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畅谈族谱文化李氏族谱资料区 › 查看主题

8049

查看

0

回复
返回列表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go

李格后裔之家谱中的两份圣旨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09:47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唐朝末年由唐太宗第三子吴王恪十一世孙,唐昭宗李晔的随侍近臣官居征事郎加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太傅李衟于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遵帝嘱:“鄙谚云‘绝于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朕与诸卿,皆李氏血脉,此去洛阳,恐难保全。念大唐列祖列宗之传嗣,卿等不必随侍,可各自逃生,以保李氏血脉而期来日……”避朱温辗转而来,逐步分枝发叶。据1983年版《永修县地名志》永修所有李姓村庄,几乎皆为该支后人。他们还先后分支到武宁、九江、瑞昌、德安、湖口、新建等县,湖南平江、浏阳、衡阳、长沙、汨罗、湖北麻城、郧县、阳新等地,人口众多,号称四十万。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三日,很多后人会自发回磨刀村祭奠老祖宗李衟。七十年代衟公和夫人裴氏的合葬墓被柘林水库淹没,可是耸立在水上滩头的墓碑非常高大雄壮,其后人曾多次修筑墓庐、墓碑。1989年,李氏族人集资在老鼠尾为李衟修建了一处新墓。2006年秋,鄱阳湖遭遇百年不遇大旱,柘林湖水位严重下降,2007年2月,李衟墓终于重见天日。李衟夫妇合葬墓十分普通。墓为圆丘形,墓侧由青灰色条石垒成,有石板拼成的宽大祀堂,墓前的三块墓碑因经年水浸字迹模糊,只有居中一块一人多高的墓碑上隐约能够辨认“大唐太子太傅李衟及裴夫人墓”字样。

开基衟公,音dào,时有人误写为“道”“衜”“衢”“冲”(近似于冲的繁体字‘衝’)等;在1986年版本的《永修县志》486页,误作‘李肇基’(‘始迁开基’)1984版《永修县地名志》误写做‘李路’,并把“李少贤”与之分开,家族的族谱保留的两份“圣旨”

第一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敕封吴王恪诰”,内容不长,写的是: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山河带砺,所以藩屏乎王家;茅土珪符,亦以宠赉乎宗室。眷兹磐石之戚,夙被麟趾之风。古典具存,常情允当。谘尔宗子之下,宜受五等之封,服我烈祖之休,用体一人之训,尚著闻于忠”。

这份封诰李世民封赏自己三子,也是李衟十一世祖李恪为吴王,里面也包含了戒勉鼓励在里面。 另一份是唐昭宗李晔颁发给李衟的,任命他担任太子太傅的诏书,诏书《唐以衟为太子太傅诰》: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云笼银榜,青方列长子之宫;岳峻山绛,席启元良之座。铜鹤香生,特重凝承之选;金墀辉耀,预严讲读之资。惟羽翼之有人,乃身心其交,敕尔具官。李衟学符乾徒,德懋日新,兹以覃恩,特授尔为太子太傅。审示父子君臣之道,俾戚恭敬温文之德,将春华同秋实,齐收必东壁”。

这里“乾徒”、“ 德懋日新”等词来自《周易》、《大学》等典籍;“覃”,是延伸、延展的意思,“覃恩”,即广布恩泽的意思;“太子太傅”在当时可是最高级别的“一品”官,就是当太子的老师。对于“太子太傅”这个官职,有时候也给人予以追封,是对最高知识水准的肯定;这里还有一个“东壁”,这个典故首先来自唐朝初年那个有名的宰相张说的诗歌“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里面所指的‘东壁’那地方,建筑有‘图书府’。那么用来指代人物,就是形容其文化学识的丰富。

在黄巢起义、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争权斗争之下,穷途末路的唐朝此刻已经风雨飘摇。公元895年军阀率领部队进京城,把持朝政,太子太傅李磎被杀,昭宗命李衟继任。

