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畅谈族谱文化李氏族谱资料区 › 查看主题

11722

查看

0

回复
返回列表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go

红安县六支李姓的来源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22:26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1、金厂河李姓

金厂河李姓在本邑习称为八户李或七户李,是本地区三十余支李姓繁衍最盛,人口最多的李姓,几乎占红安邑李姓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此支李姓的始祖名李牧林。李牧林的祖籍为陕西省长安府华阴县东门外女儿桥李家坝。远祖可溯唐朝李绛,李绛在唐朝元和年(约805年)任宰相。至北宋,李绛的后裔李文旺,始居老籍陕西。北宋为辽金所灭后,不知何故,有后裔随南宋南迁,至江西饶州余干落居,生子名李伯玉。李伯玉字纯甫,号斛峰。初名诚,以犯理宗名讳改名。宋端平中进士,授观察推官,太学正兼左文府教授,太学博士。召试馆职,因历诋贵戚大臣,累迁太府少卿、秘书少监、起居郎、工部侍郎。度宗即位,兼侍讲、权礼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以不容于贾似道罢归,居余干。李伯玉有子名李兴隆,李兴隆生三子:长子名李仲林,次子名李牧林、三子名李仕林。在宋一朝这支李氏嫡裔有李沆、李若水、李纲、李显、李宗勉均在两宋期间任朝中显官,李氏三兄弟至元代,李仲林仍返居陕西祖籍。

李牧林生而奇伟,以武仕元代的成宗帝铁木耳朝(时约1265年—1307年),以将军差委湖广黄州府麻城县之西,监督金厂(即今红安县金沙河)。因久任兹地不获归命,遂筑室于金厂之侧而居。据有关史料记载,今金沙河地带在宋元明三朝曾矿产赤金,河水流沙含金特多,宋至元此地因盛产金矿,朝廷特设金矿局,皇命武官守监,为皇家金矿,故李牧林受勅监守,封监矿局武将军。

随李牧林来此镇守金矿的还有他的三弟李仕林,随从军校有戴氏三兄弟,其中一名为戴世英,叶氏三兄弟等。

元朝末年,因朝廷为皇位争斗频繁,统治者腐败贪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渐激化。其时,当地建有红巾军的反元政权。李牧林作为皇朝的武士命官,受元朝廷的派谴镇压农民起义,后战死于河南的三石门,叛军割取首级以悬功。元朝皇帝深感其忠烈,御赐金头安葬于金厂河西南山丘的李庄,御书英烈将军,以金匾悬挂于金厂河的李德湾李氏第宅门楣之上。

关于李牧林在本邑所传后裔,有两个不同的说法,即以金沙河西岸李姓的谱牒为其一说,觅儿大金山李家岗李姓谱牒为第二说法,今呈各宗牒谱如下:

《黄安乡土志·氏族录》和金沙河李氏宗谱载:李牧林的后二世李兆五袭职金厂巡检,三世李登六任辽东守护,七世有李德、李恕、李安、李懋、李态、李嘉、李树。一女名李贤。以子称为七大户,加上女李贤为八大户。据李氏习俗说,李牧林将女李贤嫁与马家,视同七子一样继承李氏家产,字辈派序归宗李姓派字。马家的始祖,据说是马廷鸾,为南宋的右相兼枢密使,与李牧林的祖父李伯玉是宋朝同期官宦,莫逆之交,都为贾似道视为异己而罢官。这里,李氏将其女子李贤嫁给马家为媳,视同宗嗣,在当时重男轻女,看重香火的社会环境里,却是一种了不起的反封建思想。

大金山李家岗李氏宗谱记:“我祖牧林公仕元成宗,勅封英烈将军,赐以御印手卷玺书,钦命湖广黄州府麻城县西,镇守金沙河地,牧(李牧林)生八祖:瞮、暏、暘、瞋、晸、智、景、睲。子孙昌炽,遂弃长安而籍兹金厂,昆玉后析八户,时人皆号八大户李家。暘祖生(李)均义,义祖官任辽东猗欤休哉……”[摘明崇祯二年(1629年)大金山李氏宗谱渊源序]

