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畅谈族谱文化李氏族谱资料区 › 查看主题

9241

查看

0

回复
返回列表

超级版主

广西族谱文化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go

有关斟灌与湖茫乃同宗李氏的资料

楼主
发表于 2012-7-10 23:24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说明:本文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不妥,恳请宗亲们指正。

  明朝,从江西歉乡湖茫村走出来,在山东寿光斟灌庄扎根的李氏一族,从清雍正年八世祖李炎创建家谱时起,就一直希望与老家湖茫村李氏连宗续谱。可是几百年间,到底有没有去江西续过谱,一直是个谜。近期在湖茫收现了李氏族谱中有斟灌李氏十世祖李鋐的序文,该续文说到清中期先后有族人去过江西祭祖,与江西老家往来甚密。可是从斟灌李氏族谱中十三世李芳如的序文看,到清同治年了,斟灌李氏族谱好像还没有送到湖茫。
  最近,李永吉在宗亲李良缘、李子龙的帮忙下,从湖茫李氏家谱中找到了重要的线索,证明斟灌李氏在清中期曾经去江西续过谱,可惜因种种原因,只是留下了短短的一页文字。
这段文字在湖茫李氏三宗谱中:
    次邦希名罕祖,行律九,正德辛未正月初三日生,娶张氏,子三:细保、两保、三保。隆庆己巳又六月十两日卒。
    细保兄弟俱居宝应县,迁槐里,转迁山左青州府董家乡,天名斟灌。惟三保子孙蕃衍。
三保,讳民,字孟贤,六传(应为“九传”)至迪培,名启,号松园者,由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湖北巡抚;侄斯宝,名鋐,官山西(应广西)布政;子斯金,名钰,号西亭,嘉庆时来官江右,切本源,与族中女老通音问,往老嘎复甚多,嘉庆己未冬,奉考松园公神主入家庙配飨,并题崇爱堂春联,云读家谱以证本源,追溯非遥,何意自两百年来得襄祀?事人宗祠而致诚,恪瞅瞻如在,深幸从三千里外式妥先灵。
  越十五年,六修族谱,拟续其派,惜谱竣而草稿始至,未及增入,迄今五十余年。又值重修,查该支世系,仅于兴字中拾得向寄来草稿乙纸,而半多残破,未便补刊,特由县驿专亟,然山川阻深,亦蜗釜其能及时呈稿可也,姑略誌之,俟其来而详续焉。
    同治丙寅五月公记。
  这段文字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
  1、证明湖茫李氏有过族人李民迁徙到了山东斟灌假寓,其后人有李启,号松园者,由翰林院庶吉士,升到湖北巡抚。他的侄子李鋐,官布政使,女子叫李钰等等,具与斟灌李氏族谱相映。
  2、证明斟灌李氏在清中期确实去江西续过家谱。
  嘉庆十八年湖茫李氏六修族谱时,曾请李鋐题写序言,并挨算将斟灌李氏一脉续入族谱。可惜斟灌稿送到时,太晚了,湖茫大谱已经修成,没有来得及增入。
  3、文中提到嘉庆己未年冬,斟灌李氏九世祖湖北巡抚李启神主(牌位),从三千里外被迎送到江西祖庙享受祭奠。这是李启故去三年后的事情。
  这皆是很是重要的信息,证明清中期湖茫其实已经认斟灌同宗了。
  可是该文中也有一些记述过错,比圆:李启为斟灌九世,文中作六世;李鋐官居广西布政使,文中为山西;李钰,号筠堂,文中为西亭等等。
  闭于三兄弟的名字,呈现了细保、两保、三保,这是斟灌李氏族谱中从没有呈现过的。特别是三保,讳民,字孟贤,则与斟灌李氏族谱中矛盾了?在斟灌李氏族谱中,孟贤一直作为先祖,而民是迁世祖。
  这篇文中作了一些解释:……六修族谱,拟续其派,惜谱竣而草稿至,未及增入,迄今五十余年,又值重修,查该支世系,仅于兴字中拾得向寄来草稿乙纸,而半多残破,未便补刊,特由县驿专亟,然山川阻深,亦蜗釜其能及时呈稿可也,姑略誌之,俟其来而祥续焉。
