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畅谈族谱文化李氏族谱资料区 › 查看主题

11148

查看

1

回复
返回列表

超级版主

广西族谱文化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go

安顺李(吕)氏家谱(作者:李洪运)

楼主
发表于 2012-8-16 22:49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李(吕)氏家谱(注:原姓吕,二代后姓李之族谱)

--------作者:李洪运

第一卷     概述

    李氏家族从第一世(祖母)秦氏至今延绵已160余载,岁月沧桑,人世巨变(历经清王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朝),许多世事已鲜为人知。且更为甚者,随着第四世诸祖父母相继辞世,许多有关家族发端及变迁的历史均已不为后人所知晓了。如再不重修家谱,恐再过二、三十年,到第六、第七代孙时,本家族之渊源便无人再可考询。鉴于此,作为家族第五代长孙之我,有责任把我仅存于脑海深处和早已尘封多年的点滴零散资料整理出来,汇总成册。这就成了这本重修的李氏家谱。

    同时,也正因以上诸多因素影响,再加历史久远,许多史料已无从考证,特别在经历历时十年(1966年—1976年)的文革浩劫后,就连仅存的吾父辈手书的几首追悼诗及注释中,也隐去了许多当时不得不忌讳之事。故本家谱中一些史实,仅系吾一人之回忆,难免会有失实之处和以讹传讹之嫌,但我以为,有讹可传亦是幸事。作为家族之简史,或多或少带有些传奇色彩和神秘因素亦未尝不可。正如所有当代李姓人家,十有八九均伪称为陇西李广之后,本属牵强,但确多了一分灵性和豪气,千百年来亦为所有撰写家谱、族谱之文人墨客所效仿,成为追根寻祖之常规法则,不足挂哉。

    故本家谱所述之事,凡属因吾之讹而无属实史料记载者,后辈均可按自己之愿望加以理解,可信其有,亦可信其无。我的责任仅是尽可能真实地将史实呈献给后人,让他们在追根寻祖,茶余饭后闲谈之时多一份佐证而已。

    然既属编史,吾认为更应站在公正立场,不无褒贬,只求真实。此举或许会染上对祖宗不尊之嫌,但吾以为,写史首要为真,后辈亦可不必为祖上某公有过某些劣迹或瑕疵而自卑。故此谱好坏兼收,不妄加更改修饰。以为后辈提供李氏家族之完整概貌。


第二卷    李氏家族概况

    李氏家族有史记载的,可追索至清末(1838年)第一世祖母秦氏诞生时起(秦氏世祖母家住安顺南王唐街〈今塔山西侧〉,生于1838年,卒于1921年 10月)。其先夫姓吕讳名不详,早夭,存一子名佐清,丧夫后即带子佐清改嫁李姓人家(何时改嫁不详)。李氏非直系祖,讳名治明,生平不详。据推测李公当时亦丧偶,但膝下肯定有丁(现仅知有一孙女,长三世祖五十岁,此女后嫁安顺城南夏氏人家,后人繁盛。但属旁支,且后辈早无走动,详情亦不知多少)。后秦氏世祖母25岁左右时(1863年左右)再度守寡居孀,直至去世。

    秦氏世祖母改嫁后,原交待按习俗三代还宗,即至第三代即应复姓吕。且亦伪称为战国名相吕不韦之后。但随着清庭覆灭,民国兴起,世人对祖宗习俗亦相应淡化,故复姓仅成虚言。其后第四、第五、第六代直到今天仍以李姓自居。早已不存反祖归宗之念。时至我辈,已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封建家族体制早已荡然无存,更不可能改姓矣。故今修家谱,自当以李氏自号,亦属自然。