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正月权臣朱温杀光了宦官800人,又劫持皇帝强行迁都洛阳,正月初五刚过温就下令彻底毁掉长安的皇宫、百司衙门、宅邸和民舍,强逼唐昭宗及文武百官和全城百姓迁往洛阳。正月十一日,唐昭宗的车驾出发,皇帝仪仗全免,昭宗夫妇乘一辆辇车逶迤而行。丞相、中书令、各部尚书及王子皇妃等或轿或马,更多的是步行。走到挟州就把他的卫兵200多人都杀尽。车驾行至华州,根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四卷记载,“甲子,车驾至华州,民夹道呼万岁,上泣谓曰:勿呼万岁,朕不复为汝主矣!”当时百姓欢呼万岁,38岁的皇帝说:请不要叫我万岁,我马上就不是你们的天子了。驻跸兴德宫时,昭宗屏退左右,只留一两个宗室之臣:‘鄙谚云,绝于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朕今漂泊,不知竟落何所?朕与诸卿,皆李氏血脉,此去洛阳,恐难保全。念大唐列祖列宗之传嗣,卿等不必随侍,可各自逃生,以保李氏血脉而期来日……语罢,君臣泣下沾襟。’

正史里未曾记载昭宗是对道公说的,参与编撰《资治通鉴》的范祖禹,在他的史学专著《唐鉴》里言之凿凿地证明,《资治通鉴》里面昭宗对身边‘侍人’的谈话,是指皇族成员“李衟、李術和李衍”等人。

于是皇族李家开始有规模的逃难,李衟“晦名不士”,辞去官职,和堂弟李術就携带大唐皇族谱牒逃往湖南,辗转逃到豫章建昌(今永修县)深山的磨刀村,而昭宗不久就被朱温诛杀,留在京都的李氏族人也遭到了杀弑。朱温又象征性地扶持了昭宗子,做了两年八个月儿皇帝(唐哀帝李柷),朱温就正式篡位,建立‘后梁国’。 李衟“托庇于黄师祖、李师母家 。他有四个儿子,其中四儿子叫李辂(朗山支)。梁前后存在16年灭亡,后晋时期936年李辂江南‘马楚政权’湖南平江县令。湖南平江、衡阳、浏阳等地至今有他的大量后裔,武宁也有分支(李烈钧此致支)。

宋时有李常,李燔、李公懋。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宋高宗在永修与李公懋一同逃难时,封本地艾城一棵大樟树为‘樟公’,三年年后(1230年),他问从家乡回朝的李公懋,“樟公安否”? 李公懋带给他一个好消息:“枝叶扶疏,岁寒独秀,何万几之暇惓惓乎?”。

李常(1027-1090.2.2)《宋史 李常传》、宋朝苏颂《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李公墓志铭》、秦观《尚书李公择常行状》、宋朝王明清《挥麈后录》“遂留江南,其裔孙曰宗诲,因占数于南康之建昌县,生知藉父产,栖遁不求仕进,乡里号处士。处士生溧水县尉,讳东,以子贵,赠金紫光禄大夫,光禄生公,讳常,字公择”生于宋仁宗天圣五年,卒于哲宗元佑五年,年六十四岁。少读书庐山白石僧舍。既擢第,留所抄书九千卷,名舍曰李氏山房。仁宗皇佑元年三月(1049)进士,调江州判官。熙宁中,(公元一0七二年左右)为右正言,知谏院。王安石与之善。时安石立新法,常极言其不便。安石遣亲密喻意,常不为止。哲宗时,累拜御史中丞,出知邓州。徙成都,卒于行次。常著有文集、奏议六十卷,诗传十卷,及元佑会计录三十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哥哥李莘、弟弟李布字公南,都比较有名,李常曾经担任上护军、陇西郡侯、吏部尚书、户部尚书,是苏轼的挚友,世界第一个私人图书馆《白石山房》创建者、世界第一部会计专著《元佑会计录》的作者。

TOP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5-11-6 00:08, Processed in 0.061483 second(s), 11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