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畅谈族谱文化李氏族谱资料区 › 查看主题

9310

查看

2

回复
返回列表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go

[转载]东岳路街办钟山村李隆伍庄出了三位研究员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22:57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李相淦 吕叙旺 胡学军 撰文

黄荆山西部主峰白塔岩南麓,有一个坐西朝东、依山而建的小村庄。一株株古老的浓荫匝地的香樟挺立在村前村后,蘑菇云般的树冠如骏马腾空,如蛟龙昂首,如雄鹰展翅,如鸿鹄奋飞,郁郁葱葱,欣欣向荣。山上翠竹丛丛,参差拂,苍翠欲滴。村后是一片开阔地,明清时为骑射马道,解放后修成了水库。库水碧绿,一平如镜。村前是泥土肥沃的畈,一条自北而南的长港流过大畈,流入大冶湖。这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就是东岳路街办钟山村李隆伍庄。青山秀水,孕育了李隆伍庄代代相袭的文风,仅明朝9代人,这个只有三四十户的小山村就出了13位秀才。
     到了近、现代,这个小小的山村差不多家家都有读书人,李名国、李名第、李凤翔等人先后成为闻名乡里的塾师。这篇短文要记述的不是李隆伍『九代十三秀』,也不是李隆伍曾经有多少人成为颇富盛名的塾师,而是解放后从这里走出的三位研究员。