    秦氏世祖母高寿八十有四,概因一中草药秘方,以酒泡之,日服一盅,故尔长寿。但此方早已不传,其高龄后世也再无人比肩者。

    李氏二世祖公,即李佐清,生于1859年,卒于1921年3月。此世祖公应属游手好闲之市侩游侠之辈,生性好赌,不务正业。尤喜叠十三(即用三枚铜钱,反面平放于手背之上,然后凭腕力旋抛于地。视三枚铜钱落地后的正反背向以定输赢。全为正面者为大赢,全为背面者为大输)。秦氏世祖母深恶之,但拿之亦无办法。实在忍无可忍时,就命其孙用自己的拐杖代为教训之。

    李氏二世祖约三十五岁时娶妻罗氏(生卒年月不详),罗氏属贵阳、安顺之大家族,后世繁盛,且笃信耶稣(秦氏世祖母是否信教不可知)。李氏二世祖佐清卒后葬于安顺北门外马家冲。但据传因信洋教而不重墓葬,致使后人不知其墓何在(此说极可能是假托之辞,因二世祖好逸恶劳,其母深恶,故死后有意不让认之推测更为合理)。

    其妻罗氏,在生下其子三世祖冠英后,亦因贫困及无法忍受二世祖之恶,离家外出为人做奶娘(所受聘的顾主为清王朝末年一罗姓官宦人家,号称罗军门,之后又随罗家迁徙贵阳)。此举在清末实属为人不耻之举,故秦氏世祖母盛怒,以致逐出家门,并不许三世祖冠英认之。

    而三世祖李冠英(号俊先,乳名顺生),儿时伙伴戏称李观音。其母出走时,尚未满周岁。稍长便只知其祖母,其后十余年间,虽多次有人告知其母消息,恳求一见,但终因惧秦氏世祖母生气而拒之。以致成千古遗憾。

时隔五十多年(1965年前后),吾父辈曾就此事查访罗氏世祖母下落,并寻访是否尚有后人,但终因时隔年限太久,知情人均已谢世而告失败。

    李氏三世祖冠英不识字,但机灵善变,天生独具商业意识,善背九九算经,特具生意人之先天基因。年少家贫、坎坷。但勤俭创业,终成大器。到解放前夕(1949年前后),已成为安顺城有名的盐商。且制房产于安顺北街(现已拆除,地点位于王若飞纪念馆南50米处)。三世祖善生意经营,教子特严,且多苛刻。善盐雕、喜饮酒、下棋(其象棋技艺在安顺当属前茅,小有名气),亦多醉。

    三世祖生于公元一八九五年农历八月初五日,卒于公元一九七一年农历九月二十八日。享年七十六岁。

    三世祖娶妻程氏(程宝琴),为安顺清末名门旺族之千金。程氏家族祖居安顺西程小街,为官宦世家。极盛时家中仆人、丫鬟成群,京官众多。据传家藏顶戴可用升子装。程氏世祖母年幼时在官宦大家中长大,虽不识字,但文学修养底蕴极高,能熟背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中诸多名篇。且常以此中名篇作为儿歌,教其子孙(吾至今尚记得年幼时曾聆听过程氏世祖母背诵的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之七绝—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顺补:儿时称星星为仙秀〉)。

    李氏家族至此开始受书香熏陶,其四子一女均入中学,在当时颇为罕见。可毫不夸张地说,程氏世祖母的入嫁李家,给李氏家族注入了难能可贵的文化基因。李氏家族因此而步入另一个全新的天地。

    程氏世祖母家族后因曾祖染病(疑为伤寒,当时亦称瘟疫)过世,其在外为官的子孙按清律回家奔丧守孝,亦相继感染辞世。大约在程氏世祖母七至八岁时家道衰落,族中各支人丁大部亡故,仅存程氏世祖母之父及一子三女。幼女即为程氏世祖母(长女嫁安顺北门外马家冲,次女嫁镇宁花江),子为现仍健在的表叔程碧昌之父。此公由于身染官宦纨绔子弟之习,家道衰而难改旧家风,以至后来沉沦为鸦片深度中毒者,不能自拔而卒。其子程碧昌亦为程氏世祖母抚养长大。据传程氏衰亡祖宅变卖后,民国初年,一倪姓人家在其购买的程氏祖宅的马厩房内(另一说是院内石榴树下),挖出程氏镇宅之银,一夜暴富。

