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畅谈族谱文化李氏族谱资料区 › 查看主题

15299

查看

1

回复
返回列表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go

了解历史和家族起源,固始南迁姓氏与李氏

楼主
发表于 2012-5-8 22:18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一)史前,泉州即有古人类活动——深沪旧石器时代遗迹。东海、丰州、石湖旧石器时代遗迹。丰州新石器时代遗迹。
  (二)春秋至秦汉,泉州生活着百越民族。
  (三)从秦开始,中原汉人进入泉州——秦代中原汉人开始进入泉州。汉至三国中原汉民陆续迁入。中原士民徙居泉州的因素。
  (四)中原汉民批量地迁入泉州平原,大致始于晋室南渡之后——八王之乱。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八姓“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杨、梁)。候景之乱。
  (五)隋唐时期,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的数量不断增多——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姓军校入闽。一些闽南著名的姓氏大多是在这时入迁的(陈、许、余、戴、潘、郑、施、张、李、吴、章、曾、傅、唐、庄、吕、欧、潘、董)。
  (六)唐末五代,也是北方汉民入迁泉州的一个关键时期——逃避战乱(傅、张、林)。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入闽(王、曾、张、庄、陈、黄、李、郑、许、曾、周、苏、尤、沈、颜、蔡、辛、廖、高、孙、傅、韩、侯、刘、吴、谢、施、余、吕、龚、柯、彭、宋、康、涂、赖、董、洪、戴)。
(一)史前,泉州即有古人类活动。
  深沪旧石器时代遗迹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袁宝印,2002年5月在晋江深沪海边金屿村发现13块古人类生产石片后遗弃的石核——脉石英,其中部分已经过加工,呈刮削器形状的片石。脉石英为石英的一种,质地较脆,边沿锋利,古人类就利用硬物敲碎脉石英,从中挑选碎片,略为加工,作为切割动物肌肉、野兽皮的工具。
  2002年8月份,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慰文研究员,应邀到晋江深沪镇,进行现场考察。他发现这些奇特“石块”所处的地层保存完好,未受破坏;认为晋江深沪出土文物的地层,与广西百色旧石器遗址时代相当,其地质年龄也应距今80万年左右,但是由于晋江地处沿海,也许时代会偏年轻一些,从而确认地层的年代约为80万-50万年前,从而把原来认为的“距今一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在今泉州土地上就有人类聚居生息”的考古发现向前大大推进。
  黄慰文指出:“这是第一次在我国东部海岸的海边地层里发现旧石器,是早期人类活动留下的证据,这表明当时人类活动范围已拓展到海边。这对我们开拓古人类研究思路很有帮助,我们应该把视野从内陆,从河谷地带,从山洞逐渐转向海岸。”   
  2002年12月9日,由袁宝印、黄慰文、施建生组成的小组对深沪镇海岸开展进一步调查,在围头至石圳一带,又陆续发现了6处地层中埋藏有人工石制品的地点,采集标本36块。  
  2003年1月29日在北京举行的评审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晋江发现的这批石制品是经过人工加工的石制品,据此可以推断晋江海岸地带是古人类活动比较频繁的场所,而且极有可能是东南沿海旧石器遗址。  
  2003年3月13日,他在该地考察时又从红土层中找到了第14块古人类生产石片后遗弃的石核——脉石英。该块脉石英呈不规则多边形,直径15cm,重达10多公斤。
  东海、丰州、石湖旧石器时代遗迹
  距今3-1万多年前,是地球冰川时期。当时台湾与亚洲大陆直接相连,古人类活动不受台湾海峡限制。
  泉州市考古工作者刘志成从1998年开始,在丰泽区东海镇石壁村洛阳江西岸、南安丰州庙下村、石狮石湖塔南面山坡上等沿海地区的红土层,陆续发现了100多件距今1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晚期的燧石质刮削器。此发现,将泉州的人类开发史大约向前推进6000年。
  袁宝印研究员指出,这些1万多年前旧石器,与2002年在晋江深沪湾出土的80-50万年前的旧石器,发现地点都在泉州沿海村庄的红土层中,必然存在一定的延续关系,都对研究旧石器时代东南沿海古人类活动有很大帮助。
  丰州新石器时代遗迹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丛书·泉州》载,泉州开拓较早,新石器时期,泉州先民(闽越族)已使用石器工具,掌握了种植水稻、纺织、陶器制作等技术。南安丰州镇的狮子山和葵山上,曾发现有他们生产的工具和生活的屋基。
(二)春秋至秦汉,泉州生活着百越民族。
  《周礼·夏官·职方氏》云:“掌天下之图……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汉·郑玄注《国语·郑语》“闽 ,蛮矣”时说:“闽,蛮之别种也;七,周所服国数也。”七闽部落是被称为蛮的南方民族。七闽的分布地域甚广,包括今天的福建全部以及广东东部潮梅一带和浙江旧温、台、处三府属。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注“闽”一词说,闽是“东南越,蛇种。”即七闽是蛇图腾的氏族社会。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今福建全省包括泉州均属越国地,其土著居民统称百越族。  