      李儒顺:
     讨饭母养育出的留学生,最早从这个小山村外出求学,后来走出国门,到前苏联莫斯科大学深造的是李儒顺。
     李儒顺1930年出生在李隆伍一个极端贫穷的农民家庭里。在他 5岁时,父亲就离开了人世,母亲向氏带着他和姐姐沿门乞讨,不知道受了多少苦难和屈辱。向大娘是一个人穷志不穷的人。为了得到比讨饭稍多些的收入,养活姐弟俩,逢年过节她就挨家挨户打『莲花落』。打『莲花落』就是说快板,恭贺发财,以古比今,即兴发挥,需要丰厚的知识和快捷的口才。向大娘在长期的乞讨生活中增长了阅历和才干。当儿子长到 7岁时,她就毅然送儿子到附近的王坛小学。小学的牌子,其实是一所私塾。那位塾师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对学生要求严格,就是特别喜欢体罚学生。李儒顺上学的第一天,先生就用红笔写了『学以明礼』四个大字让他描红。那时写字都是写繁体字,『礼』字的笔划特别多,对于一个刚入学的幼童,要写好那个『礼』字,真是太难了。李儒顺写着写着,生怕写错了挨先生一顿打,急得出了一身汗。他想:『母亲讨饭送我来读书,不是为了让我明礼马?我一定要写好这个「礼」字。』先生站在旁边,望着他一笔一笔地描写,不仅没有打他,还点了点头。
       抗日战争期间,因为鬼子常来『扫荡』,地处路边的王坛小学解散了。李儒顺的母亲又将他送到柏兴亨先生在偏僻的老庙办的私塾去读书。柏兴亨先生是一位饱学之士,湖北省高等师范学校毕业。他不仅教学生读四书五经,有时还给学生传授一点数理化知识。他知道李儒顺家庭困难,几年都没有收李儒顺的学费。
       抗战胜利后1947年春,李儒顺考上了大冶县中学(即现在的大冶一中)。那时考上县中学,县里就有人骑着马敲锣打鼓前来报喜。当李儒顺的喜报送到李隆伍的祖堂时,本来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可是李儒顺家太困难了,拿不出赏钱,母亲带着他躲得远远的不敢见那些送喜报的人。后来还是亲房邻里凑了点钱,总算将送喜报的人打发走了。李儒顺带着母亲乞讨来的一包零钱跨进了大冶县中学的大门。在报到时收款人陆隆谦,就将他报到的那包零钱退还给了李儒顺。不肯收钱就意味着不能报名,考上了中学不是等于白考吗?李儒顺想争辩几句,可是他心潮起伏,傻乎乎地站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跟李儒顺一道来报名的一位名叫陈守显的同学看着这种情景,忍不住向陆隆谦说:『你要是知道这些钱是怎么来的,你要流眼泪。』陆隆谦好奇地问:『怎么来的?』陈守显说:『是他母亲沿门沿户一分一厘讨来的。』陆隆谦听后,慢慢地向李儒顺伸出手,说:『拿来吧。』李儒顺就这样成了大冶县中学的一名学生。那时的大冶县中学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设在武校场(即后来的大冶师范),李儒顺所在的班级就在武校场。尽管他报了名,可是交了学费就没有伙食费了。不交伙食费,学校就不让吃饭。李儒顺饿着肚子在学校周围转来转去,他想自己找个地方煮饭吃。他发现学校门口有个小店,他想,要是这个店铺要人烧火做饭,我就利用课余时间给他做工,不要工钱,只求老板让我把自己带来的米做饭给自己吃。他鼓着勇气找店铺曹老板探问情况。曹老板问:『你一个读书人为什么要出来做工?』李儒顺不敢说出实情,怕被人瞧不起,便扯了个谎,说自己吃不惯学校的伙食,想自己弄饭吃。曹老板同意李儒顺到店里做工,李儒顺这才解决了吃饭问题,得以安心读书。有一次,李儒顺的母亲给他送粮食来,细心的老板娘看见那些粮食里尽是糙米、蚕豆、豌豆、玉米、干薯片,感到十分奇怪。她偷偷地向常来店里找李儒顺的陈守显打听,陈守显说那些粮食是李儒顺的母亲沿门沿户讨来的。老板娘被一位母亲为儿子求学含辛茹苦、忍辱乞讨的崇高精神和李儒顺忍辱负重、刻苦求学的精神所感动,决定让李儒顺在她店里吃饭,不收他的伙食费,也不要他母亲送粮食来了。曹老板的店子虽小,但日用杂货都有。学校管事务的占主任常常到店里买东西,有时也在店里喝喝茶,和曹老板、老板娘混得很熟。有一次,曹老板娘对占主任说:『你们学校有个学生叫李儒顺,母亲讨米要饭供他读书,这样的学生你们不能照顾一下?』占主任为了显示自己的能耐,当即答应说可以考虑。那时在大冶县中学求学的还有一个特困生叫李传龙,是占校长收养的一个孤儿,他一面给学校打钟,一面读书。占主任向占校长反映了李儒顺的情况后,学校决定对这两名特困生予以照顾,不收他们的学费。占主任又跟学生会管伙食的王荫槐打招呼,免了李儒顺的伙食费。后来王荫槐不当学生会伙食委员了,新任的伙食委员说:『读不起书就不读,不交伙食费谁给饭他吃。』李儒顺又断炊了。学校理发的雷师傅看不过眼,让他去吃了几顿饭。学校后来雇请的伙食管理员常常叫他去吃点饭。就这样,李儒顺过着半乞半讨的生活在大冶县中学读完三年书。
      李儒顺初中毕业时,恰好解放了。他考入了大冶师范,是大冶师范首届学生。 1950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湖北省中专学校首批两名学生党员之一。师范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浠水县中学当政治教师。 1953年考入武汉大学1954年被选拔到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 1955年去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系学习。 1961年回国,当时正逢苏联从中国撤走了专家。党中央决心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原子弹造出来。中央调派了一批科技工作者组成科技攻关队伍,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李儒顺一回国,即被调到那个攻关小组,承担着一项被称之为『重中之重,急中之急』的核心任务。李儒顺在其中担任了一个课题组组长,他和其他同志一道出色地攻克了难关,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攻坚任务,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所参与的那几个大项目,国家给予了一等发明奖和二等发明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被调入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同位素研究所,从事同位素方面的研究工作,任高级工程师、研究员。
       李儒顺30多年的科研工作中,成果显著,计有论文 30多篇,其中与人共同完成的『乙种分离膜』研究成果获
得国家发明一等奖,还获得过多项二等奖和科学大会奖。