    程氏世祖母生于公元一八九九年农历正月十六日申时,卒于公元一九七四年农历二月初七日,享年七十五岁。

    这里还应提及的是,程氏世祖母之父,为清末没落秀才,曾捐银入贡。但终因天数已尽,虽小精文墨,但无力回天,在贫病交加中谢世(程氏世祖母亦因家道变故,家境转贫,年仅18岁便入嫁李家)。程氏世祖生前曾作小诗数卷,但终因文采平平,阅历甚浅,所写之事之物,不外乎金钟山、钟鼓楼之类,落入末流,自然不传。但唯有一事,却深深影响李氏家族之发展,即为李氏家族修了第一本家谱。此本家谱吾于1960年左右(年仅12岁时)有幸一睹,所载之事之词至今难忘。也正因此才有今天之重修家谱之说。

    程氏世祖所代修的李氏家谱,亦俨然以陇西李广之后自誉,且为李氏家族复定了家谱字辈,沿用至今已历五代。故李氏家谱有源可究盖出于此。但不幸此本家谱(本就属孤本)已在文革中难逃厄运而毁。



第三卷  李氏家族族谱字辈排序

    程氏世祖代修的李氏家谱所定字辈为五言绝句一首:佐冠福洪长,继取以文章,克家承祖德,万事庆其昌。

由于此本家谱修撰时,佐冠已成定局,故仅后18个字为程氏世祖所续。

    程氏世祖所代修家谱的出现及程氏世祖母的入嫁李家,给李氏家族注入了书香的基因,至此开始,李氏家族终于在文化品味上最终摆脱了市民井侩的羁绊。终于迈过了读书入宦之上流社会的门坎。且随着三世祖盐业买卖生意之兴隆,家运始昌,书香与三世祖所自然萌发产生的商业基因相结合,最终造就了李氏家族的发展及未来。为此,程氏世祖之功不可抹也。

    李氏家族到了福字辈一代,在安顺城内虽称不上名门旺族,但也开始发迹,步入中兴之道。

    其长子李福海,原国民党中央军校毕业,当属同辈中之佼佼者,但因国共交恶,解放以后从商,默默无闻,忧郁而终。极赋文才武略,但受历史束缚,无法施展,且历经屡屡浩劫。后代亦深受其害,微显颓势。

    二子李福麟(吾之父也)及妻萧竞衡,终身以教书为业,师道尊严,书香四溢,桃李遍及天下。事业上亦成就辉煌。吾父五九年入选全国文教群英会劳模。历任安顺盲哑学校校长,安顺二中教导主任,六枝特区一中教导主任、副校长,安顺市三中校长等职,琴棋书画均有一定的造诣。吾父生于1922年2月17日、(农历正月二十一日),卒于1992年4月20日。吾父善教育,尤精代数、几何,故其后各子女均有数理天赋。其孙字辈中学有成就者在福字各支中亦最多,但唯缺三世祖之商业意识,少音乐细胞。

    三子李福江,文采虽不高,但天资聪明,尤商智极高。其后代在生意场中多有佼佼者,且能歌善舞。此公好酒亦死于酒,实有三世祖之遗风也。

    五子李福坤,一九五零年中学即将毕业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官阶正师级别。虽在文赋上有一定修养,然受军界影响极深,其后亦如此。

    四女李福鸣,年轻时貌美,为安顺城有名之盐巴西施。嫁刘氏姑父,相处笃好。其后亦多聪慧者。

    点评:程氏世祖所代修的家谱,极推文章立业,克家承祖,以昌其家也。在撰此文时应当说是程氏世祖对李氏后辈所寄予的满怀期望。时至今时,李氏之兴已成定局,其不断发扬光大之势已不可挡矣。