  战国时期,越族入泉。《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前后,越与楚作战,越王战败被杀,国亡于楚。今泉州属楚地。“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大约就在这个时期,越王族航海入闽。《读史方舆纪要》引林諝《闽中记》云:越亡于楚后,其子孙徙居越迁山(今福建长乐县东北十五公里)。越族入闽之后与七闽土著发生融合,并在闽中传播吴越和中原文化,百越中独立一支——闽越族由此形成。
  闽越族善于驾舟和水上船行,历史上以舟楫文化发达闻名,所谓“水行而山处,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往各飘然,去则难从”(《越绝书》),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汉书·严助传》曰:“(闽)越方外之地,断发文身之民也,以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
  闽越人生活居住以船为家,这种房屋可称之为船屋。《太平寰宇记·泉州风俗》有载:“泉郎,即此州之夷户,亦日游艇子……散居山海,至今种类尚繁,其居止常在船上,兼结庐海畔,随时随徙,船式头尾尖高,当中平阔,冲破逆浪,都无畏惧,名曰了乌船。” 
  先秦时整个闽越人口稀少,泉州亦然。《史记·南越尉陀列传》:“闽越千人。” 
(三)从秦开始,中原汉人进入泉州
  秦代中原汉人开始进入泉州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设置闽中郡,泉州为闽中郡地,中原汉人开始进入泉州。
  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越叛,秦始皇派屠睢率50万大军进平岭南。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又有任嚣、赵佗击越,谪戍50万守之。秦始皇为巩固南越,还派军徙吏随带家眷奴婢迁往南岭。《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云,时“尉佗使人上书求无夫家者三万为士卒补衣”。林惠祥《中国民族史》说,秦始皇开五岭,随带妇女以去。《汉书·高帝纪·下》也记载曾移中原之民于南方:“前时秦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粤(越)杂处……南海尉佗……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耗减。”其中的一支,在福建地区“与越杂处”。
  《史记·南越尉佗列传》云,秦末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逐鹿中原,时主帅任嚣、赵佗恐祸及自己,遂兴兵绝道,南方与中土于此无陆路可通,秦兵难以返乡,只好就地安居。
  汉至三国中原汉民陆续迁入
  秦开始的汉人迁入,在汉至三国得到延续,此时虽主要开辟福建北部地区,但也有一部分流入闽南。南安县的前身东安县即设置于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可知在此之前已有中原汉民陆续迁入。  
  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统治闽越的东越王·余善反汉,汉武帝派朱买臣兵出四路入闽,灭了闽越,杀余善,改封越繇王为东成侯,闽越国从此结束。《史记·东越列传》载,汉廷还采用秦代迁徙六国豪强的策略,以“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覆,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汉书·严朱列传》亦云:“东越余善反汉,杀二千户,被迁四万人。”汉武帝徙闽越民于江淮一事,为汉民入泉提供了空间,而汉武帝派兵入闽平闽越人叛乱,这本身又是汉代一次较集中的中原人移民来闽入泉的活动。
  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遁逃山谷未迁的闽越民自立冶县。冶县建立之初,户口不及一万,主要集中在闽东和闽北山区,居民结构主要是闽越遗民,还有少数南下吴(汉)人。
  大约从这个时期开始,分散于闽中郡各地的先秦遗民,无不纷纷扫寻找安靖之处,相聚到此时已入烟稀少且又富庶的泉州一带,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开发泉州。如《惠安县志》载:“锦田黄氏,泉之世家著姓。始祖隆公,为东汉·会稽令。东汉末乱甚,于建安弃职避世入闽。”
  东汉·建安元年(196年),东吴·孙策攻占会稽南部都尉,贺齐入闽。《三国志·吴书·贺齐传》记载,东吴第一次出兵闽中之时,福建豪强詹强、何雄的武装力量大到足以抵抗孙家军。其时福建居民结构已是汉越交融,以汉为主。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东吴·孙权第四次进军福建,吴军号称20万,一部分吴军留下占领开发。如《惠安县志》载:“黄兴,吴·孙权将也,与妻曹氏入闽,居邑之凤山。”
  东汉时期,闽越人已经开始汉化。东汉·王充《论衡》云:“越在九夷,◇衣关头。今皆夏服,褒衣履舄。”
  西晋·武帝·太康(280—289年)时,中原汉人来泉比较多了。
  林宗鸿等《南安丰州西晋太康五年墓》详细记载了1984年元月3日南安丰州旭日乡庙下村发现的一座西晋初冢墓。其墓砖均有模印“大(太)康五年(284年)立”字祥。(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古墓·丰州六朝古墓群》)
  太康中,今泉州城内建白云观(即玄妙观),丰州九日山下建延福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玄妙观、延福寺》)