TOP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2-5-31 22:57 | 只看该作者
李儒流:
     受过国务院表彰的高级工程师
     1931年,李儒流出生在李隆伍又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里。他家仅有一点点土地,靠父亲做裁缝,母亲养母猪来维持一家人艰难的生活。他母亲常常到大冶湖采菱角,用菱角米跟人家换点粮食来填饱一家人的肚子。他的父亲有病身体不好,经常要到邻村柏家药店去买药,没有现钱只好记帐。他父亲一字不识,当然不会记帐,帐目由老板爱怎么记就怎么记。年终还不起药帐,大年三十,家里唯一的一床破棉被都被抱走了。这件事使他父亲久久不能忘怀。他想,家里再穷,也要把儿子读几年书,要认得帐目。就这样,李儒流先后进了李名国、柏兴亨等先生的私塾。抗战胜利后,柏兴亨先生创办了茅山团小学,李儒流随柏先生到茅山团小学上六年级
      1947 年春,他不负父母的希望,以小学第一名优异成绩毕业。又以全县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大冶县中学附设大冶简易师范。由于家庭困难,父亲只同意他报考师范,因为读师范不要学费和伙食费。这一年他还为别人******大冶县中学,也得了第一名,人们称赞他一年考了三个全县第一。
      1950年李儒流考入大冶师范,担任学生会总务部长。他喜爱体育活动,篮球打得很好,是大冶师范学校篮球队主力队员
      1953年师范毕业后,他被推荐到河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深造。在大学里,他仍然喜欢打篮球。由于家里困难,买不起球鞋,他总是赤着脚在球场上打球,被同学们戏称为『赤脚大仙』。
      1957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邮电部武汉邮电学院工作,历任讲师、教研组长、教务处党支部书记,兼任院党委委员,武汉市武昌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湖北省数学学会理事。  
      1960年他所在的数学教研组被评为全省先进集体,他代表数学教研组出席湖北省教战线群英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领导的接见。
      1969年,中央决定撤销武汉邮电学院,改为科研工厂,李儒流进入电信总528厂工作,任厂科研科负责人,兼任厂工会常务副主席。
       1974年,中央决定将 528厂改为邮电科学研究院,搞光纤通讯方面的研究,全国第一根光纤就是从这里研制出来的。李儒流转入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院改革办公室主任、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兼副所长,院史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兼任湖北省暨武汉市通讯学会常务理事,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通讯科技交流》杂志编委,湖北省暨武汉市管理软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务。在此期间,除组织科研人员共同完成 MCVD法光纤熔炼预制棒计算机控制系统等一批科研成果外,还和湖北省通讯学有关人员一起,通过中央电视,推厂微型计算机技术,使全国近 20万人接收了电视讲座培训,得到了国务院电子振兴办和湖北省科协等单位的表彰。他本人先后被评为高级工程师、邮电部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邮电科学研究院优秀党务工作者。
      李儒流特别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回到大冶,他向市科协赠送了许多科普知识书籍,还到船舶辅机厂等几家工厂搞微机控制方面的辅导,和那些厂的专业人员座谈,给工人和科技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TOP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2-5-31 22:58 | 只看该作者
李儒科:
     学术上『六个创新』的研究员李儒科,同样是从李隆伍这个小山村贫困家庭中走出来的研究员。
     李儒科生1936年,家里是下中农,父亲有残疾,为了养活一家人,除租种别人的一点田地外,还兼做油面,阉鸡和打石头。李儒科上小学时,穿的衣服都是用木梓树叶染的粗棉布。上初中时第一次穿上一件用学生蓝作的新棉袄,这件棉袄,他一直穿到高中、大学。