    时至洪字辈,人丁兴旺。按各支分列于后,但因分支众多,已不能穷尽,故李氏家族之主干到此为止,不复多言也。

    洪翠、洪星、洪艳、洪实

    洪玉、洪运、洪源、洪飞、洪申、洪河

    洪永、洪平、洪莉、洪锦、洪娟、洪跃、洪卫

    洪军、洪兵

    刘姓:安宁、安阳、安翔、安琪



    其吾辈一支,生辰之日详细如下:

    洪玉:一九四六年农历八月十九日晚十一时十分

    洪运:一九四八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夜鸡叫四遍

    洪源:一九五零年农历九月二十日卯时(卒于一九九二年)

    洪飞:一九五二年农历九月十一日戍时

    洪申:一九五四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晚十一时三十分

    洪河:一九五六年农历冬月初六日晨时



    长虹:生于公元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三日(农历十月初一)下午三时四十分

    长苏:生于公元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十一日(农历十一月初一)六时十分

    长安:生于公元一九八零年二月二十七日(农历正月十二)下午五时十三分

    长春:生于公元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一日(农历十月初九)早八时三十五分

    陈维:生于公元一九七九年十月五日(农历八月十五日)早八时五十分

    杨潇:生于公元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四日(农历十月二十五)晚八时二十五分



第四卷  李氏家族树状分支图

                      吕氏一世祖公    秦氏一世祖母

                      二世祖 李佐清    罗氏世祖母

               
                     三世祖 李冠英    程氏(宝琴)世祖母


          李福海       李福麟      李福江     李福坤      李福鸣


            李         李  萧        李         李          刘

            洪           洪          洪         洪          安

         翠星艳实     玉运源飞    永平莉锦    军  兵     宁阳翔琪

                      申  河      娟 跃 卫


                         吾支支系树状图

                             李 萧

                             福 竞

                             麟 衡


           李陈   李仇     萧吴     萧杨    李徐    萧朱

           洪宇   洪飞     洪启     洪晓    洪新    洪春

           玉忠   运兰     源琴     飞林    申芬    河凤

   

            陈    李仇       萧      杨      李      萧

                   长        长              长      长

            维    虹苏      芳 娇    潇      安      春


第五卷  萧氏族谱简述

    吾母萧竞衡,外祖母孟淑萍(乳名钰翠,生于一九零零年农历十月二十一日亥时,卒于一九七五年农历十月二十日晚九时三十五分,死于肠癌转移)。对吾辈影响极深。且生平艰辛,传奇独特。以李氏家族中吾支而言,倘不从萧氏母系一族追索,难成完整之家谱。故从吾父李福麟、吾母萧竞衡此一分支而追索萧氏之族谱当属必然。

    外祖母孟淑萍,出生于安顺城南外三十里之蔡官区南充村。小寨树木环绕,翠竹繁盛,风景宜人。外祖母性格刚烈,高风亮节,为时人所钦佩。

    外祖母一生坎坷,嫁夫萧施仲(号慕先,生于一八九八年农历正月十九日,卒于一九二五年农历正月十九日)。生一女一子,女为吾母萧竞衡,子早夭(疑因妯娌为争家产继承权而下毒身亡)。萧施仲为安顺城南外北岩坡人,家道当属小地主,但正因此招来族中叔伯兄弟的嫉妒,惹杀身之祸。在吾母三岁时,其堂兄弟数人,将吾外祖父和其胞弟一并杀害,并反诬为吾外祖母妯娌所为,又行贿官府,将吾外祖母妯娌二人一并投入监狱。吾外祖母生性刚烈,虽不识一字,但胸有豪气,铿锵言语,掷地有声,直撼公堂。后状告到省府,方明冤昭雪,惩办凶手。

    后因孤儿寡母,在农村难以为生,遂变卖房产,到安顺城中靠为人缝衣为生。因女工针线堪称一绝,薪俸甚高,并以此供吾母萧竞衡读完中学。此举无疑又为李氏家族中吾辈一支之文章华采独秀再奠基石。

