魏谯郡太守,他把家徙至谯(今安徽亳县治),于是在安徽亳县一带也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
  这一支世系:李晃有子名李义,为燕司空长史。李义有子李吉,为东官舍人。李吉之子李聪,官至尚书郎。李聪生有二子:真、融。老大李真官至中书侍郎,其五世孙李叔睿,官至唐朝刑部侍郎。李叔睿的第二子名李游道,在武后时拜为宰相。此后南祖房名宰相还有李藩、李固、李言、李日知、李敬元、李绅、李元素。《新唐书》中皆有记载,有唐一代300年,南祖房将相满门,世代荣显。
  东祖房
  东祖睿,字幼黄,为高平太守,封江陵宁公。其子李勖,为顿丘太守。李勖有子名李颐,为高阳太守,封武安公。李颐有四子:勰、系、奉、曾。老二李系的九世孙李峤、十二世孙李绛,都是唐朝名宰相。
  李峤(644-713),字巨山,高宗时进士。他幼时失去双亲,传说他曾梦见一个人给他留下两支笔,此后,他便有了文辞,15岁能通五经,20岁就中了进士。李峤历任高宗、武后、中宗、玄宗四朝,为官清正。当时来俊臣陷害狄仁杰等人,李峤极力为狄仁杰等人鸣冤,以至得罪了武后,一度被贬为润州司马。李峤不仅官至中书令,而且还善诗文,他以文章与同乡苏味道齐名,而被合称为“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明人辑有李东阳像。李东阳,明湖广茶陵人,字宾之,号西涯。天顺进士,历编修、侍讲学士。弘治八年(1495)由礼部右侍郎进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正德时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李峤集》流传至今。
  李绛,字深之。宪宗时进士,曾多次上书直谏,自知言切,必遭祸殃,焚署内奏稿,等待帝问罪。帝果然大怒,绛从容对答,说臣居朝廷,而惜身不言,这是臣有负于陛下;倘若陛下只愿听顺耳的话,只信佞人之言,那就是陛下有负于臣下,一句话说得高宗怒气全消。
  李绛先后任监察御史、户部侍郎、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礼部尚书、华州刺史、御史大夫、东川节度使、山西道节度使,累封赵郡公。
  东祖之后还有一位李谔,是隋朝的南和公,其子李爽,官至左金吾卫将军。李爽的玄孙李珏,在唐文宗时,官至宰相。
  西祖房
  前述李芬与弟劲,共称西祖。李劲,字少黄,为晋朝治书侍御史。他生有二子:盛、隆。老大李盛官拜中书侍郎,其十世孙李怀远,在武后时为宰相;老二李隆为魏之阜城令,其十世孙李吉甫为名宰相,其子李德裕也是名宰相。
  李吉甫,字弘宪,德宗时任太常博士、州刺史等职,又在宪宗时任中书舍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曾向宪宗揭露牛僧孺等人的专横,颇有政见。元和三年(808),他出任淮南节度使,于高邮县筑富人、固本二塘,溉田千顷,受民爱戴。此后再次入相,多有建树。所著《元和郡县图志》,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一部舆地总志。
  吉甫子德裕,文武两朝为相,历任浙西观察使、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同平章事等职,是“牛李党争”李派首领,主张削弱藩镇势力。宣宗时,遭牛党打击,死于崖州贬所。有《次柳氏归闻》及《会昌一品集》传于世。
  李吉甫父子为西祖房门庭,增辉添彩。
  上述赵郡李氏渡江南迁后的三房,千百年来,名人辈出,门庭流芳。除此三房外,赵郡李氏还有另外三房,分别是:辽东李氏、江夏李氏、汉中李氏,现分别给以勾述。
  辽东房
  辽东房始祖李齐,是李玑的少子,也就是说李齐与创立赵郡李氏的始祖李牧,是同胞兄弟,李牧行二,李齐行三。李齐在赵国当上国相,他把家开始安在中山 (今河北定县)。至李齐的十三世孙李宝时,又把家迁徙到襄平(今辽宁辽阳)。李宝,字君长,曾任后汉元菟都尉职。李宝把家迁到了襄平,于是在今辽宁辽阳一带就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由此推来,古之高丽国,今之朝鲜族,其李氏当有不少出自辽东房。