两地李氏宗谱都显明地证实李牧林是本姓的始祖。由此可推得,李牧林的后裔于红安邑分布主要是两地:一是以金沙河为轴心的李德、李恕、李安、李懋、李态、李嘉、李树等李氏村落而散发开来的县北、县中、县东、县西等地李姓为一支。二是以觅儿大金山李家岗为一支的李氏,是李牧林的第三子名李暘,又名李兆三的后裔。李暘之子名李均义,在辽东为元朝的官仕。李均义生二子,长子名李本信,次为李本诚,本诚无嗣。李本信生子名李邦重。李邦重后迁居黄冈中和里万里垣金山之右雨淋山下(即今红安县觅儿镇大金片之三叉路的李家岗,后散扩至座坡的李庆塆、李家楼,詹店的李家塆等处)。李邦重生子有李庆、李茂、李昭、李哲。李庆生子名李兆章。李茂生二子名李兆圣、李兆贤。李昭生三子名李兆祯、李兆祥、李兆吉。李哲生三子名李兆明、李兆朗、李兆照。李庆的一支居祖宅,即大金山李家岗,李茂迁居詹村(即今詹店的李家湾等地)。李哲也迁居至詹店和觅儿交界处。李昭迁居麻城。

李牧林后裔金沙河支系李氏缙绅略录:根据《黄安乡土志·耆旧录》载:第十六世李正纪任河南确山知县。李光炳任蒲圻县教谕、攸县知县。李如凤、李元涵为岁贡生。十八世李宗莲为岁贡,官咸宁教谕。二十世李焱庚为清同治庚午经魁。李辉详为议叙七品。李翔凤为经历。二十一世李和燮为甲子举人,庚辰进士,山东长白、日照等县知县。李炳文为府台经历。李艳春岁贡。官和盛县丞,为六品衔。二十二世李鑫为山东青州府台。李恩荣为廪贡,历任广东高明、感恩、四川新都、巫山知县。李树华为廪贡官河南县丞。二十二世李大胜为武职,官清朝花翎总兵靖勇巴图鲁,随金将军剿回回人叛逆阵亡,清皇赠以武显将军图桑阿巴鲁,世袭骑都尉。李大全为花翎总兵振勇巴图鲁二品,封典大洪提督衔,记名总兵西拉巴图鲁,光绪二年攻克马纳斯南城阵亡,赠太子少保,云骑都尉,袭荫后世,朝廷以恩骑尉入昭忠祠。

2、县东三角会六户李

六户李的始祖李季八,南宋时期,官做到参政司。宋徽宗时,金人搔扰南宋边关,在江西任意抢夺杀戮。李季八为避金兵搔乱,从南昌府迁移江左蛰居。季八的第三世孙李振声,生了八个儿子,取名为省一、省二至省八。称六户由来是有兄弟六人来楚北定居,其中李省一的后人名李献学,居在黄安三角会(今两道桥、叶河地区)的新屋李家、刘家榜及附近几个小村子,到清宣统年间共计六百六十余人。李省三的后人名李中恕,定居在道安会(今城关杏花等地),村名就以李中恕冠名,另外还有几个小村子住着其后裔,合计约近七百人(清宣统计数)。另一支落居应州府,其中名李应城者,任清朝兰翎县丞。又有叫李雄者居吕旺会(今大悟县吕旺乡)三李家,和附近几个小村,合计二百五十余人。这支李姓到二十世,有名李玉中的人,于清咸丰戌午中副榜,其子李树楠,为光绪已丑恩科举人,子孙分别在乌石坡等几个村庄落籍、至清宣统年计人数约五百二十余口。

李省八的后人名李成,分居河汉会(今丰岗片)李成塆。二十世李明达,清同治庚午恩赐副榜。明达的儿子李登甲由增生保兰翎主策,其后世居徙义会(今联山片)上李世远,叶油会下李世远,至清宣统年人口约二百四十余人。上下李世远的上五世祖名李陟册,于明朝景泰年间中武进士,官南阳都。李陟诚在明朝景泰年间科第文进士,任大理寺少卿,史称“上下李世远,文武两进士”。第十八世李廷绶由武生擢保卫千总。

李省一有一子名李宗甫,定居麻城,到九世孙李正芳进士出身,官左布政,儿子李清见为进士官左参政,孙李文祥为进士官兵部主事。十三世李长庚为进士翰林、累官兵部尚书,于清宣统年居黄安三角会,今两道一带李姓后裔均为李长庚后代。

