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无疑,从古至今,所叙述的人和事,都证明了修族谱的历史意义和重要作用。回首历史,我李氏家族之所以人才辈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历代祖先很重视修家谱写族史,通过家谱族史将本家族出现的精英人物的身世业绩记载下来,一方面能显示家族的荣耀,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后人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优良传统,以先辈为榜样,奋发有为,蓬勃向上。如果没有先人们无私无畏,著书立传,几千年的历史特别是家族历代出现的能人,谁个能知,谁个能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又从何谈起?这就更显示出了族谱的价值。因此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居全国一万一千九百六十九个姓氏之首的李氏后裔,就应该有爱国、爱家、爱族的民族精神,把族谱文化作为传家之宝,一代一代传下去,就应该弘扬祖宗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之精神,发扬光大先辈们光宗耀祖之美德,再创李氏之辉煌,做一个继承者、创业者、开拓者。作者: ligg 时间: 2011-7-4 14:33
那么,从皋陶公再往上追溯,李氏的血缘始祖又是谁呢?据《中国古代史》、《史记》、《纲鉴合编》、《中华姓氏通史》等史料记载,对此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皋陶公是黄帝轩辕氏之子少昊的曾孙;另一种说法是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女华,女华生大业,大业生皋陶,及皋陶公是颛顼的后裔。但据《中文大辞典》记载:“少昊,古帝,亦作少皋,黄帝子,嫘祖所生,名挚。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历代帝王年表》云:“少昊金天氏,黄帝之子,初居江水,邑于穷桑,己姓(姬),以金德王,都曲阜(山东境内)。”相传他登基那天,恰有凤鸟飞来,故他以鸟纪官,少昊金天氏又以凤凰为图腾标志。又据《帝王本纪》记载:“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赐以姓曰偃。”又据清人曾学淇《世本校辑》云:“皋陶出自少昊,其后为六,偃姓。”又据《吕氏春秋古乐》说:“帝颛顼生自若水(四川雅砻江,是昌意所居地方。)”《历代帝王年表》也说:“颛顼高阳氏,黄帝孙,昌意子,少昊即颛顼之世父(即伯父)。”这不难看出,少昊所处的地理位置恰是皋陶的出生地——山东曲阜,而颛顼的出生地确在若水即四川。从这一点看,李氏及李氏人的血缘始祖追溯到少昊是比较准确的。但上述两种说法实质上是一致的,少昊也罢,颛顼也罢,他们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所以,李氏及李氏人的真正血缘始祖应追溯到太祖少典之子黄帝轩辕氏,这是毫无疑义的。作者: ligg 时间: 2011-7-4 14:36
国史和开江县志记载,唐初为平息开州(今开江县至万州一带)以冉肇则为首的叛军发兵进攻虁州(今万州区),赵郡王孝恭与其战斗失败。唐高祖渊公命靖公领兵平息叛乱。靖公只用兵八百,巧用计谋,出奇制胜,便破了冉肇则的营垒;将冉肇则追杀到开江县金山寺下玉皇观,俘获五千余人。后人们在此立有碑一块,上刻文字是“丢刀者免死”。石碑现在一农民家中保存。作者: ligg 时间: 2011-7-4 14:38
三百年来,李氏子孙励精图治,勤耕苦读,好学敏思,用勤劳的双手创下了李氏基业,用智慧的钥匙打开了科技之门,在艰难的环境中奋力拼搏,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能工巧匠,志士名人,他们的名讳或记载于谱书,或传于后世子孙,教导并激励着后辈们奋发向上,永不停息。据大清同治九年庚午岁次科选拔候补教谕李志宣纂修的《湘山志》载:文任之后荣灿公,勤奋好学,孝取监生,荣彩为职员,文任公之八世后裔珍兰公考上老爷,享受俸禄,衣锦返乡候补,其公六世孙定楷口述,珍兰老爷一生正直疾恶如仇,好打不平,伸张正义,该公存世八十二岁,替人打官司八十一场,很受时人称誉,有口皆碑。如能工巧匠锡寿公,世袭祖辈木工技艺,不断创新,深受一方器重,并将此艺传于后世,代代相传,现已六代世袭。如洪得、洪大二公就很有名望,深得四邻仰慕。洪喜公自幼喜文,孝取监生,终身精研医理,治病救人,解困济贫,声播四邻。昌栋公,毕业于万州农业学校终身以教书育人为荣,勤俭治家为本,创家立业,世人瞻目。国烈公,时为凉风垭国有煤厂技工,为人厚重,处事刚直。国勋公,毕业于万州师范学校,后在巴中某学校任教,虽经多次磨练,其人意志坚毅,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并深钻医术,乐善好施,深受族人敬仰。昌玖(字俊),比业于任市高中,工作后自学于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系,曾任采实、拔妙两乡乡长、拔妙乡党委书记,现任宝石桥水库管理处副主任。定春,毕业于达州师范学院,现于甘棠小学任教。一峰,毕业于达州农业学校,参工后自学于四川大学,本科毕业,时任开江县委秘书,以上所列,皆为一方名人志士,同为族人增光添彩,他们虽无惊天动地之伟绩,但实为族人学习之楷模。作者: ligg 时间: 2011-7-4 14:42