  这些都说明永嘉之前中州人民入闽,还带来了所信仰的道教和佛教。
  中原士民徙居泉州的因素
  泉州在秦汉时代及以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会成为中原士民的徙居地,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  
  首先,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从西汉设冶县到东汉末年,历时300多年,泉州长期安靖,与外界少有战事纷争,没有遭遇过中原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黄巾之乱和随后的军阀混战及三国纷争的破坏。
  其次,从地理环境看,泉州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依山傍水,北有戴云山横贯东西,为北面屏障,南面为浩翰的大海,东为莆仙平原,西则丘陵起伏,中有晋江流域,造成近400平方公里的泉州平原,既便于农耕,也便于渔牧,为劳动生息的理想地盘。  
  第三,闽越土著势力不断被削弱,中央政府大规模的迁徙政策,加上通过设置行政机构强化控制,使泉州一带的闽越土著遭到沉重打击,数量大大减少,已无法形成强大的力量,对南来的中州士民构不成严重的威胁。
  第四,道路早已相通。汉文帝时,南海王·织叛乱,闽越王·余善出兵助汉攻打南越,兵至揭阳。由此可知当时水陆交通早已不成问题。  
  这些因素的资互作用,不仅使秦汉时已入居泉州的汉人得到相对独立的发展,而且也继续吸引着中原和北方地区的汉人不断地进入泉州。  
  中原人不断南迁泉州的过程,也是泉州土著文明逐渐衰亡,中原文明在泉州逐渐扩展的过程。在泉州土著被消灭,被迁徙和流窜山间的同时,由中原地区不断迁徙定居于泉州的外来居民,自然而然地成为泉州的新主人。  

(四)中原汉民批量地迁入泉州平原,
大致始于晋室南渡。
  西晋末年,泉州仍较为安定,而北方中原却爆发了大动乱,导致大批中原士人南渡。
  八王之乱
  西晋时,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历时十六年(291~306年)之久的战乱。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史称“八王之乱”。
  晋·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临终时命弘农大姓出身的车骑将军、杨皇后的父亲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继立的晋惠帝是个白痴,即位后,皇后贾南风(贾后)为让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权,于元康元年(291年)与楚王·司马玮合谋, 发动禁卫军政变,杀死杨骏,而政权却落在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手中。
  贾后政治野心未能实现,当年六月,又使楚王·司马玮杀司马亮,然后反诬司马玮矫诏擅杀大臣,将司马玮处死。贾后遂执政,于元康九年(299年)废太子司马遹,次年杀之。
  从此,诸王为争夺统治权,展开极其凶残的内战。
  先是,统领禁军的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冏起兵杀贾后。永宁元年(301年),司马伦废惠帝自立。司马伦篡位后,镇许昌的司马冏起兵讨伐司马伦,镇邺的成都王·司马颖与镇守关中的河间王·司马颙举兵响应。洛阳城中的禁军将领王舆也起兵反司马伦,迎惠帝复位,杀死司马伦。司马冏以大司马入京辅政。
  太安元年(302年)底,司马颙又从关中起兵讨司马冏,洛阳城中的长沙王·司马乂也举兵入宫杀司马冏,政权落入司马乂手。
  太安二年(303年),司马颙、司马颖合兵讨司马乂。司马颙命都督张方率精兵7万,自函谷关向洛阳推进;司马颖调动大军20余万,也渡河南向洛阳。二王联军屡次为司马冏所败。次年正月,洛阳城里的东海王·司马越与部分禁军合谋,擒司马冏,将其交给司马颙的部将张方,被张方烧死。司马颖入洛阳为丞相,但仍回根据地邺城,以皇太弟身分专政,政治中心一时移到邺城。
  司马越对司马颖的专政不满,率领禁军挟惠帝北上进攻邺城。荡阴(今河南汤阴)一战,被司马颖击败,惠帝被俘入邺,司马越逃往自己的封国(今山东郯城北)。与此同时,司马颙派张方率军占领洛阳,接着并州刺史司马腾(司马越弟)与幽州刺史王浚联兵攻破邺城,司马颖与惠帝投奔洛阳,转赴长安。
  永兴二年(305年),司马越又从山东起兵进攻关中,击败司马颙。光熙元年(306年),司马越迎惠帝回洛阳,司马颖、司马颙相继为其所杀,大权落入司马越手中,八王之乱到此终结。
  16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便迅速爆发,招致“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
  西晋·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于左国城(今山西离石),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区,自称汉王。
  光熙元年(306年),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307年)。
  永嘉二年(308年),刘渊正式称帝。永嘉四年(310年),刘渊死,其子刘聪继立。
  永嘉五年(311年),刘聪遣石勒歼晋军十余万人于苦县宁平城(在今河南鹿邑西南),并俘杀太尉王衍及诸王公。又遣刘曜破洛阳,掳走晋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兵三万余。史称“永嘉之乱”。
  衣冠南渡