  就是说,第六次修谱时,斟灌将谱送到了江西,可惜晚了面,大谱已完成,只能放在一边了,五十年后又修谱,再找斟灌送来的谱稿,只是从兴纸中找出一纸,还是大都残破,只能凭记忆暂时记下,并由县驿站送信山东,待斟灌新谱送来再详细续焉。后来,因为山川阻隔,也没有知能可送来了。勘看,该文中“细保兄弟俱居宝应县……姑略誌之,俟其来而祥续焉”这大段文字是那时暂记,作为备盎霈等待斟灌稿至,将会重新敲定。
  因此,可以认为这篇文字为什孟富有李启、李鋐、李钰的记载?因为李鋐在乾隆年间一直与江西坚持联系,而李钰在女亲李启过世后将牌位送到江西家庙,这几件事是有人记得的,所以能暂时记下。
  难以理解的是,如果认为三保就是李民,李孟贤就是邦希,还没有能下这个结论!
  1、邦希是正德辛未年(1511年)生,卒于隆庆己巳年(1569年)。而斟灌可以查到的年代是五世祖李汝英中举的年代(明天启甲子年即1624年)。李民是女亲故去后,才到山东。在55年里,已有五代人是没有可能的。
  2、闭于斟灌李氏的辣窥,有着一个迁徙的故事:“始祖原籍江西之歉乡,为湖茫李氏。明初,上世祖母携子三人播迁山左(山东),一居安丘之歉山,一居日照,一居寿光。上世祖以军功战殁于王事,祖母思改军籍也,故命名曰民,是为吾家开山族?焉(创建家谱者八世祖李炎的序言)。”这个记载是李琬(八世)、李鋐(十世)、李芳如(十三世)几代斟灌李氏名流与江西确认过的。上述文中,未有提及。
  闭于斟灌李氏的辣窥,先祖们一直在探索押谫,第一个去江西押阪的是斟灌八世祖李婉。
  约莫是在乾隆年前期,李琬在浙江任温州知府兼兵备讲时,去过江西,见到了宗亲叫“堡”者,还是一个候补官员,去他家中看了他的家谱。讨论中,皆认为“上世祖殁后,有祖母携三子至山左家”的说法虽事隔遥远,可是可信的,于是认了同宗,期待合谱。
  乾隆三十四年李琬主持第两次修谱,把去江西的事刻碑为记,立在祖妈妈墓前:“琬家居时,每遇祭扫之期,谒上世祖母墓,巅末茫然,及翻阅家乘:上世祖战殁于王事,祖母携子三人由江右渡江,一居安丘,一居日照,一居寿光之斟灌庄。祖姆赔,营葬于此。迨后,官游浙江,昭江西歉乡湖茫村同宗候补官名堡者,叙及堡家宗谱云:上世祖殁后,有祖母携子三人至山左家焉,与琬家乘所载若合符节,虽世远年,淹而得之,闻者益觉信而有徵矣。”
  十世祖李鋐与湖茫更是有着伎喈年联系。
  他从小就随女亲临江府知府李乡去江西祭扫祖墓。伎喈年与江西老家信息没有断,他是知情者。嘉庆十八年湖茫六修族谱时,请任小九卿下官的李鋐作序,同时拟将斟灌李氏续入大谱。李鋐写了序言,其中有:“吾家自别祖民公于前洪武年间,由湖茫迁徙山左,历十余世……”
  十三世李芳如与湖茫老家是有通信往来的。
  他在清同治葵酉年(1873年)修谱序言中谈到:“吾李氏相传先世祖母携三子由江西播迁山左,名讳里居家乘载甚详,至先世祖女名讳,无从考据,同治丙寅年(1866年)接江西合谱家书中有云:明初,有祖讳孟贤者战殁于王事,三子奉母渡江,得此据而祖讳始知第。讲路阻隔,合谱事未得遽行……”
  同治葵酉年斟灌李氏修谱是第五次修谱了,七年前(丙寅年)湖茫修谱是第七次,修谱时曾给斟灌李氏修书,说明:明初,有先祖叫孟贤的宗亲,为国家战死疆场,三个女子侍奉母亲渡江……使得斟灌这边知讲先祖名讳为“孟贤”。并请斟灌赶去江西合谱。可惜的是,因路途阻隔,没有完成去江西送谱合成的愿望。
  闭于先世祖的名讳和迁徙山东的年代,我小我感到在清同治年前在家族中是模糊的。先世祖谋惩迁世祖李民没有留下这圆面信息,可是对迁徙的原因却留下了,历代先祖经过求证,在家谱中的说法是一致的。
  雍正十一年,八世祖李炎公创建斟灌族谱,他在序言中说讲:“始祖原籍江西之歉乡,为湖茫李氏。明初,上世祖母携子三人播迁山左,一居安丘之歉山,一居日照,一居寿光。上世祖以军功战殁于王事,祖母思改军籍也,故命名曰民,是为吾家开山族?焉……”