  李宝儿子李雄,曾任车骑长史职。李雄之子李亮,为原武令。李亮子李敏,为河内太守。李敏之子李胤,在晋朝官至司徒,封广陆侯。李胤子李固,为散骑侍郎。李固子李志,为阳平侯,袭广陵侯。李志有弟,名李沉,李沉孙为李根,李根为后燕中书令。李根的九世孙,名李泌。李泌是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是李氏家族的杰出代表。
  李泌,字长源,是唐德宗时的名宰相。说他七岁能赋诗,谈论国家大事,是位神童。曾与肃宗同坐辇车,出入宫中,人们指着辇车说,穿黄衣的是圣人(指肃宗),穿白衣的是山人(指泌)。李泌历任参谋军事、翰林学士、楚州刺史,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他曾几度仕宦,几度潜隐,在相位期间,曾多次上谏德宗。李泌死后,其子李繁撰有《邺侯家传》流传于世。
  江夏房
  江夏房始祖是李就。从李就上溯两世是汉代酒泉太守李护,而李护则是赵郡李氏的始祖李牧的八世孙。也就是说自李牧至李就,正好10世。
  李就,为后汉会稽太守,封高阳侯,他由于做官的缘故,把家搬到了江夏(今河北武昌),于是在今河北武昌一带就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
  江夏李氏始祖李就,传至六世孙李式,李式曾任东晋侍中,其孙李矩,为江州刺史。李矩有子,名李充,为中书侍郎。李充下传八世,为李元哲,元哲徙居广陵(今山西广陵县),这样在山西广陵一带就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
  李元哲下传四世,至李鄘,李鄘是唐宪宗的名宰相,李鄘之孙李磎,是唐昭宗的名宰相。
  李鄘,字建侯,进士出身。初为李怀光幕属,当李怀光于河中反唐时,李鄘将李怀光军队的虚实及作战方案透露给朝廷,后被李怀光察觉,责问他,李鄘从容不迫,词气激昂,三军为之感动。河中平,李鄘先后任吏部员外郎、御史中丞、京兆尹、尚书右丞、检校礼部尚书、凤翔陇右节度使、刑部尚书、盐铁转运使、淮南节度使、门下侍郎、户部尚书,为政显著。
  李磎,字景望,进士出身。先为户部郎中,分司洛阳。当时黄巢起义攻陷洛阳,李磎怀抱尚书大印,避之河阳,当洛阳留守刘允章受黄巢义军胁迫,派人前来索印时,李磎坚决不给。后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磎一生好学,家有书万卷,世号“李书楼”。
  汉中房
  汉中房出自汉朝东郡太守太常卿李武的后裔(前述,李武是酒泉太守李护的长子)。李武之孙李颉,为后汉博士,他把家定居在汉中南郑(今陕西南郑),这样李颉成为汉中大房的始祖,今陕西南郑一带也就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
  李颉定居汉中后,其家族不断繁衍。李颉之子李邰,官至司徒。李邰生子李固,为太尉。李固十三世孙李德林,官至隋朝内史,封安平公。李德林之孙名李安期,在唐高宗时任宰相,是位知名人士。
  李安期是唐朝大臣、著名史家李百药之子。李百药被贬至桂州,七岁的安期随父行,途中遇盗贼,欲杀其父,安期跪在地上哭泣哀求,愿以自身代父受刃。贼被感动了,于是放了他的父亲。李安期在太宗时任符玺郎、主客员外郎,在高宗时任中书舍人、检校东台侍郎、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汉中房中的李德林、李百药、李安期,祖孙三代,三世掌制诰,权重如山。
  赵郡李氏的六大房系,每房子孙都有众多的杰出者,仅唐朝就出宰相17名,正因为如此,赵郡李氏的名声远扬。赵郡这个地方,也成为有名的郡望。赵郡李氏的后裔,无人不为自己的门庭而感到荣耀无比。

TOP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5-11-7 01:39, Processed in 0.080262 second(s), 1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