  《晋书·王导传》云:“洛阳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为逃避战祸,中原一部分士族、大地主携眷南逃,随同的有他们的宗族、部曲(私人武装)、宾客等,同乡里的大批劳动人民也往往随大户南逃。南渡人口大多按宗族、乡里侨置聚居于同一州县。
  安定的福建,是南迁汉人的主要地区之一,由此发生第一次大规模汉人入闽事件,史称“衣冠南渡”或“八姓入闽”。当然,当时入闽的不止“八姓”,应是“诸姓”。所谓“八姓”者,应是举其大族概言之。
  唐·林蕴《林氏两湘支谱·闽序·卷1》载:“汉武帝以闽数反,命迁其民于江淮,久空其地。今诸姓入闽,自永嘉始也。”
  唐·林諝《闽中记》说:“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
  乾隆《福州府志·卷75·外纪》引路振《九国志》云:“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
  清·陈云程《闽中摭闻》载:“晋·永嘉(307—312年)时,中州板荡,衣冠入闽者八族:林、陈、黄、郑、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无复北向,故六朝间仕宦名绩,鲜有闻者。”
  民国《建瓯县志·卷19·礼俗志》》云:“晋·永嘉末,中原丧乱。士大夫多携家辟乱入闽,建为闽上游,大率流寓者居多。时危京剌建州,亦率其乡族来避兵,遂以占籍。”
  南迁汉人的其中一部分,进入泉州。《泉州府志》云:“晋江在县南一里许,以晋南渡时,衣冠避地者多沿江而居,故名。”这个时期,北方汉民入迁之初,主要分布在晋江下游的南安、晋江县一带。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屡屡发现南安及晋江流域的东晋墓葬,可以想象魏晋南北朝之时,晋江流域的汉人聚居点已初具规模。  
  泉州民间的不少族谱,记载着其家族祖先就是在这个时期从中原南渡入泉的。
  黄姓:
  明·黄凤翥《金墩黄氏族谱序》言:“晋永嘉中,中州板荡,衣冠入闽,而我黄迁自光州之固始,居于侯官(今福州)”。
  《参山二房黄氏族谱》载:今安溪参内乡黄氏入闽始祖为黄元方,晋代入闽为晋安太守,其后裔由侯官(今福州)入泉州在紫云寺一带发展,又称“紫云衍派”,其四支在“四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发展,称“四安黄”。
  泉州《紫云黄氏族谱·序》载:黄元方的后裔至唐初有黄岸、黄崖兄弟,分传二支,黄岸居莆田,黄崖迁泉州。崖子黄守恭于唐·垂拱二年(686年)放弃自宅捐建泉州名刹开元寺,寺成,据传常常见紫云盖顶的灵异,后代便以“紫云”作为该族的堂号。守恭生子四,长黄经分居南安,次黄纶分居惠安,三黄纲分居安溪,四黄纪分居同安(参见《泉州人名录·黄守恭》)。可互相印证。
  郑姓:
  唐·欧阳詹为晋江县郑氏季实撰写墓志铭时云:“公讳晚,字季实,其先宅荥阳。永嘉之迁,远祖自江上更徙于闽,今为清源晋江人”(陈国仕辑录:《丰州集稿·卷一四·欧阳詹<有唐君子郑公墓志铭>》)。
  今永春仙夹乡夹涤村郑氏,为郑樵之后裔,并以郑樵之号“夹漈”而为地名。为晋·永嘉之乱时由河南荥阳入闽的中原八大姓之一,初居侯官(今福州),后又分居莆田、泉州等地(《三修永春夹涤村郑氏族谱》)。  
  杨姓:泉州《杨氏族谱》称“其先弘农人,永嘉过江,迁于闽越。祖某漳州长史,父某泉州南安县丞”(转引自《台湾通志稿·卷二·人民志氏族篇》)。  
  梁姓:《梁氏族谱》称其祖先于“晋室乱离,梁芳以族随晋渡江,大衍于钱塘、合浦间,孙遐仕安帝,恒玄篡,逃闽。……因家南安”(转引自《台湾通志稿·卷二·人民志氏族篇》)。  
  陈姓:今南安码头镇新汤、康安两村陈氏,系永嘉元年(307年)由固始入闽,始祖为陈润。其后裔陈振元于明初由漳州而恋汤泉石鼓之胜,遂寓居于汤滨。(《汤滨乡康松陈谱》)
  候景之乱
  “候景之乱”是南朝·萧梁末年北齐降将侯景发动的叛乱。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八月,北齐降将侯景暗中勾结野心篡位的梁武帝之侄萧正德作内应,发动叛乱,领兵南下,直抵长江。梁武帝完全没有防范,命萧正德保卫京师,而萧正德却派船接侯景叛军过江,迎进建康,包围“台城”(宫城)。侯景纵兵抢掠。太清三年(549年)三月,侯景攻陷台城。城破之时,尸骸堆积,血汁漂流,惨不忍睹。
  侯景得势后,杀萧正德,梁武帝被软禁后不久饿死,景立萧纲为帝,又废杀萧纲立萧栋。天正元年(551年),侯景废萧栋而称帝,国号汉。次年,梁将陈霸先、王僧辩大败侯景军,攻下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杀死。此后不久,南朝·梁也灭亡了。
  侯景之乱历时长达五年,在此期间,各方势力连年混战不止。侯景东略三吴,三吴沦为战场,富庶的长江中下游一带兵祸连结,建康(南京)、江陵、广陵(扬州)、江州(九江)等繁华的城市都变成荒凉之地。《南史·侯景传》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
  这个时期,大批难民从长江中下游辗转入闽。因此后来才有天嘉六年(566年)之诏。《陈书·世祖本记》载:“天嘉六年(565年)三月乙未诏:候景以来,遭乱移至建安、晋安、义安(潮州)郡者,并许还本土(实际上相当部分人却留了下来生息繁衍),其被略为奴婢者,释为良民。”从这个诏书可知,侯景之乱中三吴难民足迹遍及福建(建安、晋安)和广东潮州(义安)。  
(五)隋唐时期,中原汉民迁入
闽南地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姓军校入闽
  唐初·高宗总章二年(699年),在闽、粤之交的区域发生“獠蛮啸聚”,时任玉州卫左郎将的光州固始人陈政受朝廷之命,以岭南行军总管的身份,率府兵5600人、副将123人入闽平叛。陈政所部一度曾陷入困境,以兵少请援,朝廷命陈政二兄陈敏、陈敷率58姓军校前来增援。在征战途中,陈敏、陈敷病死,陈政之子陈元光率军南下与父会合。(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陈政、陈元光》)  
