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
标题:
[转载]粤西人迁徙概略
[打印本页]
作者:
ligg
时间:
2012-5-8 23:01
标题:
[转载]粤西人迁徙概略
我李氏家族也是迁徙而来,研究迁徙历史其实也是研究家庭史之一种办法:
三干多年来,粤西境内有汉族及越族、俚族、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约5000 —6000年境内已有人类活动。
先秦(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及岭南地区,广泛居住着越族,因部落众多,称为百越或百粤。今粤西境属岭南地区,居住于境内的当是越族人。
秦汉之际,居住于岭南地区的民族,主要是南越族。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定岭南,于其地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今化州境属象郡)。岭南开始归入统一的封建中央政府的版图,大批汉人开始进入岭南与越族杂处。在汉族先进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下越人开始汉化。
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定南越国,分其地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朱崖等九郡,辖地远及海南岛及越南,有更多的汉人进入岭南各地。今化州境当时属合浦郡高凉县。合浦郡治在今徐闻县,高凉县治在今恩平县。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女子征侧、征贰起兵反汉,占领交趾、九真、日南、合浦等郡。建武十七年汉武帝遣伏波将军马援、楼船将军段志南征交趾。进军路线是从湘江上游过灵渠入漓江,从苍梧沿北流江入北流,过鬼门关南下合浦,再沿北部湾海岸进入交趾。十九年汉军杀征侧、征贰,平定交趾。此次军事行动,有不少汉族人留居粤西各地,与越人共处。马援征交趾所经广西南部、晋州半岛、海南岛西北部及钦州一带,都有伏波庙,是后人为纪念伏波将军而建的。今化州宝圩、州城东岸及吴川一带都有伏波庙,可能是进军的一支从北流沿陵江南下经宝圩、合江、化州,再沿鉴江下吴川出海至合浦(今徐闻)与主力相会,故化州、吴川、湛江一带的“伏波庙”就是因这段历史而来。
东汉的史籍已有俚人的记载。俚是南越的一支,很早便发展为俚族。汉时称“俚”,亦有时称“里”,为南越土著民族的一种。《后汉书?南蛮列传》:“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九真徽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汉里君。”可见里人分布在秦象郡范围,且已有国家组织,才会封张游为“里君”。
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至隋,居住粤西各地的主要是俚族,史籍多有记载:吴万震《南州异物志》:“广州南有贼曰俚,此贼在广州之南,苍梧、郁林、合浦、宁浦、高凉五郡中央,地方数千里,往往别村,各有长帅,无君主,恃在山险,不用王,自古及今,弥历年昕。”清道光《化州志?敕封高凉郡夫人冼氏庙碑记》(唐魏徽撰):“谯国夫人者,高凉冼氏之女也,世为南越首领,跨掳山洞,部落十余万家。”“时番州总管赵讷贪虐,诸俚僚多有亡叛,夫人遣长史张融上封事说安抚之宜……夫人亲载诏书,自称使者,历十余州宣述上意,谕诸俚僚,所至皆降。”《隋书?何稠传》:开皇十七年,桂州、罗州等地俚人起事,何稠领兵进讨,罗州俚首庞靖等降。因此,六朝至隋,粤西境内当时的土著居民是俚族,历史文献有载。
进入今化州境的汉族人,有史籍记载的是冯业及其后代。冯业是北朝北燕国王冯弘之子。北燕为北魏所灭,冯弘逃奔高丽,为高丽王所杀,冯业带300人乘船从海上投奔南朝宋,初居广东新会,后宋朝廷任命他为罗州(今化州)令,其子孙有冯代、冯融、冯宝、冯仆、冯瞎等,为罗州剌史或石龙郡太守,落籍罗州石龙郡,历经宋、齐、梁、陈至隋五个朝代,为时一百六十多年。梁时,罗州刺史冯融为其子高凉太守冯宝聘高凉俚族大首领之女冼英为妻,实现汉俚联婚,对促进民族团结,顺利推行汉族先进政治、经济、文化、促使俚族汉化起了重大作用。这一时期汉族人虽处于当政地位,人数日益增多,但从总的来看,境内汉族人仍是少数,俚人还占多数。
南朝至隋朝这一百多年间,是俚族汉化的重要时期。南朝的宋、齐、梁、陈,广设州郡,加强边远地区的治理。今化州境在宋时有罗州县,齐时有高兴郡,罗州县,梁、陈时有罗州、高兴郡、石龙郡及石龙县、高兴县等,这些政权机构推行汉族政治,促使俚族汉化。尤其高凉俚族大首领之女冼英与罗州刺史冯融之子高凉太守冯宝联婚,她从汉礼,归为冯家妇,积极促进汉俚团结,推行汉族政治、文化,维护国家统一,成为岭南少数民族的大首领,被称为“圣母”。她被封为石龙郡太夫人、谯国夫人,在石龙郡扶持孙子冯仆为石龙郡太守、曾孙冯暄为罗州刺史,治理罗州、石龙郡,为时二十多年。冼太夫人对促进民族团结、促进俚族汉化,在高凉广大地域,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唐代,国力强盛,汉人不断迁入粤西境内。受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境内土著俚族进一步汉化。
宋、明代,瑶族和壮族是粤西地区的主要土著民族,而主要又是瑶族,主要聚居于山区。瑶族是由古代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成。隋唐时期有“莫徭”之称,宋以后称“瑶”,本繁殖于两湖及浙赣诸省。至宋代移入广东北部、西部及广西一带。明中期以后,大部分逐渐汉化,与汉族融合。明代中期,因广西少数民族不断起义,经常进入粤西境内,明官军连年征剿,致人口耗减,土地失荒。明政府采取移民实边政策,大批汉族人应政府招调,从福建、江西及广州附近各地迁入化州。明代仅化州迁入的汉族人有120多姓。至明末汉族人口已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
清初,山区间仍有不少瑶族、壮族居民,至康熙、乾隆间逐渐与汉族居民融合,至雍正年间已尽编入当地居民户籍,境内土著少数民族从此消失。从此,粤西已主要成为汉族聚居地区。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之初,人口的迁徙主要是因工作调动。以化州为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化州共有汉族姓氏176个,还有23个少数民族人口(男性)。这23个少数民族按人口多少次序排列是:壮族、瑶族、藏族、侗族、苗族、回族、黎族、满族、仫佬族、拉祜族、土家族、佤族、傣族、布依族、哈尼族、彝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白族、畲族、东乡族、毛南族、京族。
欢迎光临 广西族谱文化网gzpwh.com (http://www.gzpwh.com/)
Powered by Discuz! 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