    吾外祖母进城后,其田产尚有八石租子,由于收租不易而或灵犀一通,解放前夕将其尽数变卖(其所得银两均入股三世祖盐业生意)。解放后方得以摆脱地主富农之嫌,实属天助人也。

    吾外祖母于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辞世,时吾子长虹刚满十八天。因吾与外祖母感情笃深,伤心欲绝之际,胸中块磊喷涌而出,当时即得沁园春一首,现重录之,以告慰外祖母之灵也。

沁园春

—— 悼祖母

    明月松岗,星斗千行,钰翠奇光。念昔日生平,半百艰孀,凄风苦雨,不屈不挠。铁窗话语,字句铿锵,拼将一死撼公堂。长夜里,有多少血泪,滚流针上。

    历尽夜阑更长,喜曦日灿烂迎东方,忆昔思解放,热泪溢眶,勤持家计,抚孙成行,萍妮云梦,雨复虹长,含笑遗容留哀肠,记犹新,病魔入膏肓,强补衾裳。

    吾母肖竞衡(原名肖秀珍,乳名金蝉),生于一九二二年五月二十一日(农历四月二十五日),卒于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年少随母进城,先后就读于女子学校和安顺县中。因学习刻苦,其师赐名竞衡(原意为竞于匡衡)。为人正直,善良、教子严而有方,其名声在教育界甚佳。唯不善为人处世之俗套。历任安顺二小教导主任、安顺七小校长等职。晚年患老年性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幸得吾岳母赵世秀(生于一九二九年十月三十日农历九月二十八日,卒于二零零一年十月二十八日晚九时二十八分,享年七十二岁)挺身相助,得以安度晚年时光,亦算不幸中之大幸也。

第六卷   萧氏家谱树状图
                 
              萧 萧               孟  孟              萧 萧

              连 程               海继 萧             × 周

              仲 氏               清贤 氏             × 氏

                                                      舅 舅母


                                  萧 孟

                                  施 淑钰

                                  仲 萍翠



                                  李 萧

                                  福 竞

                                  麟 衡

    孟萧氏世祖母,即吾母萧竞衡之外婆,生于一八七九年,卒于一九三六年

    孟氏一族原居住在安顺南街,后因避瘟疫而迁至安顺城南外菜官区南充村。

第七卷  补遗


    ①程氏世祖母生性聪慧,敏捷、处事果断,有一例可见其聪、其胆、其识、其魄。解放前夕,兵荒马乱,食盐经营实行强制性配额销售制,而且要求盐商自报日配额,但倘若销售不完,则苛以重罚。故其他盐商均害怕之,纷纷缩减日销售配额以求自保,唯程氏世祖母独具慧眼,当机立断,自作主张,以当时日销售最大量之四倍配额报之。而后仅靠转卖此配额亦获利丰厚。

    ②解放前夕,三世祖生意进入最兴旺时期,加之倒卖富余食盐配额,获利盛丰,最兴旺时家中现金据说曾达到5000—6000银洋之巨。但由于时局变迁,而或受利益驱使,解放前夕,将大部分银元购鸦片埋入地下,变质损坏,损失几乎殆尽。加上三世祖和程氏世祖母均染有毒瘾,且一直未能彻底戒除,晚年仍不时有染,剩余部分家产也尽耗于此,以至未给后代留下一枚半枚银洋。

    ③关于吾父母及外祖母解放后居住的双眼井故居。由于吾祖父即李氏三世祖冠英对吾外祖母十分敬佩,同时亦为假作入赘以避兵役,有意让吾父亲与外祖母居住,特出资八十大洋购下双眼井当街房一栋。且明确表态此房产产权属吾父李福麟。而北街祖居房产为其他兄弟分住。