  陈政病逝后,陈元光代父职任岭南行军总管,平叛后并任新设的漳州刺史,他与大部军校落籍闽南,建设和开发漳江与九龙江流域,被誉为“开漳圣王”。
  一些闽南著名的姓氏大多是在这时入迁的
  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姓军校入闽,是中原汉人南迁的第二次移民高潮。一些闽南著名的姓氏,大多是在这时入迁的。  
  陈姓:“太始祖讳政公,原系汝宁府光州固始县籍也,股肱唐室,固建弘猷,固赐姓曰唐将军,是朝总章二年(669年)奉敕驻闽,迨厥子元光、珦公,累袭祖职,复进驻于漳城,其丰功伟烈,卓越今古,啧啧载人口碑焉。”(《浯阳陈氏族谱·序》)
  许姓:
  《漳州府志》有闽台许氏奉为始祖的许天正传记:“许天正,河南光州固始人,陈元光首将也,从元光入闽,元光有所申请,必讨论而后行。”
  许天正的后裔不少是客家人,并散居于闽、粤、台各省。如许士彬《高阳许氏族谱考》云:“天正……统领岭南泉军、平泉湖等州……(其)子孙散处于漳、泉、福、兴、永、德、延、邵、汀者,不可胜记。而广、潮、苏、浙、京师、海外,远近名省,亦多有焉。”  
  余姓:“陈元光开漳,已有固始余氏,随之入闽。”(《台湾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氏族篇》据《漳州府志》)  
  戴姓:“唐初有陈元光将佐戴君胄父子,随之入闽开漳,似为戴姓入闽之始。”(《台湾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氏族篇》据《漳州府志》)  
  潘姓:今永春达埔、蓬莱一带的潘氏,其先祖于唐初随陈元光由河南光州入闽,定居于漳州,元时潘银湖由漳州迁居永春,为入永始祖(《桃源潘氏族谱》)。
  郑姓:“唐·垂拱间(685—688年),陈将军趋闽,郑姓遂星布闽、粤。”(《台湾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氏族篇》引马巷《郑氏族谱序》)
  施姓:“唐之中叶,始由河南光州迁徙入闽,有秘书郎承公者,宅居于泉州钱江乡……嗣是而子姓蕃衍,支分派别。”(杨绪贤:《台湾区姓氏堂参考·施姓》)  
  张姓:除了唐初随陈元光入闽的将领张伯纪外,泉州的鉴湖张氏,在唐代后期已经成为这一带的大族了。据《资治通鉴》等书的记载,唐末王潮率部入闽时,泉州鉴湖张氏张延鲁曾带领地方耆老前往迎接,“泉人张延鲁等以刺史廖彦若贪暴,帅耆老奉牛酒遮道,请潮留为州将,潮乃引兵围泉州”(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六》)。如今泉州一带的张姓,大多为张延鲁的后裔。  
  其他如泉州的李姓、吴姓、章姓、曾姓、傅姓、唐姓、庄姓、吕姓、欧姓、潘姓、董姓等,据族谱的记载,也都是在唐代时陆续迁入晋江流域的。


本文转自李氏网

TOP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2-5-8 22:19 | 只看该作者
(六)唐末五代,也是北方汉民
入迁泉州的一个关键时期。
  唐末五代发生第三次大规模的北方汉人迁闽。
  逃避战乱
  唐末,北方地区再度出现战乱,人口迁移的幅度极大,一些人为了逃避强权混战引起的动乱,纷纷迁移福建;而另一些在北方地区的边缘性势力,也来到福建开辟他们的生存空间。
  傅姓
  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威武军节度招讨使傅实奉敕率军入泉,辅助赵国公镇闽。中和间(881—885年),傅实聘紫云黄守恭五世孙女为夫人。光启元年(885年),傅实定居武荣周井堡(古南安郡治,今南安丰州镇)。光启二年(886年),王潮兄弟引军入泉州,傅实协同治理军务。傅实蕃衍生息,蔚成大族,成为桃源傅氏开基始祖。现在,其后裔已达数十万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傅实、王潮》)
  傅实有八子:
  长曰居中,官左侍禁,居晋江安海傅林别业,后徙阳山 、内砦(今赖厝),分派泉州后城承天池亭。
  次曰居献,官左侍禁。居南安丰州桃源周井堡。分拓晋江仓前、坎井、永春、惠安、广东南韶关、福清、同安、厦门、金门;南安金淘、朵桥、崎兜、田头观音亭,罗东的潭溪、梅山的新兰傅厝、九都的街仔傅厝、南安美林办事处的月埔、俊后、横山,柳城街道办事处的东山,水头镇仁福傅厝,东田镇的凤巢,丰州镇的溪口、浦头、大坑,霞美镇的西山、锦堂、田后,康美镇的过沟、小坂、东山后、庄内 、◇后内、塘仔岸,泉州鲤城的大锦田、山后傅、蔡塘坑。
  三曰仁远,居晋江石湖,分派瑶湖、祥芝、前殿、东店港前。
  四曰仁裔,官金吾左卫大将军,居仙游罗峰(今仙游赖店),衍派尤溪、福清、广东。
  五曰仁济,居仙游腊村,徙居江西建昌军,分派光泽、建阳、上杭。
  六曰仁坦,居漳州长泰,分派安溪洋内、登虎榜,广东潮州、海阳、仙乐。
  七曰仁和,居连江后溪。分派福州、浙江、建宁。
  八曰仁育,居漳州白蕉湖、分派漳平、广东。   
  张姓:泉州张坂张氏的“始祖张天觉,河南光州人,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以参谋削王仙芝之乱,授南剑刺史。及朱温纂唐,便弃官避乱入闽。”(《张氏族谱》)  
  林姓:“先世固始人,祖有林一郎者仕客,于(唐)光启乙已(885年)迁福建永春桃源大杉林保。”(《台湾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氏族篇》引《台北县虎丘林氏族谱》)
  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入闽
  在此期间,引来北方移民高潮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909—945年)。  