     1952年李儒科在大冶县中学初中毕业后,考上了黄冈高中。考上高中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他却挨了父亲的一顿臭骂。父亲责问他为什么不报考师范,读师范不要钱呀。李儒科搪塞他父亲,说是组织安排决定的。他父亲说:『不管是哪个决定的,没有钱就读不成。』于是就决定放弃,不上学了,在家种田。后来还是村里人劝他父亲说:『儒顺家里那样穷,他母亲讨饭也要把儿子读书呀。』在村里人的帮助下,筹集了二、三十元人民币,去了黄冈。李儒科上高中时,他父亲每次给他送钱到黄冈,因为困难,没钱搭车,都是自己带着干粮步行,一个来回就是两天。李儒科每想到此,总是暗暗地提醒自己:要认真读书,绝不辜负父母的希望。
      1956年李儒科考入了湖北大学(原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在大学里,还穿着入初中时的那件棉袄,人大袄小,穿不拢,就用一根绳子捆在身上,这件事被班长发现了,班长向学校反映,学校救济了他一件棉衣。
      1960年李儒科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历任黄冈地直干校大专中文班班主任、地委党校教员。后任地区体委主任、党组书记、黄冈地区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国家教委审批的高校教师。
       1992年经省评为副教授, 1997年省评升为研究员。李儒科还任兼任湖北省《水浒》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三国演义》研究会常务理事,武汉市《红楼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学术委员等职。李儒科学术研究成果显著,著述颇丰。他的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六个创新』上。
       创新之一:早
      1960年上半年,他就在《中学语文》杂志上发表了《毛主席是怎样运用修辞格的》论文,这是最早从修辞格来论述毛泽东伟人风范的文章。
      创新之二:上世
     80年代初期,李儒科在湖北省武术协会上率先提议挖掘整理岳家拳,后经省同意和支持,他亲自组织挖掘整理1958年拿出了初稿,得到全国武术协会认可,将岳家拳定为全国优秀拳种之一,又经有关人士传扬 1986年《岳家拳》一书在广州科普出版社出版。李儒科对岳家拳源流考证的论文,《湖北日报》、《体育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武林》、都曾以长篇通讯予以介绍,影响极大,为此,李儒科于 1985年和 1986年连续两次获得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先进个人。
     创新之三:在我国第一个编纂、注释和出版了《中国古代体育诗选》,该书1992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创新之四:第一次在全国学术界提出《三国演义》所描写的赤壁主战场在黄州、鄂城,而不在其它地方,并首次提出『主战场』论。他所撰写的《三国赤壁古战场新探》一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后,中国科学院著名学者邓绍基说:『尊著占有大量材料,分析细致,态度严谨,定会引出反响 ……我现在倾向于相信主战场在鄂城一带。』
     创新之五:第一个系统地研究我国三大古典名著中『酒』文化。所著的《酒与红楼、水浒、三国》一书,由三
秦出版社出版。
     创新之六:第一个系统地研究吴头楚尾区域文化, 1992年即将其研究成果集结成《吴头楚尾古文化论集》(武
汉出版社出版),为研究吴头楚尾区域文化开了个好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李儒顺、李儒流、李儒科的带动下,李隆伍这个小小的山村陆续有一些人考上了大学,有的攻读研究生,有的出国留学,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如今,『三李』都已年届古稀,但是一个个鹤发童颜,身体康健,精神矍铄。李儒顺退休后从事民品方面的研究发明,已有多项获准专利。李儒流还常常参加社会活动,常回家乡看看。李儒科更是闲不住,退休后除从事学术研究外,还进行文艺创作,创作了长篇小说《黄荆山传奇》、《兴安记》(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还写了《医圣张仲景》、《清流》《名士》(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等几部书。这些著作累计 200余万字,都已公开出版发行。

TOP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5-8-27 23:19, Processed in 0.061575 second(s), 11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