3、紫潭河徐李家塆李氏。

这支李姓的始祖名李老官,于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与其兄弟李敏由江西饶州府乐平县瓦屑坝迁居湖广齐安郡黄冈县孔子河、三台河、晒书山旁的彭家填、李家塆、宋家凹等处落居(即今湖北省新州县李集乡附近),李老官的第五世后裔名李汝桥,于明朝宪宗帝成化年间(约1470年)迁至黄冈县的中和乡紫潭河、宝印山旁的徐李家湾、徐家田等处定居(即今湖北省红安县太平桥乡的紫潭河村徐家塆)。据传这支李姓与今新洲的三店、四合庄、李集的李姓同为一祖。

4、马鞍山李氏

马鞍山李氏的始迁祖名李宗一,明洪武二年(1369年)携苏氏、万氏二妻室,兄弟李宗二、李宗三、李宗友受谴为江西填湖广移民。由江西饶州府乐平县迁楚北。李宗一迁今红安县马鞍山八家凹定居。李宗一有子名李天山,是为二世,三世李元,四世李绍,五世李必昌,其后裔分别散居于红安的觅儿徐家田、杨家岗。黄陂的李四湾、旋丰村、李家大湾、木兰水库已淹没的其他村,刘家田、潘家田等地。李宗二迁居汉阳,李宗三迁居武昌江夏,老四李宗友及后裔迁居今红安的石庙,东钟李家,高桥镇西九龙冲、长丰李家大湾。李宗友妣张氏,生子一,名李昆山,李昆山妣程氏,生子二,长子名李利,次子名李贞。至二十五代有李承元,李承元之子李先念曾任共和国主席。

5、滠源李姓

滠源李氏指的是黄安未建县前的黄陂滠源乡长岭岗西之李家湾一带之李姓,即今红安县二程镇田店村李家湾。此支李姓的始迁祖名李天福,明初由江西南昌县瓦屑墩迁今红安二程镇田店村李家湾定居。至第五世李权、李佐、李蔚三人向东迁居,落居罗家尖山脚的李家田,其后裔为此李氏之东分。第五世有李荣、李华向南迁至倒水河的源头竹溪湾,杨树墩,四游畈定居,为此李氏之南分。此后这支李氏有后裔分别散居于桐柏集至大悟河口镇和高桥到河口的交叉处的田店一带。目前居住较集中的是二程姜牌的大路边,桐柏的柿饼冲,韩家湾、郑家田、傅家田、毛家垅、文家田等地。还有后裔迁河南光山、罗山、桐柏、信阳、安徽广德、宁国、江苏荆溪、溧阳,浙江长兴等地区。

6、觅儿东屋嘴李氏

这支李姓的始祖名李授一,于明朝初年,由江西南昌府筷子巷迁湖广黄冈县中和乡东屋嘴。随同来此弟兄三人:李授一、李授二、李授三。李授一居东屋嘴,即今红安县觅儿镇新集片东屋嘴村。李授二籍今黄陂县甘棠。李授三先居黄陂,后有一支迁河南光山。

李授一的后裔今分布在红安县觅儿镇新集片的东屋嘴、李家大塆、周家田,八里塆镇西部至太平桥水岩的祁云水一带。至七世有一支迁河南。还有一支迁居红安县城西南五里许的铁山、桂花楼等处。传说清代著名黄安讼棍秀才李光斗,其先祖为这支李氏后裔。

李授二的后裔在黄陂繁发颇盛,据有关谱牒披露,当今在新加坡的政坛名人李光耀、李显龙父子便是李授二的嫡系后裔。

东屋嘴李氏缙绅略录:清道光辛己年,有位名李映春者,历任山西繁峙、定襄知县,后推代州、直隶州知州。儿子李廷箫中清咸丰壬子、癸丑联捷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中、军机处行走,后转御史,外放知府,历任河南归德、开封知府,调江南江宁升任安庐滁和道安徽按察使,山西布政使护巡抚,继调甘肃护陕甘总督。李廷龠为清光绪乙亥年进士,任云南、峨眉州州判。李廷管于清同治戊戌年中副榜,官京山县训导。李廷簧任公安县训导,保教谕内阁中书衔。李廷绶为武庠千总。李廷箫之子李云庆,为光绪乙酉副榜,光绪已丑中壬辰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改部曹官,又改知府官。清宣统年,任垦务大臣,后经信奏朝廷,调绥远城为候补知府。

TOP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5-11-6 15:57, Processed in 0.087928 second(s), 11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