  唐朝末年,中原地区河南光州固始县的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乘唐末大乱,率兵5000人自光、寿两州南下,浩浩荡荡,转战安徽、浙江、江西、广东、福建,于唐·光启元年(885年)从汀州进入闽南,受到泉州百姓的欢迎,次年八月,王氏取得泉州,随后占领福州,闽中各地纷纷降服。唐·昭宗李晔只得于文德元年(888年)任命王潮为泉州刺史,随后又任命他为福建观察使,尽有闽中五州之地。王潮死后,其弟审知继位。公元907年唐亡,王审知被后梁·太祖封为闽王。审知死后,其子延钧正式称帝,改国号为闽。(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知、王审邽》)  
  王潮离开泉州后,其弟王审邽于乾宁元年(894年)继任泉州刺史,历12年。天祐元年(905年),子王延彬再继,在职26年(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延彬》)。  
  王氏兄弟带领大批中原士民入泉,创建闽国时,泉州地区的地方社会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且王氏兄弟父子相继主政泉州前后达40多年,当中原动乱战火蔓延,僻远的泉州独能偏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加之王氏折节下士,热情延揽,设招贤院,对士大夫南来者礼遇有加,泉州成了落难士子和文人的最好避难所。大量中原士族大姓纷纷涌入泉州,有名者计十一姓,使泉州出现一个望族聚居的局面,一时人才济济,为八闽之冠,对泉州地区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和家庭文化形成,发生了巨大影响。  
  王姓:
  《晋江凤头王氏族谱》(乾隆始修本)载:今晋江城东镇凤屿村王氏以唐末王审知为入闽始祖,明·洪武十年(1377年),第二十二世王宾和始迁居凤里。
  《金瓯王氏五柱敦项公派家谱》载:今晋江东石镇金瓯(山前)王氏,出于五代泉州刺史王延彬之后,推武肃王王审知为入闽始祖。
  《峣阳开闽王氏族谱》载:今安溪西坪镇西部的峣阳,为当地大姓,其先祖上溯唐末入闽的王潮、王审知。入居安溪的始祖王佛生,原居福建府长乐县,为防倭事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与弟王兴祖迁居安溪崇信里屯种,“四传”后王毅庵迁居峣阳。
  《台湾通志·氏族篇》收录的台北县板桥镇《王氏族谱》云:“三十四世晔为光州定城令,因家于固始。哗曾孙曰恁,三子曰审潮、审邽、审知,兄弟有检,王绪辟为军正,以副前锋提兵人汀、漳,遂有闽、泉之地,而审邽之曾孙早晔,又分居泉之西南隅船方巷。”
  曾姓
  唐·光启年间(885~887年),光州刺使曾延世奉旨,率家族与其内弟王潮、王审知等攻入福建,转战福、汀、漳、泉诸州郡,封开闽侯、赠金吾上将军、晋光禄大夫,于唐·光启二年(886年)定居晋江泉州城西的龙头山一带,成为曾氏龙山衍派一世祖。
  张姓:“世居光州固始,唐未有张延乔等兄弟三人,随王潮入闽,居泉州之惠安、安溪等地,支派甚盛。”(《台湾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氏族篇》引台北县《张氏族谱》)  
  庄姓:
  台湾《青阳庄氏族谱》载:“唐·光启间,始祖森公,王潮之甥也,偕入闽,择居于永春桃园里美政乡,地名蓬莱。”
  《桃源庄氏族谱》亦载:今惠安县山腰庄氏,其始祖庄森自光州固始入闽,居永春县桃源里蓬莱山,其后裔遍布晋江、惠安、同安、莆田、安溪等地。  
  陈姓:“寻经安禄山之变,中原板荡,留居河南之陈姓,随王潮入闽者,为数似亦不少。”(《台湾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氏族篇》)  
  黄姓:今晋江东石镇黄氏,与湖头(玉湖)、永坑合称为“东石三乡黄”,共奉黄龙为基祖。据载,黄龙祖父黄岸先人系于唐末由光州固始避乱居闽(《东石各氏族谱》)  
   李姓:
  “先光州固始人,唐末随王潮入闽”(《台湾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氏族篇》引《台北县李氏族谱》)。
  “其先居住河南光州固始,五季随王潮入闽”(兑山李氏)。
  今晋江金井镇石圳(圳山)李氏先祖李晦翁,初居砀山,后因中原变故,而侨居光州固始,唐末偕子李乐泉避兵福建,其后裔于元末从福州徙泉州,择圳山而卜居(《晋邑圳山李氏族谱》)。
  今南安梅山镇芙蓉李氏,先祖为光州固始人,于五代从王潮入闽,其子孙因家于武荣(南安)芙蓉乡(《芙蓉李氏族谱》)。
  今南安金淘镇李氏远祖系固始人,随王潮入闽,其后裔肇居梅山芙蓉,传至李仰宗时迁居岭兜(《岭兜李氏族谱》)。  
  郑姓:今永春城关东门桃东村郑氏,俗称“东门郑”,出自河南荥阳,入闽始祖郑可远因中原战乱,于唐末随王潮入闽,统戍桃林场(今永春县),后肇居姜莲龟山坪上,传至四世郑懋为宋·真宗潮阳军都巡检使,告老后卜居今县城东门一带,因地在大鹏山之阳,又取原祖居“坪上”之谐音,故称鹏翔郑氏(《永春鹏翔郑氏族谱》)。  
  许姓:
  “始祖许受仕唐,随王潮入闽,镇漳州之诏安,改而入泉,乔居晋江十七八都间石龟,后枝派分栖”,称为“石龟许氏”(《台湾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氏族篇》)。
  今安溪湖头镇郭埔(虞都)许氏先祖许侍御为光州固始人,唐末奉旨入闽,镇守漳州诏安,后又迁晋江石龟村。传至许景玉,迁至南安诗山镇钱塘,景玉次子许振奴移居虞都(《湖头虞都许氏家谱》)。  
  曾姓:
  曾姓为曾参的后代,素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唐·僖宗光启间,王潮由光州固始入闽,中原士民避难者皆徙以从,曾姓亦随迁于漳、泉、福、兴之间。晋江之曾,始祖延世,为光州刺史也”(《台湾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氏族篇》引晋江《曾氏族谱》录《清源曾氏族谱·序》)。