  他是第一个说家族是“明初”迁徙来山东的,说出了“上世祖母携子三人播迁山左”的故事。可是他说没有准年代,用了“明初”。先祖的名讳他没有说。可是他朔怂迁徙的原因,是“上世祖以军功战殁于王事,祖母思改军籍也……”可以想象先族?战死疆场,很是惨烈,先祖母没有愿女子再去战死疆场,带着三个女子(悄悄)远离了故里,目的是没有再做军籍人家,这从老呐?老两起名“农”,小女子起名“民”可以看出这个心思。这急初就是祖训,要子孙世世代代记住这事!也许因为要“出走”,要窜改“军籍”会被官府追究,使得先祖谋惩迁世祖李民有意隐讳了先祖的名讳和年代。
  旧时有“好铁没有挨钉,好人没有从戎”的俗谚,也许先祖入了军籍,就已经带家出走,老家对其下落没有甚了了(古时有官府隋?调遣的工匠籍人家,要世代继启,没有能窜改,天位低于平民,被人看没有起,也许军籍也是如此吧?)。老公战死,老婆没有想世代为军籍,再叫女子从戎送死,远走他乡了!老母希望后人知讲自己的老家是江西湖茫,留下了迁徙的这个故事。
  参加创修族谱的八世祖李焜也在序言中说:“吾李氏自明初由江西迁居寿光,历年既久……”可见“明初”说法是在家族中获得公认,或许就是先祖留下的话。
  过了伎喈年,李琬对此很忧郁:“琬家居时,每遇祭扫之期,谒上世祖母墓,巅末茫然……”闭于“上世祖战殁于王事,祖母携子三人由江右渡江,一居安丘,一居日照,一居寿光之斟灌庄……”的家乘说法,他想求证一下。他利用在浙江做官的机会去江西访祖,核拭魅这一情况。他的成果是,找到了湖茫李氏,见到了叫李堡的人,接上了闭系。双圆认可了斟灌的迁徙原因“上世祖殁后,有祖母携子三人至山左家焉”。但这个先族?哪一个?还是没有确定。可是从李琬留下的碑文看出,李琬与江西是讨论过的,并且心中有了大体的想法,就是在“洪武年间”出走的人。他回老各持再次修谱并正式刊印,没有说“洪武年”,还是氨款炎的说法“ 明初”。可是他死后,在墓中的墓志铭中朔怂“其先,江西歉乡人,明洪武年间迁于寿光之斟灌乡……”。
  后来九世祖李启过世,大学士纪晓岚为他写的墓志铭也说“先世,江西歉乡人,明洪武初年迁山东寿光县之斟灌庄,故世称斟灌李氏。”十世祖李鋐在序文中也如此说,可见李琬的想法回来在家族中已经表黑过。
  李鋐在乾隆五十六年主持过斟灌李氏第三次修谱,对家族的事是比较了解的,从他对湖茫李氏的来龙去脉叙述涝哟,清阱晰晰!可见他是深入研究过宗族收展的。嘉庆十八年,湖茫第六次修谱,请李鋐作序,他应该是心中有数的,那时他已经七十多了,并准备斟灌与湖茫合谱。他在序言中说:斟灌迁世祖李民于明洪武年间,由湖茫迁徙山东,已有十余世了……可见他对先世祖的节面,是心中也有数的,可惜他也没有说出来!他的序言列在湖茫修好的族谱中了,可是斟灌的谱稿来晚了,没有合进去。这底稿一放就是半个世纪,再找这本谱稿时,已成了残纸碎片,而新的底稿又因社会骚动,路远山阻无法再送去江西,真正的合谱终成一大憾事!
  如果湖茫六次修谱,斟灌的谱稿及时送达,可能先祖的节面就能确定,就没有一定续在现在的天圆,究竟李鋐序言已经对此事有了导引。
  清中期后,斟灌湖茫两天再少有联系。为了探索先祖的节面,听说,没有久前斟灌有李小亮只身前去江西寻访,也在谱中找到两个叫李孟贤的先人,年代还是模糊,也难判定其人。
  唉!如果乾隆年八世祖李琬把自己的看法留下来;如果嘉庆年李鋐写序文时,斟灌谱稿及时送到;如果同治年湖茫给斟灌的信件槐ボ见到,皆会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湖茫第六次修的原谱还在,也许还会有线索……)。
  没有过,这已经没有影响斟灌与湖茫乃同宗李氏。因为斟灌李氏十世祖李鋐嘉庆十八年写的序文已列在湖茫李氏族谱中,这次收现湖茫谱中有了同治丙寅年这一篇对斟灌李氏的集注,皆已经说明问题。

TOP

大力广泛收集广西各地姓氏的族谱文化资料,by-www.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5-11-6 08:57, Processed in 0.055994 second(s), 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