此房一九八二年毁于大火。

    ④程氏祖籍南京石灰巷,1953年坤叔在南京工程兵学院任职时,曾就地查访,但老地名已荡然无存,不可求。

    ⑤秦氏世祖母之墓葬始末。秦氏世祖母逝世后,先葬于程氏墓地,安顺东水关外莲花塘(现为虹山水库中之虹山公园),后因修水库,墓地位于淹没水位以下,1957年迁葬安顺城北外五里的黑石头寨。迁坟时开棺,由于莲花塘墓地地下水甚丰,尸骨腐坏严重,仅存一头骨和一截右大腿骨,遂用一大小约为长一米,宽四十公分,高六十公分的简易木箱装入遗骸及部分骨灰土,复葬于黑石头寨。1965年因墓地处修建微波站,被作为无主坟推平。吾曾与父亲多次寻找,无果而终,遂失其墓葬,亦为一憾。

    ⑥三世祖童年,有一结拜的杨姓兄长,年幼时家极贫,靠检煤渣为生,三世祖经常接济之。后逐渐发迹,成为安顺城中有名的黑社会老大(此公确非常意气,三世祖成年后,不知何故,平时不往,而酒醉后则往往兴师问罪,而每当此时,杨氏世公则必亲自奉茶上烟,从不懈慢)。然十分不幸,此公解放前夕因不慎手枪走火,打死手下一结拜兄弟,杨氏世公在从容安排完后事后,遂自行了断,慷慨赴死,以谢其罪。

    ⑦萧氏一族,祖籍江西,按史料推断,应为明朝朱元璋第二次调北平南人口大迁移时到贵州。

    ⑧秦氏世祖母及二世祖祖籍不明。

    ⑨吾辈一支,自吾父李福麟所生四男二女中,因吾母萧竞衡一脉已后继无人,遂将其六子女中三人姓李,三人姓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此举应属自然。顺提,吾先父当初让洪源、洪飞、洪河姓萧时,无三代反祖归宗之说。故其后大可不必再提此事矣。

    但此事起因亦属偶然,原因是洪源出生时的前一天晚上,外祖母曾梦见早已去世的外祖父托梦说要送宝来,而在出生之时,正好有一只金甲虫飞入房间,故当时即认为是外公送来之宝,吾父当即灵感一发,遂将此子命名萧洪源。

第八卷   李氏家族之渊源考

    由上所述,李氏家族之历史,有详实史实可追索的,实际只能算至1860年前后,秦氏世祖母携李氏二世祖佐清入嫁李家,定居安顺之时。再往前追索,已无任何资料可借鉴,秦氏世祖母及先夫、后夫,除先夫姓吕,后夫姓李讳名治明外,其余如年龄、生平、家世、籍贯、名号及身份等均无任何蛛丝马迹可寻(且秦氏世祖母带子携孙在安顺生活至少达60余年,而街坊邻居对其仅知孤儿寡母、三世单传,其他也一概不知)。这就使李氏家族之渊源和发端隐入一种扑朔迷离的混沌之中,实在令人费解。秦氏世祖母为何如此忌讳,数十年缄口不言,只留下三代还宗之训,足见其对吕氏宗族念念不忘之情,除非此中另有难言之隐。秦氏世祖母非不知不说,而是不敢说也不能说。以致后辈不知其因,亲朋不知其源也。而有此讳莫如深之隐者,非官府死敌或朝廷钦犯之后(一旦泄露真情,必招杀身灭族之祸)者,实在再也找不出更好的解释了。而也许正是此缄口不言,不露一丝痕迹反倒给后人留下了可供追索的准确信息和明明白白的答案。吾反复查考当时之历史,补考余后。

    秦氏世祖母所处年代,正值清王朝末年,社会急剧动荡,外夷入侵,各种社会矛盾急剧激化,先后有太平天国(1851年—1869年)、义和团运动(1898 年—1900年)及戊戌变法(1898年4月23日—9月21日)等重大历史事件。死伤人无数,秧及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之数恐不在数百万人家之内。而从秦氏世祖母日常的所行所为看,其所具有的风度和气质确非一般孤儿寡母的百姓人家所能具备。其结论只有一个,秦氏世祖母确非出生于一般寻常之人家也。其特殊身份所带来的天生气质和风度虽经刻意掩饰,仍不时流露在日常的行为举止中。