  今德化浔中镇曾姓,以“武城”为郡望,唐末从王潮入闽(《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唐·僖宗光启间,王潮由光州固始趋闽、漳之间,子孙因居焉”(《武城曾氏宗谱》收录韩琦《清源曾氏宗谱·序》)。  
  周姓:
  今永春桃城镇桃溪村周氏,先祖唐末随王潮、王审知由河南光州入闽,始居莆田。九世孙逊由莆田迁永春盖福,明初由盖福迁前溪之象山(《桃源前溪周氏族谱》)。
  今德化(铭山)赤水镇铭爱村周氏先祖周梅林,于唐·中和三年(883年)自固始从王潮入闽,居于仙溪(仙游)之东乡,后迁居延平郡之周田(今大田)。南宋时,周少九由大田移居赤水埔之铭山(《铭山周氏族谱》)。  
  苏姓:
  今德化县春美乡、大铭乡等地分布的苏氏,先祖苏益以都统职随王潮入闽,宋初苏奉礼肇居于德化石城(《双翰苏氏族谱》)。
  “许国公三子六世孙益,为隰州刺史,随王潮入闽,居泉州同安”(《仙源苏氏源流考》)。
  “晚生益,唐衰民乱……随王潮入闽”(《台湾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氏族篇》引《苏氏族谱·苏益自序》)。
  “至威为隋朝纳言尚书,因数谏炀帝不从,被贬为光州刺史,后即旋回河南固始县林德乡,生五子……续传数世,凡三百余年。至唐末世乱,益公以嫡子孙继承武职,同王潮入闽”(基隆市《苏周连氏同宗起源略录》)。
  苏廿七郎,先祖苏益,世居固始县三百年,于唐末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后居泉州府同安县葫芦山下。为规避赋役,苏廿七郎逃避到泉州府安溪卓源乡新康里溪东宅竹园脚,改为周姓,遂有“武功周”(黄师樵《周氏世系及周百万传记》)。  
  尤姓、沈姓:今永春达埔镇蓬莱村尤氏,源出自沈氏。沈思礼为河南光州固始人,随王审知入闽,升为驸马都尉,因避王审知之“审”、“沈”之讳,改姓尤,定居于武荣(南安)金田,宋初由武荣入永春,明初尤琼由永春的逢壶魁源而居达埔蓬莱(《蓬莱尤氏族谱》)。  
  颜姓:
  陈元光入闽之后,已有颜氏从之入闽(《台湾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氏族篇》据《漳州府志》)。
  今永春达埔镇中村的“蓬莱颜氏”,先祖颜洎于唐时由固始入闽,居德化顾杰泗滨,又徙居今永春达埔(《颜氏续修族谱》)。
  今永春东平镇东村一带颜氏,其先祖颜芳,号教先,由河南入闽,居德化泗滨,传至颜潾,迁居永春清白里(《桃源东山颜氏族谱》)。
  蔡姓、辛姓:
  “(蔡姓)本周·姬姓之后……唐时移迁河南光州固始县……唐末避黄巢之乱,迁于福建闽南”(《台湾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氏族篇》)。
  今晋江青阳镇普照村蔡氏,为蔡襄(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蔡襄》)之后,其先世于唐末由河南入闽,初居兴化莆田,宋末居晋江青阳冷井水,后又居普照(《蔡氏族谱》)。
  刘大治《济阳渊源》考略在谈及柯、蔡、辛联宗事,也提到柯、蔡先祖自固始入闽,初居福州下大蹈风陈张鄞乡。其兄弟三人:长兄姓辛,号青阳堂,住惠安、漳州等地;次为柯姓,号瑞鹊堂,住晋江、永春等地;三为蔡姓,号济阳堂,分枝莆田、漳、泉等地。  
  廖姓:“唐·昭宗时,官国子祭酒,朱全中篡唐,避乱入泉,隐于小溪场(今安溪),后嗣蕃衍,居闽南者甚众。”(《台湾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氏族篇》) 
  高姓:“唐·僖宗中和元年,其入闽始祖钢,避黄巢之乱,挈眷由淮南西路光州固始入闽,占籍于福州怀安县风冈……其后遂迁安平(晋江安海),子孙蕃衍,瓜分散处,或居晋江永乐,或迁南安埕边,或赘同安高浦。”(《台湾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氏族篇》) 
  孙姓:“本省孙姓,未修谱牌。相传,其先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唐末五季之乱,南迁入闽,居泉州东门,后迁银邑(同安)之嘉禾(今厦门)。”(《台湾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氏族篇》)    

: ゛穨廢゛  

作者: ゛穨廢゛[114679300] 时间:2007-08-14 20:13:11      
删除
傅姓:“王审知为泉州刺史,中原战乱,乡人多来依之,如杨承休、郑璘、韩偓、傅懿......等,赖以免祸。”(《台湾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氏族篇》引《固始县志》)  
  侯姓:南安侯氏始祖侯阼昌,为王潮、王审知的部将,后被委任为节度判官,而卜居泉州。(《侯安侯氏族谱》)  
  刘姓:
  今晋江英林镇的塘滨刘氏,为彭城派,先祖刘存及侄刘昌,于唐末自光州率部入闽,开基福州凤岗一带,后又分居长乐、福清,其裔孙于宋末元初由福清徙居晋江塔头,历经十世后又分居塘滨。(《塘滨刘氏九耀公派斯谱》)
  今南安罗溪(古称芦溪)刘氏先祖为唐·尚书刘文静,于唐末入闽,徙居武荣(南安),其后裔刘恒于宋代为侯林乡开基祖,传至侯(刘)二郎为芦川派之祖(《泉南芦川刘氏族谱》)。
  今南安码头镇刘林刘氏之祖亦为唐代尚书刘文静,遭谗而子孙逃入光州固始,后易姓为侯,于唐末入闽,后再徙居武荣(南安),宋代刘恒开基刘林,为刘林侯姓之祖,至民国方易侯为刘氏(《刘林刘氏族谱》)。
  《宋太学生致政刘公妣太孺人合葬圹志》载:其先祖刘显斋为河南汝宁光州固始人,后梁时为威武军节度使,后受刘隐器重,游宦至闽(《刘氏大宗世谱》载:唐·天佑、(后梁)开平间[904—910年]......避地入闽,居建安,又居莆阳),分二子刘崇安、刘建安居闽,刘建安之后为刘极(《刘氏大宗世谱》载:刘极生于宋·崇宁二年),刘极子为刘锖,其后迁居泉州。  
  吴姓:
  今石狮宝盖镇坑东村吴氏,先祖由光州固始入闽后,卜居于兴化平海卫。宋元时,吴十七迁居坑东村。(《古东吴氏通族谱》)
  今南安诗山古宅岭兜吴氏先祖,唐·僖宗时随王审知由光州固始入闽,宋代吴定居今泉州鲤城浮桥镇一带(古武荣黄龙江),称“黄龙吴氏”。明初吴大冶迁居南安古宅,遂称“古宅吴氏”。(《诗山古宅吴氏族谱》)
  吴氏“世居渤海,散处中州,其后随王潮入闽,由闽而人于粤之潮、嘉等处。”(《崇正同人系谱·卷2》)
  “其祖有吴祭者,固始县青云乡铁井兜人,唐·僖宗中和四年,兄弟一行二十余人,住福州侯官县,王审知据八闽之地,仍避地福、泉之间,遂为闽人。”(《台湾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氏族篇》引本省《吴氏族谱·祭公家传》)   
  谢姓:
  今永春坑仔口镇魁斗谢氏先祖,唐末随王潮入闽,始居莆仙,其后谢十五迁安溪,南宋时居永春,由留安居魁斗。(《魁斗谢氏族谱》)
  “祖为光州固始人,从王审知入闽,始迁泉州之安溪县永安东皋居焉。”(《台湾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氏族篇》引《清溪永安谢氏族谱》)
  施姓:
  今石狮永宁镇前埔村施氏之祖施柄,由河南光州固始播迁福清高楼,其后施菊逸迁居晋江南浔(今衙口村),清初分居各处。(《浔海承德堂施氏家谱》)
  今晋江龙湖镇石厦村施氏,俗称“前港施”,始祖施典于唐末避乱入闽,屡经周折后择吉钱江而居,故以“钱江”为堂号,数世传至施宽惠开基石厦。(《钱江长房派石厦厝后分施氏家谱》)
  今南安施氏,其先祖在唐末自光州固始入闽,先居浔海(今晋江龙湖衙口),后迁居永南。(《永南施氏宗谱》)  
  余姓:今南安诗山镇前山村余氏,其先祖余黄敦本居光州固始,唐末五代时迁居南安新安,后择武荣(南安)之北而家焉,其地号称余山,元时其后裔居诗山。(《诗山前山余氏族谱》)  
  吕姓:
  今永春蓬壶镇杰山吕氏,先祖于唐末随王潮入闽,先后迁居泉州、南安、永春等地。(《杰山吕氏族谱》)
  台湾的吕谱中也证明闽台吕氏始祖为吕占,唐·肃宗宰相吕堙之后,世居光州固始,唐末徙居福建泉州府晋江县相公巷,后改居曾埭之草垵。  
  龚姓:
  今石狮永宁镇沙堤村龚氏因王潮自固始入闽,遂卜居于龚山。(《沙堤蓬莱龚氏家谱》)
  今石狮永宁镇西偏村龚氏始祖龚十三,自光州固始首居晋江之龚山,以后分居沙堤、南塘、西偏等村。(《西偏西房龚氏家乘》) 
  柯姓:
  今安溪蓬莱镇蓬溪村柯氏先祖,唐末由光州固始入闽,世居泉州元妙观西水沟巷,元代时柯万山移居蚯城,尊其父柯守顺为始祖。(《蚯城柯氏族谱》)
  今晋江英林镇埭边村柯氏先祖柯延,于唐末由河南光州固始县从王审知入闽而居南塘,以后又移居柯仓、鳌岱等地。(《鳌岱柯氏族谱》)  
  彭姓:今泉州市洛江区虹山乡彭氏,又称“山顶彭”,先祖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由河南光州固始县迁闽之泉州,复迁城西之南安,宋初移居虹山,虹山开基祖为彭枨。(《虹山彭氏族谱》)  
  宋姓:今永春五里街宋氏,为唐·右宰相宋璟的后裔。宋璟之孙宋易,宋易之孙宋骈为福建观察判官,宋易随其孙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居莆田,为入闽始祖。元时宋瑄由莆田迁永春。(《儒林宋氏族谱》)  
  康姓:今永春玉斗镇桃源凤山康氏,其先祖于唐末由河南光州固始人闽,先定居兴化,后迁安溪感德里。明中期康孟聪迁居永春,为入永始祖。(《桃源凤山康氏族谱》)  
  涂姓:今德化县盖德乡上坑村涂氏,先祖涂建昌随王审知入闽,其一支侨居于浔西上流。开基相卿祖为涂荣礼,明·洪武时正式入住。(《相卿涂氏族谱》) 
  赖姓:今德化县上涌乡赖氏之始祖赖开国,光州固始人,唐·僖宗中和三年(882年)随王审知入闽,拜为福州节度使转琅琊王、居侯官(今福州)孝悌乡感化里。宋末赖十一入居德化县下涌钱塘,其地名为“赖厝国”,其长子赖五一得侯卿之地,遂为侯卿之祖。(《侯卿赖氏族谱》)  
  董姓:今石狮市永宁镇沙堤村董氏始祖董思安,于唐末随王潮兄弟入闽,籍晋江。至十四世董倚鹿徙居沙堤,遂成大族。(《开闽董氏沙堤分派宗谱》) 
  洪姓:据今晋江县英林镇所见八部洪氏族谱看,英林洪开始祖洪朝奉,河南光州固始人,于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先后在晋江的洪厝、厝迹、英林等地发展,遂成晋江望族。
  戴姓:今南安码头镇大庭村一带,地处高盖山麓,此山又称诗山。戴氏始祖于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随王审知入闽,择诗山之锦坂(今大庭村)而居,遂有“诗山戴氏”。(《诗山戴氏族谱》)
  泉州的地理位置比较重要,交通比较方便,故在唐代,入迁的汉民很快就进入了西北部山区,如永春、安溪等县,虽然山多林深,但因有晋江上游的两大支流贯穿其中,故有不少汉民姓氏从北方迁来之后,深入这里以求发展,如现今在闽南以及台湾很有影响的大姓颜、庄等,便是从北方迁入永春,再从永春分源于闽南各地。而现今闽南的谢、廖、张诸姓,有一部分则是从安溪繁盛而流布于闽南各地的。
  经过唐、五代时期北方汉民的不断入迁泉州,除了惠安县的行政建县较迟之外(惠安县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81年建县),其余各县如南安、永春、德化、同安、安溪、晋江,均在宋以前皆已设立了行政县制。行政县制的设立,是与当地的户口增长紧密相关的,由此可见在唐、五代之时,泉州各属已经遍布了汉民的聚居点。

TOP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5-7-17 07:23, Processed in 0.056972 second(s), 11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