    而从历史史实上考证,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离开天京(现南京)出走南征(1857年——1863年),途径安顺附近时亦正值1861年—1862年间,在时间和地点上与李氏家族历史上的断层不谋而合。故吾几乎可以肯定,李氏家族之渊源与太平天国石达开南征密切相关。准确地说,吾族不知名讳的吕氏先祖,极有可能是当年石达开麾下的战将或高级幕僚。详考如下:

    ①对吾直系祖的吕氏世祖公,秦氏世祖母对结发丈夫的生平和家世概况讳莫如深,就连名号都未留下一字片言,肯定有不可说之隐,故直到临终缄口不言。而此举如上所述,只有为保全宗族一缕血脉,免遭杀身灭族之祸一说能解。

    ②改嫁李治明公,亦可能是一种假托或附会,极可能因秦氏世祖母母子身份极特殊,只身外逃,改名换姓,隐藏索居,而李公治明极可能就是当时留下来照看的仆人或受托之人。此说虽属推测,但从上述情况看,此推测最为自然。李公治明,若真是秦氏世祖母之后夫,又是安顺人氏,其生平、家世不可能连一点蛛丝马迹都不露。就是秦氏世祖母不说,其街坊邻居也会说。而事实是,就连在程氏世祖公所代修的家谱中,对上述两事均一字未提。而此时,已是民国,如果秦氏世祖母的结发丈夫和改嫁后的丈夫都是安顺人,程氏世祖公对此不可能不知,不可能不写。而最大可能之解释是李氏家族渊源之谜,除秦氏世祖母外,其他人均无一知晓。而此时,一则兵荒马乱,石达开一案尚未平反,二则秦氏世祖母或因年事已高,往事不堪回首,亦不愿再提,故后人也不可再知矣。

    ③秦氏世祖母若是因家计而改嫁李氏世祖公,则在李氏世祖公亡故后(此时秦氏世祖母约二十五岁),实在找不出不再另嫁之理由。

    ④秦氏世祖母丧夫孀居后,带子佐清及孙冠英在安顺生活几十年,未闻有何生计之源。故应有一笔相当数量的积蓄,否则家计难为。且二世祖佐清娶妻罗氏,当属贵阳、安顺之旺族,秦氏世祖母如无一定家底,是绝不可能办到的。而家道之衰应在三世祖冠英童年之后。

    ⑤秦氏世祖母之子二世祖佐清好逸恶劳,除因丧夫爱及幼子的娇惯之外,似有没落门第之后的窠臼。而秦氏世祖母的教子家法,却非平民小家之风,如令其孙用其拐杖代为教训其子之举,实乃尚方宝剑之大家风范也。而二世祖之好逸恶劳,亦实非平民之家可承担,到有些没落纨绔子弟难改旧习之嫌。其三,罗氏世祖母为人做奶娘,秦氏世祖母甚怒而逐出家门,究其根也是摆面子之为,亦非一般贫民可比也。其四,秦氏世祖母以药酒养身,而有此方且能日服一盅,这也不太可能是一般平民所能承受的。其五,秦氏世祖母的择儿媳、孙媳只之标准,重门第之观念,至今可觉也。其六,二世祖的笃信洋教,起码应得到秦氏世祖母的默许(其妻罗氏一门为虔诚的耶稣教徒)。而在当时,除了某种渊源外,一般百姓几乎不可能拚去祖宗之法而改奉西洋文化。其七,吾童年时曾亲眼看过三世祖珍藏的家传古代名画,其中一幅为清代名画家高其佩(指画鼻祖)之狮子,此亦非一般平民之家可收藏也。其八,秦氏世祖母在如此事关家族渊源之重大问题上,缄口不言,沉默数十年,足见其意志之坚强、涵养之深隧,仅就此点,就绝非一般人可比也。其九,更为奇怪的是秦氏世祖母就连对自己的身世亦未给儿孙一点半星儿信息,这也绝不会是一时的疏忽或偶然的巧合,亦肯定有不说之理。以上这些均是秦氏世祖母非寻常百姓人家之后的佐证。

    ⑥三世祖李冠英与吾均具有两广人所特有之相貌特征,眼窝凹陷而额头明显突出。这应是李氏后裔含有两广人所独特基因之重要佐证。

    ⑦笃信洋教:洪秀全创拜上帝会,自称为耶稣之弟,故此推断,秦氏世祖母与其子佐清均信奉洋教。此推论自属理所当然。



    由此,可推断出李氏家族渊源之大体脉络:

    1859年秦氏世祖母生子佐清(原名疑为挫清,为挫败满清之意。吾年幼时曾见家谱,隐约记得家谱字辈之第一字右边应为坐,而左偏旁是金或提手,且此字三世祖所教发音为坐而非左)。

    1857年翼王石达开从南京出走南征,1862年左右从贵州安顺附近经过(吾年幼时曾听程氏世祖母说过:秦氏世祖母年青时曾亲眼见过太平军从安顺城外的凤凰山麓经过,其人马之众,三天三夜才过完),而秦氏世祖母当时随军而行,其夫应为翼王帐下一高级幕僚或将领,因此时太平军已显颓势,加之带家眷打仗不便,遂将秦氏世祖母母子秘密安排在安顺暂住。而李治明公则极可能为当时留下来之随从,李公当时应已七十有余,且事后不久即亡故(此断言与三世祖有一姐,长三世祖五十岁正好吻合)。而嫁李公可能纯属附会,因太平军当时被称为长毛贼(又称长毛子),是清庭之大敌,如不隐姓埋名必当灭门之罪。翼王石达开1863年在四川大渡河南岸之紫打地(今四川石棉县安顺场附近)全军覆灭,石本人为救数万将士,主动赴死而英勇牺牲,但结果并未救得一丁半人。

    此后秦氏世祖母便带子在安顺城隐姓埋名,以求保全吕氏仅存的一点血脉。故面对往事缄口不言,致使后人均不知其因。但亦如此,反到使吾在重修家谱时找到了最大的突破口。

    故吾至今已几乎可以断言,吾族祖籍广西,吕姓。先祖曾追随石达开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后于1863年战死于四川大渡河畔的安顺场。


第九卷      遗篇

    随着吾氏族渊源之谜团一层层被揭开,吾手中之笔亦越来越沉重,其中不乏对先祖骁勇善战救民救国流血牺牲之高尚情操的崇敬,但更多的却是一种莫名惘怅,不尊遗训,是否愧对列祖列宗。沉思良久,仍决定不改初衷。

    时至今日,中国恰逢太平盛世,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观念更新,更是一日千里。姓啥名谁已不甚重要,弄清族系脉络,铭记先祖功德,发扬光大,才是正理正道。况自吾辈起,已是人才辈出,家族之兴如日月中天,其势不可逆也。且随着对吾氏族渊源考证之进展,吾已从纷纭繁杂的谜团中,理出一条客观、清晰、合理且实实在在的家族渊源之脉络,重修家谱之事已告完成。吾亦为此而深感自慰。

    况吾辈不论姓吕、姓李、姓萧、姓仇,还是再姓其他,均是吕氏族中之一脉。其生命之源中早已深深熔铸着吕氏祖先的基因,先祖功德吾辈已铭记在心。故今虽不复改姓,但终就仍是吕氏子孙。吾先

祖泉下有知,当可暝目也。


本文转自李洪运的文章,不妥之处,请联系删除。谢谢!

TOP

Rank: 3Rank: 3Rank: 3

沙发
发表于 2012-8-24 03:24 | 只看该作者
顶!!!!!!!








你不是丑,只是美的不够明显罢了。。。上海调查公司南京私家侦探 深圳私家侦探www.hzxdkt.com

TOP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5-11-6 06:27, Processed in 0.050248 second(s), 10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